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计算机制图实习是GIS专业的必修课,其对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地图制图人员也是目前GIS应用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就业方向之一。文中依据目前该课程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实际的工程项目、GIS建库与制图一体化综合性实习和开放式教学模式等改革措施对该课程进行探索和实践,在实践中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计算机地图制图课程的教学多数采用传统的知识驱动式教学法,该教学法的特点是先理论后实践.理论讲授比重较大。在计算机地图制图单纯使用“案例教学法”或“任务驱动教学法”都存在不足。笔者将二者相结合,设计了“案例引导的任务驱动教学法”,以案例为模板,以任务为目标,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较好地掌握计算机地图制图的知识和技术。  相似文献   

3.
数字地图符号生成过程的多媒体展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健  王泽根  郑海英 《地图》1999,(4):11-13
一、前言长期以来,地图符号的设计和生成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黑板十膜片”的课堂讲授和学员独自编程实习相结合,教学效果不明显。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兴起和应用,有助于地图制图课程的教学和实习。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多媒体、计算机动画技术、可视化技术及多种色彩系统,方便的人机交互等,将提高学生和使用者的学习兴趣和效率,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计算机地图制图CAI课件集知识性、趣味性、可操作性于一体,不仅使课堂教学生动直观,也给自学计算机地图制图带来了必要的辅助工具。本文主要研究了计算机地图制图CAI课件…  相似文献   

4.
地图制图是地理信息可视化表达的关键步骤,在保证地理数据有序、高精度表达的同时,如何高效、自动地提高地图的易读性、美观程度,是地图制图技术的发展目标.传统的制图方法主要通过人工编辑,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目前专业和非专业制图软件虽然应用普遍,但需要花费较长时间的制图准备或后期的二次开发.鉴于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Geoway ToporCartor的地图制图方法,可提高部分编辑工作的自动化程度,并通过介绍制图中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案,展示了其易操作、规则化、自动化、批量化等特点,验证了基于Geoway ToporCartor的地图制图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论《空间数据处理》课程建设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分析“测绘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开设《空间数据处理》课程的必要性的基础上,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专业本身的需要,设计出了该课程的体系结构和课程内容。该课程的开设,必将对“摄影测量与遥感”和“地图制图与地理信息工程”两个二级学科的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测绘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以协同创新理念为指导,对"计算机地图制图"课程的协同式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为专业的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探索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地图制图出版系统的体系结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吴明光  刘真 《测绘通报》2004,(7):42-44,50
从当前地图制图出版的现状出发,分析计算机环境下地图制图出版的3个核心问题:数据组织、工艺流程和输出控制.在此基础上提出制图出版系统的层次体系结构.  相似文献   

8.
浅谈应用ArcGIS技术建设自动化地图制图系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计算机地图制图也可称为自动化地图制图,该技术带来的变革和对地图学产生的影响极其广泛和深刻,随着理论上的不断发展和创新,计算机地图制图已可基本代替传统的地图制图,实现了地图制图技术的历史性变革。ArcGIS 9.X是ESRI公司出品的一系列GIS软件,其技术体系对自动化地图制图技术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本文从技术架构角度介绍,如何在ArcGIS 9.X体系中建设符合中国制图标准的自动化地图制图系统。  相似文献   

9.
地图生产的革命性变革:谈计算机地图制图制印一体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存宏 《地图》1998,(1):5-7
计算机辅助制图技术在国际上已有十几年的应用历史,但大都用于精度要求不高、内容简单的地图制作。我国地图制图部门至今还有不少单位仍然是沿用传统的制图工艺,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90年代初,一些大的测绘单位开始用计算机制图,但大部分是地形图的数字化,输出的只是纸图。正像排字工人告别“铅与火”,迎来“光和电”的新时代一样,计算机制图制印技术也将逐渐替代传统的手工制图、制版工艺。计算机地图制图制印一体化工艺不仅能输出彩色纸图,而且还可以输出供印刷用的四色胶片。一、计算机制图制印一体化工艺及其优势从工艺流程…  相似文献   

10.
首先分析了传统专题地图制图技术在测绘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呈现的弊端;然后基于目前迅速发展的WebGIS技术,研究了基于Web服务的在线制图技术,就在线地图制图中的符号构建、制图服务模型、数据服务等方面提出了基于在线地图的交互式自定义制图;最后设计开发了基于Web服务的交互式制图系统,实现了面向普通用户的在线订阅式制图和面向专业用户的在线定制式制图。实践表明,该系统动态专题制图功能灵活,表达方式多样,传播效率高,能满足不同专业背景用户的制图需求。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旨在与注册测绘师制度相衔接的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认证开启了我国高校测绘教育改革的新思路。测绘类专业认证的核心是使毕业生的能力达成度目标必须符合专业认证标准的各项要求。课程作为整个教学体系的基本单元,对毕业生各项能力的达成起着基本的支撑作用。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课程作为测绘工程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培养学生有关工程测绘数据处理基本能力的根本保证。本文结合贵州大学办学实际,讨论了测绘专业认证背景下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课程的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12.
课程之间具有知识的前后铺垫和衔接关系,这种在开设时间上的先后关系称为课程拓扑排序关系。GIS本科专业在地理、遥感、计算机、地图与测绘等系列主干课程体系上呈现了很强的课程拓扑排序关系。随各院校GIS本科专业的发展背景不一样,这些主干课程系列的拓扑体系差别较大。在研究了目前国内主要高校的课程体系设置后,探讨了各种学科发展背景下的GIS本科专业主干课程相互之间的拓扑排序关系。研究成果为GIS学科发展及人才培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高校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载体。“地图学”是测绘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地理信息科学、地理科学等本科专业的基础课,在测绘、地理等学科的课程思政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地位。本文依据教学实践,归纳了地图学课程中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知识点,并介绍了在教学中如何巧妙、潜移默化地融入思政元素,在地图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做到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14.
为满足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人才需求,推动中国工程教育学位国际认可,国内高校陆续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良好的英语沟通能力是国际化工程专业人才必备的素质,通过专业英语学习掌握必要的专业词汇、文献阅读和编写工程报告的能力,是达成专业认证毕业要求的重要途径.文中在分析现有测绘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专业认证背景下的测...  相似文献   

15.
关于新升格本科院校地图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通过几年来对地图学课程的的教学实践,以及与兄弟院校的交流发现:新升格本科院校地图学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教学手段落后、绘图技术不够先进、创新思维滞后,这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作者认为新升格本科院校的地图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6.
范强  裴亮  陈颖 《测绘工程》2014,(6):77-80
为了满足职业认证制度对高校测绘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从测绘工程专业实际出发,以注册测绘师执业能力为主线,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强化学生在工程项目中的实践技能训练,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构建职业认证制度下的测绘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7.
为了满足工程教育认证制度对高校测绘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从测绘工程专业实际出发,对2014级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在介绍课程体系构建背景的基础上,对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2版)的要求,简要说明了测绘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毕业生获取知识和能力、学位授予标准。详细阐述了课程体系优化的背景、课程体系构成与课程体系结构。经过对课程体系的优化能够满足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对课程体系的要求,为培养符合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毕业生打下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GIS专业中地图学教学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GIS专业的特点,探讨了地图学课程在GIS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作用,并就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通过定位教学方法、引进大型作业环节和开设具有本校特点的实验课内容的研究,提出根据学校特点开展地图学课程教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测绘工程专业《地图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俊  李明峰  蒋辉 《现代测绘》2005,28(3):47-48
基于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介绍测绘工程专业地图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和特点以及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教学改革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Popular and professional interest in maps and map-making has never been greater. Despite this engagement, introductory skills courses in “map use” have largely disappeared in undergraduate geography and cartography programs at US universities, with research indicating that both map-use course enrollments and the existence of such courses themselves are on the decline. While the map-use course and its content may have been replaced by, repackaged as, or incorporated into an integrated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cartography–remote sensing foundations course, how do we ensure that an understanding of maps and their unique characteristics is not lost in the mix? This essay describes a recent course redesign experience incorporating information literacy, technology fluency, and spatial thinking principles to maintain map-use concepts, skills, and appreciation in an introductory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IS&T) foundations course, meeting both GIS&T and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ar goa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