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1967年海豚座新星12月极大前光谱作了分光光度测量,测定了壳层膨胀速度.分析测量结果,提出如下看法:一、归纳出新星极大前光谱变化有三个共同的特征.这些特征是:1.壳层膨胀速度逐步减小,并渐趋稳定;2.色温度总的趋势是下降;3.某些电离电位或激发电位相对较高的元素的发射线,其相对于连续谱的强度也有下降的趋势.二、海豚座新星特征有利于把其平坦极大阶段看成是极大前休止的假设.三、用连续物质流的假设可以满意地解释我们所观测到的新星极大前光谱变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我们和北京天文台恒星室的同志于1975年8月16日(离新星爆发极大前15天左右)使用北京天文台40/200 cm双筒天体照相仪拍摄了NGC 7000区域.由于视场为8°×8°,正巧把新星拍在象场边缘附近.观测时左右筒同时露光,使用柯达103a-0底片,未加滤光片.为了定出新星在这一时刻的星等,  相似文献   

3.
1963年紫金山天文台对1963年武仙座新星(NHer 1963)~(++)作了三色(紫外、蓝、黄)照相测光和光谱观测.照相测光从2月17日开始到11月9日为止,用照相方法独立测定了星等,列出了新星和比较星的星等.用对数曲线法讨论了新星光变曲线.光谱观测自2月21日开始至8月8日结束.文中叙述了光谱的特征和变化,列出了壳层膨胀速度的测量结果,以及照相区和目视区的新星光谱描记图各6张,4月24日到25日的“氮闪”光谱描记图一张.  相似文献   

4.
中子星-中子星或中子星-黑洞的并合可以导致强烈的高频引力波辐射,同时它们也可以通过向外抛射物质发出多种类型的电磁辐射信号,因而是当前多信使天文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在各种电磁辐射信号中,由抛射物所发出的热暂现源辐射被称为千新星,或可更广义地称为并合新星,其辐射能量来源主要是抛射物中放射性重元素的衰变和中心并合产物的持续能量输出(如自转能损).这种现象最早由Li和Paczynski在1998年从理论上预言提出,并最终在2017年的引力波事件GW170817中被观测证实.千新星(并合新星)观测在GW170817事件中发挥了关键性的电磁对应体作用,帮助人们精确定位引力波信号、证认其天体物理起源乃至限制并合产物的性质.从宇宙中重元素的起源这一研究背景出发,循着历史发展的脉络,分别对千新星(并合新星)模型的提出、发展、并合产物的性质、相关候选体的发现以及GW170817引力波事件等不同的研究阶段和研究专题进行简要的回顾,以梳理这一方向上研究思路的历史变迁,展现理论和观测的相互作用及其对研究进程的影响和促进.  相似文献   

5.
1995 至1998 四年内用2 .16 米望远镜、50A/m m 色散进行了仙后座1995 新星的光谱观测。对取得的资料作了谱线证认、连续谱和谱线的流量、气壳膨胀速度、温度等测定,确定了新星气壳的电子密度和温度、估算了新星的抛射质量。指出该新星的若干特点并作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6.
1995至1998四川内用2.16米望远镜、50A/mm色散进行了仙后座1995新星的光谱观测。对取得的资料作了谱线证认、连续谱和谱线的流量、气壳膨胀速度、温度等测定,确定了新星气壳的电子密度和温度、估算了新星的抛射质量。指出该新星的若干特点并作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7.
暗弱天然卫星与主带小行星相比,具有亮度低、速度变化快的特点.在观测这类天体时,不能简单地延长曝光时间来提高其信噪比.尝试观测多幅短曝光的CCD (chargecoupled device)图像,采用移位堆叠(shift-and-add)方法,希望提高目标成像的信噪比,获得暗弱天然卫星的精确测量结果.使用2018年4月9—12日夜间,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1 m望远镜(1 m望远镜)拍摄的木星5颗暗卫星的229幅CCD图像,实施了移位堆叠试验.为了验证结果的正确性,与相近日期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2.4 m望远镜(2.4 m望远镜)观测的相同木卫图像的测量结果进行了比较和分析.位置归算采用了JPL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历表.结果表明,对CCD图像使用移位堆叠方法,通过叠加约10幅曝光时间100 s的图像, 1 m望远镜能观测暗至19等星的不规则天然卫星,而且测量的准确度与2.4 m望远镜的测量结果有良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8.
老新星武仙V533(V533Her=武仙1963年新星)是一颗光度变化极其复杂的天体。本文给出了我们用双筒天体照相仪于1980年6月至1982年11月间对其所做的照相观测结果。从所得结果可以看到:(1)该星亮度在此期间已基本恢复到其爆前的宁静期亮度;(2)高时频观测指出V533 Her具有时标为小时级,变幅Δm~0.2~m的小幅度光变;(3)在此期间其亮度有上升趋势,上升幅度~1.5等。本文还讨论了V533 Her在爆发前后的光度变化情况,通过分析指出新星在爆发前可能有可觉察的光度变化。  相似文献   

9.
巡天观测与高能物理、黑洞天文等领域均有密切的联系.基于星系-超新星二分类问题,研究光谱数据预处理,结合余弦相似度改善PCA(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光谱分解特征提取方法,用SDSS(the Sloan Digital Sky Survey)、WISeREP(the Weizmann Interactive Supernova data REPository)组成的5620条光谱数据集训练支持向量机,可以得到0.498%泛化误差的识别模型和新样本分类概率.使用Neyman-Pearson决策方法建立NPSVM(Neyman-Pearson Support Vector Machine)模型可进一步降低超新星的漏判率.  相似文献   

10.
关于日珥光谱研究的主要问题,作者在以前的工作中已经详细描述.这篇文章只包括对1958年11月11日日珥[以下简称日珥(1)]和1959年6月2日日珥[以下简称日珥(2)]的分光光度研究结果.1.观测和归算本项研究工作所用的观测资料是作者在苏联科学院克里米亚天文台太阳塔取得的.日珥(1)和(2)的光谱分别用平面光栅摄谱仪和阶梯光栅摄谱仪拍摄.光谱底片的归算工作是印春霖同志在紫金山天文台用МФ—4型自记显微光度计完成的.观测和归算  相似文献   

11.
对1970—1980年间的纬度观测资料,统一使用IAU1964系统天文常数,按直角坐标法计算全部星对的视赤纬,用统一的公式进行了全部观测结果的归算处理。本文给出全部星对的赤纬及自行改正以及纬度观测结果的每组月平均值。  相似文献   

12.
IRAF软件中DAOPHOT包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检验威海天文台1 m望远镜的测光精度,2009年10月7日晚用该望远镜观测了M39星团,并对观测数据进行测光归算。由于M39星团中个别星较密集,使用IRAF中的DAOPHOT包进行星像测光。详细介绍了IRAF软件中的DAOPHOT包及其使用。数据归算结果表明,在UCAC3星表中匹配到的星,稀疏区域亮星的星等内部精度达到0.003mag,较密集区域的暗星内部精度约为0.012 8 mag。  相似文献   

13.
1957年5月25日接到哥本哈根5月21日发出的专电,宣布于 M84北约1.5孤分处,发现一超新星。紫金山天文台于5月25日晚,即开始用60厘米,f/5反射望远镜进行照相观测.所用的底片是 Kodak 103a-O.至7月21日止,共取得底片16张,其中有2张是和选择星区 SA80的等高照相.参加取得这项观测资料的计有天文台同人  相似文献   

14.
1976年11月11日-12月16日我们用60/90-厘米施密特卡氏反射光栅摄谱仪对狐狸座新星(NQ Vul)进行了照相光谱观测。在3400—6700A的波长范围内新星主要光谱成份为HI,Fell,NaI,Call,NII,Till,[OI],[NII]等,大多数谱线呈现PCyg型轮廓,根据吸收分量测得的膨胀速度是500—2200km/s。光致电离温度比色温度高,它们都随新星亮度的下降而升高。  相似文献   

15.
正1998年,科学家们通过对Ia型超新星的观测研究,发现了宇宙在加速膨胀,揭示了暗能量的存在.该发现使得宇宙学成为当今物理学的研究热点.宇宙学是一门高度依赖于观测事实的学科,利用各类天文观测数据来限制不同的宇宙学理论模型是现代宇宙学的一项重要研究工作.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利用不同的天文观测来限制宇宙学.这些天文观测包括Ia型超新星、超亮的Ic型超新星、伽玛射线暴、强引力透镜、星系团的角直径距离以及星系年龄.本文第1章简要回顾  相似文献   

16.
蒋丽萍 《天文学报》2007,48(4):463-474
对2000年前后发表的两部用CCD漂移扫描观测的天体测量星表——ACR(As- trometric calibration regions along the celestial equator)和CMC13(Carlsberg Merid- ian Catalog 13)进行误差分析.通过与UCAC2(The second U.S.Naval Observatory CCD Astrograph Catalog)星表比较,采用数值法,分析了误差的形式和量级大小.并从星表观测方式和数据归算的角度,分析了误差的主要可能来源.发现ACR和CMC13在赤纬方向存在明显的星等差,位置差值随赤经存在与CCD视场大小相近的周期性变化,位置差值随赤纬存在与归算带尺寸大小相近的系统性变化.  相似文献   

17.
潘翠云  戴智斌 《天文学报》2019,60(4):103-119
激变变星(Cataclysmic Variables, CV)的典型特性是其存在3种周期振荡现象,周期振荡指准周期性的光度快速变化.按光变时标由短到长, CV的周期振荡可分为矮新星振荡、长周期矮新星振荡和准周期振荡.对3种不同振荡在观测上的特征以及在不同亚型CV中的表现进行了介绍,并阐述了可能产生3种周期振荡的物理机制.这些振荡现象为人们研究白矮星的吸积和几何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和线索.  相似文献   

18.
对历元偏差引起的伪距变化量逐项分解,总结历元偏差引起的伪距各误差项的偏差典型值,使用多项式插值法进行历元归算,并进行仿真分析,最后以星间链路体制下的星地伪距观测量为实例进行方法验证。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当数据采样间隔不大于5 min时,若选取合适的插值阶数,使用多项式插值法能得到优于1 mm的历元归算精度;实测数据结果表明基于多项式插值的历元归算方法是有效的,能够完成星间链路对地伪距观测量的历元归算需求,历元归算造成的误差远小于伪距本身的观测噪声。  相似文献   

19.
类地行星(月球)自转监测望远镜的科学目标是在行星(月球)表面现场测量行星(月球)自转并研究其内部结构和物理性质.为了验证全新的观测原理和资料处理方法,项目团队设计制造了一套原理样机,在一台商用天文望远镜的光路前端增加3面反射镜组,使其具有同时观测3个视场的能力.自2017年起在地面上开展了观测实验,获得了混合有3视场星象的图像.通过计算星象在前后图像上的位移实现了归属视场识别,使得观测效果与分视场独立观测等同,证明了用一台设备同时观测多视场的可行性.处理图像并通过3个视场中心的指向变化归算地球自转轴的空间指向,与理论值比较偏差平均约1′′,证明了观测原理和数据处理方法有效.对各种观测误差来源进行了分析,包含大气折射、仪器热稳定性和光学分辨能力的影响等,指出采用更长焦距的望远镜可以提高空间分辨率,优化形变控制可以提高观测稳定性.改进多视场同时观测中的光学设计也有助于精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1975年8月30日晚上,我国许多天文爱好者和北京天文台兴隆站独立发现了这颗新星.从8月30日北京天文台所拍底片估计该新星的坐标为赤经21~h10~m,赤纬 48°.0(1950.0).自8月31日起,北京天文台用90厘米折反射式镜的光栅摄谱仪对它进行了系统的光谱观测.8月31日所拍色散50(?)/mm 的光谱中呈现强而宽的氢巴尔末发射线、星际 NaI 的 D 和 CaII 的 H 和 K 的锐吸收线,红区连续谱很强.由 H_β粗略估算壳层膨胀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