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野外观察分析, 综合前人研究成果, 对新生代时期鲁西地块的深、浅部构造特征、地震活动性以及动力学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鲁西地块新生代浅表主体断裂构造格局为NW—NWW走向断裂构成的多米诺式组合, 震源机制解和野外观测揭示, 其具有左旋走滑性质, 并与NE向断裂共同控制了新生代盆地的形成和发育。地球物理资料揭示, 鲁西地块深部15~20km处存在一条缓倾滑脱带和大规模低速异常体, 浅表多米诺式断裂体系归并到该滑脱带, 表现为深浅部构造的脱耦性, 深部高低速异常体的过渡区域控制发育了鲁西地区两条NW向中强地震带。动力学成因上与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导致地壳减薄、地幔上涌并在地幔楔中发生小尺度对流有关, 并造成了鲁西地块的隆起抬升。  相似文献   

2.
<正>南华北盆地位于东秦岭-大别山构造带北缘,华北地台的南部,横跨华北地块、华北地块南缘构造带,同时紧邻北秦岭褶皱带,为一在华北地台基础之上发育起来的中、新生代叠合盆地,包括豫西隆起区、周口拗陷、太康隆起、开封拗陷、长山隆起、信阳-合肥拗陷、淮北隆起7个一级构造单元,总面积约15×10~4km~2。韩树荣(1990)和河南煤  相似文献   

3.
中介构造与次洋盆演化——以南海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霍明远  杨华 《海洋学报》1991,13(4):519-530
本文认为地槽与地台是地壳构造活动中两种显著类型,它们均有其一定“度”域.尽管从整体上,它们是相当清楚的,但其时空边界又是比较模糊的.在地壳演化过程中,既不是“非槽即台”,也不是“非台即槽”,而是地槽向地台演化,尔后地台又向地槽演化,其中均经过一个“中介构造”阶段.中介构造把地槽与地台联系起来,共同形成了地壳构造演化的历史长链,它多旋回地螺旋式地向前发展.次洋盆是地台与地槽的中介构造,表现出既有地台的某些特征,又有地槽的某些特征,呈现出亦此亦彼而又非此非彼的过渡性特征.中介构造是地槽与地台互相转变过程中不可超越的过渡阶段,是在地壳演度过程中早就存在而被人们认识较晚的第三基本构造单元,与地槽和地台一起,构成了地壳演化的整个历史链. 本文运用动力地球学原理与大地构造成矿学理论,结合石油地质实验室研究成果,指出石油在自然界形成的物化条件,指出它是地壳中介构造阶段的标型矿产资源,据石油的成因对其进行了分类,从而拓宽了找油气区域与远景评价.  相似文献   

4.
南黄海盆地不仅是扬子地台在海域的延伸,而且是下扬子地块的主体。南黄海盆地中—古生代海相沉积建造与四川盆地相似,具有与威远、安岳、五百梯、焦石坝、普光、龙岗等大型、特大型油气田相同的含油气层位,发育3套区域性烃源岩和3套完整的生储盖组合,油气资源潜力巨大。崂山隆起是海相下古生界的油气远景区,勿南沙隆起是海相中—古生界的油气远景区。  相似文献   

5.
对南黄海境内扬子准地台界限和演化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根据近两年来在南黄海海域新获得的多次复盖数字地震剖面、重磁测量和钻井资料结合地质部第一海洋地质调查大队、航空物探大队909队的工作成果,试对杨子准地台在黄海境内的界限和构造演化(主要是中、新生代)问题予以探讨,尚希同志们指正.一、扬子准地台在黄海境内的界限关于杨子准地台在南黄海海域的位置,尚无一致意见,以往的研究者多以嘉山—响水—千里岩断裂带作为扬子准地台北界;后有人推测该界限可能位于从朝鲜临津江褶皱带经南黄海北缘至青岛、诸城一带,并提出临津江褶皱带乃是秦岭褶皱系的东延部分,后受郯庐断裂带的切割产生位移.地质矿产部第一海洋地质调查大队的同志们认为:苏北盆地的基底是所谓“鲁苏地盾”和扬子准地台的一部共同组成,二者之间,除古生界—中生界中、下三叠统盖层不断增厚、且呈过渡关系外,并无明显界限可寻.最近,江苏区测队在完成苏北地区1:20万地质测量工作后,根据基底时代、主要岩性、矿产及莫霍面深度等指出:扬子准地台与中朝准地台之间的界限应以海(州)-泗(阳)断裂带为界,详见表1.  相似文献   

6.
胶东地块构造演化及其东延去向问题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在介绍朝鲜发现上奥陶统一志留系和泥盆和临津群的基础,上依据陆地、海洋的地质和物探成果,对传统的“胶辽地块”连接图式提出质疑.认为辽东地块与朝鲜狼林地块连一体,胶东地块过黄海与京畿地块相接,其北的临津江断槽带西延连“蓬莱群”构造带.  相似文献   

7.
在陆架边缘附近 ,大规模旋转地块通过以下两种作用形成 :①陆坡的逐渐蠕动形成了相似的生长断层体系 ;②陆架边缘突然崩塌 ,形成了上覆旋转地块的大规模侵蚀挤离面。第一种作用具有与构造蠕动和地块旋转同步的沉积作用 ,产生向海盆逐渐变薄的楔形体的扇形展布地层倾角 ,变形基底之上的密度不稳定性使楔形体向海盆部分产生蚀截顶。由于动力沉积—构造体系是由不断的沉积物供应支持的 ,所以沉积环境通常为浅水。由于地块旋转出现于沉积作用之后 ,第二种作用产生的地块通常没有倾角的扇形展布现象。陆架边缘的崩塌产生了从浅水至深水环境的突然…  相似文献   

8.
根据野外观察分析,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对鲁西地区中生代褶皱叠加期次、构造特征以及动力学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鲁西中生代构造期次主要分为印支期和燕山期两幕褶皱-逆冲推覆作用,印支期主要为近东西向的宽缓褶皱,燕山期则以北东—北北东向的逆冲推覆和相关褶皱为主,两期褶皱叠加,形成穹盆构造。鲁西地区这种穹盆构造是东亚构造体制转变的地壳变形构造特征的产物。中生代以来,华北和华南地块之间的拼合构成了最初的东亚大陆,主要以近东西向构造为主。中生代中晚期逐渐发育起来的北北东向的环太平洋构造带叠加在东亚大陆的东缘,意味着在这期间古特提斯构造域为主导的汇聚体制转变为古太平洋构造域的俯冲消减体制。  相似文献   

9.
软弱地质体对反转构造变形制约作用的物理模拟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水盆地的构造变形表明,大陆边缘上常存在与刚性地质体相对应的软弱地质体,它们不仅加强了裂陷期的沉降变形,而且加强了挤压反转期的褶皱隆升。为了揭示软弱地质体对构造变形的影响,作者利用物理模拟方法设置了4组实验,基于模拟结果讨论了琼东南盆地西南部反转构造的发育机制。实验对比分析发现,无论哪种应力场下反转变形都更容易在软弱区集中,软弱区所处构造位置及其所受应力性质对反转构造发育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通过模拟结果与实际构造对比分析,认为琼东南盆地西南部构造反转发育主要受斜向挤压应力和软弱体的共同影响,推测其挤压应力来源于盆地西北部,可能与印支地块的旋转挤出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0.
澳大利亚西北陆架盆地是一个长期继承性发育的叠合盆地,三叠纪时期处于稳定克拉通大陆边缘拗陷阶段,沉积区基底构造稳定,坡度平缓,发育大型的浅水三角洲。利用钻井、地震以及古生物资料,明确了当时的古地理、古气候与沉积特征:平面上具有三角洲平原分布广、三角洲前缘欠发育、无前积现象等特征;纵向上具有相漂移、地层厚度大、三角洲平原薄煤层普遍发育等特点;沉积作用以单向水流作用为主,正旋回的分支流水道砂体广泛发育;三角洲砂岩分布广,成分成熟较高,但分选磨圆差-中等,互层泥岩中陆源碎屑有机组分丰富,体现了浅水、快速堆积、远距离搬运的特点。平面上西北陆架North Carnarvon以及Browse主力三角洲砂体位于中晚三叠世卡尼期-诺瑞期;而Bonaparte盆地主力砂体位于中三叠世拉丁期-卡尼期。晚三叠世澳大利亚西北陆架北部普遍发生抬升,导致Browse盆地与Bonaparte盆地三叠系发育不全,三角洲规模较小;而西北陆架西南部North Carnarvon盆地地层发育齐全,厚度大,且发育大型三角洲。Pilbara地块、Yilgarn地块以及Kimberley地块为源区三大古陆,其中Pilbara地块与Yilgarn地块大多出露太古代花岗岩类,Kimberley地块以元古代变质结晶岩和沉积岩为主,为盆地提供了充足的碎屑沉积物。利用岩矿资料、磷灰石裂变径迹等资料探讨了大型三角洲的碎屑物来源:North Carnarvon盆地物源主要来自于Pilbara以及Yilgarn地块,Browse以及Bonaparte盆地物源主要来自于Kimberley地块。研究成果表明,在三叠纪全球温室气候背景条件下,特提斯南缘具有发育大型三角洲的特殊古地理背景;大型三角洲发育的地质条件除充足的降雨与丰富的物源供给外,还必须具有稳定持续沉降的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11.
一、大陆大洋形成概念的分歧地球上的壳层有两层,上层为硅铝质称硅铝壳(或称花岗岩壳),它是构成大陆的主要物质,纵波速度5.5—6.2公里/秒,密度2.7克/立方厘米,褶皱部分厚约30公里,地台部分厚约24公里(如阿尔卑斯30公里、内华达28公里、俄罗斯地台20公里、南非地台24公里).下层为硅镁质称硅镁壳(或称玄武岩壳),地震纵波速度6.2—7.4公里/秒,密度2.8—3.0克/立方厘米,大陆部分的硅镁壳位于硅铝壳之下,地台处厚约16公里(如俄罗斯18公里、南非公里).褶皱带处厚约40公里(如阿尔卑斯36公里、内华达42公里),大洋部分缺硅铝壳,硅镁壳厚5—8公里,其本身又分二层,上层是从地球内新喷发出来的玄武岩,纵波速度5.12公里/秒,密度为2.55克/立方厘米;下层纵波速6.7公里/秒,密度2.86克/立方厘米,主要是基性岩、超基性岩、辉长岩,它是大陆下硅镁质层的连续体,由于上复硅铝壳的裂开而出露.由此可见大陆大洋的形成和地球圈层有关,又是地球圈层形成以后地壳构造运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第 一 钮十年创业结硕果,继往开来谱新篇……,…………··二……··,………·,…………何起祥(1)论鲁东地体的形成机制及其归属…………………………………………………蔡乾忠(5)试论渤海湾盆地沙河街组海侵作用与油气……………………………………彭世福等(17)黄海表层沉积物中生物碳酸钙骨骸的氧、碳同位素特征…………··,孙嘉诗 郑淑葱(29)冲绳海槽的形成与演化探讨………………………………………………………黄福林(43)黄海晚更新统表层与全新统底层的沉积相及其界面特征………………………徐家声(53)试论大洋多金属结核的金属物质…  相似文献   

13.
具有统一发展史和构造属性的中国华北-东北南部-朝鲜北部地区构成了东亚地区较大的稳定区-中朝古陆,大量的研究工作使得其内部及其南部的大地构造格局逐渐明朗化,作为中朝地台与其南侧的稳定区-扬子地台之间的过渡带-秦岭地槽的构造轮廓、构造属性、发展史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厘定。由于郯庐断裂的影响,加之研究程度的限制,在该断裂以东,中一朝古陆与扬子地台的构造关系及其间过渡带-秦岭地槽的东部延伸问题一直困绕着人们,  相似文献   

14.
渤海大地构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渤海地洼列是位于河淮地洼系的东北部,是一个中、新生代的活化区.自中元古代起渤海进入地台发展阶段,古生代发生多次升降运动,形成地台型浅海相,海陆过渡相及陆相沉积,中生代末期,受地幔隆起活动影响,开始活化,经历了地洼阶段的初动期、激烈期、余动期三个发展阶段,才使渤海地洼列成为叠复式构造特征的大型新生代断陷盆地.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东部陆地过黄渤海与朝鲜半岛地质构造连接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东部与朝鲜半岛为黄海所隔,其地质构造的演化关系,历来为海洋地质、石油地质学家所关注.以往,许多地质学家都沿用日本地质学家小林贞一等人,在三十年代提出的"秦岭-汉城地障"和五十年代初的"福建-岭南地块"之说,而后者几成定论.这是让中国东南部的华夏(福建)地块,穿越东海和南黄海,去与朝鲜半岛的"岭南地块"连接;把宽近500公里、包括几个复杂构造单元的钱塘-江南-太湖-下扬子区(狭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东部的苏鲁造山带印支期先后经历了大洋消减俯冲、大陆碰撞、陆壳深俯冲、陆内造山等复杂过程。综合苏鲁造山带的构造地质学、岩石学、岩相古地理学、年代学进展,发现以下事实用传统的华南向华北俯冲难以解释:(1)徐淮地区形成了明显的朝北西拓展的逆冲构造变形,此外,苏鲁造山带中还存在大量的北西向逆冲推覆构造;(2)苏鲁造山带中出露的白垩纪花岗岩中来自古元古代的继承锆石,以及Sr、Nd、Pb同位素示踪结果都显示与华北地块南缘地质体更为相似;(3)苏鲁造山带北侧的胶莱盆地以及胶北隆起缺乏晚古生代到中生代的弧后火山岩证据;(4)华北南缘三叠纪时期的古地理环境更接近被动大陆边缘。基于这些事实,本文认为,晚古生代-早三叠世早期苏鲁段的商丹洋可能向南东俯冲,不同于秦岭-大别段的商丹洋向北俯冲,消减到秦岭-大别微陆块苏鲁段之下,发生华北地块与该微陆块的拼合,华北地块整体向南东楔入秦岭-大别微陆块,导致大别-苏鲁超高压岩石垂向折返剥露;中三叠世-晚三叠世,勉略洋自东向西的剪刀式闭合,华南地块向北秦岭-大别微陆块俯冲拼合,并逐渐将华南地块与华北地块之间的秦岭-大别微陆块向西、向北侧向挤出,到了中生代华北地块持续向南东俯冲并楔入华南地块,将苏鲁-大别造山带沿郯庐断裂错断并最终形成该区总体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17.
南海北部海陆联合深地震探测及其地质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海北部海陆地震联测经历了旧气枪震源的初始试验、大容量气枪的引进与改造、陆上台站和海底地震仪联合接收等3个阶段,填补了海陆过渡带深部结构的研究空白,其结果显示滨海断裂带在速度结构上表现为低速特征,并揭示了南海北部陆缘地震带的深部发震构造与地壳内部低速结构和交叉断裂的耦合作用存在紧密联系。西沙和南沙海陆联测为北部联测的进一步工作,可以构建穿越南海北部陆缘、西沙地块到南沙地块等陆缘的超长地壳结构剖面,对我们揭示南沙地块内部微块体结构、南沙地块及其邻区的深部速度结构以及南沙地块与周边海盆、陆块间过渡带的综合地质地球物理结构,了解南沙地块现今的构造状态与构造变迁历史,解译南沙地块裂离演变过程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华南钦杭结合带东段成矿特征与构造背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钦杭结合带是中国华南重要的多金属成矿带,位于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结合部,北西以景德镇-湘潭-凭详深断裂带为界与扬子地块相邻,南东与华夏地块的边界为绍兴—萍乡—北海深断裂。在其漫长的地史时期主要经历了晋宁、加里东、印支、燕山构造运动,依次经历了洋壳俯冲与陆-陆碰撞、聚合造山、统一华南陆块形成、陆内强烈褶皱变形、燕山期地块活化、中生代大规模岩浆岩侵入与喷发、陆内成盆等发展阶段,导致钦杭结合带内存在有特征各异、形成时代不同的多期多种矿床集中出现。不同期次和特征的构造运动控制着相应的成矿作用,其中燕山期是钦杭结合带的成矿高峰期。  相似文献   

19.
新元古代陡山沱期古海洋生物群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典型的埃迪卡拉生物群出现前,新元古代陡山沱期的扬子地台发生了真核生物进化与辐射的事件。陡山沱组地层中发现的真核生物化石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以磷酸盐化或硅化保存的微体化石群;另一种是在黑色页岩内发现的宏体藻类化石群。对陡山沱期古海洋中的生物群从类型、分布、生物群组成和生物地层等方面进行探讨,系统地概况了中国南方陡山沱期生物事件的整体面貌。相对于埃迪卡拉生物群,陡山沱期的生物群更接近新元古代大冰期过后生物复苏时的最早形态,表明陡山沱期是真核生物演化的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20.
红河断裂带是一巨型走滑断裂带,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过程中成为印支地块和华南地块之间相互运动的主位移带。通过有限差分数值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在碰撞期间,红河断裂带首先经历了左旋走滑运动,红河断裂带中央部分的左旋偏移量最大,达到约325km,印支地块向南东挤出,在5Ma BP后表现为右旋走滑,说明沿红河断裂带的剪切运动是红河断裂带西端与印度-欧亚碰撞边界之间距离的函数,随时间而减小并控制了印支地块与华南地块之间的相对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