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近5000a来地质灾害群发期中岩石围异常事件存在着同步性、叠加性、相关性。灾害群发期与太阳活动等宇宙因素、中国不同地区环境演变──冰川进退、黄土沉积、沙漠化演化、海平面变化,降水变迁等对比分析,揭示出地质灾害群发的重要环境背景──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并且在宇宙变化→构造活动→气候变化→地质灾害群发之间存在着链锁性效应。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陕西省主要地质灾害类型进行了综合区划,分出8个大的灾害区及52个次一级灾害亚区。灾害规律统计分析表明:在空间上,区域性滑坡等灾害类型的群体发育受新构造应力场的制约,高频率优势事件往往是沿新构造应力网络中一组最大剪切面方向或主张应力方向出现;在时间上,灾害事件显示多层次多尺度群发期及周期序列,表现为具有270a的长周期及9~13a、4~6a的短周期.  相似文献   

3.
依据米兰科维奇理论识别划分旋回,是对传统层序地层学的有力补充,具备高等时约束性,可实现高分辨率旋回识别与高精度等时地层格架的建立。莫索湾地区是准噶尔盆地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域之一,其中三工河组一段发育了有效的、成规模的致密气储集层。利用自然伽马测井数据,通过频谱分析等方法,对研究区目标层位进行了米兰科维奇信号识别与旋回划分。以405 ka周期滤波曲线作为基准,借助三工河组底界地质年龄,建立了浮动天文标尺。研究表明,三工河组一段存在米兰科维奇旋回。短期偏心率125 ka周期控制厚度约为29.73 m的旋回;斜率54 ka周期控制厚度约为12.47 m的旋回;岁差24 ka周期控制厚度约为5.62 m的旋回。三工河组一段地质年龄为189.951~190.800 Ma,共识别出了7个短期基准面旋回,由此划分出了7个五级层序,沉积速率从下到上,虽呈现出“减小-增大-持续减小-持续增大”的趋势,但整体变化不大;发育了B1、B2、C1三种类型的短期基准面旋回。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表征ENSO事件的特征值和南海台风活动的多时间尺度结构特征及其相关关系。【方法】采用日本气象厅东京台风中心(JMA)1967-2016年西北太平洋TC最佳路径数据集,统计分析了近50 a来南海台风活动月频数。同时又采用Morlet小波变换、交叉小波变换、小波相干等方法,分析了近50 a来ENSO事件时频变化特征及其与南海台风相关性。【结果与结论】ENSO循环具有2-6 a的主周期;7-10月南海台风活动最为频繁,其频数时间序列存在准2 a尺度周期;ENSO指数与南海台风活动频数的相关表现在多个时间尺度上。1970-1978年、1995-2000年,ONI指数和南海台风活动频数在2-6 a周期尺度上具有较好的相关关系,并且南海台风活动频数变化先于ONI指数半个周期。1980-1985年间,在1.5-3 a的周期尺度上SOI指数和南海台风活动频数具有较好的相关关系,且两序列同步变化。  相似文献   

5.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尖扎盆地沉积了巨厚的新生代风成沉积物,夹杂有河湖相沉积层段,已进行了高分辨率磁性地层学和环境磁学研究,是旋回地层学研究的良好剖面。以尖扎盆地加让剖面3~361 m晚中新世沉积地层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的旋回地层学研究,旨在建立加让剖面的绝对天文年代标尺,提取尖扎盆地中蕴含影响古气候演化的地球轨道参数的主导周期,为进一步进行海陆对比和深入研究古气候环境演化提供基础数据。加让剖面古气候替代性指标频率磁化率(χ_( fd))数据序列深度域频谱分析表明:3~361 m层段存在稳定的代表长偏心率周期的26 m沉积旋回,代表其他地球轨道参数周期的沉积旋回也有所体现,但并不稳定。基于识别出的沉积旋回,利用稳定的405 ka长偏心率周期对3~361 m深度域频率磁化率数据序列进行天文调谐,结合加让剖面磁性地层年代框架,建立了11.758~5.890 Ma的绝对天文年代标尺。经过天文调谐的频率磁化率数据序列时间域与古地磁年代结果吻合较好,表明建立的天文年代标尺是可靠的。加让剖面频率磁化率与深海氧同位素记录频谱分析显示,在约7.2 Ma存在明显的周期转变。这一记录表明,东亚夏季风在7.2 Ma之前由41 ka的斜率周期主导,在7.2 Ma之后受控于100 ka的短偏心率周期。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恭城县西岭乡挖沟村晚泥盆世法门期地层为例, 应用层序地层学理论, 进行高频(米级) 旋回地层研究, 将其详细地划分出五级旋回94 个, 四级旋回36 个, 初步总结了各级旋回地层的空间叠复关系, 强调指出高频旋回地层出现的原因很可能与地球轨道参数变化周期有关。  相似文献   

7.
辽南地区张夏组中上部高频率旋回地层特征明显,反映高频旋回特点。根据岩性、岩相及界面特征,对其进行划分。其中复州地区划分出4个四级旋回层序,21个五级旋回层序,70~80个六级旋回层序;大连地区共划分出4个四级旋回层序,19个五级旋回层序及74个六级旋回层序。各级别旋回层均由相应的次一级旋回层序向上变浅、变厚、变粗的序列组成,其底部均以相应级别的间断—加深面为界。三、四级旋回层序具有区域对比意义。该期海平面具有高频振荡特点,为一复合海平面变化旋回。  相似文献   

8.
由天体轨道周期性变化引起气候改变而被记录在沉积地层中的米兰科维奇旋回,具有时间域上的等时性特征,是实现高频沉积旋回等时划分与对比的有效途径。基于米兰科维奇理论,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百口泉组地层为研究对象,对3口井自然伽马和电阻率测井曲线进行频谱分析。将测井曲线经过滤波处理后提取出的短偏心率周期99.0ka和短斜率周期40.5ka的滤波曲线,作为五级层序沉积旋回和六级层序沉积旋回的参考曲线,对百口泉组地层进行高频沉积旋回的划分与对比,建立玛湖凹陷百口泉组地层沉积旋回对比格架。结果表明:百口泉组地层保存完整的米兰科维奇沉积旋回,旋回主要由偏心率(99.0ka)和斜率(40.5ka)周期控制,偏心率和斜率周期引起的地层厚度分别为6.49~7.05和2.56~2.98m,平均沉积速率为6.76cm/ka。该研究结果为测井曲线在高频地层层序识别与划分上的应用提供新的方法,为层序地层划分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辽西金岭寺-羊山盆地土城子组为一套红色陆相碎屑岩组合。据其岩层垂向叠置规律及不整合面的特征,可划分出两个三级旋回层序,五个四级旋回层序,十六个五级旋回层序及若干个六级旋回层序及旋回层序所对应的冲积扇、滨湖、浅湖、最大湖泛期、风成沙漠及辫状河沉积体系。这些沉积体系的有规律叠置,构成了土城子组两个湖扩张-湖萎缩沉积序列,其顶、底为明显的不整合。通过对旋回层序和层序界面的横向追索,建立了辽西金羊盆地土城子组层序地层格架,从而揭示了中生代侏罗纪土城子组沉积期的盆地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10.
西秦岭显生宙大地构造演化经历了早古生代裂谷系→晚古生代早期扩张、稳定沉积和成矿→晚古生代晚期会聚收缩→中生代闭合造山四个重要发展阶段。西秦岭铅锌矿成矿作用包括加里东准备期旋回、海西早期成矿期旋回、海西晚期富集期旋回和印支期改造迭加期旋回。成矿金属元素来源于地壳深处或上地幔的热液对流房,经断裂构造作用而喷流,在适宜的物理化学环境下,形成喷流-沉积矿床。  相似文献   

11.
辽宁大石桥地区江河岩群变泥质岩石中含有大量的疙瘩状矽线石集合体,主要产于华子峪岩组、汤家沟岩组和江还山岂组中。研究表明,它们的产生和分布既有层控性,又与所处的构造位置有关。本区的矽钱石是在溶液的参与下交代早期变质矿物石榴石、蓝晶石、红柱石和十字石等矿物而形成的,并非是石英+白云母反应的产物。因此,本区的矽线石集合体不能作为高角闪岩相的标志矿物。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用模糊数学方法对河南济源城区地下水水质污染程度进行了综合评价。文中以三个标准和四个级别、线段函数和折线法作为确定隶属函数的基础,然后采用统一基本权重和具体样本附加权重相组合并经归一化处理而求得实际权重。继之,选用“∨·∧”、“×·+”两种模型的算子进行综合评判。整个评判过程均在微机上实现。评判结果清楚地反映出了该地区的污染程度。文中,笔者结合该区自然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分析了各种级别水的成因,并对该区今后的污染治理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3.
洛源原生金地球化学异常具有浓集中心分散、规模小、几何浓度内带大面积出露、组分较复杂和水平分带不清等特征,表明洛源金矿化主要为分散矿化,而且具较大的剥蚀深度。金的原生地球化学异常源为小的含金断裂构造带。地球化学异常区的冰川活动,加速了此区的剥蚀作用。洛河砂金矿是在上淤汇水盆地中金的分散矿化被强烈剥蚀下形成的。金的分散矿化范围大,空白水系少,稀释作用受仰制,为洛河砂金矿形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洛河的淘金历史和现状以及对砂金的总量预测来看,洛河砂金矿是很有远景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桂北龙胜地区晚元古代硅质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通过对比、认为上元古界丹洲群三门街组中与海底枕状基性熔岩相伴产出的硅质岩及震旦系老堡组硅质岩属热水沉积作用形成。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江油匡南地区石炭系的进一步研究,将其划分为上、下两统,下统包括岩关组和大塘组,上统包括威宁组和马平组。同时指出,马平组是穿时的。  相似文献   

16.
随着河南区域化探扫面工作的结束,异常评价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当务之急。近年来,随着地质工作的不断深入,我们在异常评价程序及方法上作了一些探索,下面以桐柏县固庙—新集1:20万金银异常评价方法及效果为例,重点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7.
文章阐述了崇左-东罗测区化学地层特征,表明了化学地层是岩石地层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区域性断裂影响了岩石内元素含量变化.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河池市地下水总硬度出现逐年升高趋势。本文采用地下水化学成分随机抽样回归分析法分析其形成机理。认为该市地下水总硬度的组成是以重碳酸盐和硫酸盐为主,而硬度的升高是以组成暂时的重碳酸盐的增大表现出来的。并对防止地下水硬度升高提出具体意见。  相似文献   

19.
1 INTRODUCTION Population,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which are four most important elements related to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a, they are definited as P(population) R(resources) E(environment) D(development) system so as to convey the systematic relations among them.Coordination among PRED is a great systematic engineering with comprehensive interrelation. Early in the 1970s, studies about regional PRED had been taken by west scholars(BASIAGO,,1996)…  相似文献   

20.
地下水动态长期监测资料证实,由于受潜水面天然坡度和含水层底板坡度的影响,水源地开采所形成的降落漏斗中心被下移到开采井区下边界附近,且为偏态漏斗。水质恶化的原因是由于开采过量造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