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云南元谋县为例,应用元谋县数字高程模型(DEM),通过GIS软件生成海拔、坡度等数据的空间分布,结合2011年完成的土地变更调查数据,统计出元谋县低丘缓坡区域土地资源总量,并采取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和层次组合法确定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专家打分法给各个评价因子赋予权重的方法构建了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宜建性评价体系,对评价区域范围内的土地建设适宜性进行评价分析。统计出元谋县内适宜建设的低丘缓坡土地资源为49 133.15 hm2,占总低丘缓坡土地面积的41.16%。  相似文献   

2.
低丘缓坡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是解决土地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基于GIS技术,采用德尔菲法确定影响低丘缓坡土地宜建参评因素,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相关影响因子权重,以预防地质灾害与保护生态环境为优先原则,构建了一套适合低丘缓坡土地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模型,据此模型得到研究区低丘缓坡土地宜建等级和适宜面积,为今后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和优化配置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3.
万单  李婷  刘辉 《江西测绘》2013,(3):35-37
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土地是当前土地管理的热点,它既是加强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缓解土地供需矛盾,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有效途径;也是把土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竞争优势的显示选择[1]。本文以萍乡市为例,对低丘缓坡综合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江西省实行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土地资源综合开发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项全新的土地管理和资源利用工作,低丘缓坡调查目前正在全国积极开展。本文结合辽宁省低丘缓坡调查项目,简要介绍了低丘缓坡调查技术流程,详细阐述了调查方法和手段,为其他各省市的低丘缓坡调查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丽水市耕地资源十分稀缺,但低丘缓坡资源相对丰富,开发利用条件极佳。本文从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实施试点方案入手,提出了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模式,指出了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通过低丘缓坡的综合开发利用,使丽水山市多的“劣势”成为后发的“优势”,走出一条具有丽水特色的发展之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我国土地资源稀缺,现阶段工业和农业进一步发展受到了土地资源和地形复杂等因素的影响。合理开发低丘缓坡是解决工业、农业、住房和城建等问题的解决方向。本文以辽宁省为作业区来介绍辽宁低丘缓坡调查任务。  相似文献   

7.
(2012年2月27日)今年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提出了深化改革创新、加大制度供给的新要求,目的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大的政策支持。前不久,徐绍史部长到云南省检查指导工作时,听取了云南省关于开展低丘缓坡未利用地开发利用情况的汇报,认为云南省开展低丘缓坡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试点的经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9.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十分显著的变化。及时、有效地监测土地资源的变化趋势,有利于土地资源的持续发展与规划。本文利用成都市周边地区2002年、2007年的两期Landsat遥感影像,完成了2002年、2007年土地利用类型图的编制,并进行了2002-2007年该地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趋势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基于土地动态监测理论在国内外发展情况,文章具体分析了动态监测的几种常用方法原理,并汇总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在理论分析基础上,给出了基于图斑的变化监测精度定量评价方法.在比较了几种方法的应用特点后,指出在土地利用中遥感动态监测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遥感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遥感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反映的是区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过程,监测数据呈现出明显的时态特征。本文提出了基于土地利用数据库为本底的遥感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技术辅助土地利用数据库更新的方法,总结出遥感与土地利用数据库一体化集成是快速度、高精度更新土地利用数据库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12.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是目前研究全球及区域环境的一个重要领域,在城镇化加速的今天,城镇的土地利用格局也发生了飞速的变化。本文通过其一研究区内的Landsat TM遥感影像进行处理,获取了2007~2016年10个时相土地利用/覆盖信息,通过不同的预测模型对监测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及比较,根据相应的最优预测方法预测了2017~2019年南昌市各土地类型的数据,由此研究并探讨了南昌市土地利用/覆盖的时空格局变化。  相似文献   

13.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国内外研究动态和RS与GIS在土地检测中的实际应用,阐述了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论证了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方法,得出了利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监测土地利用变化可快速发现并能反应研究区域的变化趋势.RS,GIS技术的结合也为有效进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和快速决策提供了科学...  相似文献   

14.
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控制点影像库管理系统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温礼  柴渊  田立瑛  战鹰  王锦 《遥感学报》2007,11(4):595-600
随着遥感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项目中的广泛应用,对遥感数字正射影像图(DOM)的制作精度和效率有了更高要求。为适应新技术发展和监测任务的顺利实施,本文开发了“国家级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控制点影像库管理系统”。该系统控制点选自影像上点位清晰且相对固定、周围有明显参照地物的点,采集方法是GPS外业实测,实测精度满足0.5m。对各点建立详细的外业实测点之记文件,包括仪器标称精度、点位各类坐标值、点位描述及影像与实地示意图等。采用该控制点对影像精纠正后,以此为中心裁取200×200像素大小范围的标准影像。该系统通过输入指定的条件或输入坐标方式、屏幕选取范围方式或输入行政辖区检索出所需要的控制点,通过系统的影像模式识别功能,实现对原始遥感影像的自动、半自动匹配、纠正等功能,同时计算残差值,用于检查匹配和纠正精度。本文着重阐述了为提高遥感正射影像图制作精度而建立实测控制点影像库的作业方法和技术指标。2005年度的工作实践业已证明该方法切实可行,满足实现预期目标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以国土资源部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中全国500 000人以上城市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项目——2006年鹤岗市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项目为例,结合"3S"集成技术在项目中的使用所制定的技术依据、技术路线、技术方法和技术流程加以阐述,并对鹤岗市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成果进行了数据分析。  相似文献   

16.
“十一五”期间,我国将投入土地整理资金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为了使国家对土地整理的巨额投资落到实处,土地整理项目的监管至关重要。本文结合土地整理监管业务需求以及高分辨率遥感监测的特点,采用三层式设计了土地整理遥感监测系统,即应用层、系统功能层和数据服务层。根据土地整理遥感监测的特点,设计了系统的功能模块,包括文件、娩示、土地整理工程信息提取、土地整理评价、工具箱等功能模块。并基于TITANImage6.0开发平台,用Visualc++.net搭建了系统主体框架和实现了系统的大部分功能模块。下一步将对系统的部分功能模块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7.
对荒漠化草地的遥感动态监测研究是目前草地研究、监测、管理的热点。选择色达县色柯镇、年龙乡和亚龙乡为研究区,依托色达县第二次土地调查项目,利用RS与GIS技术对色达县草地荒漠化进行了遥感动态监测分析;选取了色达县1994年TM影像和2001年ETM+影像,采取监督分类法,提取了研究区多时相草地荒漠化信息,并对其动态变化过程进行了定量分析,根据影像特征对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和分析,并提出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决传统土地督察采用"人眼看、实地查"等手段,获取督察信息相对滞后、核查信息存在虚假、土地违法违规现象严重等问题进一步提升土地督察能力,本文提出了基于遥感监测的技术手段,研究并搭建了土地督察外业核查平台。利用该平台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了核查的效率和真实性,构建了一键式遥感监测业务处理流程,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督察业务效率,全面提升了土地督察部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研判形势等能力。  相似文献   

19.
张少佳  胡艳  李胜  陈静 《地理空间信息》2012,10(6):97-100,2
为了准确掌握重庆两江新区城市建设情况,有效支撑新区规划编制及规划管理工作,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采用面向对象的遥感分类方法,结合相关辅助资料,对2009年和2010年重庆两江新区的城市建设用地现状进行了遥感监测,获取了区内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结构和布局现状及其变化信息,并对其城市建设用地特征进行了分析,为城市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0.
基于遥感影像处理的土地动态变化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贝 《北京测绘》2021,35(1):70-73
综合利用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采用基于亮度指数和垂直植被指数的变化向量矢量分析的直接变化监测方法,通过对原数据进行直方图调整,对2010年与2018年的TM影像相应波段数据进行概率分布匹配,使之具有相同的概率分布,并使其均值、标准差也基本一致;然后对这两幅不同时相的影像数据进行图像间的空间匹配,计算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