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现代网状河流沉积特征和沉积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境内的许多河流发育有网状河段,从长江、黑龙江、珠江等这样的大型河流到嫩江、赣江等中小型河流都有。依据这些网状河的地理和构造背景的不同,可以把它们划分为:平原网状河流、山谷网状河流、入湖三角洲平原网状河流和入海三角洲平原网状河流四大类型。作者通过实地挖掘探槽、密集采样,对嫩江齐齐哈尔平原网状河段、赣江入湖三角洲平原网状河段、珠江入海三角洲平原网状河段沉积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和研究,并建立了网状河的沉积模式,探讨了网状河的成因。认为网状河流体系的发育不受气候和地理位置的限制,低坡降是形成网状河的必要条件,相对稳定的网状河道不同于曲流河和辫状河,湿地环境是网状河流体系中最发育的地貌单元,堤岸植被繁茂、粘结性高是河道稳定的重要因素,与曲流河和辫状河相比,网状河出现的几率较低。  相似文献   

2.
新北油田位于渤海湾盆地垦东潜山披覆构造带北部,勘探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为了解新北油田储层特征、认识油田成藏规律,基于垦东地区勘探的实践,对新北油田的地层特征、沉积特征及油藏特征进行了研究。新北油田沉积体系自下而上为:古近系湖泊相、新近系河流相(辫状河、曲流河和网状河沉积相);辫状河沉积包括心滩(河道砂坝)和河床滞留两种沉积亚相,曲流河沉积包括河道、堤岸、泛滥平原3种沉积亚相,网状河沉积包括泛滥平原和河道两种沉积亚相;曲流河沉积相是新北油田最主要的储集层,边滩、心滩沉积亚相储油物性最好。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新北油田沉积特征对油气成藏有较强控制作用,油藏类型以岩性油气藏为主。  相似文献   

3.
广东三水盆地第四纪网状河沉积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珠江三角洲西北部的三水盆地范围内发育典型的网状河体系。它们具有重复分叉合并、坡降低以及河道深且窄的特点,并且发育天然堤、河间湖泊和洼地等地貌单元。钻井资料显示,网状河的沉积记录以泛滥平原地区沉积的悬浮负载的细粒沉积物为主,由砂砾和砂组成的河道沉积物分布比较局限,呈较窄的带状,被包裹在细粒的泛滥平原积物之中。主干河道表现出较高侧向稳定性垂向继承性,形成了较厚的砂体。较小的分叉河道则容易发生决口改道,沉积了较薄的砂体。河间湖泊沉积主要为含植物碎片的灰黑色粉砂质淤泥,沼泽中植物遗体的堆积形成了泥炭层。晚更新世以来的构造沉降、全球海平面上升以及河流搬运物质的快速加积是珠江三角洲平原地区形成网状河体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利用时频分析把测井数据从沉积成因上分段,解决Q型聚类待判目标的合理性问题,利用时频分析—聚类判别法对松辽盆地合隆地区采头组上部地层的沉积相类型进行了判别,认为采三段—采四段底部为网状河沉积体系,采四段(除底部外)为曲流河沉积体系。本区的构造沉降、降雨量、地面坡降、古植物及钙结层的发育等是控制网状河和曲流河存在和演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依据新的地层划分方案及大量钻井、露头及岩芯资料,详细研究了鄂尔多斯中南部地区中侏罗世延安期沉积体系、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认为延10期为冲积扇-河流沉积体系,低弯度砾砂质河道发育,盆地内存在多个古地貌高地,4条水系汇入甘陕主河;延9至延6期为多源河湖三角洲沉积体系,具大三角洲平原、中三角洲前缘和小前三角洲的特征,三角洲平原及前缘的位置不断向湖区推进;延4+5期为网状河-残余湖泊沉积体系,湖泊淤塞,水体变浅。延9至延4+5期网状砂质河道发育,西部地区广泛发育平原沼泽煤系沉积。  相似文献   

6.
中国河流沉积学研究20年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5  
从河型及其分类研究、现代河流沉积调查、河流沉积相与相模式研究、河流相地层的层序地层学研究、河流沉积砂体建筑结构精细解剖、河流沉积模拟研究等六个方面回顾了自《沉积学报》创刊以来20年中国河流沉积学研究的主要进展,指出我国的河流沉积学取得了许多富有特色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网状河概念的引入与普及、建筑结构要素分析法的推广、界面层次的划分和及其概念的扩张、岩石相类型和岩石相组合概念的应用、河流砂体露头调查的方法与技术、沉积构造的沉积动力学解释、层序地层学在河流沉积研究中的应用、河流沉积过程的模拟实验、河流相储层的建模技术等方面。但是20年来,中国河流沉积学研究并没有出现国际公认的理论首创,应当加强河流沉积学的研究组织,吸收地理地貌和水利学的研究成果,结合社会经济建设需要不断扩大河流沉积学的研究领域,积极进行国际学术交流,使我国的河流沉积学研究走在国际河流沉积学研究的前列。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济阳坳陷埕东油田北坡馆陶组河流相砂岩为例,详细阐述了河流相砂体的沉积微相研究方法,将研究区内的河流相砂体划分为曲流河、网状河和辫状河三种沉积相,并进一步划分为七类主要的沉积微相。通过单井剖面和井间剖面对比分析,结合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编制了研究区内不同砂层组沉积时期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图。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济阳坳陷埕东油田北坡馆陶组河流相砂岩为例,详细阐述了河流相砂体的沉积微相研究方法,将研究区的河流相砂体划分为曲流河、网状河和辫状河三种沉积相,并进一步划分为七类主要的沉积微相。通过单井剖面和井间剖面对比分析,研究沉积微相在垂向上和平面上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结合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编制了研究区内不同砂层组沉积时期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图。  相似文献   

9.
河流相层序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河流相的层序地层结构是由沉积物的供给和可容纳空间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的,其层序与体系域的识别和划分则是根据河道砂体的叠置方式及相伴生的古土壤的发育情况或河流类型来进行的,低水位早期主为侵蚀下切无沉积记录,低水位晚期主为辫状河;水进时期先为曲流河、后为网状河;高水位时期为曲流河,水退时期主为辫状河。  相似文献   

10.
嫩江现代河流沉积层序及沉积模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王平在  王俊玲 《沉积学报》2003,21(2):228-233
以黑龙江省富裕县大马岗现代嫩江沉积体为例,通过深挖探槽、探坑及野外密集采样的精细解剖,详细研究了现代嫩江大马岗沉积体内部岩相、沉积微相、沉积层序及沉积模式。研究表明,大马岗河流沉积体是一个由辫状河与曲流河沉积组成的复合沉积体,其下部以辫状河砾质坝沉积为主,上部则以低能量的曲流河沉积为主。在现代嫩江大马岗沉积体内部,共识别出16种岩相,即Gm,St1,St2,Ft,Ssd,Sh,Stcb,Shcs,Sw,Sm,Fw,Fm,Fsc1,Fsc2,Mm及Mpr,发育五种亚相、六种沉积微相,即曲流河的河漫滩沉积微相、决口扇微相、天然堤微相、点坝微相、辫状河的溢岸微相及心滩微相。这些沉积微相构成了大马岗沉积体内部垂向上三套不同的沉积层序:下部层序以砾石质沉积为主,为辫状河沉积形成;中部层序为一个完整的曲流河沉积层序,以曲流河点坝沙及溢岸漫滩泥沉积构成;上部沉积层序则为曲流河泛滥及决口沉积形成。通过沉积微相及沉积层序分析,本文建立了一种新型的河流复合沉积模式,进一步丰富了河流沉积学理论。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储集砂体分布特征为例,探讨构造变换带优质储层的形成机制与变形特征,开展构造转换带的构造-沉积-成岩作用等对物源、砂体、岩石物理等的控制作用的研究。盆地构造转换带控制主要物源与水系,进而控制沉积体系的发育特征;构造转换带与坡折带共同控制沉积相带展布;构造转换带、坡折及沉积层序格架联合控制砂体时空展布及其储层质量:在大的构造转换带、高坡降比的坡折等条件下,在低位域沉积期发育冲积扇、辫状河和曲流河沉积等,形成大规模的储集体,在高位域沉积期发育较大规模三角洲沉积等。对构造转换带的综合研究,可深化对坳陷盆地沉积体系发育规律认识,进而提高对油气储集体的预测精度,对陆相湖盆沉积学及其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指导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陆相湖盆与海洋环境不同,具有水体浅、能量弱、湖进湖退频繁等特点。综合应用高精度层序地层学和地震沉积学等关键技术,通过中国东部及中西部典型陆相湖盆的勘探实践、野外露头解剖和现代沉积考察,总结了陆相湖盆三角洲—滩坝复合砂体的分布模式,并提出了复合砂体地质编图法。研究结果表明:(1)陆相湖盆的“湖—陆过渡沉积体系”不仅发育分流河道,还发育河口坝和沿岸砂坝,这些不同时期的分流河道、河口坝和沿岸砂坝交织叠加在一起,在古代地层和现代沉积中得以保存;(2)地形平坦处,水体浅、波浪作用不强、河流作用为主,形成河道砂体;湖岸较陡处,波浪作用强,分流河道砂体被波浪改造,形成沿湖岸分布的滩坝砂体;(3)在高频湖平面变化背景下,岸线的迁移导致沉积坡折的迁移,形成了多期垂直于岸线分布的树枝状三角洲分流河道砂体,和多期平行于岸线呈带状分布的沿岸滩坝砂体相互交织的陆相湖盆三角洲—滩坝复合砂体的特殊结构;(4)复合砂体地质编图法基于传统单因素法,以复合砂体分布模式为指导,主要针对发育在水体较浅、地形平坦开阔背景下的陆相湖盆三角洲—滩坝砂体。  相似文献   

13.
针对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三工河组物源、砂体构型及储层物性认识存在争议的问题,笔者等基于岩芯、录井、钻井等方面的资料,结合前人在准噶尔盆地周缘磷灰石及锆石年龄数据,运用沉积学、层序地层学、沉积盆地分析及储层沉积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三工河组二段物源方向、远近和类型、沉积体系展布、砂体构型及储层物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表明,在敞流盆地快速抬升/缓慢沉降的构造背景下形成辫状河三角洲退积式沉积序列,在五级层序地层格架中,河道强冲刷叠置砂体见于第1、2砂组,三角洲退积,分支河道强烈冲刷,导致河道砂体叠置,微相类型单一,单砂体厚度向上变薄,砂体全区稳定分布,储集性较好。河道弱冲刷叠置砂体见于第3、5砂组,三角洲退积,分支河道冲刷不明显,形成河道“二元结构”,单砂体厚度向上变薄,粒度变细,储集性好;河口坝组合砂体见于第4砂组,在三角洲退积过程中,水下分流河道末端形成河口坝,总体岩性向上变细,砂体不连续,储集性好,远砂坝席状砂组合砂体见于第6、7砂组,砂体零星分布,储集性很差。在浅水、低可容纳空间、快速抬升/缓慢幕式沉降构造背景之下,浅水三角洲的物源的方向、远近及类型是影响沉积微相展布的关键因素,也是影响砂体构型及其储层物性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4.
冯怀伟  许淑梅  王金铎  张关龙  曾治平  任新成  修金磊  王千军 《地质论评》2023,69(4):2023040028-2023040028
针对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三工河组物源、砂体构型及储层物性认识存在争议的问题,笔者等基于岩芯、录井、钻井等方面的资料,结合前人在准噶尔盆地周缘磷灰石及锆石年龄数据,运用沉积学、层序地层学、沉积盆地分析及储层沉积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三工河组二段物源方向、远近和类型、沉积体系展布、砂体构型及储层物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表明,在敞流盆地快速抬升/缓慢沉降的构造背景下形成辫状河三角洲退积式沉积序列,在五级层序地层格架中,河道强冲刷叠置砂体见于第1、2砂组,三角洲退积,分支河道强烈冲刷,导致河道砂体叠置,微相类型单一,单砂体厚度向上变薄,砂体全区稳定分布,储集性较好。河道弱冲刷叠置砂体见于第3、5砂组,三角洲退积,分支河道冲刷不明显,形成河道“二元结构”,单砂体厚度向上变薄,粒度变细,储集性好;河口坝组合砂体见于第4砂组,在三角洲退积过程中,水下分流河道末端形成河口坝,总体岩性向上变细,砂体不连续,储集性好,远砂坝席状砂组合砂体见于第6、7砂组,砂体零星分布,储集性很差。在浅水、低可容纳空间、快速抬升/缓慢幕式沉降构造背景之下,浅水三角洲的物源的方向、远近及类型是影响沉积微相展布的关键因素,也是影响砂体构型及其储层物性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5.
高弯度曲流河砂体规模定量表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曲流河砂体储层是重要的陆相碎屑岩储层类型,采用“将今论古”的思路,以一系列现代高弯度曲流河的基础数据分级构建定量知识库,实现对地下砂体规模的定量表征。从曲流河成因和形态方面对定量表征开展可行性分析,在相对平坦的地形条件下,当河流通过增加河道弯度和加长流路来减小河道坡降比以趋于输沙平衡且做功最少,同时堤岸主要由细粒物质组成时,河型向曲流河转化,河道平面几何形态呈正弦派生曲线,在演化过程中河道形态和砂体规模保持良好的规律性;结合储层构型理论的分级表征思路,基于砂体规模的不确定性,通过现代沉积数据选取恰当的置信水平,分级构建多组经验公式,形成高弯度曲流河定量知识库;压实减孔量是沉积物埋藏后体积减小的主要因素,通过去压实校正,建立现代沉积与地下砂体的定量联系,对地下曲流河砂体规模进行原始沉积状态下的定量表征。经实际资料验证,结果客观准确。  相似文献   

16.
从端点走向连续:河流沉积模式研究进展述评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3  
从河道类型的划分、河床演变与河型转换、河道沉积与河流砂体的建筑结构要素、河漫滩沉积、季节性河流与分支河流体系、河流沉积相模式、河流沉积学研究技术与方法等方面对国内外河流沉积模式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认为近十年来河流沉积学的理论和方法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地貌学家、沉积学家和工程师认识到河道形态是连续可变的,而不是只有4~40多个端点类型。河床的演变受河床比降、流量变幅、河岸沉积物粒度构成、气候、植被以及构造沉降速率等多方面的影响。垂向剖面分析法难以对古河流类型做出正确的判断,运用建筑结构要素分析法重建河道内大型底形的地貌形态是河型判别和河流相模式重建的正确方法。河漫滩是河流沉积事件记录最为齐全的部位,对河漫滩、天然堤和泛滥平原沉积层序的研究能够揭示更多古河流沉积过程以及古环境、古气候和古生物方面的信息。对季节性河流、受季风强烈影响地区的河流、以及不同气候带河流所发育的独特沉积构造和建筑结构要素的研究不断增加。分支河流体系的概念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但也得到不少质疑。我国学者应当注重对现代河流地貌形态和沉积过程的观察,把河床演变学的定量方法与沉积学的观点、理论和资料相结合,利用露头、三维地震资料和探地雷达技术建立河流砂体内部建筑结构信息数据库,加强对古河流河漫滩和泛滥平原的沉积过程、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的研究,加强对不同构造和气候条件下河流沉积的差异性研究,不断发展河流沉积学研究技术,加强河流沉积学实验室建设和研究队伍建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使我国河流沉积学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和有效的支撑,为推动国际河流沉积学发展做出中国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王哲  金振奎  付晶  郭守波 《沉积学报》2013,31(3):553-562
运用层序地层学与沉积学的原理和方法,建立滴水泉地区侏罗系八道湾组层序地层格架,划分沉积相,在此基础上分析层序充填及沉积演化特征,预测研究区岩性油气藏的类型及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八道湾组为“一个半”层序,包括5个体系域。整体经历了一个先退积、后进积、再退积的过程。研究区发育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3种沉积相类型、5种沉积亚相类型和10种沉积微相类型。JSQ1层序低位体系域以辫状河沉积为主,湖侵体系域主要发育滨浅湖沉积,高位体系域以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为主;JSQ2层序低位体系域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而湖侵体系域以滨浅湖沉积为主。滴水泉地区八道湾组发育的有利储集砂体是辫状河和辫状河三角洲砂体,主要发育于低位和高位体系域。研究区八道湾组沟谷型古地貌可与JSQ1低位体系域广泛分布的辫状河道砂体组合形成地层-岩性圈闭,是研究区最有利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8.
苏里格气田苏6井区下石盒子组盒8段沉积相特征   总被引:35,自引:2,他引:35  
苏6井区是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主要产气区,主产层为中二叠统下石盒子组第8段,其沉积相类型及特征长期倍受众多研究机构和学者的争议。根据钻井、测井及岩芯分析化验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苏6井区盒8段属河流沉积体系,其中盒8下段为辫状河,盒8上段为曲流河。在深入细致的微相分析基础上,分别建立了缓坡型辫状河与多河道低弯度曲流河两种沉积模式,认为最有利的储集砂体主要为高能水道心滩和边滩叠置砂体,其次为河床滞留砂体。上述沉积相类型划分和沉积模式的建立为包括苏6井区在内的整个苏里格气田储集相带预测、储层评价以及大规模开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山西二叠系河流沉积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山西西部二叠系沉积环境以河流为主,除曲流河外,还有为数不多的辫状河与交织河。曲流河以发育曲流沙坝、洪泛平原和决口扇为其特征。辫状河发育河道沙坝沉积,洪泛平原沉积不太发育。交织河以河道稳定为特征,伴有沼泽沉积,是理想的成煤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