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恒星的自转 ,是恒星结构和演化理论的难点。近年来有许多观测事实 ,特别是早型大质量星的观测事实 ,预示恒星的自转效应可能引起恒星内部的物质向外转移 ,造成恒星表面一些元素丰度超丰 ,并且对恒星结构和演化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 ,恒星的自转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考虑自转效应后 ,恒星结构和演化模型将是二维模型 ,本文综述了诸多作者如何将二维的恒星结构和演化模型简化为一维模型。作者在研究了以上作者的简化方法后 ,提出了一种比较简单的新方法。这种方法基于如下假设 :假设在等势面上的温度 ,密度 ,压强 ,光度 ,化学组成和角速度等物理和化学量近似于均匀分布 ,并且这些量与等价球面上的量相同。 (等价球面是假想的球面 ,它包围的体积与等势面包围的体积相等。)我们在等价球面上推出新的转动恒星结构和演化方程 ,构造出新的演化模型。这个模型与不考虑转动效应的演化模型相比 ,有以下变化 :流体静力学平衡方程变化 ;辐射温度梯度变化 ,并引起对流判据变化 ;星风物质损失和角动量损失增大。作为转动恒星结构和演化模型的应用 ,我们研究了中 ,小质量星中心氦燃烧阶段在赫罗图中的演化轨迹发生来回摆动 (又称为蓝回绕 )的物理机制问题。有诸多作者曾经研究了可以影响蓝回绕的各种因素。但是不知  相似文献   

2.
本利用国际上最新公司的OPAL不透明度表及相应的化学丰度,计算了三颗不同初始质量的星族I恒星的非守恒演化模型,并和过去长期采用的LAOL不透明度的结果进行详细比较,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恒星HR图中的演化轨迹光度降低,主序位置明显向红方向移动;(2)恒星中心H,He燃烧寿命大大延长了;(3)小质量星氢燃烧核和对流核都变小,大、中质量星的中心对流核和燃烧核都有所增大;(4)恒星中心温度-密度关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国际上最新公布的OPAL不透明度表及相应的化学丰度,计算了三颗不同初始质量的星族互恒星的非守恒演化模型,并和过去长期采用的LAOL不透明度的结果进行详细比较,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恒星HR图中的演化轨迹光度降低,主序位置明显向红方向移动;(2)恒星中心H,He燃烧寿命大大延长了;(3)小质量星氢燃烧核和对流核都变小,大、中质量星的中心对流核和燃烧核都有所增大;(4)恒星中心温度-密度关系基本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4.
恒星物质的不透明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焱 《天文学进展》1998,16(2):92-102
简介介绍了恒星物质的透明性质在恒星结构、演化、振动等许多恒星物理基本问题研究中的重要性和决定恒星物质不透明度的物理过程,回顾了第一代不透明度数据LAOL的发展历程与存在的问题,介绍了新一代不透明度数据OPAL的发展和目前观测与理论之间依然不一致的地方。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国际上最新的辐射不透明度表,计算了有对流超射的两颗大中质量星从主序到中心氦燃烧结束阶段的演化,并和经典对流条件下的演化结果进行比较,发现恒星在赫罗图中的演化轨迹,中心氢、氦燃烧寿命,氢壳层源的特性都有明显变化,还注意到中等质量恒星的Tc-ρc关系对是否有对流超射较为敏感,并对这些变化进行了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6.
本采用国际上最新的辐射不透明度表,计算了有对流超射的两颗大中质量星从主序到中心氦燃烧结束阶段的演化,并和经典对流条件下的演化结果进行比较,发现恒星在赫罗图中的演化轨迹,中心氢、氦燃烧寿命,氢壳层源的特性都有明显变化,还注意到中等质量恒星的Tc-ρc关系对是否有对流超射较为敏感,并对这些变化进行了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7.
蔡涛 《天文学报》2006,47(2):144-152
依传统的局部混合长理论进行了对流包层模型计算,在黄红巨星和超巨星对流区的顶部出现超声速对流的情况,这与局部对流理论本身是不自恰的.文章详细分析了恒星大气超声速对流的成因,并按照星族Ⅰ恒星的演化轨迹,在赫罗图上给出了出现超声速对流的区域.其结果是。在演化过程中, (1)低质量星基本不出现超声速对流; (2)中等质量星的超声速对流主要出现在3.6相似文献   

8.
徐兰平 《天文学进展》1989,7(4):312-320
本文按质量把恒星分为四类:一、小质量恒星0.07M_☉相似文献   

9.
主要介绍了大样本恒星演化所面临的困难,为解决困难所做的努力及对未来的展望。  相似文献   

10.
本文依据A.Weigert讨论恒星内部热核源何时会产生非稳定现象的方法,对壳层源产生非稳定现象(又称热脉动)的条件进行了严格推导。结果表明,当壳层源很薄,其厚度与半径之比小于0.37时,就能产生非稳定条件。  相似文献   

11.
洪雅芳  蒋苏云 《天文学报》2011,52(5):365-376
在考虑引力对星风物质损失的制约效果及辐射压与湍流压对其扰动效果的同时,通过引入可压缩流机制,考虑了恒星外壳对流区对星风物质损失的促进作用,从而建立了新的星风物质损失公式.之后,通过对3~5 M_⊙恒星理论模型的星风物质损失率计算,发现:从主序直至中心氦核燃烧结束阶段,新的星风物质损失公式计算所得星风物质损失率与经典星风物质损失公式计算结果几乎一致;而在TP-AGB阶段,应用新的星风物质损失公式计算的恒星模型则不受光度影响产生了持续的较大的星风物质损失,比较符合实际观测结果.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在恒星环境下,电荷强屏蔽对原子核电子俘获反应的影响,分析中忽略了电荷屏幕对核跃迁矩阵元的影响。作为例子,分别讨论了电荷屏蔽对核素^33S、^30P和^57Fe的电子俘获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较低温度和较高密度下,由于电荷屏蔽,其电子俘获率相对于无屏蔽情形有明显降低,这可能对恒星晚期演化和超新星爆发理论带来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综述了数值模拟恒星演化晚期阶段所使用的流体动力学计算方法和程序等方面的情况以及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4.
欧洲计划在2009年发射“赫歇尔”(Herschel)空间望远镜,其镜片直径达3.5米,远超哈勃空间望远镜(镜片直径为2.4米),它将成为有史以来最大的空间望远镜。威廉·赫歇尔是18世纪著名的天文学家,他不仅发现了天王星,还开创了恒星天文学,他研究并假设(某些)星云是由恒星组成,提出著名的恒星演化学说;他不仅在天文望远镜的发展史上留下永不磨灭的足迹,而且是当时最伟大的观测天文学家,为恒星天文学的建立奠定了第一块基石,在天文学史上他被誉为“恒星天文学之父”。  相似文献   

15.
16.
本研究了星族IRGB/AGB星外壳结合能为零时的核质量与其初始质量的关系,发现此关系与Weidemann和Koester得到的初始-终止质量关系的相符,并与Zhang和Kwok得到的行星状星云核质量分布的观测结果相符合,采用相同的假设,本还得到了星族Ⅱ恒星的初始-终止质量关系,对于相同的初始质量,星族Ⅱ恒星的终止质量比星族I的大-10-20%。  相似文献   

17.
非平稀动力学中恒星结构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8.
This is a review talk. The first part of the talk is to introduce briefly the evolutionary picture of stars with various mass after hydrogen burning. The second one of the talk is about some important physical factors affected on the stellar evolution. The content of the second part of the talk is as follows: A) Physics controlling nuclear burning in the stars 1. Ignition temprature of nuclear burning 2. Lower limit on the core mass of stars for igniting nuclear burning  相似文献   

19.
20.
对于星系际弥散恒星的研究是分别从观测、数值模拟和半解析模型这三个方面进行的.现在已经在邻近星系团及中低红移处观测到弥散恒星,甚至在Virgo及Coma星系团中观测到了单个的弥散恒星.观测数据的积累使得人们能够从统计上了解星系际弥散恒星的性质.研究表明星系际弥散恒星围绕着星系团势阱中心呈椭球状对称分布,其在星系团恒星总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