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运用景观生态学、旅游规划学、城市规划理论来认识城市生态景观并分析其具有和谐性、整体性、多样性、畅达性、安全性、可持续性等特点,阐述以人为本、尊重地域和历史文化、生态、满足市民休闲与游憩需求等构建原则,认为重点抓好自然廊道和斑块等自然生态景观的建设、重视人工廊道和城市建筑密集区的景观效果、完善城市生态景观的空间结构体系等是构建和谐城市生态景观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基于景观格局优化的北京市域生态环境保育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京城市空间持续扩张导致对地域生态系统的胁迫不断增强,城镇发展空间和自然生态空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制约.如何合理配置城市用地和区域空间资源,使城市与自然的关系重归和谐,已成为北京城市发展必须面临的重要课题.运用生态敏感性与适宜性分析的方法,辨识与诊断北京市域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尝试通过景观格局的整体优化, 实现生态环境的保育,使城镇生态景观斑块镶嵌于自然生态景观基质中,并通过多种类型的生态廊道相连, 提高地域生态系统稳定性,防止城市发展空间无序蔓延,为城市地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正常发挥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3.
包头黄河湿地生态恢复植物类型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能够更好的以近自然的生态恢复模式对包头黄河湿地植物受损区域进行植物恢复,通过多次对包头黄河湿地各区域植物现状的实地调查,分区域、分类型地对包头黄河湿地植物现状进行了分析。根据包头黄河湿地的特点,确定了植物恢复物种的选择原则;结合包头市湿地功能规划与片区划分,对敕勒川盐碱化区、露滩-大堤区、湖泊与临河挺水植物区、河成湖浮叶-沉水植物区、农垦恢复区与林岛、滨河生态廊道风貌控制带6种不同立地区域植物恢复选择物种进行了研究,分别提出了植物恢复可使用的植物种类,并且进行了生态恢复典型植物的成活率实践研究,验证了所选植物能够在该区域良好生长。  相似文献   

4.
贵州喀斯特地区生态本底条件脆弱、生态问题频发,严重制约了区域可持续发展。构建合理的生态安全网络对保障生态环境健康、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当前针对喀斯特生态安全网络构建的研究多强调生态系统服务的最大输出,忽视了社会-生态系统的相互联系和制约关系,导致构建的生态安全网络总体效果欠佳。基于此,本文以贵州省为例,依据生态系统服务总供给、供需关系界定生态斑块,并结合景观连通性以及重要生态斑块的数量和面积识别生态源地,筛选合适指标构建生态阻力面,通过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重力模型生成生态廊道,并选出重要的生态节点,构建区域生态安全网络;在此基础上,结合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提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优化策略。结果显示:(1)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和景观连通性,共识别出研究区23个生态源地,面积为3.42×104 km2,以林草地和耕地的景观类型为主,其中大型生境斑块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南部和北部。(2)构建了31条一级生态廊道和34条二级生态廊道,廊道总长度为8.75×104 km;识别出生态节点共78个,沿廊道分布于各区县。(3)为加...  相似文献   

5.
文章在阐释结合部地区概念及涵义的基础上,论述了结合部地区县域高速公路产业经济带规划的意义。随后,以京珠高速公路曲江段为例,对结合部地区高速公路产业经济带发展规划进行探讨,提出了开发原则、开发目标和“点轴开发、形成系统,两侧辐射、层次扩散,依托中心、发挥区域特色”的总体开发思路。最后,阐明了该产业一经济带的产业发展重点。  相似文献   

6.
宗跃光 《地理研究》1998,17(2):119-124
由于存在城市中心梯度场和廊道效应梯度场,在单纯经济利益趋动下,城市本质上存在摊大饼倾向,这将严重破坏城市合理景观结构与生态平衡.文中运用廊道效应原理,研究人工廊道与自然廊道相互作用过程,结合北京中心市区不同时期空间扩展格局,分析城市景观8个方位廊道的扩展量、扩展速度及变化趋势,提出将自然廊道体系纳入北京大都市区规划,形成人工廊道与自然廊道相间分布的星状分散集团式景观格局,以有效阻止建成区摊大饼过程.  相似文献   

7.
在GIS技术的支持下,选取了不同坡度早地的斑面积占项目区实施块总面积、斑块平均面积、斑块平均周长、斑块个数、斑块平均密度、斑块总面积的比例等指标分析了土地整理前后斑块的变化;运用廊道长度、宽度、密度、连通性、环度、各类型廊道长度占项目区廊道总长度的比例等指标分析了整理前后廊道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土地整理后,斑块的平均面积、平均周长增大,斑块个数减少和斑块平均密度变小,形状更加规范化;耕地景观破碎度降低,廊道布局更加合理;各类型廊道结构更加完善,功能更加齐全,各类型廊道的连通性和环度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8.
南京城市森林景观格局特征与空间结构优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赵清  郑国强  黄巧华 《地理学报》2007,62(8):870-878
城市森林研究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 城市森林的景观生态学研究是城市森林研究的必然发展趋势和重要内容。首先根据景观生态分类法的思想和原则, 将城市森林景观分为2 个类型4 个亚型, 然后综合运用RS 和GIS 技术进行南京城市森林景观类型空间信息调查, 获取城市森林景观类型分布图及类型空间属性数据。在此基础上, 以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城市森林景观格局特征, 并提出城市森林景观空间结构优化的措施和建议。研究认为, 南京城市森林景观具有总覆盖度适宜, 空间分布的区域差异极为突出, 大型半自然和近自然 林斑块是景观主体, 景观生态系统的形成、分布和类型分异与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密切相关, 人类对景观干扰作用强等特点, 而因地制宜的构建基于" 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原则" 的总体结构优化模式是南京城市森林景观发展的主导方向, 设计不同尺度和等级规模的景观廊道是景观建设的主要任务, 加强生态敏感部位景观斑块建设是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9.
以景观生态系统理论为指导,对黄土丘陵区进行了地貌景观结构分析,确定了其“廊道、斑块、基质”的景观模式,认为黄土堆积物可被看作为黄土丘陵区的基质;墚、塬、峁、台地和残塬等为被侵蚀的一种残存斑块;沟谷、河谷和道路是主要的廊道。提出了沟谷廊道的概念,初步分析了沟谷廊道在黄土丘陵区的特点:三道合一、分布自相似性、延伸速度快、水土流失的通道以及道路廊道狭窄。从景观生态理论与沟谷廊道治理目标相结合的观点出发,提出了优化整治的原则与治理措施,认为黄土丘陵区沟谷廊道的研究在生态环境治理和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0.
城市河岸土地利用往往改变河岸的自然地理条件,对城市河流功能产生影响。通过总结城市河岸廊道功能以及国内外城市河岸规划土地利用的实践,分析了河岸土地利用对城市河流廊道功能的影响,并以上海苏州河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苏州河河岸规划土地利用方式提高了河岸开放带宽度,改善了河岸舒适性,控制了河岸建筑高度,有利于保护和开发苏州河河流的景观、遗产和经济廊道的功能。干流河岸在自然廊道功能方面,仍存在一定缺陷,与支流的部分河段相比仍有差距。  相似文献   

11.
湖南省中心城市竞争力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简单分析城市竞争力的概念及研究意义,从综合经济实力、基础设施水平、科技实力、资金融通能力、对外经济能力和教育与人口素质等6个方面构建了城市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和城市竞争力计算的测度模型,进而运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湖南省14个中心城市的竞争力进行测算和分析。结果表明:湖南省城市竞争力与综合经济实力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综合经济实力强的城市竞争力一般也较强;湖南省中心城市竞争力呈现出明显的非均衡发展特点;城市竞争力的总体水平不高;中心城市竞争力的空间结构表现为东部竞争力强西部竞争力弱的局面。最后,提出了提高湖南城市竞争力的几条对策:更新观念,大胆创新,增强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找准相对优势,提高自身竞争力;加快竞争力强城市的产业升级步伐,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相似文献   

12.
以安徽黄山、九华山风景区为例,对花岗岩形成的地形陡峭,沟谷纵横,植被茂密的山区,采用水系形态分析,探讨岩石的断裂构造发育规律.指出自然景观与断裂构造的关系,并运用自然界边际效应规律,对景观资源分析作了预测.  相似文献   

13.
依据2007~2008年野外实地调查以及相关文献资料,运用植物区系地理学和数量生态学方法,分析了秦岭蕨类植物区系的物种组成和地理分布特征,划分了秦岭蕨类植物的垂直带谱,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秦岭山地生态分界线的划分,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秦岭共有蕨类植物36科85属311种,优势科为鳞毛蕨科、蹄盖蕨科和水龙骨科,优势属为鳞毛蕨属和耳蕨属;在科属水平上,以热带成分占优势;而种的水平则以温带成分占绝对优势。(2)根据秦岭蕨类植物南北坡垂直带谱的对比分析,南坡海拔1000m左右应该是一条重要的生态分界线。(3)南坡1000m以下蕨类植物区系组成更接近亚热带区系,而其他地带则与温带蕨类植物区系更为接近,DCA排序很好地证明了此结果。综合来看,将南坡海拔1000m作为秦岭山地亚热带与暖温带的生态分界线较为科学。  相似文献   

14.
利用C14测年方法对陕西翠华山不同时期的山崩进行了绝对年龄的初步研究。C14测年数据与宏观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的结论吻合,证实了翠华山山崩景观形成为多期性的结论,同时与地震事件有一定的关系,为研究山崩成因提供了科学论据。  相似文献   

15.
浅析庐山生态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兴的较高层次的旅游形式。庐山是江西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996年被收入《世界遗产名录》,近年在申请国家地质公园。其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宜于发展生态旅游。通过对庐山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梳理,总结庐山生态旅游资源的特征,从生态学的角度对生态旅游资源的现状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讨庐山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和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逆化、热岛效应等五大环境污染问题,针对性地提出庐山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措施,以便更好地促进庐山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运用地理学的资源评价法和区域比较分析法,分析了我国已有风景区中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资新盆地丹霞地貌景观特征,并与我国其它著名丹霞地貌景观进行了对比和景观质量评价,指出资新盆地丹霞地貌景区具备申报世界地质公园的诸多有利条件和基础,广西资源县与湖南新宁县应该联合起来协调申报。  相似文献   

17.
梁国付  韩艳  丁圣彦 《地理科学》2010,30(2):242-247
运用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利用地形位指数,分析伏牛山北坡森林景观动态变化的地形梯度特征。结果显示:森林景观动态变化与地形梯度有密切关系,1986和2003年,森林景观在地形梯度上的优势分布区间(Pie>1)分别为9~30和10~30,即在的中高地形梯度上,且有向高地形位略为移动的趋势。森林景观类型保持不变部分、森林景观转化为非森林景观类型部分和非森林景观转化为森林景观类型部分所对应的在地形梯度上的优势分布区间(Pie>1)分别为10~30,5~12和4~10、18~24。分析森林景观动态变化与地形位指数的相互关系,表明森林景观动态变化与地形位指数有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Thirty years ago D. W. Meinig argued that certain landscapes “are part of the iconography of nationhood.” From the earliest European settlement, the North American “wilderness” forged the crucible that shaped U.S. culture. By the early nineteenth century romantic aesthetic theories and nationalistic patriotism influenced American perspectives on the emerging cultural landscape. Artists, writers, and travelers sought out places for their healthful and scenic qualities as well as for moral instruction from nature. The locus of this confluence of politics, philosophy, and art was the Hudson River Valley of New York State. Guesthouses and hotels, especially in and around the Catskill Mountains, accommodated these travelers.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cultural basis of the mountain resort in its appropriation and marketing of a regional landscape and its incorporation as a national icon, with a specific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honk Mountain House by the Smiley family from 1869 to 2008.  相似文献   

19.
该文论述我国客运索道建设状况及相关的研究现状 ,从争论的焦点、实质和背景三方面分析泰山索道建设引发的争论 ,运用景观生态学廊道等相关理论 ,论述索道建设与旅游景观开发协调发展的前提 ,提出两者协调发展的三个途径。  相似文献   

20.
本文首先用统计方法,分析了秦岭—黄淮平原过渡带降水量和暴雨分布的特点,然后探讨了地形对降水过程的影响松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