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0 毫秒
1.
二连盆地乔尔古-齐哈地区研究和勘探控制程度较低,而砂体结构、规模及成因分析是砂岩型铀矿找矿预测的首要任务。通过露头调查、钻孔岩心观察、砂岩粒度分析及砂体展布特征,对研究区砂岩型铀矿目的层赛汉组上段沉积体系进行恢复。研究发现,赛汉组上段砂体呈条带状,总体呈南西-北东向展布,沉积环境为河流体系,中下部(Ⅰ、Ⅱ旋回)为辫状河沉积,可识别出心滩沉积、河道滞留沉积及泛滥平原沉积等沉积微相,砂体规模大,连通性好;顶部(Ⅲ旋回)为曲流河沉积,可识别出边滩沉积、河道滞留沉积及泛滥平原沉积等沉积微相,砂体规模小,非均质性增强,连通性差。辫状河相为研究区砂岩型铀矿有利沉积相带,铀矿化垂向上分布于赛汉组上段中下部(Ⅰ、Ⅱ旋回)辫状河心滩及河道滞留沉积砂体中,其中Ⅱ旋回铀矿化最为发育,平面上分布于辫状河道拐弯、交汇、心滩短轴两侧向泛滥平原过渡部位。目的层沉积体系分析,对铀成矿空间定位及指导勘探部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长岭凹陷所图地区青山口组沉积微相及砂体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长岭凹陷所图地区的岩心、测井及地震等资料,研究了该区青山口组沉积微相特征及砂体展布特征。结果表明: 所图油田高台子油层主要为三角洲沉积; 青山口组储层可划分为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和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分别发育分流河道微相、分流间薄层砂微相、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和水下分流间薄层砂微相; 目的层中,GI1 层、GIV2 层砂岩发育较差,GI2 层、GIV1 层砂岩发育较好,呈片状大面积分布。  相似文献   

3.
《地下水》2016,(2)
研究区延10油层组沉积相特征分析的研究,对该地区油藏开发具有显著意义,通过对各个地层的岩电特征、沉积构造类型研究,可将沉积相分为河道、河道间、河漫等亚相和滞留沉积、心滩、河道砂、河道边缘、泥和薄层砂、河漫滩、河漫沼泽等微相。并采用优势相编图法,绘制研究区延10各小层沉积微相平面分布图和砂体厚度等值线图。从而得出河道砂体厚度较大,且主要发育河道亚相,心滩、河道砂和河道边缘砂为主的沉积微相。  相似文献   

4.
通过岩心观察、大量测井及相关测试资料分析统计,确定了大路沟二区长61油层的沉积类型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道侧翼、分流间湾及河口砂坝四种微相,分析了各种沉积微相的特征.研究表明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是长61油层的主要沉积微相,水下分流河道砂为储集层骨架砂体.同时对长61油层各小层的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和砂体展布特点进行了分析,认为油气的聚集主要受沉积微相的控制,水下分流河道为长61油层良好的储集层,是研究区油气开发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结合整个鄂尔多斯盆地的构造及沉积演化特征,对鄂尔多斯盆地冯地坑-洪德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油层组沉积相类型和特征进行分析,建立长6油层组沉积模式,对其岩石类型、砂岩的岩石结构、沉积构造、古生物及测井相等相标志进行详细研究。研究表明,冯地坑-洪德地区长6沉积时期发育着一套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曲流河三角洲发育三角洲前缘和三角洲平原2种亚相;三角洲平原沉积砂体以细砂和粉砂为主,最粗可达到中砂级,其中可见到分支河道微相,陆上天然堤微相及沼泽微相。三角洲前缘砂体以细砂-粉砂为主,发育有水下分支河道、水下天然堤、支流间湾、河口砂坝和前缘席状砂5种微相。  相似文献   

6.
通过岩心观察、大量测井及相关测试资料分析统计,确定了大路沟二区长6_1油层的沉积类型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道侧翼、分流间湾及河口砂坝四种微相,分析了各种沉积微相的特征。研究表明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是长6_1油层的主要沉积微相,水下分流河道砂为储集层骨架砂体。同时对长6_1油层各小层的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和砂体展布特点进行了分析,认为油气的聚集主要受沉积微相的控制,水下分流河道为长6_1油层良好的储集层,是研究区油气开发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杨烨  许强  李娟  姜雅怡 《铀矿地质》2024,(2):216-226
为揭示二连盆地马尼特坳陷伊和高勒地区下白垩统赛汉组砂岩型铀成矿条件,文章通过系统研究伊和高勒地区的构造特征、地层特征、岩性特征、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地层含铀性、沉积相特征、水文地质和放射性水化学特征、氧化特征等,并与巴彦乌拉地区进行对比,分析了砂岩型铀成矿条件。研究区外部铀源条件好,赛汉组含铀性低;具有完善的“补-径-排”体系,放射性水化学异常明显。沙那凹陷具有缓倾的构造斜坡,发育辫状河三角洲,砂体发育,主要为灰色砂岩与泥岩互层;阿北凹陷具有陡倾的构造斜坡,发育扇三角洲,砂体极为发育,岩性为灰色、杂色砾岩夹灰色泥岩;沙那凹陷铀成矿条件较阿北凹陷好,相比巴彦乌拉地区赛汉组铀成矿条件较差。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钻井、测井资料及露头地质剖面研究,对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62油层沉积相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研究区目的层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其不具备吉尔伯特式三角洲模式的顶积层、前积层、底积层三层结构。沉积结构上,三角洲单体厚度薄、分布广,具有"毯状"沉积结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优势发育等特征。沉积微相发育是以分流河道砂体为骨架,河口坝一般不发育,分流河道遭受不同程度的席状化改造。一方面,当河道入湖后迅速扩展,形成面状流向湖盆中央推进,后期河道扩展后对前期沉积物进行冲刷及改造;另一方面,湖水波浪改造使河口处形成的河口坝沉积物难以保存。沉积微相组合具有以水下分流河道优势发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与水下分流间湾微相互层发育等特征。研究区三角洲沉积受构造演化、气候、水平面变化及供给体系等因素控制。长62油层沉积时期地形平缓,沉降速率缓慢,气候温湿,当河道携带细粒沉积物进入湖盆时,河道迅速扩展,水流分散形成面状流并向湖盆中央推进,形成"毯式"结构。总体呈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与泥岩互层发育。  相似文献   

9.
在岩芯观察描述的基础上,依据岩石学特征、沉积构造、生物化石及测井曲线响应特征等标志,对大庆长垣以东朝长—双城地区扶余油层沉积相类型及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区内扶余油层(Kf)发育浅水三角洲相和曲流河相两种沉积相类型,进一步可以划分为5种亚相和11种微相,主要砂体类型为河床边滩沉积、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和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在此基础上结合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将扶余油层划分为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和7个中期基准面旋回。编制了层序地层格架内研究区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图,并分析了其平面展布和垂向演化规律。研究表明,垂向上沉积水体表现为由深逐渐变浅再变深的过程,在MSC4下降半旋回至MSC5上升半旋回沉积时期,达到最浅。该时期全区范围内发育河床亚相和三角洲平原亚相,河道砂体规模最大,为储集砂体发育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10.
腾格尔坳陷砂岩型铀矿控矿成因相特征及远景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波 《地质与勘探》2015,51(5):870-878
本文在现有钻探资料的基础上,对腾格尔坳陷赛汉组上段铀成矿环境、砂分散体系、体系域、控矿成因相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圈定了三级成矿远景区。研究认为,研究区周缘铀源条件优越,陆源碎屑具有近物源、粒度粗,成熟度低,搬运水动力强的特征。赛汉组上段发育高位体系域和低位体系域,具有完整的进积-退积型准层序组,与赛汉组下段湖侵体系域构成"细-粗-细"粒序结构。赛汉组上段控矿沉积体系为辫状河沉积体系河道亚相、辫状河三角洲体系三角洲平原亚相、三角洲前缘亚相。控矿沉积体系内砂体连通性较好,有利于流体运移及潜水-层间氧化带发育,控制了矿体、矿化异常的产出。控矿成因相类型为辫状河三角洲潜水-层间氧化带型、扇三角洲潜水-层间氧化带型、古河谷型潜水-层间氧化带型。  相似文献   

11.
二连盆地马尼特坳陷西部砂岩型铀矿成矿的沉积学背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二连盆地马尼特坳陷西部巴彦乌拉地区,有关赛汉组上段砂岩型铀矿储矿砂体的成因目前存有争议。笔者通过地震剖面、钻孔岩心分析和砂分散体系制图,对赛汉组上段进行了成因分析。研究发现,赛汉组具有特征的断坳转换期构造背景并由此决定了其优质铀储层的发育;赛汉组上段并非传统认识上的纵向辫状河成因,而是剥蚀残留的多个侧向上源自巴音宝力格隆起物源区的辫状河三角洲体系的集合体;构造反转和剥蚀作用对赛汉组地层进行了强烈改造,辫状河三角洲遭受强烈剥蚀,保存了具有多个朵状分割性的带状砂体,形成构造天窗和氧化带并发育铀矿化;砂体的平面非均质性控制了铀成矿作用,砂分散体系的变异部位、沉积相变部位是成矿的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12.
二连盆地为中国北方重要的聚煤沉积盆地,同时也发育赛汉组古河谷,古河谷在盆地内呈北东向带状展布,河谷内发育巴彦乌拉、赛汉高毕及哈达图等多个铀矿床。铀矿床具有"同河谷多矿床、同河谷多类型"的特点。作者通过对含铀古河谷构造-建造的研究,将赛汉组古河谷与铀成矿有关的构造演化划分为6个阶段。沉积前断陷期构造形成了古河谷建造沉积的带状谷地;断坳转换期湖相沉积的灰色泥岩,为铀成矿间接提供了还原物质;坳陷期沼泽化沉积,为铀成矿提供了直接还原介质;赛汉组上段热-重力沉降期河流、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形成主要的铀储层。挤压隆升剥蚀期,受构造掀斜抬升,影响了成矿作用的类型及规模;成矿后期的热沉降期,导致新一轮的沉积充填,起到保矿的作用。通过对赛汉组沉积体系、砂分散体系等特征的研究,发现下白垩统赛汉组下段沿短轴方向主要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湖沼沉积体系,长轴方向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湖沼沉积体系。赛汉组上段主要发育河流沉积体系,砂体较发育,沿古河谷呈朵状、带状分布,矿床主要产于赛汉组上段古河谷砂体内。建立了赛汉组古河谷内典型矿床的矿床成矿模式,将赛汉组古河谷的矿床成矿模式划分为巴彦乌拉潜水-层间氧化式、赛汉高毕潜水氧化式及哈达图层间氧化式。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岩性和铀含量分析,进一步确定了二连盆地主要找矿目的层为赛汉组上段(K1s2),重要找矿层位为赛汉组下段(K1s1),探索找矿层位为腾格尔组上段(K1t2),兼顾找矿层位为二连组(K2e)。从铀源-构造-建造-改造全要素进行了铀成矿条件整体分析,认为赛汉组上段主要沿各凹陷长轴方向发育古河谷,形成古河谷型铀矿化,受古河谷、凹陷中央低洼构造、后生蚀变控制;赛汉组下段和腾格尔组上段主要沿盆缘斜坡带发育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形成潜水-层间氧化带型铀矿化,受铀源、三角洲沉积体系、后生蚀变控制;二连组主要在额仁淖尔凹陷中部发育湖泊沉积体系,形成沉积成岩型铀矿化,受铀源、二连期最大湖泛面控制;二连盆地发育大规模铀成矿作用,大致可划分为三期:99~78 Ma为沉积成岩期,67~37 Ma为后生作用主成矿期,25~8 Ma为后生叠加改造期。在此基础上,分层位按类型指明了找矿方向,总体认为二连盆地找矿工作应以乌兰察布和马尼特坳陷为重点,辐射川井、腾格尔和乌尼特三大坳陷,统筹兼顾、合理部署,具有很大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14.
在对赛汉陶来地区19口石油及煤田钻井地层岩性组合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中生代不同构造单元的地层分布特征、含煤层段岩性特征及煤岩物理化学特征。含煤层段岩性组合为沉火山碎屑岩或再搬运的沉火山岩、泥岩夹煤层,具有典型裂谷盆地沉积特征。该套地层横向分布稳定,不同构造单元之间可进行对比,单井平均可采煤层的厚度为4.77m。煤岩演化程度较低,为不粘煤。含煤层段沉火山角砾岩获得的锆石年龄为295.0Ma±1.3Ma~303.4Ma±2.8Ma,对应地层为上石炭统—下二叠统干泉组。银额盆地赛汉陶来地区石炭系—二叠系含煤地层的发现不仅指示了良好的煤炭资源前景,并且对石炭纪—二叠纪盆地构造演化、沉积体系,以及石炭系—二叠系沉积埋藏史等基础地质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二连盆地中部古河道砂岩型铀矿成矿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通过对铀源、赛汉组上段沉积建造、构造演化等的分析认为,二连盆地中部具备古河道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古河道形态与规模、河道内沉积微相、潜水一层间氧化是铀矿床定位的“三要素”,其不同的组合方式构成了不同的古河道砂岩型铀矿成矿模式。据此,指出二连盆地中部具有较好的古河道找矿远景。  相似文献   

16.
二连盆地砂岩体形成和分布的多元控制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二连盆地砂体形成和分布受多种因素控制,主要包括构造带类型、同沉积断层、沉积体系域、坡折带类型和沉积相类型。不同构造带类型发育不同沉积体系的砂体,同一构造带不同类型构造上发育的砂体类型也不同。陡坡带与缓坡带边界断层的断层面产状和断层组合控制着物源注入方向。低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分别发育不同沉积体系的砂体。二连盆地不同类型的坡折带上发育不同沉积相类型和不同形态的砂体;不同类型沉积相对砂体的特征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据此,本文提出了“多元控砂”概念,并认为“多元控砂”可以概括二连盆地岩性圈闭形成和分布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7.
经过近年来的区域评价工作,在内蒙古二连盆地那仁地区赛汉组上段发现了铀矿化信息,但由于工作程度较低,铀成矿条件分析及远景预测明显不足。通过对钻孔、地震等资料的综合整理,结合系统取样、分析测试结果,对那仁地区铀源、构造、地层、沉积相、氧化-还原及古气候条件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认为该区铀源充足,在温暖半湿润—干热气候转变期,蚀源区大量的铀被活化、迁移;晚白垩世—新生代的构造活动提供了适宜氧化带发育的斜坡带及深部还原流体上逸通道;赛汉组上段一亚段辫状河三角洲砂体规模大,具备稳定的泥-砂-泥结构和有利的氧化-还原条件,是铀矿形成的理想空间。在铀成矿条件最佳部位预测Ⅰ级远景区1片,有望落实为新的铀矿床。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选取二连盆地塔北凹陷西部地区3条典型地震剖面,运用2D Move软件分别对其进行平衡剖面恢复以及伸展量、伸展率的计算,分析了塔北凹陷早白垩世以来地质演化过程和构造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塔北凹陷整体受北西侧主干正断层的影响,形成西断东超形态的“单断式箕状”断陷湖盆,垂向上具有“下断上坳”的结构特征。(2)塔北凹陷各时期的伸展量、伸展率变化特征与构造演化历程相耦合,呈现出先增强后减弱,表明伸展作用 “由弱向强再减弱”的趋势。(3)塔北凹陷主要经历了四期构造运动:①阿尔善组沉积时期,塔北凹陷断裂初始发育,沉降受正断层活动控制,塔北凹陷初具雏形;②腾格尔组沉积时期,凹陷内部断裂持续发育,整体受断陷控制明显,伸展量和伸展率逐渐增大,并且在腾格尔组二段沉积时期达到顶峰;③赛汉组沉积时期凹陷整体受断裂影响微弱,沉积中心逐渐远离主干断层,总体表现为坳陷沉降和超覆不整合发育;④赛汉组沉积末期至今,断陷活动消亡,盆地逐渐收缩,地形趋于平缓,此后塔北凹陷一直处于抬升状态。  相似文献   

19.
二连盆地是我国煤炭、油气、铀矿等资源的重要勘查基地,其中砂岩型铀矿的找矿方向和找矿突破一直是盆地铀资源勘查的重点。呼仁布其凹陷为二连盆地北部巴音宝力格隆起上的一个次级凹陷,为一相对独立的地质构造单元,在古生代基底之上沉积了厚层的中新生代地层,其中下白垩统赛汉组沉积了一套扇三角洲-湖泊相的含煤碎屑岩建造,地层埋深浅、厚度稳定,发育泥-砂-泥结构,砂体较发育,岩石具有黑色和灰色原生地球化学特征,具备铀矿成矿基本条件。本文以煤田钻孔资料"二次开发"作为铀矿勘查新思路,对凹陷中部地区收集的煤田钻孔测井成果开展了综合研究,在下白垩统赛汉组中圈定出规模较大且连续的放射性异常,显示出较好的找矿前景。通过对呼仁布其凹陷大地构造条件、铀源、地层-岩相、岩性、古气候与地貌、古水文地质特征等的系统分析,择优重点选择煤田铀异常孔进行钻孔验证,发现了具有工业意义的铀矿孔,在赛汉组中发现了两个稳定的铀矿化层,第一层铀矿化受到潜水氧化带的控制,位于潜水氧化带界面底部的泥岩中,为垂向氧化型成矿类型;第二层铀矿化受到层间氧化作用的控制,为典型的侧向氧化层间氧化型成矿类型。指出煤田钻孔伽马异常高值区可作为下一步铀矿勘查工作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哈达图铀矿床是产于二连盆地下白垩统赛汉组上段的一个特大型砂岩型铀矿床,其与传统砂岩铀矿特点不同,矿体呈多层板状,控矿灰色砂体具“两黄夹一灰”特征,传统的渗入(潜水氧化、层间氧化)砂岩型铀成矿理论难以解释,阐明其成因和控矿要素对创新砂岩铀成矿理论与红杂色砂岩中铀矿找矿均具有重大意义。[研究方法]采用野外和室内、宏观和微观相结合,主要包括野外观察、区域地质、构造学、沉积学、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元素、有机、同位素)、地震解释和铀矿床学等方法。[研究成果]阐明了矿床矿体、控矿灰色砂体和矿化特征,指出研究区红杂色建造赛汉组上段、二连组和伊尔丁曼哈组为原生氧化建造成因,主含矿层赛汉组上段控矿灰色砂体是深部还原性流体对其再还原的结果,主要受连通深部的断裂构造及相关河道或不整合面控制,属后生改造成因,从成矿铀源、深部渗出流体的形成、铀的迁移和沉淀阐述了砂岩渗出铀成矿作用机制,提出哈达图砂岩铀矿床主要是渗出铀成矿作用形成,建立了相应的渗出铀成矿模式。[结论]发现揭示了红杂色砂岩形成砂岩铀矿一种新的铀成矿作用——渗出铀成矿作用,并由此提出了在红杂色沉积建造中寻找砂岩铀矿“上红下黑、上下连通、红中找灰、灰中找矿”预测评价的新思路,指出针对红杂色沉积建造砂岩铀矿找矿新层位,在找矿空间上可由盆缘拓展到盆中、由浅部拓展到深部。创新点:阐明控矿灰色砂体是深部还原性流体再还原的结果,属后生改造成因;提出了红杂色砂岩形成砂岩铀矿新的渗出铀成矿作用,建立了哈达图砂岩铀矿渗出铀成矿模式;提出了在红杂色沉积建造中寻找砂岩铀矿预测评价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