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黄海产海燕(Asterina pectinifera)海星皂甙的制备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甲醇提取法和乙醇提取法从黄海产海燕体内提取了海星总皂甙,其产率分别为0.052%和0.062%,产品经理化实验、溶血实验、紫外光谱及红外光谱分析鉴定,证明提取物为海星总皂甙.海燕海星总皂甙的熔点为242℃~255℃.  相似文献   

2.
海星皂甙及其他活性成分研究概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海星又名海盘车 ,属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 ,海星纲(Asteroidea)。包括显带目(Phanerozonia) ,有棘目(Spinulosa) ,钳棘目(Forcipulata)等。海星为海生底栖动物 ,在世界各海域均有分布。我国沿海有100多种 ,黄、渤海常见种类有多棘海盘车、罗氏海盘车、陶氏太阳海星等。海星为肉食性动物 ,吞食各种软体动物、棘皮动物等 ,日吞食量很大。另外 ,海星的繁殖能力和再生能力很强 ,对沿海扇贝、牡蛎、贻贝、鲍鱼等贝类养殖业具有较大危害。近年来 ,有关海星活性成分的研…  相似文献   

3.
罗氏海盘车组织中海星皂甙的分布及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采自黄海的罗氏海盘车多种组织进行了海星皂甙的提取与活性研究。经理化实验、溶血试验、紫外光谱和红外光谱分析鉴定证明,提取物为海星总皂甙。罗氏海盘车的供试组织内均含有海星总皂甙,各组织的溶血性能按以下顺序依次递减:体壁、胃、生殖腺和幽门盲囊,这些组织的海星总皂甙产率分别为0.1538%,0.0239%和0.4160%。罗氏海盘车海星总皂甙的溶点为175℃~178℃。从砂海星、罗氏海盘车与海燕提取的海  相似文献   

4.
对采自黄海的罗氏海盘车多种组织进行了海星皂甙的提取与活性研究.经理化实验、溶血试验、紫外光谱和红外光谱分析鉴定证明,提取物为海星总皂甙.罗氏海盘车的供试组织内均含有海星总皂甙,各组织的溶血性能按以下顺序依次递减:体壁、胃、生殖腺和幽门盲囊,这些组织的海星总皂甙产率分别为0.1538%,0.3038%,0.0239%和0.4160%.罗氏海盘车海星总皂甙的熔点为175℃~178℃.从砂海星、罗氏海盘车与海燕提取的海星总皂甙测试结果比较可以看出,罗氏海盘车海星总皂甙的活性最高,海燕海星总皂甙的活性最低.  相似文献   

5.
本文是西沙群岛棘皮动物研究报告的续编——海星纲。材料是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采集的标本,其中大部分标本是作者自己于1958年在该岛调查时所采获。海星纲标本共374个,经过研究鉴定,分隶于7科, 15属和17种。其中有一新种,有8种在我国属首次记录(下列名录中有*号者)。 我们在西沙群岛所采的海星纲种类不多,这是由于我们过去的采集工作局限于潮间带的缘故。如果能在潮下带进行采集调查,种数肯定会增加很多。  相似文献   

6.
海星的世界     
猫猫 《海洋世界》2011,(9):46-46
你会想到平时一动不动的海星竟是一种贪婪的食肉动物吗?海星的主要捕食对象是一些行动较迟缓的海洋动物,如贝类、海胆、螃蟹和海葵等.一个海星一天能吃掉十几只扇贝,食量真是大得惊人.海星的消化能力很强,它能将胃从嘴里吐出来,直接选择食物,将自己要吃的部分卷住,然后连同胃一起缩进肚子里.尽管海星是一种凶残的捕食者,但它对自己的后...  相似文献   

7.
长棘海星的暴发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有效控制长棘海星暴发,保护珊瑚礁生态系统,文章概述长棘海星的生物特征以及暴发周期、破坏程度和暴发原因,同时基于对我国西沙群岛海域的相关调查和分析,提出防治措施。研究结果表明:长棘海星的主要食物为造礁石珊瑚,具有个体大、数量多和生长快等特点,其暴发严重破坏珊瑚礁生态系统;我国西沙群岛盘石屿海域存在长棘海星暴发的迹象,主要原因包括台风过境、全球变暖和天敌减少等;可综合采取投放天敌、人工清理以及跟踪监测和预警等措施,加强对长棘海星的防治。  相似文献   

8.
长棘海星(Acanthaster planci)作为珊瑚的天敌之一,因其对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灾难性破坏而备受关注。然而,长棘海星在南海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的时空分布特征仍不清楚。本研究于2020年9月、2021年4月和2022年1月对西沙群岛礁区表层海水进行取样,借助环境DNA(environmental DNA)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表层海水中长棘海星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COTS-mtCOI)基因片段浓度的时空变化,及其与海水温度、盐度、pH、叶绿素含量和营养盐含量等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发现,2020−2022年,西沙礁区COTS-mtCOI片段浓度的变化范围为0~4.13×107 拷贝数/m3,且永乐环礁附近一直有较高的COTS-mtCOI片段浓度。对于华光礁、晋卿岛、羚羊礁、全富岛和赵述岛而言,2020年9月表层海水中COTS-mtCOI片段的平均浓度显著高于2021年4月和2022年1月(p<0.05)。此外,COTS-mtCOI片段浓度与表层海水的温度显著正相关(p<0.05)。研究结果表明,当前长棘海星群体广泛分布于我国西沙群岛海域,永乐环礁可能分布着较高密度的长棘海星群体,水温升高可能促进长棘海星的暴发。本研究有助于了解南海珊瑚礁生态系统中长棘海星的种群分布特征,同时也能够对长棘海星暴发的预警预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长棘海星暴发对珊瑚礁生态系统产生了严重危害,而水体营养盐的补充可能是导致长棘海星暴发的一个关键因素。砂质沉积物对调控珊瑚礁区的营养盐浓度和结构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本研究通过流动式反应器对长棘海星和砂质沉积物进行模拟实验,分析长棘海星排泄活动及其死亡后有机体降解对水体营养盐的影响,并探究砂质沉积物的响应。实验结果表明:(1)长棘海星排泄的溶解无机氮(DIN)和溶解无机磷(DIP)通量分别为(83.55±4.74)μmol/(ind.·h)和(2.53±0.03)μmol/(ind.·h),这些营养盐可能给长棘海星的持续暴发提供营养条件;(2)砂质沉积物对长棘海星排泄导致的营养盐浓度升高具有缓冲作用,约70.7%的DIN和91.4%的DIP被截留在沉积物中,但沉积物界面营养盐交换导致的氮磷比升高可能不利于珊瑚生长;(3)长棘海星死后的有机体降解可促使沉积物–水界面释放营养盐,结合海星暴发密度估算,其释放的营养盐可导致上覆水中DIN和DIP浓度分别升高0.32 μmol/L和0.01 μmol/L,这可能会促使大型藻的快速生长而妨碍珊瑚的自我修复。  相似文献   

10.
6-O-羧甲基壳多糖的细胞毒性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溶血试验和细胞毒性试验研究6 -O-羧甲基壳多糖的细胞毒性效应,结果表明:1% 浓度的6-O-羧甲基壳多糖对红细胞溶 血率小于5%,说明该材料无溶血现象。以手术缝合线和500μg/mL的苯酚为对照研究不同分 子量的6-O-羧甲基壳多糖分别在1000μg/mL和2000μg/mL浓度下对大白鼠皮肤成纤维细胞 生长的影响,经过2d,4d,7d细胞培养,细胞增殖率均大于100%,说明该材料对成纤维细胞 无毒性效应且对大白鼠皮肤成纤维细胞有促进生长的作用,分子量越小促生长作用越强,随 着培养时间延长促生长作用亦增强。此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证明,6-O-羧甲基壳多糖作为医 用生物材料在细胞毒性方面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1.
GC-MS测定海龙与海星中甾醇类化合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震  党志  朱志鑫 《海洋通报》2003,22(6):92-95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对两种常见海洋中药粗吻海龙(Trachyrhaphus serratus)与多棘海星(Asterias amurensis)中的甾醇化合物进行了分析。经鉴定,海龙的甾醇成分主要为胆甾醇类,海星甾醇主要为△^7-脱氢胆甾醇、麦角甾醇与豆甾醇类化合物。研究结果对于探索海龙与海星的活血补益的物质基础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通过硅胶柱层析法分离得到多棘海盘车脑苷脂,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及电喷雾质谱(ESI-MS)分析鉴定其结构。GC-MS分析表明,多棘海盘车脑苷脂AAC-1、AAC-2的糖基组成相同,均为葡萄糖;长链碱主要由d18∶2、d18∶3以及少量的d22∶1组成;两者结构最主要的差别在脂肪酸部分,AAC-1由C2位不含羟基的脂肪酸组成,而AAC-2则由C2位含1个羟基取代的脂肪酸组成。ESI-MS分析结果表明,AAC-1和AAC-2的分子量范围在740~850amu之间。通过GC-MS和ESI-MS结合使用,可快速推测出多棘海盘车脑苷脂基本结构及单体分子组成,对下一步的构效关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以多棘海盘车(Asterias amurensis)为试验对象,研究了多棘海盘车对3种双壳贝类的摄食选择性、摄食过程中用于搜寻和处理饵料生物的时间分配以及摄食机制等。试验以选择指数、捕食速率、日平均摄食率对多棘海盘车的摄食行为及搜寻和处理时间比进行了描述和统计。结果表明:各处理组多棘海盘车对菲律宾蛤仔的选择指数均为最高,占3种饵料生物的70%以上,显著高于太平洋牡蛎和紫贻贝(P<0.05),而各处理组对太平洋牡蛎的选择性均最低。多棘海盘车对菲律宾蛤仔的捕食速率和日平均摄食率显著高于太平洋牡蛎和紫贻贝。研究发现,在各处理组中多棘海盘车用于搜寻饵料生物的时间无显著差异,但随饵料密度的增加,用于处理饵料的时间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14.
通过常规生物学测定、解剖观察和组织切片方法,对2011年6月~2012年5月采自青岛浮山湾海域的多棘海盘车(Asterias amurensis)样本进行繁殖生物学研究。结果表明:青岛近海多棘海盘车的繁殖季节为10月至次年1月;雌雄发育同步,性比为1.05∶1;根据卵巢和精巢的外观特征、组织学结构特点和性成熟系数,可将两者的发育分为Ⅰ~Ⅵ期,每个分期具有不同的性腺结构特点和配子特征;海水温度和日照长短会影响性腺发育,温度降低会刺激个体繁殖;性腺生长由消化腺提供能量,性成熟系数和消化腺指数在一周年内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利用牙鲆鳃细胞系分离和培养淋巴囊肿病毒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本文利用牙鲆鳃细胞系进行了养殖牙鲆淋巴囊肿病毒的分离及培养 ,并通过电镜对培养细胞中淋巴囊肿病毒的形态及感染循环进行了初步研究。将病鱼的淋巴囊肿组织无菌滤液接种牙鲆细胞系 ,细胞出现了明显的细胞病变 ( Cytopathic effect,CPE)。电镜观察在培养细胞的胞质中有病毒的包涵体 ,胞质中散在 6角形、5角形或圆形的病毒粒子 ,大小为 10 0~ 140 nm之间。在感染细胞的线粒体中也存在大量的病毒颗粒。  相似文献   

16.
The dinoflagellate genus Ostreopsis produces palytoxin-like compounds (PLTXs) and the genus Gambierdiscus produces ciguatoxins (CTXs) and maitotoxin (MTX). Human illness has been recorded following the consumption of CTX-contaminated finfish. Their effects on the flora and fauna in the environment are largely unexplored. Toxin profiles of extracts of Ostreopsis and Gambierdiscus isolates from the Pacific region were characterised using liquid chromatography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Sea urchin (Evechinus chloriticus) fertilisation was unaffected by any algal extracts, but extracts containing maitotoxin-3 (MTX-3, but not MTX or CTXs), or with high concentrations of PLTXs, were toxic to urchin larval development. Gambierdiscus extracts containing CTXs elicited toxic responses in zebrafish (Danio rerio) embryo toxicity assays; extracts containing only MTX-3 elicited a limited response. Ostreopsis extracts containing PLTXs caused no response.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potential impacts of toxic dinoflagellates on larval organisms and the potential of embryonic assays as toxicity screening tools.  相似文献   

17.
不同盐度下蓝非鲫鳃泌氯细胞的结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实验研究生活于不同水环境中蓝非鲫[Oreochromisaureus(Steindachner)]鳃泌氯细胞显微和超微结构的变化。泌氯细胞分布于鳃小叶基部,淡水环境中,泌氯细胞胞体较小,无分泌腔,核大,中位;海水环境中,泌氯细胞体积增大,有明显分泌腔,核小,基位;淡水过渡到海水的过程中,粗面内质网减少,核缩小,核内染色质凝聚程度增加;胞质中形成发达的微细小管系统;线粒体大量增多,以分泌腔为中心放射状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微细小管系统由多分支膜质小管组成,是Na+、K+、Cl-等离子代谢吸收和运输的主要细胞器;微细小管系统的增多与粗面内质网的减少是同步发生的,膜质小管可能源于内质网,随渗透压改变,二者相互转化;线粒体在渗透压变化过程中提供细胞代谢所需的能量。  相似文献   

18.
库里亚藻(Coolia)是一类广泛分布且具有生物毒性的海洋底栖甲藻。本研究对近年来在中国南海西沙群岛海域采集分离的4株库里亚藻, 通过光镜及电镜下的形态学观察, 并结合基于核糖体大亚基(large subunit, LSU)rDNA(D1-D3)和内部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的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 鉴定该4个株系为热带库里亚藻(Coolia tropicalis)。在卤虫(Artemia salina)生物毒性试验中, 热带库里亚藻不同株系毒素提取液对卤虫幼虫表现出了毒性差异, XS554株系的48h半致死浓度(LC50)为1.42mg·mL -1(约相当于1.1×10 5cells·mL -1), 5XS15株系的LC50为1.92mg·mL -1(约相当于1×10 5cells·mL -1)。  相似文献   

19.
Two new species of Hatschekia Poche, 1901 are described from New Zealand specimens of Allomycterus jaculiferus (Cuvier, 1818) and Lepidopus caudatus (Euthrasen, 1878) respectively. Comment is made on the need for revision within the genus Hatscheki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