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本文报道了应用石英管原子捕集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海水中痕量铅的测定效果,共存离子的干扰与消除,给出了方法的精密度、回收率及同石墨炉原子吸收法的比测结果。  相似文献   

2.
3.
闽江口水体中镉、铅和铜的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分别于1986年6月和10月研究了闽江口水体中镉、铅和铜的行为发现颗粒态镉、铅和铜的含量主要受制于悬浮物的含量,而不同季节闽江口悬浮物的组成有差别,溶解态金属的河口行为因元素的不同而异,镉在6月和10月均呈添加行为,添加率分别为1400%和460%;铅在6月呈添加行为,添加率为1500%,在10月呈保守行为;在6月和10月铜均呈保守行为,溶解态镉、铅和铜的河口行为与重金属的化学性质及悬浮物的组成有关.  相似文献   

4.
5.
林峰  许清辉 《台湾海峡》1990,9(3):251-255
利用潮输沙量的计算方法,估算了闽江口入海口内3个断面所包围区域溶解态镉、铅和铜的收支平衡,从而研究了这些重金属的河口行为。  相似文献   

6.
长江口海域悬浮颗粒物中铜,铅,镉的化学形态及分布...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相似文献   

7.
廖文卓  陈松 《台湾海峡》1993,12(2):97-101
本文研究了生物样的较佳消化方法、测定方法和影响条件。采用差示脉冲阳极溶出伏安法测定生物体中Cd、Pb 和Cu。结果表明,所采用的HNO_3-HClO_4常压湿法消化法简便、可靠且重现性好。方法的精密度(以相对标准偏差表示,Cd 为8.6%,Pb为5.8%,Cu 为6.4%)和准确度(以回收率表示,Cd 为89.7%,Pb 为97.5%,Cu 为102.3%)显示出对生物体中Cd、Pb、Cu 连续测定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8.
9.
10.
研究了1990年6月和10月闽江口溶解态镉、铜、铅的行为及其与营养盐的关系。结果表明,在6月和10月镉呈添加行为,铜呈保地行为,而铅呈除去行为。镉的添加主要源自浮游生物碎屑的再矿化作用,而铅去除受非生物无机过程控制。  相似文献   

11.
铜、铅、镉在真鲷幼鱼组织的积累与分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真鲷(Pagrosomusmajor)已成为东南沿海省份的主要养殖鱼类之一。研究表明,环境因子及污染物对真鲷早期幼鱼存活率有很大影响[1~2],主要同重金属的积累与毒性有关,其中重金属在海洋生物体内积累,已有很多报道。但有关重金属在幼鱼体内的积累与分布尚未见报道,本文研究了在实验生态条件下,重金属在真鲷幼鱼内的积累与分布,可为渔业环境监测、污染物排放及人工育苗水质管理提供参考。1 材料和方法真鲷由厦门市火烧屿养殖场提供(鱼平均体长4.5~6cm,平均体重2.5~3g)。将鱼运回放于实验水池(池体积为1m3)中暂养3d,每池盛水600L,放真鲷12尾,实…  相似文献   

12.
海水中锌、镉、铅、铜的微分电位溶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出一种简便快速、直接测定海水中锌、镉、铅、铜的微分电位溶出分析方法,海水适宜酸度为(3.0—4.5)×10~(-3)mol/LHNO_3,适宜盐度1.6—31。电解(富集)时间600s时,检出限为0.02μg/L Zn~(2+),0.02μg/L Cu~(2+),0.01μg/L Cd~(2+),0.006μg/L Pb~(2+)。在青岛近岸海水中加1.0μg/L Zn~(2+),Pb~(2+),Cu~(2+)和0.5μg/L Cd~(2+),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9%,3.1%,5.8%和5.1%。应用于近岸海水及中国标准海水中锌、镉、铅、铜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福建紫泥岛海域溶解态铜,铅,镉的分布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1990年6月和11月福建九龙江口紫泥岛海域表层水中溶解态Cu、Pb,Cd的分布行为。结果表明,Cu,Cd均呈添加行为,Pb6月基本呈除去行为,而11月呈添加行为。Cd的添加源自有机质分解再生和或颗粒的释放。6月Cu和11月Cu,Pb的添加分别源自有机质分解再生和再悬浮沉积物的释放。  相似文献   

14.
深圳福田白骨壤红树林Cu,Pb,Zn,Cd的累积及分布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郑文教  林鹏 《海洋与湖沼》1996,27(4):386-393
于1994年3月,采用样方法分析、探讨深圳福田自然保护区车公庙林区白骨壤红树林重金属Cu,Ph,Zn,Cd元素的累积及分布。结果表明:该林地表层土壤(0—3cm深),Cu,Ph,Zn,Cd的含量分别为383.28.7,1140,0136×10-6,储量分别为5285.40,3960.60,15732.00,18.77mg/m2、植物体各部位Cu,Pb,Zn,Cd含量范围分别为1.81-13.8,0.402-3.51,3.42-69.5,0.013-0295×10-6对表层土壤加权平均富集系数为Cd>Zn>Cu>Pb.该群落Cu,Pb,Zn,Cd现存累积量分别为53.70,19.27,187.89,0.72mg/m2;年净存留累积量分别为4063.91,1318.14,16358.62,60.21μg/m2;林地残留物相应元素的储量分别为2091.18,1958.66,5046.60,19.30μg/m2。该林区不同群落叶层Cu,Pb,Zn,Cd现存累积量为白骨壤林>桐花树林>秋茄林。  相似文献   

15.
渤海湾及其附近海域沉积物中Cu,Pb,Zn,Cd环境背景值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根据渤海湾及其毗邻河口区10柱岩芯样细颗粒(<0.063mm)(GF 1983-1985年采集)中重金属含量特点,结合^216Pb年代学编年资料,用未受人类影响沉积层中元素含量,藉统计学方法获得渤海湾岩芯样中Cu,Pb,Zn,Cd的分布类型,并根据各区重金属的含量水平,用t检验法获得了渤海湾Cu,Pb,Zn,Cd的环境背景值。  相似文献   

16.
工业废水中的铅、镉等排入河道、海湾、造成了水质的污染,近年来对水体中的痕量及超痕量的铅和镉的测定有不少报导,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虽有较高的灵敏度,但仪器昂贵;常用的萃取比色法,手续繁杂,干扰多,灵敏度不高,因此在环境污染检测中也不适用。铅和镉都有良好的极谱行为,但是经典极谱、示波极谱和方波极谱等灵敏度都不够高,对环境化学中测定镉和铅是不适用的。  相似文献   

17.
厦门-金门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铜铅锌镉的含量分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5年 1 0月调查研究了厦门 金门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Cu、Pb、Zn、Cd的含量 ,Cu、Pb、Zn、Cd的平均浓度分别为 1 6 .6、5 2 .6、1 0 4、0 .2 0 5 (× 1 0 -6m/m ,干重 )。根据底质标准 ,Pb、Zn明显超标。从平面分布看 ,厦门岛南部海区(XJ1~XJ4号站 )的重金属含量高于北部海区 (XJ5~XJ7号站 ) ,北部海区又高于东部海区 (XJ9、R1、R2号站 ) ,尤其是南部海区的XJ1、XJ2、XJ3号站其含量明显较高。这一分布特征表明除了九龙江河流对该海域的贡献外 ,西海域的输入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位于东部海区的XJ9、R1、R2号站 ,从XJ9至较靠近金门的R1、R2号站 ,重金属Cu、Pb、Zn、Cd的含量略有回升 ,其来源有待于进一步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8.
The five chemical associations ofheavy metals have been extracted continuously using the Tessier extracting method.Results show that Cu,Pb,Fe,Zn and Cr in the sediments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residual fraction,while the major chemical association of Mn is carbonates.Carbonate heavy metals are converted into Fe-Mn oxides in autunm.And in the low tidal flat,after carbonates have changed into ionic heavy metals,some of the elements are transported to the overlying water,Cu,Pb,Fe and Mn have good correlations with each other,and Zn,Cr also show their similarity of chemical behavior in the sediments.  相似文献   

19.
河口环境中微量金属的研究工作还是很年轻的,其原因之一是因为在七十年代以前所报道的微量金属含量几乎完全是无效的。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1990年6月和10月闽江口溶解态镉、铜、铅的行为及其与营养盐的关系。结果表明,在6月和10月镉呈添加行为,铜呈保守行为,而铅呈除去行为、镉的添加主要源自浮游生物碎屑的再矿化作用,而铅的去除受非生物无机过程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