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根据国外最新实验资料,经过理论分析和计算机绘图,给出了R134a的制冷及热泵理想朗肯循环性能计算的公式及结果,以及压力比、单位制冷量及热力性能系数对蒸发温度和冷凝温度的关系曲线图,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可供设计和研究采用这种工质的制冷设备和热泵时参考。  相似文献   

2.
热泵是消耗一定高品位能源把能量从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的设备。热泵是以低温地热水作为热泵夏季制冷的冷却源、冬季采暖供热的低温热源,同时是实现采暖制冷和生活用热水的一种系统。它用来替代传统的用制冷机和锅炉进行空调采暖和供热的模式,是改善城市大气环境和节约能源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国内地源能利用的一个新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多功能变工况热泵干燥装置的设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了可同时实现开式、闭式和半开式干燥介质循环,可在干燥过程中转换工艺、调节工况的热泵干燥装置,以热泵工质R134a为例进行了1匹热泵干燥装置的设计计算,就同一装置在变工况下的性能进行理论分析。结果表明,蒸发温度的提高可有效提高装置的性能及除湿能耗比,冷凝温度的降低可使装置的COP值升高,除湿能耗比下降。  相似文献   

4.
地源热泵是利用浅层地能进行供热制冷的新型能源利用技术,是热泵的一种,热泵是利用卡诺循环和逆卡诺循环原理转移冷量和热量的设备。地源热泵通常是指能转移地下土壤中热量或者冷量到所需要的地方。  相似文献   

5.
广西赋存丰富的浅层地温能资源。文章在分析广西地级市浅层地温能赋存条件的基础上,经过野外现场钻探及热响应试验研究,获取了地层岩性及热物性等相关参数,并对这些城市的浅层地温能资源量进行分区计算,结果显示,广西地级市在200m深度范围内的浅层地温能总热容量为14.91×10~(14)kJ/℃。地下水热泵系统换热功率为41.0×10~6kW,地埋管热泵系统换热功率为85.18×10~6kW。同时,针对冬无严寒、夏季炎热的浅层地温能制冷及制热水耦合开发利用模式进行分析,为广西的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溴化锂水溶液物性的实测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提出了溴化锂水溶液的平衡方程及粘度系数,结晶温度,密度,定压比热容,比焓等物性参数计算方程。回归和归纳出的方程中最大的相对误差灶6.42%,平均相对误差均不超过1.36%,能够满足双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热力计算和传热计算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运用A.C.Cleland提供的制冷工质热力学参数曲线拟合方程编写程序,对新制冷工质HFC134a应用于理论回热循环的性能指标进行模拟计算和特性评价,并与CFC12回热循环性能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实用的工况范围内,与制冷基本循环相比,以HFC134a为工质采用回热循环可提高循环的理论制冷系数和单位容积制冷量;与CFC12对比,HFC134a回热循环的理论制冷系数较CFC12回热循环的理论制冷系数为低,在蒸发温度较高的工况下,HFC134a回热循环单位容积制冷量大于CFC12回热循环单位容积制冷量,在蒸发温度较低的工况下,HFC134a回热循环单位容积制冷量小于CFC12回热循环单位容积制冷量。  相似文献   

8.
合理布局抽水井和回灌井是地下水源热泵系统长期有效运行的关键因素。以郑州市郑东新区为例,利用HST3D软件
建立水热运移数值模型,优化设计地下水源热泵系统抽灌水井布局,预测地下水源热泵系统长期运行后对含水层的水热影响。结
果表明:介质比热容及渗透率分别对含水层温度及水位影响显著,是较敏感的参数。方案3(3个回灌井垂直天然流向分布且位于
抽水井下游)为最佳布井方式。抽灌量900,1200,1500及2000m3/d所对应的合理布井间距分别为50,65,70及75 m。相应布
井方案的水源热泵系统运行20 a,对含水层温度场的影响仅限于200 m×200 m的范围,抽水井温度变化小于1℃。   相似文献   

9.
根据实际应用研制制冷控制系统,该系统采用温度测量、PID控制及PWM脉宽调制等技术实现了对目标对象的制冷处理,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溴化锂水溶液的几个主要物性参数计算方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对溴化锂水溶液物性的实测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提出了溴化锂水溶液的平衡方程及粘度系数、结晶温度、密度、定压比热容、比焓等物性参数计算方程。回归和归纳出的方程中最大的相对误差为6 42 % ,平均相对误差均不超过 1 3 6% ,能够满足双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热力计算和传热计算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浅层地热能的开发利用能取得的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已被社会广泛认可。但它的开发利用是通过热泵系统,从地质体中汲取地温资源与建筑物间进行能量交换,必然打破地质环境的自然生态平衡。该文分析了地源热泵工程对岩土体和地下水的温度、地下水水位、水质、微生物生存环境等产生的影响。介绍了地质环境监测系统建设内容,包括前端数据采集系统、数据传输系统和控制系统,重点介绍了地埋管和地下水2种不同换热方式热泵工程各自前端数据采集系统中地质环境监测点(孔)平面布置位置和数量、垂向上监测仪器的深度和间隔距离、主要的监测项目、监测精度、频率要求,以及利用监测数据可进行分析的内容等。  相似文献   

12.
该文介绍了地埋管换热器传热模型,对影响地下岩土体传热的地埋管换热功率、持续时间、热泵机组运行的方式与模式、换热器规格、管外回填材料以及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进行了探讨,认为周围岩土体热响应范围大小与换热功率大小和持续时间长短、管外回填材料和周围岩土体导热性能高低呈正相关性,热泵机组间歇运行方式有利于地温场的及时恢复,冬季制热夏季制冷模式能削弱单一负荷聚集产生的热影响程度,同等能条件下双U型De32地埋管较单U型De25地埋管热影响范围要大。由于地埋管换热器吸热或放热不平衡而引起的冷热量累积效应,渗流速度越大,热影响范围则越大。济南东部碎屑岩区某模拟夏季工况试验表明,其他条件相同的前提下,8 k W换热功率持续运行,以换热孔为中心,岩体温度响应速率和影响幅度与径向距离成负相关性,距离越近,响应速率和影响幅度越大,反之就越小;47天后,地埋管换热器热影响范围大于5m。  相似文献   

13.
为给地源热泵系统管理和维护、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工程节能减排效果评价及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的推广提供依据,以山东省东昌府区妇幼保健院嘉明分院为例,利用监测的地源热泵系统能效监测系统,对地源热泵系统低负荷运行状态下能效进行了分析,对效益潜力进行了评价。该套系统机组、系统名义能效均达到了1级标准,根据其2022年制冷季能效监测,该套系统机组、系统制冷能效比与系统负荷存在正相关关系,由于建筑物室内用户侧使用率较低,系统负荷不高,实际的机组和系统制冷能效比较低,系统实际使用效益不佳。按照典型年采用温频法计算了系统的制冷季效益潜力,即制冷季常规能源代替量94403kgce,热源价值84971元,节能的热源价值制冷季一次能源节能率40.90%,供冷期二氧化碳减排量233175kg,二氧化硫减排量1888kg,粉尘减排量944kg。  相似文献   

14.
采用非线性二乘法对国产12.5系列往复活塞式制冷压缩机的实测性能数据进行拟合,得出描述该系列制冷压缩机性能系数与运行工况之间相关关系的曲面回归方程,为制冷系统的数值计算、动态特性模拟和优化设计提供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5.
以氨一次节流中间完全冷却两级压缩制冷循环为例.模拟计算两级压缩制冷循环制冷系数和压缩机单位容积制冷量随工况和高低压容积比变化的情况,得出一系列结论,为探讨合理的两级压缩机高低压容积比和确定最佳运行工况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北秦岭早古生代海相火山岩的分布、时代进行了简介,对火山岩的层序及成分进行了讨论,确定了火山岩的系列、类型、名称及组合,分析了火山岩产出的构造环境及演化过程,估算了开合作用的距离、时间和速度,探讨了原始岩浆成分、岩浆来源和岩浆房深度及地幔类型,研究了岩浆的结晶温度及结晶顺序。  相似文献   

17.
通过模拟计算压力比、单位容积制冷量和理论循环制冷系数等性能指标,对比评价HCFC-123和CFC-11两种制冷工质。理论分析表明:HCFC-123工质性质接近于CFC-11,是当前可以接受的CFC-11的过渡性替代工质.  相似文献   

18.
如何实现地热资源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实现地热资源采灌均衡可持续开发利用模式已成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地区重点研究内容。该文根据庆云县某典型小区(以下简称小区A)一个采暖季的开采、回灌监测数据,总结了水温、开采量、回灌量、水位及回灌率变化情况。通过数据分析及调查可知,庆云县回灌工程普遍存在地热尾水温度偏高、热利用效率偏低、地热尾水直接回灌引起管道腐蚀影响供暖效果等问题。针对地板辐射和暖气片采暖两种模式提出了换热技术和增加热泵机组的改进措施建议,既可提高热利用效率,又可保证供暖效果避免设备腐蚀,对庆云县地热供暖工程的升级改造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通过模拟计算压力比,单位容积制冷量和理论循环制冷系数等性能指标,对比评价HCFC-123和CFC-11两种制冷工质,理论分析表明:HCFC-123工质性质接近于CFC-11,是当前可以接受的CFC-11的过渡性替工工质。  相似文献   

20.
对在高密度聚乙烯抽丝过程中温度,牵伸比对抽丝质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机头温度对丝的光泽和柔软性有显著影响,单丝的断裂强度随牵伸比的增大而增大,断裂伸长率随牵伸比的增大而减少,并对抽丝过程的断线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