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敌布错—嘎仁错生态旅游区是一处以高原湖泊、生物景观为主要特色的综合生态旅游区。区内旅游景观类型多样,内容丰富,集观光、探险、科考于一体,具有很好的开发前景。本文着重介绍了该生态旅游区的旅游资源概况,并提出了可持续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2.
西藏措勤县扎日南木错生态旅游区旅游资源丰富,是一处以湖泊,生物景观为主要特色的综合生态旅游区,品位高,集观光性,教学性,科考性与探险性于一身,具很好的开发前景。本文着重介绍了该区旅游资源概况,并提出了持续开发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杰萨错生态旅游区是一处以湖泊、温泉、冰川、山岳、野生动物为主要特色的生态旅游区,区内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内容丰富,配套性好,集观光、探险、科考于一体。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本文介绍了该生态旅游区的旅游资源概况,并对旅游资源进行了评价和开发定位。  相似文献   

4.
天门山旅游区是张家界国家地质公园的四大核心景区之一,地质遗迹资源丰富多彩。文章从地质旅游的角度,归纳了天门山地质遗迹景观特色,分析了其地质遗迹景观旅游开发优势,提出了其地质遗迹景观旅游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冰川旅游资源的特征及其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位于川、滇、藏三省交界的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是三省自2002年以来协商共同打造的中国的最大的高原生态旅游区.这一区域具有独特的高原雪山、湖泊、草原、森林、野生动植物等自然景观,正是举世闻名的“香格里拉”描绘的写照.冰川旅游资源是香格里拉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该区域的冰川资源,即冰川数量、分布及其形态特征作了一个总结,并探讨了该区域冰川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6.
四川大九寨国际旅游区生态功能保护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九寨国际旅游区位于四川阿坝州东北部,包括九寨沟、松潘、若尔盖和红原四县范围。集中了以九寨沟层湖瀑叠景观、黄龙边石坝彩池景观、高寒湿地景观等为代表的中国西部旅游资源优势。但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生态功能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威胁,部分景观开始退化、消亡。为此,本文对其生态环境现状、生态功能进行剖析,探讨保护目标和对策,做到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为查清山西省阳泉地区旅游地质资源分布状况,方便当地政府掌握区内旅游地质资源现状,为地质公园开发、保护与发展规划提供决策依据,山西省自然资源厅(原山西省国土资源厅)于2018年开展了“山西省阳泉地区旅游地质资源调查”项目,基于三维可视化遥感影像,采用目视解译方法,并结合已有地质资料和野外调查数据,获取了阳泉旅游地质资源分布信息。在阳泉中东部圈定了一条呈月牙形的旅游地质资源密集分布带,该分布带西起盂县藏山,向南东过平定玉皇洞,终至平定县娘子关,分布在碳酸盐岩区,集山地地貌景观、岩溶地貌景观和泉域地貌景观于一体,是我国北方地区规模较大、较为典型的碳酸盐岩地貌、岩溶地貌和泉域地貌出露区,在区域上连片分布,具有较高的开发潜力。建议在“藏山旅游区—岩溶地貌景区—娘子关旅游区”范围申请建立北方碳酸盐岩景观多成因类型地质公园。  相似文献   

8.
巩杰生 《黑龙江地质》2001,12(4):137-145
长白山是东北第一山,是我国加入世界“人与生和物圈”自然保护区网的自然保护区。本文在介绍了长白山的研究史和保护史之后,提出了长白山的五大旅游资源特色:火山锥体,高大雄伟;垂直分带,景观各异;天池火口,神秘莫测;急流习瀑,谷底森林;冷热矿泉,可饮可浴。并概括为长白山“五绝”:火山锥、垂直景观带、火口湖、瀑布、矿泉。将长白山火山区旅游资源划分为3大类和若干类型。在旅游区划分中包括3条登山路线、6个景区和若干景点。最后提出了关于长白山旅游资源的调查规则、开发保护、改善交通和火山区建设等建议,特别提出了申报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世界自然遗产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孟囤河位于四川理县上孟乡境内,其独特的地质构造背景和自然环境,铸就了丰富的景观资源.近年来,笔者参加了<理县孟囤河自然生态旅游区景观资源调查与开发利用规划>项目,对其景观资源的分布、特征、成因、组合方式进行了系统的野外调查,划分出2大类、6亚类、16小类.在此基础上,展开了初步评价,并从旅游项目产品、旅游线路、解说系统、形象策划等方面提出了开发利用规划.  相似文献   

10.
对1995年世界景观生态学大会和景观生态学发展的国内外现状进行了思考。当今景观生态学与国际生态学的研究热点(全球变化、生物多样性和持续发展)基本一致,但又有自己的特色,其重点领域包括:①生态空间理论与景观异质性研究;②景观变化模型与未来景观规划;③景观系统分析与GIS应用等。由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态意识的不同,使得该学科在各地区间的发展很不平衡。着重就我国的本领域研究状况与国际水平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11.
贵州省正安县岩溶旅游资源初探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正安岩溶旅游资源丰富,地表、地下旅游资源类型齐全。中、低岩溶台面景物(点)具浓厚的高原岩溶生态、地貌景观特色。洞穴系统大,洞景分段明显。与岩溶景区配套的森林、竹林、娃娃鱼、锦鸡、猕猴等稀有珍贵动植物资源,显示出高原特有的生态、环境特色。文物古迹众多,保存好,是辉煌的人文景观。开发旅游业,可望促进经济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九寨沟旅游地质资源特征及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1:5万生态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全面查清了九寨沟风景名胜区的旅游地质资源本底,极大地提高了景观的科技含量,并对旅游资源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分区,划分出6个基本类型27种及10个旅游小景区,新增5条生态旅游线,此外,还扼要叙述了九寨沟旅游地质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3.
攀枝花盐边县岩口旅游区天洞、溶洞、暗河、石林等岩溶景观独特,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结合紧密,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艺术观赏价值。本文主要依据岩溶形成的地质背景、岩溶景观特征以及旅游资源的价值、区位条件等,提出在该区建立地质公园等旅游开发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14.
螺髻山冰川地质遗迹景观地具有丰富的资源景观,如古冰川地貌景观、温泉景观、岩溶景观、土林景观。其中尤以螺髻山上有限的范围内却保存着齐全的各类冰川地质遗迹景观最具特色。这些地质景观资源具有重要的科学考察意义和旅游观赏价值,是螺髻山地区宝贵的资源。文章细述了各个景观资源的特征,提出了建设螺髻山冰川构造地质公园的构想建议。本项研究旨在以开发地质资源达到保护地质遗迹为目的,从而进一步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赵亮 《云南地质》2005,24(1):98-107
丽江为滇西北重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是云南省旅游重点开发区,具有山岳冰川、高原地质生态、大峡谷、丹霞地貌、河流袭夺湾、卡斯特等六大景观类型,誉为地质生态博物馆。加快丽江旅游地质资源的勘查和开发利用,对民族地方经济发展有举足轻重作用。  相似文献   

16.
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产品设计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质公园是基于自然保护前提下的以地质遗迹景观为主体,集地学、自然、人文景观为一体,以地学科考为主题,具有一定市场功能的综合性多功能的公园旅游区。地质公园内有丰富的旅游资源,适宜开发多种多样的旅游产品,可归为6大类。地质公园旅游产品的成功开发在于重视产品市场定位、旅游形象的系统设计和产品创意与创新。  相似文献   

17.
该区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丰富、类型齐全、特色鲜明、品位极高,其他配套旅游资源及开发条件良好,在国内外丹霞和砾岩岩溶地貌景观中具有明显的优势。本文重点阐述了该区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特征,提出了加快建立剑门关国家地质公园步伐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山岭重丘区高速公路——百罗高速公路景观绿化设计,运用景观绿化设计手段和方法充分体现了百色当地"革命老区、红色政权、多少数民族"等的地域特色。通过景观绿化设计,对公路沿线景观有较大的改善,在有限的投资范围内力争恢复沿线原生植被,恢复环境,恢复自然,把百罗高速公路建成高规格的具有南亚热带地域特色的景观大道。整个设计自始至终贯穿自然、生态、发展的"绿色廊道"和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共生、功能互补、生态效应"的原则。  相似文献   

19.
张晓明  黄玉 《云南地质》2003,22(2):211-216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从风景旅游区的旅游资源条件、地理环境条件、旅游条件三个方面对全省已列级的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对比,从而为全省旅游区的开发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资源型城市景观生态风险的时空分异:以乌海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大型露天煤矿开采对西北干旱荒漠区景观生态风险的影响,以及资源型城市转型背景下的时空动态,以资源衰退型的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及周边县域为研究区,结合现有景观生态风险评价中的干扰度、脆弱度指标,增加受威胁指数来综合构建资源型城市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框架。基于乌海市2005—2015年景观类型数据,从时间和空间上分析景观生态风险及其动态。结果显示:(1)2010—2015年景观类型之间转移相较于2005—2010年更剧烈,年变化强度分别为7.43%和3.44%,工矿用地与城市建设用地最活跃,但年增加强度减小。(2)林地、水域和湿地损失度先略增加后大幅度减小,其他土地和草地损失度呈增加趋势,工矿用地先减小后略增加;城市建设用地和工矿用地受威胁指数最大,其余类型的景观受威胁指数均有上升趋势,但其他土地、水域和湿地增加趋势逐渐减慢。(3)2005—2015年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升高,空间分布总体呈西、中部高而南北低的格局,而不同等级风险区表现为低风险区由边缘向中心转移,而高风险区依托原有高风险区扩展。研究期风险区变化显著的是西部沙地高风险区,矿区东部其他土地因周围分布灌丛和草地,风险始终低于西部其他土地。根据不同风险等级中工矿用地的面积占比情况,将工矿用地占比控制在5%以内可达到控制总体景观生态风险的目的。研究为资源型城市通过合理的景观配置进行生态风险管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