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将G.M.Brown等人对离Sq电流体系焦点较远处台站的异常静日(AQD)的H分量分析,发展为对包括Sq电流体系焦点附近台站和Z、D分量在内的AQD分析。主要分析了中国五个地磁台D、H、Z三要素静日最大值和最小值出现时间的分布,及其季节变化和逐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D、Z也有和H类似的AQD现象,其出现的年频度,也有与太阳黑子数反相变化的趋势。在有三个多太阳周资料的佘山台,太阳极小年AQD(Zmax)出现的频度,和随后的太阳极大年的黑子数R呈近似线性的关系。最后,本文对今后我国开展变化磁场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选取地磁台网数字化观测资料,分析了中国地区Sq(H)的时空分布特征,得出以下结论:(1)经度链Sq(H)在夏季和春秋季存在明显的午前午后不对称现象;(2)夏、春秋、冬3个时段Sq焦点的平均位置分别大约为27°N、29°N和35°N。这只是一个平均状态,单个静日的Sq焦点有可能出现在50°N以北,也可能出现在19°N以南;(3)两条经度链上H变幅的纬向变化趋势不一致现象、相同纬度链上Sq(H)形态反向或者H变幅自东向西递增(减)现象,均说明Sq焦点在自东向西的迁移过程中,除了经向上的迁移外,还有纬向上的迁移或者电流强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正>1研究背景太阳静日(Solar quiet,Sq)电流系统位于电离层约100 km高度的E层中,是大气潮汐与地球磁场耦合的所产生的一种电流系统,在北半球为逆时针涡旋电流。Sq电流是造成地面磁场产生日变化的主要原因。Duma和Ruzhin(2003)的研究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4.
利用中国地震局“十五”数字化地磁观测台网资料,分析了中国地区水平磁场静日变化场Sq(H)的时空分布特征,得出以下结论:Sq焦点的空间运行轨迹为:春秋季大致沿泉州贵阳一西昌一拉萨一狮泉河这样一个略倾斜于地磁赤道的条带运动,冬季倾斜条带北移约5°~10°;Sq(H)变幅由南北两侧向焦点方向递减;此外,相对于春秋季而言,冬季Sq焦点到达时间明显滞后,在中国境内的空间运行时间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5.
6.
日本鹿屋台地磁静日变化中可能存在的震磁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96年10月19日日本九州宫崎(Miyazaki)发生7.1级地城,城中距鹿层地磁台约90km。利用Sq单台Z/H法分析了1981~1998年鹿屋台与佘山台的资料,再研究两台视深比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地震前一年多时间内视深化出现较大的负异常,同期的佘山与武汉台的视深比曲线未出现类似的异现象。因此,上述异常可能与宫崎地震有关。 相似文献
7.
2019年8月10日—2021年4月28日我国南北地震带及附近地区出现了一组57次地磁日变化感应电流线状集中分布与短期原地重现异常,本文研究了其与之后发生的一组6次6级以上地震之间的关系,发现:①整组重叠异常在时间上可大致分为4个阶段,4个阶段的异常空间分布区域具有前后相邻、阶段相连的特征,以及整组异常首尾相连特征,且随时间的迁移有左旋迹象;②整组重叠异常的异常频次和异常面积随时间变化具有同步性,在第1~3阶段,异常累加频次和异常面积逐渐增大至最大值,然后在第4阶段衰减,组内6次地震中的5次,尤其是最大的玛多7.4级地震发生在异常累加频次和异常面积出现最大值之后的衰减期及之后;③地震可能发生在整组异常期间的任何时间,既可能发生在组内单次异常之后2年左右,也可能发生在组内单次异常之后的短期与临震阶段;④整组重叠异常空间分布具有带状特征,地震基本发生在重叠段分布带边缘,以及重叠段端部密集地区或附近。依据重叠异常发生机理,认为成组重叠异常分布带边缘地区是震前1~2年左右出现过“活动”的高导区与介质电性稳定的高阻区之间的电性结构梯度带,不同于相对稳定的电性结构梯度带,其具有重要的地震中期(1~2年左右)甚至短临前兆意义。 相似文献
8.
强震前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化异常主要表现在幅度与相位上的变化 .本文利用中国地磁台网多年观测资料 ,研究了 2 0 0 1年 1 1月 1 4日昆仑山口西 8.1级地震、2 0 0 3年 2月 2 4日巴楚 伽师 6.8级地震和 1 989年 9月 2 2日小金 6.6级等 3 0多次 6.6级以上强震前 ,地磁垂直分量日变极小值出现的时间 (低点时间 )在空间分布上的异常特征 ,即低点位移现象 .这种少见的异常现象与强震发生有较好的相关性 .发震日期为异常日后的第 2 7天或 41天的前后 4天 ,强震发生地区在低点位移突变分界线附近 .此外 ,还研究了昆仑山口西 8.1级地震和巴楚 伽师 6.8级地震临震前 ,震中周围出现的地磁日变幅异常现象 .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应用中国地磁台网完成数字化改造后自2008年以来的地磁场观测数据,分析了过去12年(2008—2019年)中国地区地磁场Z分量的日变化幅度特征.重点研究了地磁场Z分量在太阳活动高低年的月变化、季节变化情况以及对其在云南地区和中国东南部地区同纬度台站之间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Z分量日变化幅度在同一月份或季节随太阳活动的变化主要来自电离层电导率的影响;但在太阳活动高年,电离层中性风的作用可能会使分点月的Z分量日变化幅度大于或等于夏至月;由于云南地区地下电性结构的复杂性,地下电导率可能在分点月和夏至月对云南地区的Z分量日变化幅度起到了放大作用,使其增加了约12%~41%.研究结果为地磁场日变化及地磁异常提取的背景信息选择提供了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11.
通过不同K指数的磁暴对辽宁省磁测点总强度通化值的影响,发现在8个地磁测点,不但干扰幅度不一洋,而且以沈阳台为基准点做的通化值不能完全消除外空场的干扰。磁静日通化值一般不超过1.6nT,而磁暴日通化值可达4.0nT左右。不论磁静日或磁暴日,标准偏差随通化台距离增加而增加,通过加权和五天磁静日方法可提高通化值的精度。 相似文献
12.
F. N. Okeke 《Surveys in Geophysics》2000,21(5-6):487-498
A review of ionospheric currents,the external part of geomagnetic solar quiet (Sq)variation and the internal part of the induced currentwithin the Earth, has been carried out.The theoretical background has been reviewed,and the method of analysis, specificallythe spherical harmonic analysis (SHA),is presented. Various works are reviewed andfully discussed. It has been noted that anew model of the Sq current system could beused to obtain a mantle electrical conductivityprofile for hemispheres. It is suggested thatfurther research work be carriedout in other hemispheres using similarmodels for more robust interpretations.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1980.0年中国地磁正常场图的编绘和地磁正常场数学模式的建立使用不同年代观测的地磁三要素资料2000余个,经过通化改正,统统改正到1980.0这个特定年代。采用泰勒多项式和最小二乘法,分别建立1980.0年中国地磁正常场和地磁场长期变化数学模式,并计算其网格值,用于编绘1980.0年中国地磁正常场图。本文在建立地磁正常场数学模式时,采用三个独立的地磁要素建立模式的方法,解决了地磁场模式在地磁倾角为零的地方、而垂直强度不为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15.
利用1991年南极中山站的地磁资料,分析研究了极夜(5,6,7月)及极昼(11,12月)期间地磁场的变化规律及特征.结果表明,极昼期间的S出现的双峰现象要比极夜期间的明显的多,S是叠加在S之上的极盖区地磁场静日变化;极夜期间的Sq,Sq和SD的变化幅度小于极昼期间的变化幅度,大约是极昼期的1/3,SD大约是极昼的3/4.这主要是由于极夜期间太阳的直射点在北半球,在南半球太阳的波辐射少;极昼期间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太阳的波辐射增大,致使空间电离层等效电流强度发生变化产生的. 相似文献
16.
17.
日本海西部-中国东北深震区俯冲运动对东北地区浅源地震的动力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日本海西部-中国东北深震区是西太平洋俯冲带的一部分,其俯冲作用控制了俯冲带上的强震活动,并使其与东北地区地震活动在时空演化过程上表现出相关的特征,同时,对郯庐带和松辽盆地周边地震活动的影响也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指出,二十世纪初以来,中国西南地区与印缅平原和菲律宾群岛地区的强震已完成了三期同步活动,且自1988年开始,它们又大致同步地活跃起来,至今已持续四五年。这种大范围的强震同步活跃现象,除显然具有共同的动力背景(附近板块大尺度作用增强)外,也有力地说明了处于此范围内的中国西南地区确实进入了新的强震活跃期。在此情况下,为进一步确定中国西南地区(1988年澜沧—耿马7.6级地震后)的下次可能发震空间,又研究了滇、藏、川三省强震迁移的有序性以及藏东地区和川南地区强震活动的自律性。结果表明,未来1~3年内,藏东和川南有爆发M≥7级大震的危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