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与成层性良好的沉积岩油气藏相比,基岩油气藏属于特殊类型的油气藏。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辽河坳陷所发现的基岩油气藏,界定了基岩油气藏的内涵,梳理了全球基岩油气藏的分布特征,研究了基岩油气藏的形成条件与控制因素,提出了目前面临的问题。基岩油气藏包括基岩顶部风化壳油气藏和内幕油气藏2种类型,与构造特征明显的潜山相比较,其更强调岩性特征;全球已超过30个盆地中发现了基岩油气,主要发育在构造活动强烈的裂陷盆地、走滑盆地和前陆盆地;基岩油气来源于周围毗邻多洼陷的烃源岩层段,储层的储集空间分为顶部风化壳溶蚀孔洞和内幕网状裂缝系统,后者主要遵循"岩性优势序列"发育,圈闭发育存在纵向上的多重性和空间上的普遍性特点,源储接触方式分为垂向直接接触、侧向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3种类型,并依此建立3种油气成藏模式,受到多洼陷的烃源岩条件、多期次的断裂活动、广布性的圈闭条件和内外结合的沟通条件等控制;强调了基岩油气藏在内幕储层形成机制、油气成藏和油气水分布规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基岩油气藏勘探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
基岩潜山油气藏是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本文以覆盖Bongor盆地主要潜山构造带的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近百口基岩钻井的岩心资料和系统解释成果为基础,对基岩储层的特征、展布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精细研究。通过开展岩心观察和镜下分析,明确了Bongor盆地基岩以花岗岩、正长岩和二长岩等岩浆岩和混合花岗岩、片麻岩等变质岩为主,基岩储集空间以破碎的粒间孔、构造裂缝和溶蚀孔洞为主。主要潜山带上的基岩钻井揭示潜山储层纵向上具有分带性,位于潜山顶部的风化壳和破碎带储集条件好,向下进入潜山内部储集条件逐步变差,平面上基岩储层分布广泛,但非均质性强,不同构造部位储层厚度和品质差异较大。通过对潜山构造带的构造恢复和地震、测井、岩心综合研究,明确Bongor盆地潜山储层主要受古构造位置、基岩岩性与矿物成分及构造活动的影响。位于构造高部位的潜山较低部位潜山基岩储层更为发育。长英质矿物较铁镁质矿物脆性强,应力作用下容易产生裂缝,沿着裂缝发生溶蚀而形成孔洞,富长英质矿物层段比铁镁质矿物层段储层品质更好。受构造活动的影响,主要断裂带附近构造裂缝发育,现今最大主应力方向与主要裂缝方向接近,有利于裂缝的张开与保存。基岩储层特征与影响因素的研究为潜山目标评价和钻前储层预测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3.
利用岩矿记忆信息恢复基岩潜山裂缝储层形成的机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傅强  王家林 《地质论评》1999,45(4):434-438
基岩储层具有当今油气储层研究的两大难题,即特殊且致密的基质岩性和储集空间。变质岩作为基岩岩性之一,其储集空间-裂缝的形成与动力作用密切相关。构造动力是致密基岩产生裂缝的主要因素,岩石矿物将记忆其在地质历史过程中所经历的动力特征。在准确采取定向岩心的基础上,利用声发射技术(AE)和岩组学方法可以恢复基岩储层在地质历史过程中所受应力期次和应力方向,从而了解储层的动力机制。应用上述原理恢复辽河大民屯凹陷  相似文献   

4.
蓬莱9-1潜山岩性组成及其对储层发育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建平  周心怀  王国芝 《地球科学》2014,39(10):1421-1430
PL9-1潜山油藏是渤海湾盆地储量最大的古潜山油气藏之一,探明储量过亿吨.该油藏发育于庙西北凸起鞍部的中生界花岗岩侵入体顶部.凸起端部变质岩中没有油气发现.油气的分布受岩性控制明显.综合岩心观察、薄片鉴定、X粉晶衍射以及常量元素分析等技术手段,通过对比不同岩石类型的矿物组成、储集空间类型及发育程度,探讨了岩性组成对储层发育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变质岩中裂缝和孔隙均不发育,不能形成有效储层.花岗岩主要储集空间类型为孔隙-裂缝型,总体具有从砂质风化带→砾质风化带→裂缝带→基岩带,储集空间组合类型从孔隙→孔隙+裂缝→裂缝→不太发育的微裂缝的变化特征.储层厚度大,成层性强,可形成有效的规模性储层.花岗岩与变质岩的矿物组成差异控制了研究区优质储层的发育.变质岩中长石含量极低,不能形成溶蚀孔隙,较高含量(30%~50%)的片状矿物使其在应力作用下易发生塑性变形,不易产生裂缝.花岗岩具有很高的长石含量和含量很低的片状矿物,不仅容易被风化并产生溶蚀孔隙,而且易于发生脆性变形形成裂缝.   相似文献   

5.
中非裂谷系前寒武系基岩油气成藏组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非裂谷系是在前寒武系结晶基岩基础上发育起来的中新生代裂谷盆地群。通过露头和钻井资料研究发现,基岩主要由前寒武系岩浆岩、正变质岩和少量副变质岩组成。根据暗色矿物含量可以将基岩划分为长英质和铁镁质岩石两大类,前者更有利于风化和裂缝的形成,储层物性较好。寒武纪-侏罗纪长期风化作用形成了广泛分布且厚度较大的球形风化壳(段),早白垩世中非剪切带的走滑拉张应力场与前寒武系刚性基岩的耦合作用在基底产生了大量高角度断层、共轭缝、微裂缝和节理等,风化淋滤、表生和热液作用控制了溶蚀、胶结和次生孔隙发育。风化壳和裂缝储层发育具有“似层状”的特征,垂向上基岩潜山储层序列可进一步划分为风化淋滤带、裂缝发育带、半充填裂缝带和致密带四个区带。中非裂谷系盆地在早白垩世、晚白垩世和古近纪三期裂谷期发育了三期区域性厚层泥页岩,古近系暗色泥岩由于埋藏浅,处于未成熟阶段,不能作为有效烃源岩,上白垩统泥岩以滨浅湖相为主,有机质含量总体不高,以Ⅲ型干酪根为主,下白垩统深湖相泥岩是区域上的优质烃源岩,同时为基岩提供了良好的油源和顶盖层。根据盖层的时代,可以划分出下白垩统、上白垩统和古近系3类成藏组合。乍得Bongor盆地基岩勘探获得极大成功,发现了一批高产稀油油田,打开了中非地区一个新的油气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6.
国外相继发现基岩潜山类油藏,展示了油气勘探一个新领域.裂缝型储层是Laconcepcion油田基岩裂缝油藏形成、高产的关键.基底油藏主要分布于基底构造高部,基岩潜山两侧,深入基底的断层是沟通上覆油源岩与基岩储层的主要运移途径.上亿年的沉积间断和风化剥蚀导致区域不整合面下发育较厚风化剥蚀带.以越南Cuu Long盆地潜山油藏为例,由于受断层及不整合面控制,在基岩潜山各部位发育多种形式基岩潜山油气藏类型.  相似文献   

7.
辽河坳陷结晶基底油气资源丰富,在辽河的三大凹陷基底潜山以及中央凸起均发现规模油气藏。本文通过系统分析岩芯、岩屑和旋转井壁取芯荧光、铸体和传统岩石薄片,对辽河坳陷太古宙基岩及其中的侵入体的岩石类型、含油性、储层成因及影响因素等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辽河坳陷结晶基底岩石包括2大类、14个亚类、30多种岩石类型;岩石的含油性与岩石类型、构造作用和古风化溶蚀淋滤作用的改造密切相关。在对不同岩性岩石的物理特征与测井曲线特征大量对比分析和研究基础上,建立了岩性与测井曲线的对应关系,实现了基岩岩性的测井识别,为勘探部署、储量计算等奠定了基础,也为类似基岩油气藏的勘探研究提供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8.
储层构造裂缝定量预测与油气渗流规律研究现状和进展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裂缝型油气藏是21世纪石油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之一,但裂缝储层本身的复杂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研究难度。从国内外研究现状来看,尚缺乏一个能全面解决构造裂缝定量预测问题的研究方法,对裂缝型油气藏预测及评价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储层裂缝研究主要涉及 3个方面的关键内容,即地下裂缝识别、裂缝空间分布预测和裂缝参数定量表征。构造裂缝发育规律、形态特征以及油气等流体渗流规律主要受控于构造应力场和储层岩石物理性质的非均质性。强调构造应力场与岩石力学属性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已成为构造裂缝空间定量预测的主流,固体应力场和流体压力场的联合作用构成流体运移的驱动机制。我国拥有相当数量的裂缝储层的地质储量,进行裂缝型油气藏研究与预测,无论对西部还是东部深层油气藏的勘探突破均有深远意义。系统综述了储层裂缝定量研究和预测方法以及裂缝储层油气渗流规律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9.
叶涛  牛成民  王清斌  代黎明  李飞 《地质学报》2021,95(6):1889-1902
渤中19-6气田是渤海湾盆地近期发现的规模最大的深层变质基岩凝析气田,探明储量超过千亿立方米,气柱高度超1000 m,现今埋深大于4000 m,储层规模大但非均质性强.基于三维地震、钻井、测井以及薄片资料,明确了基岩潜山储层的发育特征,并探讨了优质储层形成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基岩潜山以太古宇变质花岗岩为主要的储集岩性,储集空间主要为构造裂缝,同时发育沿裂缝溶蚀形成的孔隙及构造破碎粒间孔,平均孔隙度为5%,平均渗透率为6.48×10-3μm2.脆性岩石、构造挤压以及风化作用共同控制了规模性储层的形成:① 研究区90%的岩石为低抗压强度的变质花岗岩,为裂缝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② 印支期强烈的挤压为规模性裂缝的形成提供了外部动力,是大规模储层发育最为关键的因素;不同构造位置裂缝发育程度不同,造成了储层平面分布的非均质性;③ 长期的风化作用使得潜山上部300 m以内的储集物性得到进一步改善,控制了潜山垂向上储层的非均质性.  相似文献   

10.
松辽盆地古龙凹陷构造应力场弹-塑性增量法数值模拟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泥岩裂缝油气藏是大庆油田古龙凹陷主要的油气藏类型之一 ,构造裂缝储层在该类油气藏中占有重要地位。老第三纪末及现今的应力释放区是该区泥岩裂缝性储层的主要发育区。构造应力释放区的泥岩储层渗透条件得到改善 ,现今应力场控制着地层压力的分布。采用弹塑性增量的有限元法模拟了古龙地区青山口组地层老第三纪末与现今两期构造应力场。根据区域构造研究结果确定主应力方向 ,以确定应力场的分期。采用晶格位错密度法、水压致裂法及声发射法测定岩石的构造应力值 ,并作为构造应力场模拟的约束条件。由岩石力学试验测定岩石物性参数 (弹性模量和泊松比 ) ,根据区域沉积相带分析建立岩相地质模型。结合钻井及区域地质资料 ,对模拟结果进行分析研究 ,识别出古今四个应力释放区。其中他拉哈、新站两应力释放区的勘探程度高 ,绝大多数钻井资料印证了数值模拟结果的正确性 ;而葡西、杏西高西两应力释放区钻井资料较少 ,应作为潜在的裂缝储层勘探靶区。  相似文献   

11.
火山岩空间分布形态多变,物性变化复杂,加强储层描述是提高火山岩油气藏勘探成功率的关键。以岩芯分析资料为基础,研究表明查干凹陷苏红图组火山岩储层的岩石类型为玄武岩和安山岩,以玄武岩为主,多为灰黑色或灰绿色,具有斑状结构、玻晶交织结构。火山岩的储集空间类型包括原生孔隙、次生孔隙和原生裂缝三类。储层岩石类型、成岩作用、岩相带、裂缝及溶蚀作用、断裂作用等共同控制了有效火山岩储层的分布和发育程度。对查干凹陷苏红图组而言,断裂带背景下的自碎角砾熔岩微相、气孔—杏仁火山岩微相和底部扁平气孔—杏仁火山岩微相为火山岩储层发育的有利相带。在新建查干凹陷火山岩储层分类标准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认为,该区域火山岩体储层Ⅲ型为主,Ⅰ型和Ⅱ型较少。  相似文献   

12.
万安盆地存在有基岩潜山型油气藏、断块型油气藏、生物礁岩隆型油气藏和背斜型油气藏四大类型。在纵向上,油气产出的层位主要为中新统砂岩,其次为中 ̄上中新统碳酸盐岩或礁灰岩和渐新统砂岩,个别见于基岩储层。在横向上,油气藏主要分布于西北断阶带、北部隆起、中部坳陷和中部隆起,少数含没气构造分布于西部坳陷,而在南部坳陷和东部隆起上仅见油气显示。据研究,万安盆地发育了渐新统-中新统含油气系 统,并根据其地质要素和  相似文献   

13.
渤中凹陷19—6区域现有钻井揭示,研究区太古界潜山变质岩岩石类型主要有区域变质岩和动力变质岩2类,常见的7种岩性为变质花岗闪长岩、变质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质片麻岩、碎裂变质花岗闪长岩、碎裂变质二长花岗岩、长英质碎斑岩和花岗闪长质初糜棱岩。笔者从岩石矿物成分及组合、结构构造等方面详细描述了这7种变质岩及其鉴别特征,在此基础上研究几种变质岩与裂缝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其中的变质二长花岗岩与花岗闪长质片麻岩裂缝密度相差 2倍,研究显示不同岩石矿物成分尤其是暗色矿物的含量与岩石产生裂缝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14.
综合利用大量的岩心观察、岩石薄片、铸体薄片和压汞实验等资料,对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歧口凹陷新生界火山岩孔隙类型和孔隙结构进行了研究,并对孔隙结构进行了分类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歧口凹陷新生界火山岩孔隙类型主要有原生孔隙与次生孔隙两大类,原生孔隙主要包括气孔与残余气孔、火山角砾间孔和原生缝隙,次生孔隙主要包括溶蚀孔(洞、缝)、构造裂缝和风化裂缝。储层孔隙结构分为5种类型:Ⅰ型、Ⅱ型为较好储层,岩性主要为辉绿岩,其次为凝灰岩;Ⅲ型为中等储层,岩性主要为辉绿岩,其次为玄武岩;Ⅳ型为较差储层,岩性主要为玄武岩;Ⅴ型为非储层,岩性主要为凝灰岩。Ⅲ型所占比例最高,达52%,其次是Ⅱ型,Ⅰ型、Ⅳ型、Ⅴ型所占比例较小。  相似文献   

15.
裂缝是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滩海碳酸盐岩潜山储层的主要储集空间之一,其发育与否制约着南堡凹陷潜山油气藏成藏与产量。应用成像测井、镜下观察、岩心描述以及露头考察资料研究了南堡凹陷滩海碳酸盐岩潜山裂缝特征,并探讨了裂缝控制因素与形成机制。南堡凹陷滩海潜山裂缝以构造缝为主,裂缝比较发育,以微—窄缝(主要为5~50μm)为主。控制南堡凹陷滩海潜山裂缝发育的因素主要为拉张断陷作用与古风化作用,前者形成与正断层伴生的构造缝,后者形成非构造缝,包括风化缝、层面缝、溶塌碎裂缝,主要分布在古岩溶垂直渗流带内。构造缝形成经历了前始新世挤压、沙河街阶-东营阶拉伸断陷以及馆陶阶以来的走滑拉张三个过程,但有效的开启裂缝主要形成于沙河街阶-东营阶的拉伸断陷时期。  相似文献   

16.
综合分析录井、测井、地震、岩心与分析化验等资料,对大民屯凹陷中央构造带太古宇变质岩储层岩性类型、空间分布、岩性对储层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本区太古宇变质岩岩性分为三大类18种,主要有混合花岗岩、混合片麻岩、混合岩、角闪斜长片麻岩、浅粒岩、角闪岩、变粒岩,夹丰富不均一的基性脉岩和碎裂岩。有效储层岩性为碎裂化混合花岗岩与碎裂化变粒岩、浅粒岩、片麻岩;变质岩在垂向上(由下至上)分为多个岩性段,从混合花岗岩至浅粒岩与风化壳,垂向上可进行类似于沉积岩层序的地层对比,岩性在平面上也呈现分区性。变质岩体在岩性上是不均一的、非均质的块体。矿物种类和岩石类型对研究区变质岩裂缝型储层起重要作用,碎裂化变粒岩、浅粒岩、混合花岗岩与片麻岩可作为优质储层。  相似文献   

17.
海拉尔盆地苏德尔特构造带基底裂缝特征及控制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裂缝是海拉尔盆地苏德尔特构造带基底的主要储集空间,其发育规律控制着苏德尔特构造带的油气分布。根据岩芯、测井等资料并结合盆地及其周缘露头观察,对海拉尔盆地火山岩基底储层裂缝特征和控制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海拉尔盆地苏德尔特构造带基底储层裂缝包括非构造缝(风化缝、溶蚀缝)和构造缝,其中以构造缝为主。裂缝长度变化较大,主要缝宽在0.1~3.0 mm,既有低角度缝也有高角度缝,有效裂缝倾角多为25°~80°。裂缝走向以北东向、近东—西向为主,其次为北西—南东向。裂缝的发育程度主要受基底岩性、剥蚀淋滤作用和构造作用控制,构造作用对全区裂缝的形成和改造具有重要意义。基底裂缝储层分段发育,各段储层裂缝主控因素不同,风化作用主要影响浅层裂缝发育;淋滤作用影响中层裂缝发育;构造作用控制深层裂缝发育。深层致密带储层是苏德尔特构造带深层油气藏勘探的重点目标区,主要发育在盆地基底深大断裂附近或是基底内幕构造应力转化带。研究对于海拉尔盆地基底内幕的油气勘探具有指导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海拉尔盆地基岩潜山油藏的发现拓宽了大庆油田外围油田勘探的领域,裂缝是贝尔凹陷基岩潜山油藏的主要储集空间之一。为查明潜山裂缝发育特征与分布规律,根据大量岩心观察统计资料,研究了裂缝类型、密度、宽度、充填期次等发育特征及基岩断层发育特征。研究表明,贝尔凹陷基岩发育3类断裂:即早期伸展断裂、早期伸展中期张扭长期活动断裂和早期伸展中期张扭晚期反转长期活动断裂。二者的几何学特征、距断层距离及成像测井资料均表明,裂缝主要是断裂构造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基岩断层活动的多期性造成了裂缝发育的复杂性。为验证断层对裂缝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物理模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伴生裂缝主要发育于断层面两侧,距离断层面越远,裂缝密度变小,岩层厚度、断移速率、岩性变化、距断面距离等因素对裂缝发育均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松辽盆地中央古隆起带南部具备良好的油气藏形成条件,是吉林油田油气风险勘探的重要领域之一。笔者综合岩芯、薄片观察,测录井资料分析,孔渗分析和三维地震解释,在大量统计分析和地质研究基础上,探讨了中央古隆起带南部基岩储层特征和油气成藏模式,提出3点认识:(1)基底岩性主要为花岗岩、花岗闪长岩、闪长岩、片岩、糜棱岩、变质砂岩、安山岩、凝灰岩和灰岩9种,其中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安山岩和片岩为成储优势岩性;(2)基岩主要储集空间为裂缝和溶蚀孔,储层主要发育在基岩顶面风化壳风化淋滤层和裂缝层中;(3)基岩油气藏可划分为近源缓坡超覆、近源陡坡对接(顺向对接和反向对接)和源内披覆(断阶披覆和背斜披覆) 3类成藏模式。该研究明确了中央古隆起带南部基岩油气藏勘探方向,为有利目标区预测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0.
南海油气分布特征及主控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最新油气田储量数据为基础,运用统计学与石油地质综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表明,南海以气为主,其油、气探明储量分别占总探明储量的38%和62%。总探明储量中:碎屑岩储层油气田所占比例最高,占57%;其次为生物礁碳酸盐岩储层油气田,占36%;前第三系基岩裂缝型储层油气田,占7%。碎屑岩储层油气田主要分布于近物源区域,生物礁储层油气田主要分布于远离物源的台地区,基岩裂缝型储层油气田主要分布于南海西部走滑带控制的盆地中。油气主要分布于中中新统,其次为下中新统与前第三系基岩,它们分别占总探明储量的51%、17%和11%。高地温梯度与烃源岩的有机质类型决定了南海油气资源以气为主,盆地类型的差异决定了南海南部油气资源较北部丰富。盆地构造演化史和周边古水系控制了南海油气田储集类型和时空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