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使用中国2000年、2010年县域人口统计年鉴,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将人口迁移数据及市民化数据空间图像化。研究结果表明:(1)整体格局上,迁入人口的比重、市民化的需求人口均表现为省会城市>旅游型县市>资源型县市>其它县市的规律,且差异较大,具有明显的经济指向性。(2)时空演变方面,2000~2010年西南地区市民化需求比重变化明显,省会城市需求依旧较大,同时其它县市市民化需求都有明显提升。(3)影响市民化需求人口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为经济因素。本研究可以为西南地区人口政策制定、人口市民化趋势预测以及人口城市化方面的研究等提供一定的数据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韩增林  赵启行  赵东霞  管敦颐 《地理研究》2019,38(12):3025-3037
国家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部署格外重视,尤其在“新东北现象”出现后,东北地区的未来发展趋势再次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选取东北三省人口与经济发展变化特征显著的辽宁省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人口与经济系统指标体系和耦合协调模型,探究2000—2015年辽宁省人口与经济耦合协调演变特征及空间差异。结果表明:东北振兴以来,辽宁省人口与经济耦合关系逐渐加深,呈现高水平耦合发展趋势,但协调关系存在明显的变动,中度失调县区的数量不断增多,基本协调的区域有所下降,且耦合不协调地区以省内陆边界地带为主;耦合度增强、协调度降低的县市具有共同的特征,人口与经济变化不同步,人口综合指数一直下降,而经济综合指数却有增有降,也是导致地区失调的主要原因;辽宁省人口与经济既耦合又协调的地区还存在一定的“圈层+轴线”的空间结构,其中圈层是指以沈阳、鞍山、大连的三圈层结构(由中心向周围递减),且离中心地区越远,其耦合协调水平越低;轴线结构是处于哈大高铁线路上的沈大城市走廊,形成一条较明显的“梯度轴”。  相似文献   

3.
中国西南地区的对外经济发展是内陆、沿海、沿边三大空间作用力的缩影,剖析西南地区对外经济发展空间演化及驱动因素,对于新形势下明确西南地区发展方向和深化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国西南地区61个地级市(地区、自治州)为研究单元,综合运用熵值法、Theil指数、σ收敛、标准差椭圆等方法,建立了对外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测度指标体系,对西南地区2003年~2014年对外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合宏观政治经济环境与区域特点,分析了西南地区对外经济发展驱动因素并提出发展建议。结果表明:(1)西南地区的对外经济发展空间差异不断增大,由相对均衡向极化格局演变,成都市、重庆市是西南地区对外贸易的核心,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崇左市、防城港市等沿边沿海地区对外经济发展逐渐崛起;(2)受内陆与沿边、沿海三大空间作用力的影响,西南地区的对外经济发展核心区域沿东北-西南向发展,呈现先北移后南移的趋势;(3)经济发展水平、综合交通和基础设施、国家政策以及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等因素综合作用于西南地区的对外贸易格局,促进西南地区对外经济发展空间分异。(4)未来西南地区对外经济发展重心南移趋势明显,贵州省、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将扩大向南开放,四川省、重庆市的对外开放方向呈现多样化,向北开放的趋势较大。  相似文献   

4.
济南城市土地利用的圈层结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1986年和2000年两个时相的航空影像进行城市土地利用解译,通过MapInfo、ArcView等GIS软件对矢量化的解译成果进行空间分析与查询统计。研究表明:济南市建成区内的土地利用结构可分为三个圈层,但与传统的圈层模式相比,又具有鲜明的特点。内圈层功能以居住和商业金融服务为主,且居住用地比重偏大;中间圈层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比较均衡,随时间变化较平稳;外层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明显,工业用地比重较大。  相似文献   

5.
中国西南地区对外经济发展的时空格局及驱动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西南地区的对外经济发展是内陆、沿海、沿边三大空间作用力的缩影,剖析西南地区对外经济发展空间演化及驱动因素,对于新形势下明确西南地区发展方向和深化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国西南地区61个地级市(地区、自治州)为研究单元,综合运用熵值法、Theil指数、σ收敛、标准差椭圆等方法,建立了对外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测度指标体系,对西南地区2003年~2014年对外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合宏观政治经济环境与区域特点,分析了西南地区对外经济发展驱动因素并提出发展建议。结果表明:(1)西南地区的对外经济发展空间差异不断增大,由相对均衡向极化格局演变,成都市、重庆市是西南地区对外贸易的核心,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崇左市、防城港市等沿边沿海地区对外经济发展逐渐崛起;(2)受内陆与沿边、沿海三大空间作用力的影响,西南地区的对外经济发展核心区域沿东北-西南向发展,呈现先北移后南移的趋势;(3)经济发展水平、综合交通和基础设施、国家政策以及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等因素综合作用于西南地区的对外贸易格局,促进西南地区对外经济发展空间分异。(4)未来西南地区对外经济发展重心南移趋势明显,贵州省、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将扩大向南开放,四川省、重庆市的对外开放方向呈现多样化,向北开放的趋势较大。  相似文献   

6.
以游憩者比重和旅游企业比重2个变量为指标,对中国比较成熟的2个城市RBD--上海城隍庙和苏州观前街游憩商业区的内部空间结构进行深入研究.研究发现:目前,这2个城市RBD的空间结构都出现比较典型的内部空间结构特征,这些圈层由内到外呈现比较有规律的圈层变化.在对这些特征形成原因分析的基础上,从理论层面提出在特定的假设条件下,城市RBD的圈层结构特征由内到外将会出现核心圈层、边缘圈层和辐射圈层.最后,对该理论在不同情况下的变形进行了推理.  相似文献   

7.
以西部中心城市成都市为研究对象,以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利用因子生态分析方法对成都市社会区加以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成都市社会空间结构的主因子有一般工薪阶层及专业技术人员因子、流动人口与居住条件因子、少数民族人口因子、知识分子因子、产业工人因子。进一步采用聚类分析,将成都社会区划分为6个主要类型即:传统第三产业人口和白领人口聚居区、蓝领工人聚居区、高校人口及知识分子阶层聚集区、流动人口聚居区、少数民族及远郊农业人口聚居区,形成"圈层+扇形+多核心+多组团"的社会空间结构特征。分析认为城市自然地理环境、城市发展的历史路径构成的客观因素与城市规划、宏观政策构成的主观因素是限制、调节和控制成都社会空间结构形成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8.
人口均衡是中国人口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人口空间均衡是人口均衡的空间表现,其对区域均衡发展也有着重大意义。本文在个体迁移行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多区域人口空间均衡概念,并利用工资率、区域条件指数、城市拥挤程度及地理距离等指标,构建了一个基于个体迁移行为的多区域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均衡模型(RESPE),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分析了现有条件下均衡人口空间分布状态。研究发现:均衡状态下长三角地区人口呈现沿江、沿海集聚,主要包括苏南沿江、杭州湾沿海及南京至苏北的运河沿线,以上海为核心的人口空间高集中度圈层结构依然明显;沪宁杭等引力区具有强劲的人口集聚潜力;斥力区多紧邻准均衡区,且广泛分布于江苏北部及浙江、安徽的多数区域。在自由迁移条件下,长三角地区人口将进一步向沪宁杭及苏南地区集聚。  相似文献   

9.
徐昀  汪珠  朱喜钢  李唯 《地理研究》2009,28(2):484-498
以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利用城市因子生态分析手段,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南京城市社会区类型空间结构加以分析。结果表明影响2000年南京城市社会区形成的主因子有外来人口因子、农业人口因子、城市住宅因子、文化程度/职业状况因子和城市失业人口因子五个;将2000年南京城市社会区划分为六个主要类型。南京城市社会区空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三圈层"结构:城市本地户口居民集中分布的老城区、在老城区渐进蔓延基础上形成的中间圈层、城市远郊区为主的外围圈层;圈层内部的城市社会区空间分布以"圈层+扇形"的复合结构为主。  相似文献   

10.
广州市人口老龄化的空间分布及趋势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林琳  马飞 《地理研究》2007,26(5):1043-1054
利用4个代表年份的数据,对广州市10区2市(县级)进行分析。选取6项人口老龄化指标,利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得出广州市人口老龄化的空间分布呈三个圈层:中心区、内缘区和外缘区,其人口老龄化程度分别表现为老年型初期、老年型中期和老年型后期。利用GIS空间自相关模型进行分析预测,得出广州市不同圈层人口老龄化集聚扩散趋势,中心区呈扩散趋势,外缘区呈集聚趋势,内缘区介于两者之间。政策、经济、社会、文化等对人口老龄化产生重要影响,并通过人口的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变化表现出来,不同圈层间人口迁移的快速变化,是广州市人口老龄化空间差异及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李聪  宗会明  肖磊 《热带地理》2021,41(3):516-527
基于卫计委发布的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系统分析了川渝地区流动人口空间格局与流动网络.研究发现,1)在流动人口数量变化上,川渝地区区际流出人口规模依然较大,2010年以来出现一定程度的人口回流;同时,区内流动人口规模开始超过区际流动,成为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式,体现出当前川渝地区对人口的凝聚力进一步提高.2...  相似文献   

12.
四川省旅游流空间扩散方向及路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借用万有引力模型分析四川省各地区之间的旅游经济联系情况,根据旅游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可确定旅 游流进入区域中心城市(成都市)后的主要空间扩散方向为西北(成都—都江堰市)、西南(成都—乐山市)和东北 (成都—德阳—绵阳)三个方向,以此为基础,结合游客流向抽样调查资料,将四川省旅游流的空间扩散路径归纳为 14 条。文章还对不同细分流的空间扩散路径进行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13.
北川震后滑坡体表层土壤颗粒组成及团聚体空间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滑坡作为西南地区常见的地质灾害,对坡面土壤结构和植被扰动极大。本文以北川擂鼓镇凤凰山震后滑坡体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选取滑坡区(Ⅰ)、过渡区(Ⅱ)和未破坏区(Ⅲ) 3个样地,结合网格取样和室内分析,运用地统计学和经典统计学方法对其颗粒组成和土壤团聚体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 3样地的土壤颗粒组成均以砂粒为主,显著大于黏粒和粉粒。土壤颗粒组成分形维数与砂粒含量呈极显著性负相关,与黏粒和粉粒含量均呈极显著性正相关。(2)Ⅰ样地中>5 mm的风干性团聚体含量最低,Ⅲ最高。3样地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均以>2 mm的粒径为主,总体上呈现出团聚体数量随粒径的减小而减小的趋势。风干和水稳性土壤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值均表现为Ⅰ样地<Ⅱ样地<Ⅲ样地,风干性团聚体分形维数表现为Ⅰ样地≈Ⅱ样地>Ⅲ样地,水稳性团聚体分形维数表现为Ⅰ样地>Ⅱ样地>Ⅲ样地。(3)风干和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参数和土壤颗粒组成的半方差函数理论模型拟合程度均较好。除水稳性土壤团聚体MWD表现为中等强度空间自相关外,其他团聚体稳定性参数均表现为强烈空间自相关性;黏粒表现为中等空间自相关性,粉粒和砂粒表现为强烈的空间自相关。(4)风干和水稳性土壤团聚体MWD和GMD值从Ⅰ样地至Ⅲ样地大致呈逐渐增加趋势,而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则呈相反分布规律;土壤颗粒组成从Ⅰ样地至Ⅲ样地呈砂粒含量逐渐减少而黏粒含量逐渐增加的规律。综上,滑坡体表层黏粒土壤大量流失后,表层土壤沙砾化,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降低,表现出较强的结构性空间自相关。  相似文献   

14.
西南地区山地不同土地退化类型特征及调控途径   总被引:4,自引:7,他引:4  
张建平 《地理科学》2001,21(3):236-241
土地退化不仅是目前全还需性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而且也是重大的社会和经济问题之一,西南地区的土地退化是以水力侵蚀为主要动力形成的,文中简述了西南地区的土地退化状况,选择了4个(楚雄市、遂宁市,毕节地区及元谋县)山地不同土地退化类型进行分析,讨论了土 退化过程,提出了土地退化调控途径。  相似文献   

15.
四川省FDI区位选择的特征与机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基于1991、1996、2000和2005年4个时间断面的注册FDI企业数据,分析了四川FDI对不同行业投资及区位选择的时空发展特征。研究表明:FDI投资区域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遍在性",到90年代末转变为强烈的"成都指向"性。在行业空间结构上,FDI对制造业、建筑业、农林牧渔业及除旅游业外的其他第三产业的投资基本都集中在成都主城区,对农林牧渔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以及房地产业的投资在成都市郊区都有较大量分布,但除制造业在成都市郊区有明显的集聚趋势外,其他行业的投资都在降低。绵阳市在制造业和批发零售贸易FDI的投资有较明显的增长趋势,乐山的旅游业是FDI重点投资的行业。  相似文献   

16.
尽快建设隆百铁路以适应大西南地区经济持续发展需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航 《地理科学》2001,21(2):152-157
从西南地区为适应西部大开发与对外开放,打通便捷出海通道,加快各种优势资源开发,保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方便各省会城市及许多中心城市之间的相互联系,完善大区域铁路干线网络;以及为沿线及附近许多贫困县根本脱盆致富提供必要条件等等方面,来论证隆百铁路建设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相似文献   

17.
管道穿越山区河流河段的埋深设计是工程安全与经济造价的重要问题。当前河床冲刷计算方法众多,而不同计算方法的比较研究较少。本文以常用的一般冲刷、局部冲刷经验公式及非恒定数值模拟技术为基础,分析了某管道穿越河段冲刷特性。结果表明:非恒定流数值模拟方法能较全面反映穿越区域最大冲刷深度的演化过程,规范建议的一般冲刷64-1修正式与局部冲刷65-2式计算的最大冲刷程度与数值模拟结果较为吻合,而局部冲刷65-1式冲刷稍偏小,堤坝局部冲刷式计算偏差较大。  相似文献   

18.
东北地区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耦合关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以东北地区34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利用灰色关联模型和耦合度模型,对东北地区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整体处于中高等关联水平,人口文化素质和城市化水平对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明显; 自2000年以来,东北地区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耦合关系整体经历了波动上升、平稳下降、缓慢上升的过程; 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经济发展与人口结构均处于协调发展状态,但是协调水平高低不同;各省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耦合度变化差异较大,辽宁省两系统的耦合度呈现出与整个东北地区大致相同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9.
基于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构建人口老龄化经济压力指数,采用空间自相关模型、空间误差模型,测度成渝地区人口老龄化经济压力水平并探索其空间格局变动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年、2010年成渝地区人口老龄化经济压力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04倍、2.14倍,整体处于较大压力状态,并呈上升趋势,县域人口年龄结构升级态势明显,区域内部由隆升结构向隆升—塌缩并存转变。2)成渝地区县域人口老龄化经济压力呈“一带两圈”分布格局,成都、重庆都市圈人口老龄化经济压力较小,中间地带压力较大,并呈连片分布、逐渐扩散态势。3)县域人口老龄化经济压力具有较强空间集聚性,形成“3+2”压力集聚区,渝东北、川东北、川南地区为三大压力高值集聚区,成都、重庆两大都市圈为压力低值集聚区;压力增长呈“西快东慢、北快南慢”格局,成—德—绵经济带的边缘县域压力增长较快。4)决定县域人口老龄化经济压力集聚格局的主要因素是工业化、服务化、老龄化,工业化、服务化水平的提升有利于缓解人口老龄化经济压力程度,净迁入率对人口老龄化经济压力集聚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环北部湾旅游圈协同发展的战略目标与对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陈烈  沈静 《热带地理》2002,22(4):345-349
论述环北部湾旅游圈形成和发展的资源环境条件,提出以两国四方八大中心城市,四大旅游板块为核心,兼收并蓄“陆、海、边、山”优势,形成两个扇面,共树一个区域旅游形象,面向三大客源市场,协同建立东亚国际旅游区,并就此目标的实现,提出了区域制度创新、协同发展、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品整合、设施配套以及旅游组织等的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