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再分析数据,以在北半球冬季与北大西洋涛动(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NAO)相关的向下游传播的准定常波列在欧洲地区是否发生反射为标准,将1957/1958年至2001/2002年这45个冬季分为高纬型和低纬型两类冬季,分别简称为在H型和L型冬季。在H(L)型冬季,和NAO相联系的向下游传播的Rossby波列主要沿高纬度(低纬度)路径传播。对比了在两种类型冬季NAO与同期大气环流、近地面温度(Surface Air Temperature,SAT)、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taure,SST)和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大气环流方面,在H型冬季,300 hPa位势高度异常在西-西伯利亚和中-西伯利亚西部与NAO呈现正相关,而在L型冬季300 hPa位势高度异常在亚洲东海岸(约40°N)和北太平洋呈现正相关,在H型冬季与NAO相关的经向风异常在中纬度形成波列,而在L型冬季与NAO相关的经向风异常在副热带形成波列;SAT方面,在H型冬季SAT异常在欧亚大陆腹地高纬度地区与NAO呈现正相关,而在L型冬季与NAO相关的SAT异常在欧亚大陆腹地的高纬度地区相对较弱,但NAO造成的SAT异常可以扩展到亚洲东北部;降水方面,H型冬季与L型冬季主要区别在中国南方,在H型冬季降水异常与NAO的关系相对较弱,而在L型冬季降水异常与NAO呈现正相关关系;SST方面,同期SST异常在北大西洋中纬度海域与NAO呈现正相关,而在L型冬季与NAO相关的SST异常在北大西洋中纬度地区相对较弱,在北大西洋北部和南部较强。总体而言,在H型和L型冬季,NAO具有不同下游影响。  相似文献   

2.
3.22飑线在多普勒雷达产品中的特征   总被引:19,自引:18,他引:1  
利用梅州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的部分基本产品和导出产品,对2005年3月22日影响广东大部分地区的一条强飑线进行的分析表明,此飑线在基本反射率图上、在低仰角图上反射率梯度很强,在组合反射率图列表框里也显示出有中尺度气旋的特征;在基本速度图上有中层径向辐合、“牛眼”特征;在风廓线图上对应较强垂直风切变;在综合谱矩图上有风切变。  相似文献   

3.
利用中国高空探空资料和NCEP/NCAR、ERA以及MERRA三种再分析资料,讨论了再分析资料风速场在中国区域的适用性问题。结果表明:在中国区域的年平均场上,高空风速在我国对流层高层和中层均存在长期减弱的趋势,在我国东部和南部地区的对流层低层也存在减弱趋势,ERA-interim资料和MERRA资料适用性相对较好。再分析资料风速在多年年平均场上普遍小于探空风速。在对流层高层,1980年代至1990年代ERA-interim资料适用性好,而21世纪以后,NCEP/NCAR的适用性较好;在对流层中层和低层,NCEP/NCAR资料适用性较好。在中国区域的季节平均场上,高空风速在冬季的对流层高层和中层中普遍存在增加的趋势,而在春季、夏季和秋季的对流层高层和中层存在减小的趋势。探空资料与再分析资料在冬季偏差最小,在夏季偏差最大。在对流层中层和低层,NCEP/NCAR资料和MERRA资料在冬季的可信度相对较好,MERRA资料在夏季的可信度相对较好;在对流层高层和平流层低层,ERA-interim资料和MERRA资料在四季中的可信度都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4.
1993—2013年中国地面太阳辐射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93—2013年中国15个省份16个站点的辐射观测数据,采用线性倾向估计分析了近20年来中国不同地区的地面太阳辐射的变化特征,并分析了散射系数(散射辐射和直接辐射之比)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993—2013年间地面太阳总辐射在西部和东北地区呈上升趋势,在中部和东部地区呈下降趋势。直接辐射在中部地区呈上升趋势,在其他地区表现为下降趋势。散射辐射和散射系数除了新疆的乌鲁木齐和甘肃的兰州减小外,在所有地区几乎都呈上升趋势。散射辐射最大在东南沿海地区,最小在西北(新疆的乌鲁木齐),但是散射系数在中东部地区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5.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姚檀栋10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目蓟全球气候在逐渐变暖,但建设在高原冻土之上的青藏铁路在设计和施工时都留有余地,可以保证在至少40年内不会受气候变暖影响。  相似文献   

6.
Purdue大学的Robert Jeff Trapp等研究发现,在美国大多数龙卷风是由单个雷暴引发,但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由排列成行的雷暴产生的,尤其是在夜晚和凉爽季节。Trapp等研究了1998~2000年间发生在美国的3800多个龙卷风个例。研究表明,在龙卷风Alley的中心,旋风常常是从相对较小风暴单  相似文献   

7.
紧于水分循环和海冰物理过程是气候变化研究中两个比较薄弱的环节,而在以往的一些气候模式中往往简化甚至忽略了其中之一,给气候变化的研究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我们设计了包含详细水分循环和海冰物理过程的一维气候模式,着重研究了存在,气候系统内部的反馈机制,得到以下几点结论:(1)无论在地表还是在大气中,水汽反馈和冰雪反照率反馈均为很强的正反馈,前者比后者要强一些,冰雪反照率反馈在极区比其它地区强一些。(2)降水过程无论在地表还是在大气中均表现为负反馈。(3)在大气中,蒸发过程表现为很强的正反馈;在地表,蒸发过程在中低纬度表现为很强的负反馈,而在高纬度却表现为正反馈。(4)大气中的潜热输送无论在大气中还是在地表均表现为正反馈,共正反馈效应通过放大水汽的温室效应体现出来。(5)大气中的感热输送无论在大气中还是在地表均表现为较弱的负反馈,其负反馈作用通过抑制冰雪反照率反馈而表现出来。(6)不同反馈之间的合成不是两者简单地线性相加,而是以一种北线性方式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8.
海洋学家们利用自己的温度计测量了地球上最大的热量存储库——海洋,并且在发表于《地球物理研究快报》上的一篇论文中报道,事实上,由温室气体造成的变暖在过去的10年中一直在继续,更不用说在过去的半个世  相似文献   

9.
张颖  王会军 《气象学报》2010,68(4):539-549
为了分析在全球变暖的情景下西北太平洋地区(WNP)可能发生的气候变化,从而为该地区台风活动的未来变化提供必要的背景信息,文中选取了18个参加CMIP3试验的全球海气耦合模式,考查了在SRES A2试验中21世纪末(2080—2099年)相对于20C3M试验中20世纪末(1980—1999年)对台风活动有重要影响的环境场包括海表面温度(SST)、纬向风的垂直切变(MWS)、海平面气压(SLP)、大气顶向外的长波辐射(OLR)和降水在WNP的变化情况。主要分析了多模式集合的结果以及环境场的变化在模式间的一致性。结果表明:到21世纪末,所有模式在西北太平洋区域SST都是一致的升高趋势,增幅在2℃以上,SST的变化是所有考虑的变量中在模式间一致性最好的,绝大部分区域信噪比都在4以上;降水在整个WNP区域也是一致增强的趋势,在赤道低纬度地区增幅较强,其变化在模式间的一致性较好,大部分区域18个模式中超过12个表现出降水增加的变化,在这些区域信噪比大都在0.6以上;SLP的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高低压系统的强度均为减弱的趋势,其中低压的减弱在模式间有着更好的一致性,大部分区域的信噪比都大于0.6;MWS和OLR在空间上没有一致的变化趋势,而且在不同的模式间变化的差异较大,大部分区域的信噪比都在0.3左右。但是在与台风活动有显著负相关的关键区内,大部分模式区域平均的MWS和OLR在SRES A2试验中都变小,多模式集合也是减弱的趋势。从SST、降水、关键区的MWS和OLR的分析来看,在全球变暖的情景下,环境场的变化可能是有利于台风活动的。但是目前关于环境场对于台风活动的影响和相互关系还缺乏足够的认识,环境场的变化对于台风活动会有怎样的具体影响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0.
华东地区最高最低气温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华东地区1961-2005年气象站点的气温资料,分析了华东地区最高、最低气温的时间和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1-2005年华东最高和最低气温均有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其中冬季增温幅度最大,春季次之,夏季最高气温变化趋势不明显,最低气温升温幅度最小.2001-2005年,华东地区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最高;最高气温在20世纪80年代最低,最低气温在60年代最低.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别在1989年和1988年发生了增加突变.华东最高和最低气温在空间上基本都为增温.华东最高气温在沿海地区的增温幅度大多大于内陆地区.最低气温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和山东半岛的部分地区增温幅度较大,而在山东西部、江西西北部、浙江西部及福建沿海的部分地区增温幅度较小.最高、最低气温除在冬季增温趋势一致,即北部增温幅度大于南部外,在其他三个季节都呈现出不同的空间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1.
郑倩  孙杭媛  潘欣  顾振海  黄亿  叶飞 《气象科学》2022,42(3):390-401
利用2008年9月—2016年8月的CloudSat卫星资料对发生在我国低纬度陆地区域(5°~36.5°N, 78°~124°E)的卷云物理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并分别讨论东部沿海、中部、西部3个子区域的卷云物理特征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卷云的整层发生率西部地区整体低于中部与东部沿海地区。3个子区域整层发生率均在夏季最高、冬季最低。卷云的主要发生高度在5.04~18.71 km,垂直分布中卷云发生率的最大值出现在春季中部地区,为15.34%,高度为9.83 km。冰水路径最大值出现在夏季的东部沿海,液水路径最大值在秋季的西部地区。冰水含量、冰粒数浓度、冰粒有效半径的主要分布高度与卷云的发生高度一致,液水含量、液滴数浓度、液滴有效半径的主要分布高度在5.04~9.35 km。3个子区域卷云冰水含量、冰粒数浓度、冰粒有效半径垂直分布中大多集中在中上部;液水含量垂直分布主要集中在分布高度的中下部。四季卷云雷达反射率因子的最大值在-19.89~-16.78 dBZ,分布高度在7.19~10.55 km。  相似文献   

12.
南亚高压在平流层的特征及ENSO影响的进一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搞清南亚高压在平流层的结构特征以及ENSO事件对它的影响,用较长时段的ECMWF再分析资料对南亚高压在平流层的结构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南亚高压在垂直方向上最高只在平流层的低层存在,系统的最强出现在150 hPa高度附近,50 hPa以上高压及相应的反气旋环流已经消失;高压系统随着高度增加有略向西北方向倾斜的特征。在El Ni?o年和La Ni?a年南亚高压在平流层无论是位势高度场还是流场都有明显不同的异常变化,表明ENSO对南亚高压在平流层的结构有一定的影响,一般是El Ni?o时对应为较弱的南亚高压,而La Ni?a时对应略微偏强的南亚高压。  相似文献   

13.
近50a长江中下游不同量级暴雨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晶  翟伶俐  高辉 《气象科学》2018,38(6):780-789
利用1966—2015年中国地面气候资料数据集降水数据,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春、夏、秋三季不同量级暴雨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暴雨在各季节变化特征明显不同,不同量级间也存在明显差异。暴雨在春秋季变化平稳,但在夏季呈现1990s频发,2000年之后少发的特征,并存在准20 a周期变化。大暴雨则在近30 a来呈现频发的特征,其中春季大暴雨在2010年之后显著增加,秋季大暴雨则在2000年之后明显增加。特大暴雨发生概率很小,但夏季特大暴雨在1990s之后一直呈现频发的趋势,并表现为准32 a的周期变化特征,秋季特大暴雨在2000年之后明显频发。大暴雨、特大暴雨在各季节均表现为近十几年来显著增加的趋势。暴雨和大暴雨均存在明显年代际跃变,这种跃变在暴雨、大暴雨频发的区域增幅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美国关于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影响的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美国关于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影响的研究成果频出。在概述其研究现状及主要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美国在该领域研究的特点及其对我国开展相关研究的启示。美国关于气候变化影响国家安全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围绕气候变化影响美国国家安全的方式、范围、程度以及美国的应对之策等几个方面展开了全面而深入的讨论。其突出特色是:第一,在研究理论和方法方面,与时俱进,转型较快;第二,在研究内容方面,既视野开阔,又有较强的针对性;第三,在研究水平上呈现逐步提高的趋势;第四,在研究体制上,形成官、学、研三位一体的联合研究体制。当前,我国的相关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借鉴美国的一些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15.
写出这个标题绝非耸人听闻。何为紫茎泽兰?紫茎兰是一种外来入侵的毒草,原本生长在中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的热带国家。在它的家乡,有天敌病害和虫害,使这种毒草保持在平衡的生长水平。  相似文献   

16.
沿海地区一次中尺度对流系统闪电活动及降水结构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利用TRMM卫星的测雨雷达,微波成像仪,闪电成像仪等探测数据,研究了2010年8月5日发生在江苏北部一次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的降水结构和闪电活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MCS在发展阶段,对流云降水面积与层状云降水区相当;在减弱阶段,层状云降水区面积远大于对流云降水区.MCS的生命史中,大部分闪电发生在对流云区,仅有少数闪电发生在层状云区,在减弱阶段闪电多发生在对流云和层云的过渡区中.发生闪电的层云和对流云降水垂直廓线表明:在MCS的发展成熟和减弱中在4 km高度,层云降水率都达到最大值;在对流云降水区中发生闪电主要与对流云上空含丰富的冰相粒子和对流云发展厚度(顶高达17 km)有关.研究还表明闪电数目最大值一般回波强度在35~45 dBz之间,并非回波越强闪电越多.闪电主要发生在40~50 dBz之间,且明显向强回波区趋近,这对我们利用雷达回波预警闪电落区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青藏高原(下称高原)地区是中国气候的敏感区,为准确认识其上空的卷云特征,利用MODIS的M YD06二级云产品数据,对高原地区卷云的概率分布、云顶高度、粒子有效半径以及光学厚度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卷云在3月和4月出现概率最高,10 12月出现概率最低。在全年中,卷云概率分布为双峰型,1 4月为一个高峰期,7 8月为另一个高峰期;两个低值期出现在5 6月和912月。(2)6月和10月卷云云顶高度的概率分布会产生显著的变化。卷云云顶高度平均最大值出现在7 8月,最小值出现在1 2月。(3)卷云的粒子有效半径主要分布在5~40μm之间,15~25μm间概率最大。卷云粒子尺度平均最大值出现在8 9月,最小值出现在12月至次年2月。(4)卷云的光学厚度主要分布在0~40之间,0~10间概率最大。卷云光学厚度最大值出现在8 9月,最小值出现在12月至次年2月。  相似文献   

18.
梵净山周边三县气象要素日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梵净山周边3个国家级台站逐日逐时本站气压、气温、相对湿度、瞬时风向风速及气压、气温、相对湿度日极值出现的时刻,分析了各气象要素日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时均气压最高值出现在10时,最低值出现在17时;日最高气压主要出现在8~11时之间,占57.1%,22~23时也有较高的比例;日最低气压主要出现在16~18时,20~21时占有较高的比例。时均气温最高值出现在15~16时,日最高温度出现在14~17时,占63.3%,不会出现在03~09时;日最低气温任何时候都有可能出现,但主要出现在省05~07时,占53.9%。时均相对湿度最大值出现在07时,最小值出现在15~16时,日最小相对湿度主要出现在13~17时,占66.7%。盛行风向也有较大的日变化,时均风速最大值江口出现在14时,松桃、印江出现在16时前后,静风频数较多,但以夜间为主。  相似文献   

19.
气候系统模式对Hadley环流的模拟和未来变化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全球变暖背景下未来Hadley环流将如何变化这一问题,评估了气候系统模式对1970~1999年Hadley环流时空特征的模拟效能,并在此基础上选取能合理模拟Hadley环流空间结构、强度指数和边界指数变化的3个模式,通过多模式集合方法预估了未来Hadley环流在A1B排放情景下的可能演变。预估结果表明,在全球变暖背景下,相比于1970~1999年,到本世纪末期(2070~2099年),北半球Hadley环流在4个季节都将减弱,春季变化幅度相对较弱;南半球Hadley环流在冬季和夏季也会减弱,而在春季和秋季的变化不明显。另外,北半球Hadley环流的北边界除在夏季向南收缩外,在其它3个季节均向北伸展;南半球Hadley环流的南边界在4个季节均向极地方向移动。两个半球的Hadley环流在垂直方向还将向对流层上层伸展。    相似文献   

20.
洱海湖滨大气边界层结构及特征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JICA计划中日合作"2008年季风过程与暴雨天气上游关键区综合气象观测试验"期间在大理国家气候观象台的GPS探空加密观测资料,分析了洱海湖滨区大气边界层厚度、位温、比湿、风速、风向的垂直结构。结果表明,洱海湖滨大气边界层结构具有显著的日变化特征,边界层厚度日变化较大,对流边界层厚度在190~2500 m之间,平均厚度为1061 m;稳定边界层厚度在60~1760 m之间,平均厚度为467 m。无论在干季还是在湿季,大约在2400 m以上,气流主要受大尺度的大气环流的控制,以西风气流为主。在2400 m以下,气流主要受苍山和洱海的影响,可能存在着山谷风和湖陆风两者叠加效应引起的局地环流。大约在500 m以下,白天多为东风和东南风,夜间多为西风和西南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