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用强度折减法和FLAC^3D计算边坡的安全系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采用强度折减法和FLAC^3D计算边坡的安全系数问题进行了研究。对边坡破坏的判断标准、边坡滑面位置的确定及计算参数对安全系数计算结果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用FLAC计算时,边坡的破坏可以通过节点最大不平衡力突变、节点最大速度突变、特定点位移的不收敛等特征进行判断,同时边坡破坏的滑面也可以由速度等值线图等方法表示出来。另外,通过分析发现,弹性常数、剪胀角等参数对安全系数计算结果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
陈元芳 《西部资源》2017,(2):110-111
边坡稳定性分析及评价是边坡治理的关键。本文分别对土质边坡和岩质边坡进行了变形主要影响因素及破坏模式分析、稳定性分析及评价。  相似文献   

3.
土质边坡稳定性评价进化遗传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贺军  王忠  刘浩吾 《山地学报》2001,19(2):180-184
对进化遗传算法进行了改进,提出了新的交叉算子和变异算子,使得改进后的算法具有更好的全局收敛能力。同时,引入与边坡稳定性密切相关的坡角、坡高、土体的抗剪强度等七个因子,建立了适用于边坡稳定性评价的多因素相关进化遗传算法边坡稳定性分析模型。实例应用结果表明,该算法应用于边坡的设计和稳定性评价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4.
泥石流堆积特征及其斜坡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卫宏  张民权  王兰生 《山地学报》2001,19(5):456-459
以往对泥石流的研究多集中在活动泥石流及其危害方面,边坡稳定性评价中,常据泥石流堆积体边坡看作均质边坡。通过对川西山区若干典型泥石流堆积边坡的研究,划分了泥石流的堆积类型,发现泥石流堆积边坡并非一种完全均质边坡,而是一种具有控制性沉积结构面的堆积边坡,并论述了不同类型泥石流堆积边坡的控坡要素及其边坡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唐学民 《西部资源》2012,(5):118-119
边坡稳定性评价是边坡研究中的最终结果。由于边坡的稳定性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要对边坡的稳定状况进行精确的定量计算还难以实现。本文采用摩根斯坦—普瑞斯法对露天矿边坡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评价,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黎识敏 《西部资源》2017,(2):106-107
文章为某古栈道边坡工程治理设计,边坡主要由坡积层、洪积层、残积层及风化基岩组成,其中洪积层为主要的物质组成,洪积层为边坡上部岩质边坡发生多期崩塌后经洪水作用沉积形成的。边坡因开挖修复古栈道形成了大量路堑边坡,极端气候下,局部较高陡的洪积层路堑边坡的稳定性受到影响。选用SNS防护网对较高陡路堑边坡和坡面松散碎石进行临时支护是合理、经济、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边坡立体绿化工程的稳定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山地城市有许多大面积锚杆喷浆硬化封闭的边坡与城市景观极不协调,为改变这些生硬,单调的自然坡体现状,政府要求对其进行立体绿化。本文以修建黄花园大桥石板坡立交工程形成的石板坡为例,通过多种方法研究了绿化荷载作用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结论表明绿化荷载对边坡的稳定性影响较小,只要施工顺序得当可以保证安全。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澜沧江下游流域边坡稳定性评价为实例,对模糊评判模型的应用问题和处理技术进行了论述。认为该模型简便实用、效果稳健、适应性强,是边坡稳定性评价工作中适宜推广的一个实用模型。此外,文中还提出了用于模糊评判模型的信息检验法,讨论了这一方法在遴选有效评价因子和优化模型效能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路基边坡降雨前后的应力应变分布的差别进行对比,对膨胀屠戮基边坡预计大量失稳破坏进行了分析,经研究可以发现边坡表层土体存在大量吸水的现象,导致产生较大的膨胀力,而这种现象正是导致路基边坡出现表层滑塌的主要原因注意。  相似文献   

10.
岩质边坡的稳定性是整个岩土边坡工程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本文就赤平投影分析法对于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的基本原理基础上,运用赤平投影法对岩质边坡稳定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希望能够为我国岩质边坡工程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帮助。  相似文献   

11.
广东清远"97·5·8"飞来寺泥石流重灾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5.8”泥石流重灾的机制,根据流域地质地貌条件认为,特殊的气候(暴雨)因素是诱发泥石流的主要动力,地质构造,岩体与斜坡结构,坡向等是造成灾害的基础条件,并根据地质环境,为重建飞来寺选址和规划,设计提出了工程地质勘查方案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浙江山地滑坡现状及其成因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在考察浙西、浙南山地滑坡灾害点的基础上,结合地质、土壤、土地背景资料确定了庆元、青田、龙泉等15个县(市)为滑坡集中分布区;中小型基岩风化残坡积土层滑坡是浙江主要滑坡类型。山高坡陡的地貌特征、软硬互层的地层岩性、多组断珐交叉的区域地质构造和发育深厚的土壤类型,是滑坡形成的地学基础;人为切坡、流水蚀坡、水耕梯田、植被破坏和集中降雨,是滑坡的诱发因子。  相似文献   

13.
通过典型地质灾害的调查以及对其控制条件和诱发因素的分析表明 ,广东沿海的强震多出现于NEE活动断裂与NNW、NW向活动断裂交汇部位附近。在工程和经济活动剧烈的丘陵、河流沿岸、交通线和城镇区为水土流失、崩塌和滑坡斜坡灾变的多发区 ,降雨制约斜坡灾变的机率。地裂缝与胀缩土活动相关 ,雨季与旱雨季的交替变化是地裂缝发生的主要原因。岩溶塌陷和地面沉降均与超采地下水有关。三角洲和滨海平原软土区构成了工程建筑非稳定地基。地质灾害防治应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主。丘陵区应进行植树种草 ,涵养水土 ,防止或抑制坡面侵蚀 ;沿海平原区 ,应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 ,保持地下水动态平衡。同时 ,应合理制定城镇规划 ,对重大工程建设场应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和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工作。  相似文献   

14.
结合许家湾滑坡灾害点的地质背景资料和现场勘察结果,从滑坡区的地貌、区域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土壤特性、水文地质特征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等方面分析滑坡成因机制。指出同向多层次结构的边坡类型、山高坡陡及地表水汇集走廊的地貌特征、发育多组密集节理的区域地质构造、软硬互层的地层岩性、土体的残余强度特性等是滑坡形成的内因;而人为削坡、强降雨和破坏植被营造水耕梯田等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流水浸蚀,是滑坡形成的诱发空子。基于滑坡稳定性的定量计算,确定了采用抗滑挡土墙、格构式地梁和垫梁组成抗滑系统,并布置了由树枝笼渗沟构成的排水系统等工程治理措施。现场监测结果表明滑坡治理措施卓有成效。  相似文献   

15.
2015年在新疆库车盆地发现高钾盐泉水,进一步为库车盆地地下钾盐找矿提供了线索。为探讨地下卤水成因,结合渤海湾盆地总结了受断裂活动控制发育的古盐湖底辟构造的盐湖沉积改造模式。控制盐体改造的断裂带及后期发育的断裂系为地下卤水的沟通和混合提供了空间和通道,从而影响地下卤水的矿化度和化学组分。氢氧同位素特征揭示:库车盆地高钾盐泉水的水体来源主要为当地大气降水,而钾的物质来源与古盐湖析盐后期浓缩卤水或地下固体钾盐的溶解有关;渤海湾盆地地层水则继承了古盐湖沉积卤水,后期接受水岩反应、浅层水体掺杂等改造作用,最终形成矿化度分布具有极大差异性的地层水。沉积盐体的“古凹今隆”决定着钾盐的沉积、分异变形改造和保存,隆起盐体的次级凹陷及陡坡一侧是高矿化度卤水储存及钾盐矿物沉积的有利部位,值得关注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2015年在新疆库车盆地发现富钾盐泉水,进一步为库车盆地地下钾盐找矿提供了线索。为探讨地下卤水成因,结合渤海湾盆地总结了受断裂活动控制发育的古盐湖底辟构造的盐湖沉积改造模式。控制盐体改造的断裂带及后期发育的断裂系为地下卤水的沟通和混合提供了空间和通道,从而影响地下卤水的矿化度和化学组分。氢氧同位素特征揭示,库车盆地富钾盐泉水的水体来源主要为当地大气降水,而钾的物质来源与古盐湖析盐后期浓缩卤水或地下固体钾盐的溶解有关;渤海湾盆地地层水则继承了古盐湖沉积卤水,后期经受水—岩反应、浅层水体掺杂等改造作用,最终形成矿化度分布具有极大差异性的地层水。沉积盐体的“古拗今隆”决定着钾盐的沉积、分异变形改造和保存,隆起盐体的次级拗陷及陡坡一侧是高矿化度卤水储存及钾盐矿物沉积的有利部位,值得关注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王平  王贤能  赖安锋 《热带地理》2023,43(1):88-102
深汕特别合作区是莲花山断裂带的主要展布区,2条大型韧性剪切带从深汕区南北两侧穿过。2015年以来,区内韧性剪切带内(简称“带内”)产生了大量的浅表滑塌,发生密度远高于周边山体。因为深汕特别合作区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的需要,有必要查明带内浅层滑塌的特征与分布规律,分析其成因机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势。文章通过地面调查与遥感解译,查明了带内浅层滑塌的单体规模为小型,滑塌主要沿基岩面产生,滑塌体主要是土体与全风化岩体;利用信息量模型分析浅层滑塌规律,得出滑塌密度与韧性变形程度(强烈→中等→弱)、距脆性断裂的距离(近→远)、地形坡度(高→低)呈正相关,其分布密度与地貌单元、坡向、原岩类型、斜坡类型也有较强的关联。结合区域地质、勘探、气象等资料,分析得出带内浅层滑塌是在以剪切为主的多期构造作用影响形成的较弱本底条件下,在山区地块现今缓慢上升的背景下,在台风迭加暴雨的诱发下产生的,其发展变化具有迁移性、自愈性、扩展性的特点;带内斜坡在经历了2015年“彩虹”台风期间普遍性滑塌事件后,产生浅层破坏的敏感性下降,需要较长时间孕育才能进入下一次爆发期。  相似文献   

18.
卸荷状态下岩爆岩石变形破裂机制的实验岩石力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林生  王兰生  李天斌 《山地学报》2000,18(Z1):102-107
岩爆是高地应力区地下工程中常见的一种卸荷破坏地质灾害现象。本文按照地下洞室开挖过程中围岩的实际受力状态,采用卸荷三轴试验方法,探讨了岩爆岩石的变形破坏特征和岩爆形成力学机制问题。  相似文献   

19.
The role of post-Little Ice Age (LIA) Neoglacial retreat on landslide activity is investigated in 19 alpine basins along the upper Lillooet River Valley, British Columbia. We examine how Neoglacial scouring and glacial recession have modified hillslope form and slope stability, and construct a decision-making flowchart to identify landslide hazards associated with glacial retreat. This work is based on field mapping, GIS analysis, statistical associations between landslides and terrain attributes, and a comparison between Neoglaciated and non-Neoglaciated terrain within each basin.The bedrock landslide response to glacial retreat varies appreciably according to lithology and the extent of glacial scour below the LIA trimline. Valleys carved in weak Quaternary volcanics show significant erosional oversteepening and contain deep-seated slope movement features, active rock fall, rock slides, and rock avalanches near glacial trimlines. Basins in stronger granitic rock rarely show increased bedrock instability resulting from post-LIA retreat, except for shallow-seated rock slides along some trimlines and failures on previously unstable slopes. In surficial materials, landslides associated with post-LIA retreat originate in till or colluvium, as debris slides or debris avalanches, and are concentrated along lateral moraines or glacial trimlines.Significant spatial association was also observed between recent catastrophic failures, gravitational slope deformation, and slopes that were oversteepened then debuttressed by glacial erosion. Eight out of nine catastrophic rock slope failures occurred just above glacial trimlines and all occurred in areas with a previous history of deep-seated gravitational slope movement, implying that this type of deformation is a precursor to catastrophic detachment.  相似文献   

20.
以湖北省鄂州程潮铁矿和黄石大冶铁矿为例,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对研究区数据进行提取分级、赋值统计及归一化等处理,构建了包括高程、坡度、地层、地下开采点的分布密度、相距最近地下开采点的距离、开采厚度与深度比值、蚀变接触带缓冲区、地下水深度以及地表地物类型的矿区采空塌陷易发性评价指标数据集;借助IDL语言调用Matlab神经网络工具箱,将研究区2011和2012年的指标数据集作为输入数据,塌陷易发性作为期望输出,建立基于BP神经网络的矿区采空塌陷易发性预测模型;通过选取并优化训练样本,实现对2013年矿山塌陷易发性的预测。结果表明,高易发区及以上的区域包含89.91%的采空塌陷,随着易发等级的提高,采空塌陷面积占易发等级面积比也随之增大;采空塌陷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带性,高易发区基本沿着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带分布。模型解决了塌陷预测中的非线性映射问题,预测结果与实际调查情况基本吻合。BP神经网络模型与GIS技术相结合预测矿区采空塌陷的易发性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