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辽北晚前寒武纪高压变质带展布于建平—北票一带。高压变质带由榴辉岩、石榴单斜辉石岩等高压变质基性岩组成。这些岩石遭受了从麻粒岩相到角闪岩相连续退变质作用的改造。早期榴辉岩相变质反应条件为:T=800℃±,P>1.5GPa;麻粒岩相的温压条件为:T=800~900℃,P=0.9~1.15GPa,属中高压型;晚期角闪岩相的温压条件变为:T=570~650℃,P=0.60~0.75GPa。变质反应的P-T-t轨迹呈现出顺时针演化。结合辽北造山带其它的标志判断,这些高压变质岩的形成和抬升与中、新元古代时期洋壳俯冲消减和陆块碰撞,并伴随快速构造上升有关。  相似文献   

2.
岚山头含柯石英榴辉岩呈透镜状构造块体产于晚元古代含霓石碱长花岗质片麻岩中,其原岩为玄武岩浆分离结晶晚期堆积的辉长岩。该榴辉岩典型的共生矿物组合可划分为4个世代:①Cpx1+Mu1(OrPhen1)+Qz+Pl1;②Cpx2(Om1)+Gr1+Ky+Cs;③Cpx3(Om2)+Gr2+Phen2+Ky+Zo+Qz;④Pl2+Tl+Mrg+Phen3+Czo+Qz。它们分别反映4个变质演化阶段:前榴辉岩相阶段(M1)、柯石英榴辉岩相阶段(M2)、后榴辉岩相第一退变质阶段(M3)及后榴辉岩相第二退变质阶段(M4)。各阶段的变质条件;M1为P≤1.56Gpa,T=700℃;M2为P=2.74~2.95GPa,T=722℃~981℃;M3为P=1.34~1.54GPa,T=568℃~589℃;M4为P=0.61~1.04GPa,T469℃。柯石英榴辉岩相阶段(M2)末期的年龄为613.3±30.4Ma,榴辉岩相第二退变质阶段(M4)的多硅白云母40Ar-39Ar坪年龄为313.49Ma。据上述资料再塑了一个较完整的顺时针PTt轨迹。  相似文献   

3.
出露于威海北部的古元古界荆山岩群,呈包体状零散分布在新元古代晋宁期荣成超单元中,经过区域对比,可将其划分为3个岩组共6个岩段。麻粒岩、石榴夕线黑云片岩、堇青石榴夕线黑云片岩、方镁石镁橄榄石大理岩及透辉石镁橄榄石大理岩等是荆山岩群经历过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形成的指示性岩石(组合)。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分为3个阶段:早期阶段T=550~600℃,P=0.2~0.55GPa,地热梯度平均38℃/km;峰期阶段T=700~820℃,P=0.71~1.0GPa,地热梯度平均26℃/km;晚期阶段T<700℃,P=0.65GPa,地热梯度30℃/km。属低压区域变质相系。PT轨迹总体呈逆时针形式,表明本区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发生的大地构造环境靠近大陆边缘的岛弧区。  相似文献   

4.
胶东文-威地区的胶南造山带,属秦岭-大别-胶南造山带的北东段,区内广泛分布着规模巨大的前寒武纪中、深构造相韧性剪切系统。按其形成序列及方式,大致可分为3种;①近水平伸展式韧性剪切系统,变形机制以位错滑动、位错蠕变为主。其变质的温压条件T为630~680℃,P为0.67GPa,剪应变值平均为4.47,形成时的差异应力为44.57~79.5MPa。形成于中元古代造山带演化早期的伸展裂陷阶段。②收缩挤压式韧性剪切系统,变形机制以粒间边界滑移为主。变质的温压条件T为600~700℃,P为0.77~0.85Gpa。剪应变值为1.2~2.1,形成时的差异应力为62.22MPa。形成于新元古代早~中期造山带挤压抬升阶段。③逆冲推覆式韧性剪切系统,变形机制以位错滑动,位错蠕变为主。变质的温压条件T为514℃,P为0.77GPa。其剪应变值为3~5,形成时的差异应力为69.96~85.76MPa。形成于新元古代中期造山带逆冲推覆造山阶段。  相似文献   

5.
威海地区榴辉岩位于秦岭大别苏北胶南巨型榴辉岩带的北东段。榴辉岩体大小悬殊,呈透镜状、不规则状、脉状及似层状等赋存在早元古代荆山岩群变质层状岩系、尖晶石橄榄透闪片岩及晚元古代片麻状花岗闪长岩、片麻状二长花岗岩中,并与围岩一起经受了后期的构造变形改造。榴辉岩退变分带的核部为榴辉岩,次外边为榴闪岩,最外边为斜长角闪岩或石榴斜长角闪岩。三个变质作用阶段的特征是:前榴辉相阶段为中压相系绿帘角闪岩相;榴辉岩相阶段为高压相系;榴辉岩退变质阶段相当于中压相系的角闪麻粒岩相—角闪岩相。变质作用PTt轨迹呈顺时针方向。榴辉岩形成于900Ma左右。  相似文献   

6.
胶北隆起新建荆山群,处于胶东群之上,暂置于粉子山群之下;为一套不稳定至半稳定型浅海相陆源碎屑(底部有少量火山碎屑)夹碳酸盐岩的类复理石建造,经过多期变质作用达到角闪麻粒岩相的变质沉积岩系。变质矿物共生组合和各世代矿物的相互关系显示该套岩系经历了四期变质作用。单矿物化学成分及地质温压计等定量估算出各期变质作用的P—T条件: 第一期变质作用相当于角闪麻粒岩相条件,t=780~817℃,p=0.5GPa±,fo_2=10~(-15.5) 第二期变质作用相当于高角闪岩相条件,t=630~690℃,p=0.4GPa±。第三期变质大致为低角闪岩相,t=525℃±。第四期变质相当于绿片岩相条件,t<400℃。  相似文献   

7.
胶南造山带榴辉岩中的高压、超高压变质矿物主要有绿辉石、镁铝榴石、柯石英、金刚石、金红石等。柯石英、金刚石均呈微晶状包裹于石榴子石、绿辉石中。柯石英多已转化为石英聚晶,并使包裹它的矿物产生放射状胀裂纹;金刚石呈近等轴八面体等,其形成压力达3.5GPa以上。榴辉岩围岩中的高压、超高压变质矿物主要有辉石类(透辉石、霓石、暗硬玉)、钠钙质钠质角闪石(钠闪石、镁钠闪石)、多硅白云母(3T型)、钠长石、绿帘石等。高压、超高压变质矿物的广泛出现指示区内存在两期高压变质作用:早期为超高压榴辉岩相变质作用;晚期为高压绿片岩相榴辉岩相变质作用。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的多次碰撞是区内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产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胶南造山带范围指安丘-莒县断裂以东、五莲-桃村断裂东南、嘉山-响水河断裂以北狭长隆起区,是秦岭-大别造山带的东延部分。十多年来该区开展的区调工作和专题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成果表明该造山带主要由晚元古代晋宁期及震旦期变质变形侵入岩组成,另有少量中元古代四堡期超基性-基性侵入岩分布;变质地层为晚太古代胶东岩群和早元古代荆山群、粉子山群,呈孤岛状残留于晚元古代花岗岩中。榴辉岩沿造山带广泛分布,部分榴辉岩含柯石英和微粒金刚石,表明经历过超高压变质作用。除此,造山带东段还有麻粒岩及麻粒岩相岩石出露。胶南造山带主体是晚元古代时由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碰撞造山作用形成的,韧性变形作用强烈,可划分为早期中深部构造相推覆韧性剪切带和晚期浅部构造相走滑韧性剪切带。  相似文献   

9.
根据矿物包裹和替代关系以及共生组合规律,北秦岭官坡地区柯石英榴辉岩的变质作用演化可划分为5个阶段,即前榴辉岩相的绿帘角闪岩相、榴辉岩相、后榴辉岩相的角闪岩相、绿帘角闪岩相和绿片岩相。Sm-Nd同位素定年显示,北秦岭柯石英榴辉岩于400±16Ma沿朱夏断裂被推覆上升,P-T-t轨迹的地球动力学成因可能与扬子和华北陆块间的俯冲-碰撞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0.
本文作者描述了胶东—鲁南双变质带,从荣成、文登、威海经青岛、胶南、诸城、日照到莒南赋存于太古代至早元古代胶东群和/或胶南群变质杂岩中的C类榴辉岩带,代表了高压低温变质带;从胶东到鲁南的桃科期(早元古代)Ⅰ型花岗岩带及胶东莱西—安丘早元古代麻粒岩相岩石则代表了高温低压变质带。我们推测,这一双变质带,形成于早元古代华南板块向华北板块的俯冲期。在这次碰撞事件之后,胶东—鲁南地区发生角闪岩相变质作用,这次变质事件使得高压低温变质带发生了进变质作用,使C类榴辉岩平衡温度升高,同时使蓝闪石片岩消失;高温低压变质带则发生了退变质作用,Ⅰ型花岗岩发生混合岩化作用,麻粒岩相岩石遭受退化变质。胶东—鲁南双变质带,表明了华北—华南陆块的东部边界是从合肥、嘉山、响水、连云港经鲁南、青岛到胶东(荣成、威海)后而没入北黄海的。  相似文献   

11.
根据对铅石山榴辉岩岩石学、岩石化学、地球化学元素、变质岩相及变质作用等特征,该类岩石形成时代可能为中元古代后期,并经历了四堡期、晋宁期、加里东期三次快速折返及相应的退变质作用叠加,进一步证实了柴北缘地区高压变质带的存在。  相似文献   

12.
大别造山带西段的新县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中 ,分布着多种不同类型的榴辉岩。研究发现 ,尽管它们有着不同的峰变质条件 ,但都经历了相同的绿帘角闪岩相前进变质 ,具有相近的峰变质年龄和相似的退变质轨迹。其形成和折返可能与华北、扬子两大古陆在早奥陶世末的陆—陆碰撞有关。  相似文献   

13.
在分析烟台北部芝罘群主要变质岩类的变质矿物共生组合、变质相系及构造岩等特征的基础上 ,对该群变形、变质作用及演化特征进行了探讨。认为该区芝罘群曾经历 1期韧性变形作用和 4期变质作用 (古元古代高角闪岩相、中元古代早期低角闪岩相、中元古代晚期高绿片岩相及新元古代低绿片岩相变质作用 )。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烟台北部芝罘群主要变质岩类的变质矿物共生组合、变质相系及构造岩等特征的基础上,对该群变形、变质作用及演化特征进行了探讨.认为该区芝罘群曾经历1期韧性变形作用和4期变质作用(古元古代高角闪岩相、中元古代早期低角闪岩相、中元古代晚期高绿片岩相及新元古代低绿片岩相变质作用).  相似文献   

15.
二郎坪群主体为一套变质火山岩,夹有少量的变泥砂岩和大理岩。普遍发生了绿片岩相一角闪岩相的变质作用。矿物共生组合及矿物世代关系表明存在两期矿物共生组合,早期以阳起石+斜长石为代表,晚期以蓝绿色角门石+斜长石为代表。温压测量结果表明,从早期到晚期变质反应的PT条件由低温低压向较高温高压演化。利用角闪石环带确定的PT轨迹为逆时针方向。  相似文献   

16.
南秦岭碧口群岩石组合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碧口群是扬子板块西北缘中晚元古代古海沟—岛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岩石组合、岩石化学及稀土元素特征研究表明,其下部为蛇绿岩组合,以大洋E型拉斑玄武岩为特征,代表古俯冲杂岩;上部为重力流沉积组合,以火山质碎屑浊积岩及陆源碎屑浊积岩为特征,类似于海沟型复理石组合,代表古海沟堆积。同时构造变形及变质作用特征表明,在蛇绿岩分布区发育有大型韧性剪切带和高压低温变质的蓝闪片岩。由此可见碧口群属于中晚元古代扬子板块西北缘的古海沟—俯冲地体。  相似文献   

17.
辽南韧性剪切带为一大型韧性滑脱剪切带。糜棱岩呈大面积席状展布。在糜棱岩化过程中,既有进变质作用,又有退变质作用。主滑脱面之上的盖层岩石产生进变质作用;主滑脱面之下的太古宙片麻岩(变质核杂岩)则产生退变质作用。进变质作用和退变质作用研究表明,韧性剪切带活动时期的高峰温度相当于低绿片岩相,但是,同构造基性岩床只退变至角闪岩相的矿物组合。这是因为这一件矿物组台是以准稳态保留下来。变质核杂岩的显微构造特征表明,在整个演化过程中,它是逐渐抬升的。在变质核杂岩的抬升过程中,又有新的一轮退变质作用产生。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设想把华北陆台北缘前寒武纪变质岩区韧性剪切变形-变质带中金矿成矿作用做为区域变质作用-构造作用-岩浆作用旋回中的一部分。这类金矿主要形成在这一旋回的晚期,变质地质体被抬升的阶段,并就位于低温韧-脆性变形变质带中,属于各种内动力地质作用的综合产物。分析韧性剪切变形-变质带(DDMZ)内金矿成矿过程中的这种多因素、多阶段的各种信息,我们提出如下参数:区域性参数富铁质变质岩石组合和壳型剪切带;最佳区段参数—低温韧-脆性变形-变质带和弱碱性钾质花岗岩;金矿化带参数—岩石-流体交代带。其目的是明确找矿目标,提高金矿预测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河南临汝安沟地区前嵩山群变质矿物、变质矿物组合以及变质温压条件研究表明,前嵩山群分属不同的变质建造,其中安沟群属中压相系绿片岩相变质作用,登封群头道河组为中压相系角闪岩相。同时,两套地层变质作用之间缺少钠长—绿帘角闪岩相,这一变质作用的间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地层的间断。  相似文献   

20.
角闪石-斜长石-石英共生组合广泛存在于从绿片岩相到角闪麻粒岩相的基性变质岩中,但至今还没有适用于这种矿物组合的以多相矿物平衡为基础的压力计。本文使用Holland和Powell的“内部一致的热力学数据”直接标定了多相矿物平衡反应的平衡条件。结果表明反应对压力敏感,是一个适用于角闪石-斜长石-石英共生组合的有效的地质压力计。应用于甘肃东部天水地区李子园群变质火山岩,所得压力值与地质事实相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