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虎皮峪条痕状花岗质岩石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对辽东营口虎皮峪地区早元古宙条痕状花岗质岩石成因有两种认识,一是认为属混合交代成因;二是认为属幔源岩浆型花岗岩。作者通过对虎皮峪条痕状花岗质岩体地质特征,岩石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认为虎皮峪条痕状花岗质岩石为重熔型花岗岩。形成于辽河旋回,是辽河群下部火山—沉积岩在热动力作用下发生重熔形成再生岩浆,然后就地固结或沿着地壳薄弱部位上侵形成岩浆型花岗岩,具有S型花岗岩特征  相似文献   

2.
千山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千山花岗岩位于辽宁省鞍山地区,形成于中生代,为一由多种岩石类型组成的花岗岩套。千山花岗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某些特殊成分含量及某些特征值同澳大利亚东南部晚泥盆世的 A 型花岗岩相似,因此,千山花岗岩具有 A 型花岗岩的特征。它是部分熔融的产物,其岩浆熔体的母岩成分大致相当于富含角闪石的中性火成岩。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过马营-同仁一带侵位于晚三叠世陆相火山岩中的印支期花岗岩类杂岩体的岩石学、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稀土元素定量模拟、Sr 同位素资料的初步研究,结合大地构造背景分析认为该杂岩体属壳型或S 型花岗岩类,由于岩浆成分受陆壳源岩成分的控制,又具有过渡型或同熔型花岗岩的某些特点。  相似文献   

4.
崂山期花岗岩是胶东地区广泛分布的中生代花岗岩之一,形成年龄为108~118Ma。崂山期花岗岩形成于弧后拉张环境,是中国东部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换结束期岩浆事件的产物,受区域构造控制,为地壳深部岩浆沿NE向断裂上侵就位。该期花岗岩具有高硅、富碱,贫Fe、Mg、Al,贫Sr、Ba、Ti、P,并具有显著的负Eu异常,Ga/Al比值高,是中国东部中生代早白垩世晚期下地壳重熔型花岗岩——A型花岗岩,属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岩。崂山期花岗岩超动侵入伟德山期花岗岩和早白垩世陆相沉积地层,常与伟德山期花岗岩伴生构成I-A型复式杂岩体。  相似文献   

5.
以辽东地区大兴岩体为研究对象,对花岗岩的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以及锆石U-Pb年龄进行了研究,确定了花岗岩形成的时代,探讨了花岗岩的岩石成因及构造意义。结果表明:大兴花岗岩中锆石具有典型的岩浆振荡生长环带和较高的w(Th)/w(U)值(0.54~1.27),反映了岩浆成因特征;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为(120±1)Ma,表明大兴岩体主要形成于早白垩世晚期;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大兴花岗岩为过铝质高钾钙碱性花岗岩,具有富Si,富碱和贫CaO、Fe2O3、MgO和P2O5的特征,以及稀土元素含量较高,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和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的特征,Eu负异常较为明显,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具有右斜"V"字型的特征,明显富集Rb、Th、U、Ta、Hf、Gd等元素,亏损Ba、Sr、P和Ti等元素;花岗岩熔体的锆石饱和温度(724℃~816℃)明显低于白垩纪A型花岗岩(868℃~928℃)。以上特征表明,辽东大兴地区花岗岩应属于高分异I型花岗岩,形成于局部伸展拉张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6.
小秦岭金矿集中区的华山和文峪岩体均是与金矿有密切成因联系的花岗岩。目前在文峪岩体周边发现的金矿床数量明显比华山岩体周边多。明确华山和文峪岩体的成矿潜力异同对在华山岩体周边找矿具有重要意义。在岩相学研究基础上,主要运用Pupin提出的锆石群形态温度指数-碱度指数图解,对采自华山岩体中间相粗粒黑云二长花岗岩、边缘相中细粒黑云二长花岗岩及文峪岩体中间相粗粒黑云二长花岗岩样品进行镜下观察,并对挑选出的锆石群进行形态分类、统计和对比分析。据野外观察,文峪岩体的暗色微晶包体较华山岩体中相对较多。两个岩体中部的锆石结晶较晚,粒度集中在60~240μm,边部的锆石结晶较早,粒度多在30~100μm。锆石标型群演化势(TET)曲线显示岩浆向低温富碱方向演化。华山岩体边缘相中细粒黑云二长花岗岩的锆石标型群演化势曲线较短,显示锆石整体结晶环境温度较高;两个岩体中间相粗粒黑云二长花岗岩岩浆均形成于混合源区,显示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冷却过程,也更富碱。这些现象暗示形成华山岩体的岩浆经历了与形成文峪岩体的岩浆相似的起源和演化过程,即在地壳深部形成花岗岩浆的同时发生幔源岩浆混合生成混源岩浆。因此,华山岩体应当具有与文峪岩体相似的成金潜力,应加强在华山岩体周围的金矿找矿工作。  相似文献   

7.
塔山岩体处于阳明山-塔山-大义山东西向构造—岩浆带中部,是南岭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出露面积约200 km2。该岩体为岩浆多期次侵入形成的中深成复式岩体,整体剥蚀程度较低,可划分为5个侵入期次,从早期到晚期,各侵入期次岩体的岩石学及重矿物特征呈现出规律性变化。塔山岩体富硅、富铝,属铝过饱和钙碱性酸性花岗岩类, 其Ba、Nb、Sr、P、Ti显著亏损,并具有明显的铕负异常及轻稀土元素分馏明显而重稀土元素分馏不明显的特征。塔山岩体第2侵入期次和第3侵入期次岩体的SHRIMP锆石U-Pb同位素年龄分别为(218±3)Ma和(215±3)Ma,属于晚三叠世。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塔山岩体为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S型花岗岩,源岩主要为上地壳泥质岩石。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特征显示岩浆形成与板内挤压造山运动停止时挤压剪切应力释放导致的压力下降、岩石升温、熔点降低有关,岩浆成岩过程既受部分熔融也受分离结晶作用控制。地球化学判别显示塔山岩体为印支晚期伸展构造环境下形成的后碰撞花岗岩。   相似文献   

8.
东昆仑沟里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北缘东昆仑造山带东段,区内发育花岗闪长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似斑状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花岗岩。花岗闪长岩样品中锆石呈半自形-自形柱状,震荡环带较发育,为岩浆成因锆石,样品的U-Pb加权平均年龄为(225±1.7)Ma,代表其岩浆侵位时代为晚三叠世。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该地区花岗岩具有高硅、富碱和低钛特征,为准铝质-过铝质岩石,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及Rb、Ba、U、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具有弱的Eu负异常,属于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年代学研究以及区域构造演化表明,东昆仑沟里地区花岗岩形成在晚三叠世碰撞到后碰撞造山阶段,且该岩体的形成与布青山-阿尼玛卿洋俯冲作用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虹螺山—杨家杖子地处华北地台北缘的燕山台褶带,位于燕山斑岩铜钼成矿带的东端。区内花岗岩类岩体呈北东向带状分布,且为复式岩体;岩浆演化经历了从安山质岩浆到酸性(或超酸性)的流纹质岩浆约80Ma的历程,成岩系列为闪长岩—花岩闪长岩、黑云母花岗岩—似斑状粗粒花岗岩—细粒花岗岩—花岗斑岩构成的岩石组合;钼矿化的成矿系列为斑岩型—岩浆喷气交代矽卡岩型—斑岩叠加岩浆喷气交代矽卡岩型—气液充填交代脉状型。  相似文献   

10.
西南天山赛勒克台萨拉地区已发现有铜金矿化存在,这些铜金矿化产于花岗闪长岩体中。对花岗闪长岩进行的岩石学、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花岗闪长岩主要由斜长石、钾长石、石英和黑云母组成,微细粒半自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岩石具有中—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的特征;岩体形成于石炭纪,是南天山洋向北俯冲在天山南缘活动大陆边缘形成的岛弧岩浆侵入体,与埃达克岩有一定的相似特征;该地区的找矿方向应以斑岩型矿床为主。  相似文献   

11.
法库地区十间房片麻状二长花岗岩过去被认为是大古代或元古代混合岩和混合花岗岩.1:5万地质调查表明,该花岗岩是与印支-海西期韧性剪切构造同期侵位的花岗岩,同位素年龄测试属中三叠世.该岩体属复式岩体,是上部地壳沉积物质局部熔融的花岗岩浆沿剪切带被动侵位的“S”型大型岩床.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重力剩余异常计算得出的玲珑大岩体的几何形体为一南厚北薄的楔形体,其与毕郭岩体及北部的滦家河岩体在深部则是互相连接的。岩体重心并不是传统认为的以郭家店为中心,而是从曲家至崔苕附近长达50km以上的区域重心带,重心带厚度均在6km以上。  相似文献   

13.
鲤溪花岗质杂岩体(下称鲤溪杂岩体)从外至内由微细粒碱长花岗岩、细粒晶洞钾长花岗岩、中粒晶洞钾长花岗岩组成,它们之间为脉动侵入接触关系,可作为一个同源岩浆演化序列建立。本文着重从地质学、岩类学、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等方面论述其特征,探讨其成因类型及所代表的构造环境并涉及其成因机制。结果表明:该杂岩体形成于白垩世早期,是浅成的硅饱和偏碱性碱性花岗岩类;其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基本上为反序演化,属A型花岗岩;其成因机制为双峰式,揭示了浙东南地区在中生代时期处于引张性的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14.
大巴-建设地区太古宙花岗质岩石由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组成,属TTG岩系。地质、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它们是古深成侵入体,变质程度属绿片岩相。同位素年龄为2443Ma。岩浆来源于陆壳的部分熔融。  相似文献   

15.
辽宁丹东五龙金矿、四道沟金矿位于五龙背—大堡花岗岩体与三股流花岗岩体之间,成矿作用与三股流岩体密切。据分析,这两个岩体的岩浆来源相同,岩石化学性质相似,岩体侵位时间相当,且同处于丹东北东向韧性剪切带内,但由于岩体侵位时受控的局部构造环境不同,导致岩体以不同的方式侵位。三股流岩体在韧性推覆剪切带发展演化过程中沿剪切面理以气球膨胀式强力侵位;而五龙背—大堡岩体则是沿该剪切带晚期发育的北西向脆性张裂面被动侵位。不同方式侵位的岩体具有不同的成岩环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岩浆气水溶液的分离和聚集。强力侵位的花岗岩体在成岩过程中具有较好的封闭条件,因此可能有利于成矿热液的分泌、聚集和保存,而被动侵位的花岗岩体则不具备这种有利的成矿条件。  相似文献   

16.
阿扎鲁岩体分布于哀牢山构造岩浆岩带中,通过野外地质调查与岩体剖面测量、岩石样品采集分析、薄片显微镜下鉴定等手段与方法,对其野外地质特征、岩石学特征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探讨了其形成的构造环境。研究结果表明,阿扎鲁岩体的岩性为花岗岩,岩体分布明显受断裂控制;岩石局部可见后期变质的片岩及糜棱岩,岩石具浅层侵入的特点;阿扎鲁花岗岩的A/NCK多大于1.0,为铝饱和型;具有富硅钾、低钙、贫铁、镁、钛的特点,岩石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其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均表明,该岩体形成于造山期碰撞后期的弧陆碰撞阶段。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同源岩浆演化理论为指导思想,对组成商城岩体的楼坊湾、石鼓洼、肆顾墩三个单元,从其地质特征、岩石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的演化规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认为其是由同一构造-热事件所产生的同源岩浆,经过三次涌动上侵所形成的复杂深成岩体。并且在岩石成因类型上为具有I型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的S型花岗岩。  相似文献   

18.
伏牛山地区存在着两种构造类型的花岗岩,一类呈块状构造,一类呈片麻状构造。块状构造花岗岩具岩性和结构上的双重演化趋势,不同岩性、不同结构的花岗岩类侵入体相对集中分布,构成至少8个复式深成岩体。片麻状花岗岩岩性相对单调,它以岩席楔入式侵入太华群围岩,是岩浆型而非混合型花岗岩。两类花岗岩在岩性变化范围、副矿物、岩石化学及微量元素等各方面都不相同,不存在任何演化关系,更不是后期构造作用异化而成的。它们是两个时期、两种源岩、两种机制下产生的两期侵入岩。  相似文献   

19.
建平八家子超单元花岗岩同位素年龄274.8~260Ma(U/Ph,K/Ar),属早二叠世.根据同源岩浆演化理论可划分为4个单元,即杨树岭单元、紫杖子单元、套卜河洛单元和太平庄单元,主要岩石为中细粒—巨粒似斑状二长花岗岩.由于侵位过程中的同构造变形作用,局部形成糜棱岩化花岗岩和片麻状花岗岩.岩浆侵位为膨胀底劈上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