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台湾海峡西部海域浮游桡足类的生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根据1984年5月—1985年2月在台湾海峡中线以西海域不(含海岸带水域)4个季度月综合调查及海潭岛南部外海定点昼夜垂直分层采集所获浮游动物样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海域浮游挠足类188种(国内新记录7种,本海区首次记录19种),主要的优势种有锥形宽水蚤、中华哲水蚤、精致真刺水蚤、普通波水蚤等。其群落组成以热带和亚热带种为主,少数为暖温带种。根据其生态习性及分布特点可分为近岸低盐、外海高盐及广温广盐三个生态类群。海潭岛南部外海浮游挠足类的昼夜垂直移动可分为移动显著和不显著两种类型。本海区浮游桡足类种数的季节变化和平面分布均与温、盐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其不同生态习性的浮游桡足类的分布与影响本海区的水系的消长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台湾海峡西部海域浮游软体动物的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载燕玉 《台湾海峡》1989,8(1):54-59
本文研究了台湾海峡西部海域浮游软体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季节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台湾海峡浮游桡足类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桡足类是海洋浮游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而且是水域食物网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许多经济鱼类特别是幼鱼的主要饵料,同时,有些桡足类还可作为海流或水团的指示种。因此,浮游桡足类的分布研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关于台湾海峡的浮游桡足类,过去国内、外学者曾有一些零星报道,但尚缺乏系统的调查研究,主要有Giesbrecht(1889)、Mori(1932,1937)、Yamada(1933)、Tan(1970)、郑重等(1955,1965,1978,1979)、陈清潮等(1965,1974)、厦门大学生物系等(1960),以及闽南—台湾浅滩渔场调查(1975—1978)和福建省科委海洋组等的福建中、南部凋查(1961—1964);最近,还有黄加祺等(1981)的九龙江河口区的调查。  相似文献   

4.
台湾海峡西部海域浮游甲藻类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分析了台湾海峡西部海域浮游甲藻类的种类组成与分布,结果表明本海区浮游甲藻类共发现80种,分隶于10科12属,其中高温高盐种占83%,广温广盐种15%,低盐近岸种占2%。主要优势种为:Dinophysis Caudata, Ceratium, furca, Cer. fusus, Cer. deflexum, Cer. massiliense, Cer. trichoceros, Cer. breve, Cer. tripos, peridinium depressum, Per. oceanicum, Pyrocystis, fusiformis, Pyr. pseudonoctiluca and Noctiluca scintillans.本海域甲藻总量的季节分布为5月出现主高峰,8月为次高峰,2月是最低谷期。甲藻的数量分布和季节变化与水温、盐度、海流和季风的影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浮游端足类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2—2003年长江口28°00'~32°00'N,122°00'~123°30'E海域4个季节的海洋调查数据,运用定量、定性方法探讨了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浮游端足类总丰度的平面分布、季节变化及与渔场的关系,分析了优势种的数量变动和对浮游端足类总丰度的贡献,并与东海外海种类的生态特征做了比较。结果表明,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浮游端足类丰度季节变化主要受温度的影响,而平面分布变化则与盐度相关。平均丰度在夏季最高(2.75个/m3),在冬季最低(0.10个/m3)。本次调查共发现浮游端足类49种,江湖独眼钩虾(Monoculodes limnophilus)和裂颏蛮(Lestrigonus schizogeneios)是最主要的优势种,江湖独眼钩虾在四季中对端足类总丰度都有很大贡献,在春秋冬三季为第一优势种,说明江湖独眼钩虾对相对较低的温度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裂颏蛮则只在春夏秋季有较大贡献,其中夏季裂颏蛮贡献率为0.87,高于江湖独眼钩虾,这与裂颏蛮具有较高温度的环境适应能力有关。浮游端足类种类数与总丰度都与表层温度的线性相关显著,同表层盐度的相关不显著。作为长江口鱼类的重要饵料之一,浮游端足类的数量分布对长江口和舟山海域渔场的形成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南海中部浮游端足类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林景宏  陈瑞祥 《海洋学报》1994,16(4):113-119
分析了南海中部浮游端足类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特征,并就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与我国其他海域相比,本区浮游端足类具种数多,丰度低,单一种优势度低以及季节变化幅度小等特点.所记录的94种浮游端足类,主要由大洋暖水类群和广盐暖水类群组成,它们的分布状况与爪哇海和巽他陆架区的低盐水团以及西北太平洋次表层高盐水团在本区运动和消长的关系密切.此外,下层高盐水的涌升以及局部环流等也是影响浮游端足类分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东海浮游端足类数量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蒋玫  袁骐  陈亚瞿  王云龙 《海洋学报》2004,26(5):132-138
分析了东海端足类数量分布的时空变化,并就其与环境因素及鲐鯵渔场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显示本区端足类数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显著,其分布状况与黄海冷水、江浙沿岸流、台湾暖流以及黑潮在本区运动消长有关,与鲐鯵渔场分布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台湾海峡西部海域糠虾类的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蔡秉及 《台湾海峡》1989,8(2):127-131
本文利用1984年5月—1985年2月台湾海峡西部海域海洋综合调查所获的浮游生物样品,分析研究了该海域糠虾的数量分布和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9.
台湾海峡西部海域磷虾类的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蔡秉及 《海洋学报》1989,11(6):763-768
本文研究台湾海峡西部海域磷虾类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及其与海洋环境因子的关系。共记录12种磷虾,其中以中华假磷虾、宽额假磷虾和小型磷虾为主要种。不同种磷虾的生态性质不同,其出现的季节和分布的水域也有变化。中华假磷虾以秋、冬季出现较多,主要分布于近岸水域,宽额假磷虾以夏季出现较多,主要分布于南部外海水域。小型磷虾以冬季出现较多,且分布广。其他种磷虾数量很少,是一些热带、亚热带种,以夏、秋季较常见,主要分布于东南部和北部水域。  相似文献   

10.
浮游端足类??亚目(Amphipoda-Hyperiidea)是海洋浮游甲壳动物中比较重要的类别之一,它们不但常见而且是经济鱼类的良好饵料。有关此类海洋浮游动物的垂直分布,国外学者有较多研究结果发表,如Thurston (1976)和Shulenberger (1977)曾经分别作过较为详细的报道;国内学者也曾作过零星报道(李冠国、黄世玫,1964;郑重、郑执中等,1965 ;陈清潮等,1978)。 本文研究材料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1978年5月底至7月初在东海的几个断面上(123°一129°E,26°30′-32°30′N),用大型浮游生物网采得的78 号垂直分层(0一50m, 50-100m, 100-250m, 250-500m, 500-1000m, 1000-2000m)样品。作者对样品中的端足类??亚目逐层分类计数,初步分析了其种数、总量及主要种的垂直分布特征,为今后进行浮游生物生态研究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1.
台湾海峡西部海域浮游介形类的生态特征   总被引:6,自引:8,他引:6  
林景宏  陈瑞祥 《海洋学报》1989,11(5):638-644
本文记述台湾海峡西部海域浮游介形类的种类组成、数量变动和分布规律,分析它们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讨论其昼夜垂直分布。  相似文献   

12.
南黄海和东海浮游端足类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区共记录浮游端足类7l种,种数的平面分布呈现南高北低,东高西低,以测区东南角最高的分布态势.高丰度区分别位于测区北部边缘区和长江口外东南水域,但两区的种类组成和生态性质明显有别,单一种拟长脚和羽刺似蛮分别为长江口以北和以南的主要种.多种不同性质的水系在测区内运动及其相互推移制约了浮游端足类的时空分布.  相似文献   

13.
台湾海峡西部沿岸浮游介形类的分布   总被引:17,自引:11,他引:6  
陈瑞祥 《海洋学报》1982,4(5):617-626
本文研究台湾海峡西部沿岸浮游介形类Ostracoda的分布规律和数量变动与海区环境因素,尤其是与几个不同的水系的运动、消长和相互推移的关系.对于台湾海峡浮游介形类的研究,过去,国内、外已有若干研究者著文论述[1-4],但对海峡两侧介形类的生态学上的研究,尚未见过报道.  相似文献   

14.
ENSO现象在夏季对台湾海峡南部浮游桡足类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EFFECTSOFENSOEVENTSONPELAGICALCOPEPODAINSOUTHERNTAIWANSTRAITINSUMMER浮游桡足类是浮游动物最重要的类群。它种类多,数量大,是海洋生态系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一个重要环节,也是研究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一个组成部分。台湾海峡南部处于南海北部与海湾海峡一个接合部,该处水系十分复杂,是闽南渔场的所在地。方金钏等1979年,陈清潮1983年,费加祺等1991,1997年报道了该区域有关浮游动物方面的研究,但有关该区域浮游桡足类年变化的研究未见报道,特别是1997年5月~1998年春季,发生了本世纪以来最强…  相似文献   

15.
16.
台湾海峡西部海域温、盐度分布特征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本文分析了台湾海峡西部海域水温、盐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本海区温、盐度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冬季浙闽沿岸水南下,可影响到广东南澳,流经台湾岛北部的黑潮分支在东北风作用下,转向西南可影响到海潭岛东部远岸区,该季节温、盐度低,垂直分布均匀。夏季经由巴士海峡来的黑潮水进入本海区,温、盐度普遍升至最高,近岸区海水层化现象明显,海区中部水平分布均匀。南日岛至海潭岛北部近岸区和古雷头东部远岸区各有一个上升流区,南澳岛至台湾浅滩有一个宽约半个纬距的西北-东南向的高温低盐带。  相似文献   

17.
18.
根据2017年10月和2018年1、5、7月对雷州半岛沿岸海域浮游动物四个季度的调查数据,分析了浮游桡足类群落组成的季节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共鉴定出浮游桡足类80种,其中哲水蚤目55种,占总种类数的68.7%;剑水蚤目21种,占总种类数的26.2%;猛水蚤目3种,占总种类数的3.8%;鱼虱目1种,占总种类数的1.3%...  相似文献   

19.
福建深沪湾浮游桡足类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冬莲  黄美珍 《台湾海峡》2002,21(4):463-463
根据1998年5、9月福建省深沪湾环境综合调查所采的浮游生物样品,对该湾桡足类的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桡足类已鉴定到种的有28种,划分为4个生态类群,以沿岸类群为主。其优势种为驼背隆哲水蚤(Acrocalanus gibber)、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瘦尾胸刺水蚤(Centropages tenuiremis) 和近缘大眼剑水蚤(Corycaeus affinis)等。5月份的桡足类个体数比9月份的高,其数量与浮游植物细胞数呈正相关(除S4站外)关系。湾顶和梅林附近海域基础饵料丰富,是鱼类索饵的良好场所。  相似文献   

20.
东山湾浮游桡足类的分布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