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褐篮子鱼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鉴别与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4种兔抗胃肠激素抗体和S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褐篮子鱼(Sigauns fuscesens)消化道中的内分泌细胞进行鉴别和定位。结果表明,Som细胞集中位于食道和胃部;PP细胞在幽门盲囊分布较多,少量分布于小肠和直肠;NPY细胞在幽门盲囊和小肠有少量分布;5-HT细胞在消化道各段均有分布,且数量较多。4种内分泌细胞的数量分布和形态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对其可能的内分泌方式和生理作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生物科学中,应用生物卵壳亚微结构的物种特异性进行分类研究已成为可行性现实。在海洋生物学研究中,曾发现海胆类未受精的卵壳层颗粒中即存在着眀显的物种特异性差别( L?nning,1967)。很多学者通过对鱼类卵细胞发生期间的亚微结构及卵壳形成的研究,证实在鱼类卵壳结构中亦存在特异性的种间差异,并认为这些差异与分类学、生物学及其区系分布有密切关系( Müller& Sterba,1963; Yamamoto,1963;G?tting,1966; Anderson,1967; Flügel,1967)。目前我国对鱼类卵壳( Egg chorin)结构的研究还鲜为人知,本文亦是首次通过对12种海洋经济鱼类受精卵的卵壳结构差别的探讨,为进行鱼类系统分类和系统发育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广州湾海洋鱼类的石油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贾晓平  林钦 《海洋科学》1990,14(3):36-39
本文分析报告了广州湾南三岛、东海岛和硇洲岛附近水域的14种海洋鱼类的总石油烃含量。结果表明,肉食性鱼类的总石油烃含量明显高于广食性鱼类(P<0.05);本水域的海洋鱼类总石油烃水平明显高于北部湾水域和珠江口水域(P<0.05),其受污染程度已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4.
皱瘤海鞘胃肠道中3种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用5-羟色胺、神经肽Y和胃泌素3种抗血清对皱瘤海 鞘(Styela plicata)胃肠道内分泌细胞进行鉴别和定位.结果表明,皱瘤海鞘的胃、前 肠、中肠和后肠均不同程度地存在5-羟色胺、神经肽Y和胃泌素3种免疫活性内分 泌细胞,且细胞在胃部的分布密度最高,后沿肠道逐渐递减,至后肠密度最低.胃肠道 免疫活性内分泌细胞可分为开放型和封闭型两种类型.开放型细胞多为长柱形或圆 锥形,具有长短不一的胞质突起;封闭型细胞则多为圆形或椭圆形.本文结合内分泌 细胞的分布密度和形态特点对其在皱瘤海鞘胃肠道中的功能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5.
黄鳍鲷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化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4种兔抗胃肠激素抗体和S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黄鳍鲷(Sparus latus)消化道中的内分泌细胞进行鉴别和定位。结果表明:PP细胞在幽门盲囊较为丰富,食道和小肠较少。Som细胞在贲门胃分布密度最高,在食道和幽门胃也有较多分布。5-HT细胞主要分布在食道和胃部,在幽门盲囊和小肠数量较少。NPY细胞在消化道各部位均未发现。黄鳍鲷消化道PP、Som和5-HT细胞的数量分布和形态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为参与不同的消化生理作用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7.
论文资料表明中日两国海区共出现4351种鱼类,分属329科。其中中国分布为3048种,日本为3254种,两国共有种为1951种,占海区鱼类总数的44.84%。文中并对上述鱼种依不同海区作了比较分析,其中有上百种鱼种是两国渔业的主要对象。论文指出,中日海洋鱼类的高度多样性是同源扩布的产物;同时,又由于区维与海流系统的差异,导致鱼种在共性基础上的分异。保护海洋鱼类多样性是持续渔业生产的基础,我们应共同努力为建立资源管理型渔业而努力  相似文献   

8.
海洋鱼类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叙述了分子系统地理学的发展简史、研究内容,重点介绍了Avise的5种物种分布模式及中性溯祖理论。并回顾了近年来分子系统地理学的研究进展及其在海洋鱼类研究中的应用,最后对海洋鱼类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罗大民  方文珍 《台湾海峡》1999,18(4):403-406
本文对中国台湾海峡鱼类寄生线虫幼虫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聚类分析和主成份分析。针对目前鱼类寄生线虫形态分类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难以区分是形态学差异还是个体间变异,以及主成份分析在分类学中运用应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 。  相似文献   

10.
膜片钳技术在海洋鱼类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膜片钳技术是1种先进的电生理技术,通过该技术研究海洋鱼类的电生理活动,可以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揭示鱼类某些重要的生理功能。文中简要介绍了膜片钳技术的基本原理,回顾了国内外应用膜片钳技术研究离子通道在鱼类中枢神经元功能、渗透压调节和心脏功能调节方面的作用。展望了该项技术在研究海洋鱼类生长发育、生殖和免疫防御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综述国内外甲壳纲十足目动物成体消化道、消 化腺结构以及幼体消化系统发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对该领域与国外的差距及今后的研究 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了从鲻鱼消化道分离的好气性异养细菌数量为(1.5×108±0.4×108~6.4×108±2.0×108)个/g,共分离220株细菌。其种群组成为弧菌、气单胞菌、不动细菌、假单胞菌、微球菌、黄杆菌、葡萄糖细菌、纤维单胞菌、节细菌和棒状杆菌。测定其生化特性,表明该类菌对有机质的分解能力比较强,这些特性有利于鱼类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并进一步促进其生长和发育。  相似文献   

13.
许氏平鲉消化道形态学和组织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 (Hilgendorf)消化 道短,具有肉食性鱼类的典型特征。 可分为口咽腔、食道、胃、小肠、直肠和肛门。口咽 腔上皮为复层上皮,上皮内有味蕾分布。咽后消化道的管壁可分为四层:粘膜层、粘膜下层 、肌层和浆膜层。其中变化最大的是粘膜层上皮。食道为复层上皮,部分区域具有由单层柱 状上皮细胞构成的突起。胃Y形,粘膜表层为单层柱状上皮,胃贲门部和盲囊部都具有发达 的皱襞和胃腺,胃幽门部无胃腺。小肠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小肠绒毛发达。小肠与直肠连 接处有瓣膜。直肠粗短,其上皮为假复层柱状上皮。  相似文献   

14.
缢蛏消化道组织学与组织化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对缢蛏消化道的组织结构和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缢蛏的消化道由唇瓣、口、食道、胃、晶杆囊、肠、直肠和肛门组成。除唇瓣外的消化管壁由内向外可分为 4层 :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粘膜层包括粘膜上皮和粘膜肌层。口腔上皮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其它部位的粘膜上皮都为单层纤毛柱状上皮。胃壁的局部和肠壁缺乏肌层。除口的腹面、直肠、肛门等处的外膜为浆膜外 ,其余皆为纤维膜。肠上皮、直肠上皮和唇瓣上皮有较强的碱性磷酸酶活性 ,胃上皮和肠上皮有较强的酸性磷酸酶活性。直肠的粘膜及粘膜下层中含有丰富的钙和铁  相似文献   

15.
半滑舌鳎仔稚鱼消化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半滑舌鳎不同发育阶段主要消化酶(酸性蛋白酶、碱性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以及与消化吸收相关的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半滑舌鳎在仔鱼发育早期即可检出酸性蛋白酶和碱性蛋白酶的活力,碱性蛋白酶的2个极低值分别出现在仔鱼开口期和仔稚鱼的转交期,从孵化后23d左右胃腺出现时,酸性蛋白酶的活性开始明显升高。早期仔鱼体内表现出较强的淀粉酶活性,孵化后12d其活性急剧下降,并一直保持较低的比活力状态。脂肪酶的活性在半滑舌鳎早期仔鱼体内一直较低,进入稚鱼期后开始缓慢上升。碱性磷酸酶活性在变态结束后出现大幅度的升高,这标志着肠组织结构和肠道消化功能的完善。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越冬期饥饿对大黄鱼消化系统的影响,采用解剖及组织学显微与亚显微技术观察研究了象山港网箱养殖的大黄鱼越冬前后消化道及肝脏的形态结构变化。大黄鱼越冬后肝脏重比越冬前显著下降(P<0.05),肝指数(HSI)比越冬前极显著降低(P<0.01)。显微观察显示,越冬后食道皱襞高度显著增高(P<0.05),黏膜下层厚度极显著减小(P<0.01)。胃黏膜下层厚度在越冬后极显著增加(P<0.01),肌层厚度在越冬后显著减小(P<0.05);胃腺细胞越冬后收缩,间隙变大。越冬前,前肠绒毛间隙小,越冬后,前肠绒毛间隙变大,上皮细胞层高度极显著降低(P<0.01),前肠杯状细胞长径在越冬后极显著变小(P<0.01);中肠的皱襞高度和管腔直径在越冬后显著减小(P<0.05),皱襞宽度在越冬后极显著减小(P<0.01),浆膜厚度在越冬后极显著增大(P<0.01);后肠杯状细胞长径和短径在越冬后极显著减小(P<0.01),浆膜厚度在越冬后显著增大(P<0.05)。越冬前,肝脏内肝小叶分界不明显,肝细胞内脂滴较多;越冬后,肝脏内肝小叶分界明显,肝细胞内脂滴减少。透射电镜观察显示,越冬前肝细胞内脂滴小而数量多,细胞核周围粗面内质网发达;而越冬后脂滴变大、数量明显减少,细胞核周围粗面内质网亦减少。研究表明,养殖大黄鱼幼鱼越冬后消化道及肝组织结构发生了一定变化,肝脏中脂质被消耗,肝细胞蛋白合成作用减弱。建议在越冬后加强对大黄鱼的投饲管理,促进消化道及肝脏结构和功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7.
岩虫消化管组织学、组织化学和超微结构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光学显微镜、透射电镜和组织化学方法初步研究了岩虫(Marphysa sanguinea)消化管的组织结构和消化酶的分布。结果显示:岩虫消化管呈长直管状,可分为口咽腔、食道、肠和后肠。组织化学研究表明食道粘膜层固有层有分泌酸性粘多糖、中性粘多糖和混合粘多糖3种粘液细胞;肠及消化盲囊的上皮细胞游离端及顶部胞质均检测到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和酯酶的活性。透射电镜显示食道粘膜固有层的粘液细胞可分为含低电子密度颗粒、高电子密度颗粒和电子透明颗粒3种。肠和消化盲囊绒毛发达,上皮细胞表面具丰富微绒毛,游离端细胞质中可见酶原颗粒、吞饮小泡、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及溶酶体。肠纤毛沟由纤毛柱状上皮细胞组成,带环状横纹的纤毛小根插入细胞内部,纤毛小根之间散布着丰富的线粒体、溶酶体等结构。  相似文献   

18.
皱纹盘鲍消化道粘膜上皮的扫描电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隶属腹足纲、前鳃亚纲、原始腹足目、鲍科,是一种珍贵的经济贝类,也是我国北方沿海主要养殖贝类.近年来利用扫描电镜的特点研究动物消化道表面超微结构与其食性、功能的关系已引起高度重视[1-3],但迄今为止对皱纹盘鲍乃至整个鲍科动物消化道扫描电镜的研究国内外未见报道.皱纹盘鲍是一种藻食性动物,与其食性相适应,它的消化道甚长,约相当于体长的3倍,并进化有发达的食道侧囊、嗉囊以及长而迂曲的肠.组织学研究表明皱纹盘鲍消化道粘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4].  相似文献   

19.
花尾胡椒鲷仔稚鱼期消化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研究了花尾胡椒鲷仔、鱼发育时期不同日龄的三种消化酶活性的变化。早期仔鱼已具有一定的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蛋白酶比活力在仔稚鱼转变期和稚鱼向幼鱼转变时明显下降,淀粉酶活笥随日 龄增加呈下降趋势,内源营养向外源营养转换过程中,脂肪酶活笥先升后降,进入于期后比活力迅速再次提升。结果表明,消化酶活笥的变化与他、稚鱼发育过程中开矿变化具相关性。混合营养期结束后。13日 龄仔鱼的三种酶活性均下降,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