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久辉铜矿的透射电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TEM研究,发现产于江西东乡的“辉铜矿”内含有与之紧密共生的久辉铜矿。高分辨象揭示出久辉铜矿的晶体结构,相当于由似六方辉铜矿结构作较长周期的重复堆垛所构成的一种类似于类多型的结构,其中并存在堆垛层错缺陷。此外,作者还发现在久辉铜矿中有与之成拓扑衍生关系的另一种相畴,其b为久辉铜矿的1/4。作者认为该相可能是介于久辉铜矿与辉铜矿之间的亚稳态中间相,并称其为变久辉铜矿(metadjurleite)。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超高压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在相当于角闪岩相条件下天然变形的微斜长石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发现,光学显微镜下看到的一组平行细纹不是出浴条纹,而是变形条带。另一种超显微构造——滑动小叶片见于变形条带邻区,它们和另一相矿物出港或沉淀形成的小叶片不同,是由矿物的变形造成的。变形条带、滑动小叶片以及比较常见的堆垛层错都相互平行,看来都是由分位错沿同一类型的滑移面运动形成的。 相似文献
3.
综合运用多学科技术手段对鲁塘煤系隐晶质石墨进行研究,以期探索煤系石墨的矿物学特征随变质程度的变化规律。通过系统采样的方法,选取不同变质程度的鲁塘煤系石墨样品为研究对象,运用X射线荧光光谱法(XRF)、X射线衍射法(XRD)、扫描电镜(SEM)、激光拉曼光谱法、热重法等技术手段,对石墨的化学成分、矿物组成、晶体结构、热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鲁塘煤系石墨主要由隐晶质石墨和少量石英、方解石、白云母、绿泥石、高岭石组成,固定碳含量为41.95%~88.43%,石墨主要呈细小的不规则鳞片状,其晶体形态随着变质程度的增高而逐渐完善。石墨化程度较高,为88.37%~98.84%,3R多型变体含量为9.45%~14.56%,石墨的氧化起始温度较低,在530℃左右,隐晶质石墨的氧化起始温度和终止温度均低于显晶质石墨。煤系石墨的石墨化程度、结晶程度、氧化起始温度与变质程度呈正相关关系,3R多型变体含量与变质程度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5.
初步概括了中国石墨矿产资源现状,总结了晶质石墨矿床的成矿规律、成矿模式及主要找矿标志。中国石墨矿产资源储量巨大、种类齐全,资源分布呈现“分布广泛、东多西少、个别富集”的特征,区域变质型晶质石墨矿床是主要矿床类型,晶质石墨主要成矿规律为“构造定区、沉积控源、变质限量、热液提质”,即大地构造格局决定晶质石墨矿床的有利区分布,富有机质陆源碎屑沉积体系主控炭源供给和赋矿层位分布,变质作用深度及期次限定石墨矿体总量,混合岩化过程对提升矿石品质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典型晶质石墨矿床的形成一般经历沉积成岩—区域变质—混合岩化3个阶段。地层、岩性、沉积环境、构造以及地球物理异常等是石墨找矿的良好标志。 相似文献
6.
广西南流江三角洲地区绿色自生矿物颗粒的透射电镜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应用分析透射电镜对广西南流江三角洲地区的绿色颗粒进行了研究。依据其矿物组成,它们为海绿石相蒙皂石和磁绿泥石-鲕绿泥石两种绿色颗粒。它们由很细小的自形层状晶体构成,以富铁(总氧化铁25—40%)为特征。透射电镜观察揭示,它们是细小晶体在基质孔隙中自生生长形成,并逐渐替代基质。富铁自生矿物的矿物种与基质孔隙的局部地球化学条件密切相关。海绿石相蒙皂石形成于前三角洲,磁绿泥石-鲕绿泥石形成于三角洲前缘斜坡和残留砂中,而针铁矿形成于潮间带。本区海绿石相蒙皂石和磁绿泥石-鲕绿泥石的形成水深远小于以往研究所提出的水深。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胶北地块平度-莱西晶质石墨成矿带内莱西南墅、平度大金埠、平度东石岭石墨矿区及南墅矿区附近的莱西庞格庄、东白石地区的含石墨孔兹岩进行了野外观察、岩相学分析、主量元素与微量元素分析, 并进行了原岩恢复和石墨拉曼光谱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五处研究区含石墨孔兹岩原岩均为粘土岩或页岩, 其m(m=100×MgO/Al2O3)值呈现出海水沉积环境的特征。南墅石墨矿区含石墨孔兹岩形成于岛弧环境, 大金埠、东石岭和东白石含石墨孔兹岩来源于活动大陆边缘, 庞格庄含石墨孔兹岩具有被动大陆边缘成因特征, 它们均是胶-辽-吉造山带不同构造演化阶段的沉积产物。所研究的含石墨孔兹岩中鳞片状石墨结晶程度较好, 石墨拉曼光谱特征与麻粒岩相变质条件下形成的石墨一致, 岩相学和拉曼光谱研究表明高晶度石墨形成于温度峰期后的熔体冷却阶段。含石墨孔兹岩野外露头和岩石薄片岩相学特征指示深熔作用/混合岩化作用的普遍性, 高晶度石墨的形成与高温-超高温的变质作用密切相关, 所研究的含晶质石墨孔兹岩记录了片状石墨矿床中一种主要的矿化过程——深熔作用。约1850~1830Ma的变质年龄既代表了胶-辽-吉带区域减压折返引起的深溶作用或混合岩化作用的时间, 也是平度-莱西石墨成矿带高晶度石墨结晶成矿的时代。
相似文献8.
本文通过一组c轴与主应力(σ_1)夹角ψ不同的人工合成石英单晶体定向样品的实验变形,研究了主应力取向对石英晶体滑移系开动的影响。研究表明,主应力取向对石英晶体滑移系的可动性有明显影响:在450—650℃温度,300—500MPa围压条件下,当ψ=0°时,石英滑移系不开动;ψ=90°时,(001)[100]、(011)[111]等底面或锥面的滑移系有微小动作;ψ=45°时,石英晶体滑移系可动性最好。在这种温度压力条件下,石英晶体的位错沿开动的滑移系运动是石英产生塑性变形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9.
佳木斯地块大型晶质石墨矿集区的形成和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佳木斯地块大型晶质石墨矿集区是世界上少有的大型矿集团。文章论述了该大型矿集区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即巨量的生物有机碳在大陆边缘海还原环境下形成巨厚堆积,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使非晶质有机碳沉积物转变为晶质石墨,从非矿床变成为可利用的工业矿床。晶质石墨矿床形成后,又经历了混合岩化作有的改造和印支、燕山运动的构造破坏等,最终成为现在面貌的矿集区。 相似文献
10.
用高分辨电子显微镜研究了在不同温度下加热处理的几种人造碳的微结构。当石墨化碳被加热到不同温度时,其微结构也不同。在结晶的最初阶段,它由小的取向混乱的碳原子层组成,加热到大约1000℃时,涡流层构造开始形成,到大约1600℃,所有的碳原子层都成涡流层构造,超过这一温度时,碳原子层开始按石墨构造堆砌。实验结果还表明,碳原子层的层间距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最后趋近于石墨的(0002)面间距。 相似文献
11.
山东南墅石墨矿是在角闪岩相区域变质作用并叠加长英质混合岩化下形成的变质矿床。本文首次定量地研究了表征石墨晶体结构完善程度的两个要素,即石墨化程度(μ)和石墨菱面体多型(R_h)含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它们与矿石类型、变质相的相关关系。石墨晶体结构的系统研究,将为石墨的工业利用、石墨新用途的开拓和石墨矿物学的研究提供有用的资料。 相似文献
12.
膨胀石墨表面非极性吸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膨胀石墨表面SEM及缸外光谱的测定发现,膨胀石墨表面具有发达的孔缘,多为中孔或大孔,且带有非极性基团,因此非常有利于非极性大分子的吸附,但膨胀石墨极轻、易碎,在实际应用中有一定局限性。以润滑油为非极性吸附物,运用改变密度及粘接技术增强膨胀石墨强度,同时研究了密度及粘接剂比例与吸附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按硅粉的1%,5%,6%,10%将铌粉加入硅粉中,用“液硅渗透法”制备出四种掺铌硅化石墨样品。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6%铌掺杂增强效果最好,可使硅化石墨抗折、抗拉强度达178.5MPa,94.2%MPa,XRD、SEM、EPMA测试分析表明铌掺杂增强硅化石墨的机理是:碳化铌相的生成使原材料平直表面界面锯齿化,并平衡晶界附近不饱和价键,降低了晶界能;同时掺杂行为使晶粒细化,晶粒尺寸减小、气孔均匀分布,从而减弱应力集中,抑制裂纹扩展,提高材料强度。铌掺杂硅化石墨是改善材料性能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4.
陕西省潼关县碾头岔含金石墨矿工艺矿物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工艺矿物学系统研究表明:碾头岔含金石墨矿床的矿石中除石墨外,可综合利用的有用元素还有金、铜等。金矿物颗粒较细,主要以独立矿物形式赋存于载体矿物黄铜矿、黄铁矿及石墨中。黄铜矿是主要的铜矿物,其次有蓝辉铜矿。石墨呈独立矿物存在,片大且较平直,属于大鳞片石墨,矿石中总碳仅有65%左右以石墨碳形态存在。上述3种有用元素均可通过合理磨矿,选择适宜的选矿条件得到金精矿、铜精矿和石墨精矿。然而由于石墨精矿中杂质较多且颗粒细小,主要为极细的片状硅酸盐,要得到高品级石墨,用机械选矿办法是无能为力的,需要对精矿进一步加工处理方可奏效。 相似文献
15.
羟氯镁铝石(koenenite)为典型的异类结构基元层间层矿物.结构以氯化物层(Na,Mg)Cl2和氢氧化物层(Mg,Al)(OH)2沿c方向规则交互构成.以前的研究认为构成羟氯镁铝石的两个亚结构有不同的空间群和晶胞参数.本次以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的研究结果表明,羟氯镁铝石在c方向的重复周期为1.08nm左右,在a方向上没有显示出层失配特点,说明它是一种有序的晶体.对结构基元层层间的静电作用势能的定量计算表明,层间作用力相对较弱,为104.90kJ/mol. 相似文献
16.
新疆苏吉泉石墨矿床成因的碳同位素证据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新疆苏吉泉石墨矿床产在海西期花岗岩体中,矿石具十分独特的球状构造,石墨的δ13C值分布范围为-20.5‰-23.9‰,平均值为-22.0‰,表明该石墨矿床碳质的有机成因。围岩中特别是中石碳统的含碳沉积岩被海西中期花岗岩岩浆同化,使碳质聚集并重结晶成石墨。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用钼酸铵浸渍处理石墨管、石墨炉原子吸比法测定镓、铟和铊的最挂条件。实验证明,采用硝酸—氢氟酸—硫酸体系溶解样品,涂钼石墨管直接测定样品中的镓、铟和铊,能有效地避免它们在原子化之前以氧化物形式挥发的损失,减少了测定干扰,提高测定的灵敏度。对6个地质标样的测定结果是满意的。木法对镓、铟和铊的检测下限分别为0.9×10 ̄(-11)g,1.7×10 ̄(-11)g和6.2×10 ̄(-11)g;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4%、4.8%和3.0%。 相似文献
18.
煤基石墨微结构的高分辨电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煤体经热变质作用形成的石墨叫煤基石墨。湖南省鲁塘地区煤基石墨,经与之共生的红柱石的相图分析,它属于低压相系矿物,在200—800℃和5.5×10~5Pa以下条件下形成。它的高分辨电子显微象显示,煤基石墨按其石墨化程度有四种类型微结构。因而。将煤基石墨划分为相继的四个石墨化阶段。同时有四种石墨产物,它们是:前石墨化阶段——芳层石墨;初石墨化阶段——微柱石墨;中石墨化阶段——柔绉石墨;高石墨化阶段——平直石墨 相似文献
19.
为了降低导电混凝土中石墨导电相的掺量,以提高其抗压强度,降低电阻率,提高电热升温速度,将迭层状鳞片石墨剥制成径厚比大的超薄片石墨作为导电混凝土的导电相,重点探索了超薄片石墨的加工方法、掺量、导电混凝土试件结构与其抗压强度、电阻率之间的关系;同时对不同电阻率的导电混凝土的发热速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当超薄片石墨的掺量为6%时,其导电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为8 M Pa;电阻率为20.6Ω.cm;电压为34 V时,发热速度为14.57℃/m in。比掺量相同的迭层状鳞片石墨导电混凝土的电阻率低,发热速度快,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