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经济与环境污染耦合度格局及工业结构解析   总被引:41,自引:1,他引:40  
马丽  金凤君  刘毅 《地理学报》2012,67(10):1299-1307
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系统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由于从自然界提取资源并进行加工, 最后并排放废弃物质到自然界, 区域经济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通过各自元素的相互作用彼此影响形成经济环境耦合关系。本文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 通过建立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耦合度评价指标体系, 对中国350 个地级单元的经济环境耦合度和协调度计算后进行空间格局分析。研究发现, 中国经济环境系统整体上处于低耦合低协调状态, 东部沿海地区的都市经济区和中部重要人口产业集聚区耦合度和协调度相对较高, 远西部和东中部偏远地区的耦合度和协调度相对较低。根据各地级单元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耦合度和协调度可以将现有国土划分为经济环境和谐区、经济环境磨合区、经济环境拮抗区及经济环境低耦合区4个类型区。通过对4 种类型区的工业结构分析后发现, 不同类型区工业结构存在很大差异。经济环境和谐区工业以电子机械、设备制造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为主;经济环境磨合区工业主要以机械装备制造和部分污染性的冶金、化工、电力产业为主;经济环境拮抗区工业则以钢铁、石化、煤炭、建材、发电等污染性行业为主, 是中国污染性行业最集中的地区, 也是未来环境质量面临最大风险的地区;经济环境低耦合区工业则以初级产品加工和生产为主。  相似文献   

2.
马丽  龚忠杰  许堞 《地理科学进展》2022,41(9):1579-1591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实施“双循环”战略、产业转型升级的先行区,将产业创新与产业优势有效融合才能实现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论文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对粤港澳大湾区地级城市单元2000—2020年工业各行业的创新优势与产业优势的时空匹配关系进行研究,并重点关注了珠三角9市与港澳创新联系和产业优势的关系。研究发现:大湾区各城市创新的工业行业分布格局虽然不同,但均呈现向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仪器仪表制造等行业集中的趋势;同时各地市在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通用设备制造、专用设备制造、仪器仪表制造等行业具有产业优势,且与创新的融合度较高,但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化学原料制品、纺织等优势行业的创新融合度较低;珠三角城市与港澳地区的创新联系不断加强,尤以广州、深圳两市的联系强度最高。最后,从促进大湾区融合创新、产创协同的角度提出政策建议。研究从实证角度为理解产业链创新链融合的空间和部门属性提供了理论与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3.
王婷婷  宋飏  钱思彤  张瑜 《地理研究》2022,41(1):193-209
基于企业数据与空间计量方法,总结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东北地区制造业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并在分析地区空气污染同期变化的基础上,探讨制造业空间格局演化对空气污染的环境效应。结果表明:① 东北地区制造业集聚水平逐渐增高,并形成多个新兴“热点区”,31个细分行业大类均呈集聚分布,资本规模由高度集中向“T字形”铁路周边沿线城市扩散。② 东北地区产业结构清洁度与产业技术高级度均呈下降趋势,在县区尺度上体现出空间差异且有不同程度的增幅和降幅。③ 制造业空间格局对空气污染具有显著的集聚效应和技术效应,二者分别表现为拥挤效应和回弹效应,但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小样本数据下安徽省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马林  徐龙  王舒鸿  张琳玲 《地理研究》2013,32(8):1402-1410
作为一个非线性复杂系统,经济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两者之间如果彼此协调,就能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中国各省份情况概莫能外。使用主成分分析和环境与经济系统协调度计量模型,对安徽省2000-2010 年的经济—环境协调状况进行了定量分析,计算出该省经济—环境之间的协调度;然后利用基于IOWA算子的组合预测方法,对小样本数据进行外推预测;进而给出"十二五"期间实现安徽省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指出当地政府在制定相应公共政策时,应对本地区经济—环境系统影响较大的因子予以格外关注,同时要避免地区之间争夺区域外投资的恶性竞争,否则将不利于经济—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从区域一体化演进的视角分析产业结构趋同问题更具有现实意义。利用行业空间集中度指数分析1995~2009年环渤海地区制造业整体空间分布和变化趋势,并采用Krugman行业分工指数与专业化指数相结合分析一体化背景下环渤海地区制造业产业结构趋同的演进过程,在此基础上,借助15年的动态数据并根据分型理论中R/S方法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结果显示:环渤海地区制造业一体化水平仍处于倒"U"型曲线的左边,由单向聚集阶段转变为聚集与扩散并存的新阶段。当区域一体化水平处于初级阶段时更易形成产业集聚现象且产业同构问题严重,如北京与天津在汽车、机械、电子信息等行业的产业同构显著并形成了地区绝对优势,三大"港口一腹地"经济区域在石油加工、海洋化工、装备制造等领域产业同构现象严重。但随着一体化由初级走向中级阶段时,制造业行业发生了明显的产业梯度转移,地区专业化水平显著提高,产业同构度逐步降低。当环渤海地区的一体化水平由中级阶段迈向高级阶段时,环渤海地区制造业产业同构度将持续降低,天津的产业结构将进入一个激烈的调整升级过程,与其余地区间的制造业产业结构趋同度显著下降,而特殊地区间(如辽宁与山东)的制造业产业结构趋同度仍持续上升。  相似文献   

6.
以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和徐州都市圈为例,从城市与区县两个尺度,研究住房价格、城市发展质量及其耦合协调度的空间格局及区域差异。结果表明:(1)3个都市圈的耦合协调度与区域差异均呈现城市尺度大于区县尺度的特征。(2)住房价格与城市发展质量空间分布格局具有相对一致性,“组团式”格局明显,南京都市圈的区域差异均最大。(3)3个都市圈耦合协调度水平整体不高,处于中级及以下协调水平,且分布呈空间依赖性;住房价格与城市系统及其经济、社会、文化、生态4个子系统发展质量的耦合协调度由大到小依次为苏锡常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徐州都市圈,且耦合协调度区域差异既表现出共振性又表现出尺度敏感性。(4)根据协调状态及主导低耦合失调的原因,将城市划分为6种类型,区县划分为8种类型。  相似文献   

7.
东北地区创新资源与产业协同发展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焦敬娟  王姣娥  刘志高 《地理科学》2016,36(9):1338-1348
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象限图法,以县区为基本研究单元,从空间和行业2个视角,探讨东北地区创新资源和产业发展的集聚性和协同性。通过研究发现:东北地区创新资源和产业发展均表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性,主要集中在沈阳、大连、长春和哈尔滨等城市市辖区,但在市辖区内部集聚区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创新资源和产业发展协调性在四大城市市辖区及其周边县区呈严重偏离特征,尤其是汽车制造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而医药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空间协同性较好;从行业分析,通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集聚了东北地区55%的发明专利,而43.3%的工业总产值集中在农副食品加工业、汽车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等5大行业,导致各行业创新资源和产业发展的协同性相对较低,且仅非金属制造业的协同性高于所有行业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8.
中国地级市房地产开发与人居环境耦合发展空间格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房地产业历经近30年的发展,主要集中于经济较活跃、环境较适宜、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较完善、人居环境较适宜的城市,房地产开发的地域差异逐渐突出。科学适度的房地产开发能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人居环境,而过度的房地产开发则会抑制人居环境质量的提升。基于房地产开发与人居环境耦合发展视角,建立了中国城市房地产开发与人居环境耦合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耦合发展度模型,对286个地级市单元的房地产开发进行空间格局分析。结果显示:① 中国地级单元城市房地产开发与人居环境整体协调度处于磨合阶段,虽未达到协调水平,但相互作用与影响力较强,其中协调度最高的为南京市;② 房地产开发与人居环境整体发展度处于较低水平,且空间分布非常不均衡,耦合发展度最高的为深圳市;③ 基于耦合协调度和发展度可将中国地级行政单元划分为9个类型,政府应根据不同类型采取差别化的房地产开发调控政策。  相似文献   

9.
辽宁沿海经济带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度的时空演变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关伟  刘勇凤 《地理研究》2012,31(11):2044-2054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度是衡量一个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定量指标。本文构建了辽宁沿海经济带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协调发展度模型对研究区域2000~2009年的协调发展度进行计算及时空演变分析。研究发现:在时间演变方面,辽宁沿海经济带经济与环境区域综合协调度呈“V”型发展趋势,区域综合协调发展度呈稳步上升趋势,且各城市协调发展度所属类型层次较高,整体上达到中级协调发展类水平;在空间演变方面,辽宁沿海经济带六大城市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型,且东部、南部城市较西部、北部城市发展更为协调,但各城市空间差异逐步缩小。本研究还分别从宏观政策调控、产业结构升级、区域布局优化及环保门槛提高等方面,分析了辽宁沿海经济带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度时空演变机理,指出辽宁沿海经济带在上述因素的驱动下,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和环境综合承载能力均有所提高,但由于产业同构、海岸带生态脆弱等现象的存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仍然是未来发展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0.
区域一体化下的跨界合作与产业协同有利于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与实现共同富裕。论文借助流空间网络、耦合分析、探索性空间分析等方法系统分析2010—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合作与产业一体化的演化特征及耦合关系,得到的主要结论有:① 大湾区区域合作突破地理邻近性,网络化趋势明显加强,城市网络联系指数整体上升;② 大湾区城市产业布局、要素一体化过程中极化效应显著,产业发展内部差异悬殊;③ 大湾区区域合作与产业一体化的耦合协调度整体上升,其空间演化呈集聚趋向,空间布局结构具有局部稳定性,整体分布格局呈“东南独高、中北趋凸、周边低凹”的特征;④ 大湾区西部及东南沿海城市耦合协调度空间增长过程具有显著的负向整合性,大湾区耦合协调度空间演化具有空间依赖性。研究表明大湾区区域合作与产业一体化具有显著的时空关联性,大湾区应持续推进多层次、全方位的区域合作,促进产业一体化与区域合作的高度耦合。  相似文献   

11.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地区,污染型制造业在长江中下游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选取83个直辖市、地级市、州为研究对象,对 2005-2015年污染型制造业格局的时空动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①时序变化特点表现为污染型制造业在下游地区呈衰减趋势的同时,中游却呈现大幅增长趋势;空间格局总体呈现出由沪宁杭沿长江向安徽皖江城市带、九江、荆州、长沙等中游地区扩散的态势;②环境规制、产业结构升级是长江经济带中下游地区污染型制造业空间格局演变的主要驱动力。经济发展和政府调控对污染型制造业空间集聚具有重要拉动作用。要素成本、基础设施、市场因素等传统产业区位因素呈负相关关系;③分地区看,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调控和创新能力是中游地区污染型制造业集聚的主要拉力,环境规制、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发展、政府调控和创新能力对下游地区污染型制造业的衰减具有明显推动作用,特别是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环境规制的倒逼作用具有重要的牵引作用。  相似文献   

12.
罗小虹  吴旗韬 《热带地理》2014,34(4):561-567
依据2012年广东省经济-社会公平-生态环境方面的数据,构建经济-社会公平-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借助物理学中耦合协调度函数建模法,定量分析了广东省珠三角外围粤东、粤西和粤北12个地级市的经济-社会公平-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各市经济、社会公平、生态环境3个子系统的发展程度各异,省内不同城市的耦合协调度水平也存在一定差距,一半城市处于协调发展阶段。根据各城市经济、社会公平、生态环境的发展现状,将其划分为3种类型:1)经济发展落后于社会公平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地区,包括河源市、梅州市、云浮市、汕尾市等,未来在城市发展中重点要促进此类地区人口和产业等要素的集聚。2)经济发展较快但区域差距扩大地区,包括湛江市、茂名市、阳江市、韶关市和清远市,此类地区未来城市发展重点要提高中心城市人口的承载力,吸引人口和经济要素同步集聚;同时培育市域副中心,形成新的增长极,扶持县域经济的发展。3)经济发展较快而生态环境保护滞后地区,包括汕头市、揭阳市和潮州市,此类地区未来城市发展要重点加强建设区域性的生态环保基础设施,优化已经发展的城镇地区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3.
服务业与多维城镇化的耦合协调研究 ——以广州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借鉴物理学耦合模型测算广州市服务业与综合城镇化及其子系统的耦合协调性,对不同层次内部耦合协调状态的特点以及服务业和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内在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发现:2000-2017 年,广州的服务业和综合城镇化水平大幅持续上升,二者整体协调发展态势良好,其耦合协调度跨度较大,由 0.171 0 增长到 0.974 1,从低协调耦合阶段上升至极耦合协调阶段。服务业与 4 类城镇化子系统的耦合结果显示: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服务业的耦合协调度处于持续上升状态,而社会城镇化、空间城镇化,尤其是后者和服务业的耦合协调度的上升波动性相对较大;人口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空间城镇化与服务业的良好耦合对综合城镇化与服务业的协调发展起拉动作用,而经济城镇化这一子系统则起阻滞作用;保持拉动优势,解决阻滞劣势是加快广州城市发展的良好路径。  相似文献   

14.
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空间的耦合度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王琦  陈才 《地理科学》2008,28(2):145-149
在现代工业经济时代,大工业的生产方式导致了地区主导经济活动方式分异的出现。因此,分散与集聚的并存已成为信息经济时代的世界经济发展特点。产业集群正是无边界的信息经济中的"平滑空间上的黏滞点",这也是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空间耦合关联的前提与基础。从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空间含义的角度,阐述了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空间耦合的涵义。在此基础上,利用系统科学的协同思想及复杂系统涌现性理论构建了二者之间的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并总结了产业集群――区域经济空间耦合协调度与系统涌现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全国基准产业集群反映一国产业技术经济联系的一般特征,可以作为模板应用于区域集群分析。本研究首次识别我国基准产业集群,为我国的区域集群实证研究提供集群模板。以识别的基准产业集群为模板,本研究分析了北京市制造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并以北京市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集群为例分析了该集群的组成结构及空间布局。分析发现,北京市目前已形成三个规模较大,并具有区域专业化优势的制造业集群: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汽车及装备制造和电子元器件制造业集群。北京市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集群的优势环节是通信设备制造和其他通信、电子设备制造业,其配套产业环节电子元器件和其他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仍相对较弱。在空间上,北京市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集群主要分布在城市近郊地区,朝阳、海淀、大兴区是集群环节配套较为完善的区域。  相似文献   

16.
中国工业结构演变及其环境效应时空分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菲  董锁成  毛琦梁 《地理研究》2014,33(10):1793-1806
在对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变化的脱钩状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工业结构特征偏向指数和1995-2010年各省29个制造业行业的相关数据,对工业结构演变与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重点描述了各省工业结构的废水排放强度特征、SO2排放强度特征、固体废弃物排放强度特征的差异及变化趋势,对8大区域工业内部各行业的增长、衰退状况进行了分析,构建了地区环境污染强度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模型。结果表明:工业结构是影响区域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1995-2010年西北及中部大部分地区工业结构废水排放强度降低的趋势在不断减弱,西南和东南部分地区工业结构的SO2排放强度有所增强,固体废弃物排放强度也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从各区域不同污染性质的行业发展差异来看,西北、西南地区、中部部分地区近十几年来高污染行业增长趋势较为明显。各地区在今后的产业结构调整及升级过程中,一方面要不断促进高附加值、高加工度、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传统“三高”产业的改造升级。  相似文献   

17.
刘崇刚  孙伟  张落成 《地理科学》2023,43(1):142-151
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和分析框架,利用综合指数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2005―2017年长江三角洲(长三角)碳排放与植被固碳耦合协调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并模拟政府决策优先级对耦合协调度趋势的影响。结果表明:长三角碳排放空间集聚特征显著,基本形成了以长江沿线和长三角东南沿海区域为核心的沿江沿海高排放带;长三角碳排放与植被固碳耦合协调度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呈现出南京-上海沿线一般失调区域为核心的圈层结构特征;植被覆盖综合评价值高于碳排放综合评价值的地区耦合协调度普遍较高,人口的集聚和变化、城市建设和能源消耗对耦合协调度影响最大;同时,政府决策的优先级会显著影响耦合协调趋势。  相似文献   

18.
库布齐沙漠生态治理的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睿  杨国靖 《干旱区地理》2020,43(5):1391-1400
以典型生态脆弱区—库布齐沙漠为研究区,基于耦合度模型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对 2008— 2017 年库布齐沙漠生态治理的生态经济系统耦合状况进行动态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2008— 2017 年,库布齐沙漠生态治理的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发展呈现出较高水平的平稳态势,耦合度大多 维持在 0.819 8 ~ 1 之间,且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交替变化态势。(2)2008—2010 年,库布齐沙漠生 态治理的生态系统参数贡献度小于其社会经济系统参数贡献度,而 2011—2017 年则正好相反,且 两个系统的参数贡献度时序变化呈逐年递增趋势。(3)2008—2017 年,库布齐沙漠生态治理的生态 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度逐年增长,其耦合模式经历了从失调衰退类、过度发展类到协调发展类的变 化,且不同年份耦合模式类型差异显著。(4)2008—2012 年,系统耦合度处于高位状态,但耦合协调 度却不处于高位。2013—2017 年系统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未来库布齐沙漠 化地区应以推进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为关键突破点,实现区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蔡勃伟  邢祖哥  周进  黄耿志 《热带地理》2022,42(8):1228-1240
采用熵值法综合比较了2006―2019年珠三角经济升级和社会升级的现状,运用改进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衡量其经济升级和社会升级的耦合度、耦合协调度变化,并分析影响经济和社会升级耦合协调度的因素,结果表明:1)2006―2019年珠三角经济升级和社会升级过程总体上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全球金融危机和珠三角的产业结构转型是影响2个系统升级过程的重要因素;2)2006―2019年珠三角2个系统的整体耦合度呈现“U”型演变的态势,由高水平耦合阶段降至磨合阶段再恢复至高水平耦合阶段;3)2006―2019年珠三角9市2个系统耦合协调度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经济升级系统和社会升级系统之间的协调性逐渐增强;4)人力资本、消费需求、外商投资和政府治理对珠三角经济升级和社会升级的耦合协调度有正向影响,而环境污染则起负面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以粤港澳大湾区内地4座展览业最活跃城市——广州、深圳、东莞、中山为案例地,构建由展览业活力、经济实力和接待能力组成的城市展览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测算4市2013—2019年展览业竞争力系统的耦合协调性,探讨城市展览业竞争力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和子系统间的互动协调机制。结果表明:1)4市展览业竞争力的协调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等级差异,广州、深圳已步入良性共振的耦合协调阶段,耦合协调度较高;而东莞、中山仍处于比较粗放的发展阶段,耦合协调度较低。2)城市展览业竞争力系统的协调作用机制是展览业活力、经济实力和接待能力子系统同步同向紧密结合的过程,子系统在达到一定高度的同时,其相互作用力形成顺时针和逆时针2个方向上的循环。其中,展览业活力是核心,接待能力是基础,经济实力是发展要素。3)不同类别的城市展览业竞争力协调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不同。对于一线城市而言,城市的综合服务能力比经济实力更为重要,这关系到城市展览业服务的市场范围大小;而对于非一线城市而言,在服务业整体欠发达的情境下,经济实力往往决定着服务本土的城市展览业能否有持续的增长动力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