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班公湖—丁青缝合带老第三纪陆相盆地含油前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罗本家  戴光亚 《地球科学》1996,21(2):163-167
班公湖-丁青缝合带是指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西段,长1700km,宽100,分布有大小20几个第三纪陆相盆地,这些盆地的成盆机制可能与深大断裂上的断块掀斜运动有关,伦坡拉盆地和班戈错盆地是该区最具油气勘探远景的两个盆地,伦坡拉盆地成油气地质条件十分优越,目前已获得工业油流的重大发现,班戈错盆地第三系厚达4000余米,后期构造改造相对较弱,保存较完整,将是另一个有可能获得重大油气发现的第三纪了相盆地。  相似文献   

2.
西藏伦坡拉盆地下第三系沉积体系域基本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马立祥  雷清亮 《地球科学》1996,21(2):174-178
伦坡拉盆地是西藏高原唐古拉山南侧的一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从第三纪牛堡组和丁青湖组的地层特征,古地貌演化,沉积层序及体系域类型的归属,沉积相类型及其展布特征等几个方面描述了沉积体系的基本特点,指出了伦坡拉盆地是一个残留的变形盆地,其沉积古地貌特征与现今盆地构造格局明显不同,并控制了沉积相的类型及其展布,最后对有利油气聚集的相带和地区块进行了预测分析。  相似文献   

3.
伦坡拉盆地是西藏地区唯一获工业性油气流的盆地,油气勘探前景广阔,但其勘探和研究程度均较低,对古近系牛堡组烃源岩的发育状况认识不清,制约了盆地油气资源潜力评价和勘探选区.通过研究钻井、测井及相关化验测试等资料,利用测井多参数回归和盆地数值模拟等方法技术,分析了牛堡组主要亚段有机质丰度、类型及其展布等特征,模拟重建了烃源岩的热成熟演化历史,实现了对伦坡拉盆地牛堡组烃源岩的早期综合评价.研究表明:伦坡拉盆地古近系牛堡组烃源岩发育,并以牛二段中亚段分布最广、厚度最大,在蒋日阿错凹陷最厚在400 m以上,其中优质烃源岩 (TOC>1.0%) 最厚可达170 m;牛堡组总体上属较好级别的烃源岩,其中牛二段上亚段较好-优质烃源岩所占比例最高,牛二段中亚段次之;牛堡组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Ⅰ型和Ⅱ1为主;有机质成熟度总体呈中西部高、东部低的趋势,牛二段中亚段烃源岩现今多处于中-晚期生油阶段,牛二段上亚段和牛三段下亚段烃源岩现今多处于早期生油阶段.牛二段中亚段烃源岩为伦坡拉盆地主力烃源岩,蒋日阿错凹陷为最重要的生烃凹陷.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的形成是亚洲乃至世界历史上重大的地质事件之一,伦坡拉盆地作为西藏地区唯一发现含工业油流的新生代陆相盆地,研究其成因及演化对西藏地区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二维地震和钻井等资料,阐明了始新世牛堡组沉积时期伦坡拉盆地古地貌特征,揭示了古地貌对于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牛堡组沉积时期,伦坡拉盆地构造单元可划分为3个:北部逆冲带,中央凹陷带以及南部冲断隆带。断陷盆地发育经历了湖盆形成、扩张和萎缩阶段,对应于牛堡组层序地层划分中的牛一段、牛二段及牛三段。在恢复伦坡拉盆地古地貌的基础上,指出盆地存在断控坡折型和挠曲坡折型两种控制盆地沉积体系分布的地貌,分别位于盆地的南部和东部。在不同地貌的控制下,盆地北部发育冲积扇和湖底扇组合沉积体系,盆地东缘、东南缘以及南缘则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及扇三角洲组合。盆地中部发育浅湖-半深湖沉积,周缘发育滨湖亚相。盆地内的许多微地貌也对盆地内砂体起到了阻挡与疏导的作用,从而控制了众多水道的规模。  相似文献   

5.
伦坡拉盆地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感应高原隆升过程和环境变化效应的核心地带,不仅能够记录大陆碰撞过程、岩石圈和地壳变形历史,也是获取高原腹地地形地貌演化环境和气候变迁信息最理想的场所。为揭示伦坡拉盆地晚始新世-早渐新世古气候信息,选取盆地西南缘382道班剖面牛堡组二段细粒沉积物样品,通过主、微量元素分析,采用元素组合(C值)、Rb/Sr、Sr/Cu和Sr/Ba等比值以及化学蚀变指数(CIA)、元素风化指数(α)、Ln(Al2O3/Na2O)等多种化学风化指数研究了源区风化作用强度,讨论了古气候演化特征。结果表明:伦坡拉盆地牛堡组二段沉积期古气候整体较为干旱,但在始新世-渐新世之交存在一个明显的降温事件,该降温事件并不局限于伦坡拉盆地,在青藏高原及周缘其它地区也被广泛记录,是新生代始新世-渐新世全球降温事件的陆内响应。  相似文献   

6.
青藏高原中部新生代伦坡拉盆地沉降史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马鹏飞  王立成  冉波 《岩石学报》2013,29(3):990-1002
新生代伦坡拉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中部,拉萨地体与羌塘地体间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之上.伦坡拉盆地及缝合带上其他陆相盆地的形成反映了班怒带缝合之后的再活化过程.盆地内部主要沉积了始新世-中新世牛堡组与丁青湖组两套地层,虽然后期的风化剥蚀和地表第四纪覆盖对获取野外露头资料造成了一定影响,但20世纪50年代以来大规模的钻井勘探为研究区域大地构造和沉积盆地演化提供了重要依据.为重建伦坡拉盆地的沉降史,本文对盆地中11条钻井剖面和1条实测剖面进行了回剥分析.沉降曲线显示盆地经历了两个明显不同的沉降阶段和一个缓慢抬升阶段.初始的快速沉降开始于始新世,在区域伸展作用下上地壳破裂形成半地堑型盆地,并开始在滨浅湖环境中沉积牛堡组地层.这一过程中伴有左行走滑.渐新世早期,受构造活动之后热量传导的影响,前期快速沉降被缓慢热沉降取代,沉降中心向北东方向迁移,并在半深湖-深湖环境下沉积丁青湖组地层.与此同时印度板块不断向北俯冲,在挤压作用下热沉降逐渐减弱并提前结束.中新世波尔多阶基底开始构造抬升,盆地不断发生挤压变形,并最终形成了现今的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7.
伦坡拉盆地是青藏高原上小型的陆相沉积盆地,发育于始新世早期,经历了断陷,坳陷和抬升改造三个发展阶段,沉积了始新统牛堡组和渐新统丁青湖组两大套厚达4000m,以上的砂泥岩地层。本文从地震资料入手,论述了盆地的地震层序、断层活动、原型盆地、局部构造与特殊地震相类型,并利用多种地震参数对罗马敌库含油构造进行储油层综合分析,从而预测了有利的含油气区块和纵向含油气层段。  相似文献   

8.
伦坡拉盆地牛堡组的夺储集性能研究程度较低,物性分析项目及成果资料少,给储量计算带来困难,因此,有必要研究储集性能。  相似文献   

9.
西藏中部伦坡拉盆地古近系沉积有机质特征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藏中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之上发育一些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与西藏海相沉积盆地相比,这些陆相沉积盆地沉积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及热演化程度中等,具有很好的油气勘探前景.伦坡拉盆地是其中的代表并且是目前西藏唯一的获得工业油流的盆地.本文对伦坡拉盆地古近系丁青湖组与牛堡组实测剖面有机岩石学及有机地球化学分析研究表明:丁青湖组页岩沉积于半深湖-深湖环境,有机碳含量在2.84%~6.92%之间,有机质类型为Ⅰ型和Ⅱ1型,母质主要来源于藻类及少量高等植物的输入,有机质镜质组反射率(Ro)在0.46%~0.63%之间;牛堡组泥岩和页岩为滨浅湖相沉积,有机碳含量在0.25%~5.99%之间,有机质类型为Ⅰ型和Ⅱ 1型,母质主要来源于藻类及极少量高等植物的输入,镜质组反射率(Кo)在0.49%~0.66%之间;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分布特征显示丁青湖和牛堡组沉积于分层的水体且底部水体盐度较高.  相似文献   

10.
卢志友 《地质与勘探》2018,54(5):1060-1068
青藏高原中-新生代沉积盆地油气资源评价目前程度相对较差,对有机质来源及热演化过程等了解程度较低。本文以尼玛盆地古近系牛堡组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以及有机质热演化程度的分析,结果显示:尼玛盆地牛堡组泥岩烃源岩有机碳质量分数在0.52%~4.14%,平均1.25%,属中等-很好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II1型为主,三件为I型。烃源岩岩石热解峰温Tmax为424~483℃,镜质体反射率Ro为0.72%~0.86%,表明有机质演化达成熟-高成熟阶段。综合数据分析表明尼玛盆地牛堡组烃源岩具有较好的生烃潜力。这对认识尼玛盆地的油气勘探价值,进一步突破在青藏高原陆相第三系盆地寻找油气资源仅在伦坡拉盆地中东部概念的束缚,为整个伦坡拉盆地群开展油气勘探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广东油柑窝组以含丰富的茂名无盾龟Anosteira maomingensis和石油马来鳄Tomistoma petrolica等爬行类化石而成为我国古近系的一个重要化石层位,但长期以来关于油柑窝组的时代问题一直存有争议。最近,在油柑窝组油页岩中又新发现了哺乳动物化石——杨氏路南兽(相似种)Lunania cf.L.youngi,根据茂名盆地油柑窝组的爬行类、鱼类、孢粉化石以及新近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油柑窝组的时代应为始新世晚期。  相似文献   

12.
萨拉乌苏组的沉积环境及地层划分问题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袁宝印 《地质科学》1978,13(3):220-234
鄂尔多斯高原东南部,萨拉乌苏河两岸广泛出露巨厚的第四纪河湖相沉积,自其中发现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以来,便成为华北晚更新世标准地层之一,命名为萨拉乌苏组。但以前多偏重于化石和石器的研究,并将这套巨厚的河湖相沉积笼统地划为晚更新世。这种情况已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生产和科研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从沉积物特征、沉积环境、古气候等不同角度对该地层做进一步的详细划分。作者曾有机会参加萨拉乌苏河流域第四纪地质调查及古脊椎动物化石的发掘工作。  相似文献   

13.
山东诸城晚白垩世孢粉组合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山东晚白垩世沉积以往未见孢粉化石。近年,通过对山东诸城侯家屯钻井岩心的研究,发现了丰富的孢粉化石,为确定地层时代和恢复古气候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其孢粉组成如下:  相似文献   

14.
作者在四川渡口地区选择了桐子林、金江火车站、盐边新村三个露头剖面,做了系统的孢粉取样及分析。本文就分析结果,讨论了本区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对比及古环境等方面问题。  相似文献   

15.
北京地区一万三千年来自然环境的演变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者在泥炭的普查、勘探工作中,依据地层和泥炭产出特征,于1976年对北京山前平原和山间盆地内全新世古地理环境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古-中全新世,区内湖沼发育,分布广泛(图1)。这些湖沼的兴衰变化直接控制了地层的沉积和泥炭的形成。按这一认识,实践中找到了较大型的泥炭矿与新的远景区。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汤原断陷第三纪地层层序及时代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依据黑龙江汤原断陷30口井的岩性及古生物资料,建立了汤原断陷古近纪、新近纪地层层序。依据孢粉、藻类、植物和介形类化石建立19个生物化石组合,讨论了各组的时代及其与邻区的对比。依据汤参3井(25.0-100.0m)和互6井(138.5-237.5m)岩性及孢粉组合将道台桥组引入汤原断陷。汤原断陷地层层序为古新统乌云组,始新统新安村组、达连河组,渐新统宝泉岭组,中新统富锦组,上新统道台桥组。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图根据孢粉组合中各类别成分的分析,推断盆地从始新世至渐新世的古植被、古气候有三个不同发展阶段。依据化石生物群中不同类别的特征和含量分析、以及孢粉与藻类的比值,推测早第三纪盆地属大陆滨海区陆相湖泊。  相似文献   

18.
福建永安吉山剖面的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1943年陈恺在福建进行地质调查时,将不整合于火山岩之上,赤石群之下的一套河湖相砂页岩统称为坂头系,后人改称为坂头组。标准剖面位于永安市西北约10km之坂头村。1945年斯行健研究了其中所含植物化石,有Ruffordia goepperti,Onychio-psis?sp.,Cladophlebis cf.dunkeri,Sagenopteris yunganensis,S.? dictyozamoides,  相似文献   

19.
王青波  侯光良  李凡  杨阳 《冰川冻土》2016,38(2):368-378
青藏高原自然环境受人类干扰相对较小,为利用古孢粉记录重建气候因子提供了可能,高原过去气候因子的重建对于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有重要意义.通过选取的29条高原化石孢粉记录,利用现代类比法和化石孢粉点与高原气温的函数关系,把化石孢粉点古气温转化为青藏高原古气温,重建了高原全新世1月和7月古气温序列.结果表明:对于1月和7月气温而言,全新世早期(11.5~8.5 ka BP)为气温波动上升期;全新世中期(8.5~4.6 ka BP)为全新世大暖期,气温整体高于现代;全新世晚期(4.6 ka BP~至今)又可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4.6~2.4 ka BP,在此阶段1月和7月气温都有减小的趋势,另一个阶段则是2.4 ka BP至今,气温出现反常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广西宁明盆地第三纪地层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阐述广西宁明盆地第三系的地质概况、研究历史和沉积环境与古气候等方面情况,并就宁明盆地第三系研究中不同各门类生物化石所指示的时代有所差别作了讨论。认为植物化石群和孢粉化石群所指示的地质年代一般较早、动物化石群所指示的年代较晚,这些差别与动、植物界演化速率不同有关,一般情况下动物界的演化比植物界快。宁明盆地第三系的时代为渐新世至中新世较合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