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采用沈育疆等编绘的海潮图,用Farrell给出的地倾斜负荷格林函数褶积积分法,计算了海潮O1和K1分潮对我国北京等12个测站地倾斜固体潮的海潮效应。对泰安等测站地倾斜固体潮的观测值进行了海潮改正。  相似文献   

2.
利用福建地区厦门、漳州、莆田、南平、龙岩5个台站地倾斜固体潮观测资料,分别计算了地震平静期的倾斜固体潮潮汐变化特征量,并进行了对比分析;除此之外还对固体潮特征进行了地球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沿海地区海潮是决定倾斜固体潮特征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福建厦门,漳州,泉州倾斜固体潮特征及其动力学解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厦门,漳州泉州倾斜固体潮观测资料,对海潮影响进行了分析,发现潮港类型是决定固体潮特征的主要因素,最后对其特征进行了地球动力学解释。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计算地倾斜负荷潮的积分Green函数方法,计算了全球Schwiderski海潮模型K_1、O_1分波在中国大陆产生的地倾斜负荷潮,绘制了K_1、O_1分波负荷潮椭圆及其长轴迹线,沿长轴方向分量的等潮时线,长、短半轴等值线诸地倾斜负荷潮参量在中国大陆境内的分布图,给出了它们的空间分布图象,为国内的地倾斜固体潮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计算地倾斜负荷潮的积分Green函数方法,计算了全球Schwiderski海潮模型K1、O1分波在中国大陆产生的地倾斜负荷潮,绘制了K1、O1分波负荷潮椭圆及其长轴迹线,沿长轴方向分量的等潮时线,长、短半轴等值线诸地倾斜负荷潮参量在中国大陆境内的分布图,给出了它们的空间分布图象,为国内的地倾斜固体潮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6.
利用最新的全球海潮模型(Csr3.0,Fes95.2,Tpxo2,Csr4.0和Scw80)和中国近海海潮资料,基于标准地球模型负荷格林函数,采用Agnew的积分格林函数方法研究了倾斜固体潮观测中的海潮负荷效应。文章计算了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25个基准站8个主要潮流的倾斜负荷,数值结果说明对某一潮波而言,倾斜负荷振幅达10^-9弧度,沿海地区达10^-8弧度或更多。文章构制了北京和上海等8个主要台站的倾斜负荷随时间变化。  相似文献   

7.
旋转弹性椭球地球模型的固体潮理论值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庆鹏 《地震学报》1990,12(3):282-291
根据Wahr 1981年提出的理论,导出了计算旋转弹性地球模型的重力固体潮、地倾斜固体潮和地面应变固体潮的公式,并在此基础上编写出相应的计算程序.为了显示旋转和扁度对地球模型的重力固体潮、地倾斜固体潮和地面应变固体潮的影响,计算了东经120°不同纬度处的旋转弹性椭球地球模型(1066A模型)和G-B地球模型的重力固体潮、地倾斜固体潮和地面应变固体潮.计算结果表明,旋转和扁度对重力固体潮、地倾斜固体潮和地面应变固体潮的最大幅度分别为1.4×10-8 m/s2、0.2ms和0.5×10-9.   相似文献   

8.
将倾斜固体潮Nakai拟合检验、倾斜潮汐变化分析引入潮汐形变资料处理中,对2006年4月9日山东莘县与河南濮阳交界的濮阳ML4.6级地震前泰安台的潮汐形变观测资料进行处理与分析,发现在地震前十天左右,泰安地震台出现潮汐形变地震短临异常,异常信号就是我们想要得到的地震前兆信息。  相似文献   

9.
张翼  冯英  马学军 《高原地震》2005,17(3):53-58
采用Venedikov调和分析方法对新源台倾斜固体潮整点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倾斜固体潮鸩波潮汐因子变化曲线。分析其震兆异常特征,给出了新源台倾斜固体潮潮汐因子异常标准,结果发现异常与周围200km范围内的5级以上地震对应较好,具有较高的预报效能并通过了尺值评分检验。  相似文献   

10.
田韬  杨军  卢永 《华南地震》2005,25(3):16-24
从理论上讲,纬度对潮汐因子造成影响的改正值极小,一般不予考虑.通过对位于中国南北地震带上18个地倾斜观测台站的地倾斜潮汐观测资料进行调和分析,研究倾斜固体潮潮汐振幅较大的两个潮波O1波和M2波NS、EW分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发现γO1、γM2的空间分布与该带特殊的地质构造背景之间有一定的相互关系.并对可能存在的其他原因如海潮负荷效应、仪器本身的频率响应差异以及局部负荷效应影响等,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三口离海岸不同距离的内陆井孔的水位求出了海潮效率和固体潮系数.并在综合考虑海潮负荷和固体潮影响的前提下,就井孔一含水层系统对海潮负荷的响应机理作了初步的定性解释.  相似文献   

12.
利用Farrell模式,结合烟台海洋洁潮汐,估算了海潮对烟台地倾斜、伸缩仪观测影响的量值。有了这一数据,就可以根据烟台的海潮观测资料对地倾斜、伸缩仪观测资料进行海潮影响的改正。  相似文献   

13.
夏超德 《华南地震》2006,26(3):54-60
宁波地震台地处沿海,受海潮影响较大,地倾斜仪所记的东西、北南向固体潮在同一数量级上,与日月形成的理论固体潮汐、海水潮汐同步变化。用该台的地倾斜资料的分钟值描绘矢量图,发现每日的矢量图规律性强,并且在地震前有一定的异常表现。  相似文献   

14.
香港地区重力固体潮和海潮负荷特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在香港地区重力固体潮合作观测成果, 获得了该地区完整的重力固体潮实测模型. 利用全球和近海海潮模型以及岛屿验潮站数据较系统地研究了海潮负荷特征, 反演了全球海潮模型的适定性. 数值结果说明周日频段内的海潮模型要比半日频段内的模型更加稳定, 实施验潮站潮位高变化改正对精密确定重力固体潮相位滞后起重要作用. 文章还研究了重力观测残差和台站背景噪声水平. 本项研究填补了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在该地区重力固体潮观测空白, 为地表和空间大地测量提供有效参考和服务.  相似文献   

15.
本文推导了倾斜负荷效应的实际计算公式,并确定了ψ_0=12°,m=21阶的计算方案。研究了中国大陆海潮倾斜负荷效应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大陆不存在倾斜负荷“无潮点”,但是,在西北地区布设倾斜台站将较小地受海潮影响。给出了便于实用的100个台站的倾斜改正值。  相似文献   

16.
研究固体潮应力场时,需要考虑负荷潮应力场的影响,特别是在沿海地区,在地球的表层负荷潮应力场的大小甚至接近或超过固体潮应力场.根据Alterman方法,本文给出计算球状径向不均匀弹性地球模型对点源负荷的应力响应(负荷潮应力格林函数)的方法;作为计算实例,计算出GB地球模型的负荷潮应力格林函数.只要给出全球海潮模型,在球面上完成海潮潮高与负荷潮应力格林函数的褶积,即可计算出海潮负荷在地球模型表面上和内部任意点产生的负荷潮应力.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计算海潮对重力固体潮观测的影响时,把全球海域分成近区和远区两部分。其中近区采用格林函数数值积分法,在远区对g~N(日)采用卷积积分法,而对g~E(日)利用函数级数拟合全球海潮潮高的球函数展开法。最后计算了北京、兰州和拉萨的重力固体潮观测值的海潮改正。  相似文献   

18.
厦门台重力固体潮观测长期受海潮负荷影响.应用重力固体潮观测资料进行地震预报和地球物理研究时,需要对其海潮负荷的影响和改正进行研究.本文应用TSOFT软件对厦门台弹簧重力仪五年的连续观测数据进行预处理,并采用Venedikov调和分析方法获得重力固体潮潮汐参数.基于DTU10、EOT11a、HAMTIDE11a、GOT4.7、FES2004、NAO99b、TPXO7.2和TPXO7.2atlas八个较新的全球海潮模型,结合osu.chinasea.2010和NAO.99Jb两个区域海潮模型,研究了厦门台的重力海潮负荷特征并对其进行海潮负荷改正.数值结果表明,经过区域海潮模型修正后的厦门台海潮负荷为7.3μgal.八个全球海潮模型对主要潮波的负荷改正有效性的差异不大.应用NAO.99Jb区域海潮模型修正的M2波剩余残差值比osu.chinasea.2010小.观测残差负荷改正有效性大致在40%~70%.统计对比O1、K1、M2波的残差平方和结果表明,对厦门台进行海潮负荷改正时,应用经NAO.99Jb区域海潮模型改正的NAO.99b全球海潮模型残差结果最小,经NAO.99Jb区域海潮模型改正的DTU10全球海潮模型次之.这可能与NAO.99Jb模型考虑日本沿岸验潮站资料有关.考虑高精度近海海潮模型的构建和验潮站资料的弥补以及数据预处理方法的改进,可以进一步提高厦门台的海潮负荷的改正效果.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我国历史与现今中强以上地震的发震时刻与倾斜固体潮的关系。结果表明,地震发震时刻位于震中区当天倾斜固体潮的峰值时段上。孤立型地震的发震时刻往往与震中区倾斜固体潮极大值对应;原地重复发生的地震,其发震时刻所处的倾斜固体潮背景相同;逼近地震与主震发震时刻的倾斜固体潮背景相同的占70%;大震后有60%的强余震与主震发震时刻的倾斜固体潮背景相同。据此,成功地预报了门源6.4级地震后的较大余震。  相似文献   

20.
固体潮整体综合分析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固体潮综合分析的理论基础,给出了反演靳甫数的计算方法,讨论了由固体潮综合分析所提供的新信息及其地球物理意义。指出:由多方向应变观测组合,可获得应变张量;地倾斜具有剪应变的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