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姑咱台前兆观测数字记录与模拟记录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姑咱台DSQ水管仪和SS-Y伸缩仪仪器“数字化”改造过程,以及模拟与数字化2种仪器并行记录的情况,并对模拟记录和数字记录的内在精度、漂移量、记录形态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找出数字化观测与模拟观测的差异,为地震台站进一步搞好数字化观测,提高观测精度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
简要介绍了新安江地震台JB型金属摆倾斜仪和VS垂直摆倾斜仪这两种模拟与数字地倾斜仪器进行记录的情况,并对模拟记录和数字记录的运行率、相关性、噪声水平、稳定性、观测精度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找出数字化观测与模拟观测的差异,为地震台站进一步搞好数字化观测,提高观测精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银川台形变DSQ浮子水管仪数字化记录观测资料和模拟记录观测资料的数据各项参数进行对比分析,认为数字化记录资料的观测精度、信息量、异常拾取量均优于模拟观测;数字化记录观测资料和模拟记录观测资料的各项对比分析结果都有很好吻合,但数字化记录资料数据利用率及数据处理方法有待进一步提高。数字化记录资料人机结合的处理方式和结果是提高资料精度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文章介绍了山西临汾中心地震台JB型金属摆倾斜仪和SSQ-21数字化石英摆倾斜仪两种仪器记录的情况,对模拟记录和数字记录的运行率、相关性、稳定性、观测精度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找出数字化与模拟观测的异同点,为进一步搞好数字化观测,提高观测精度,实现数字化与模拟资料的衔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对姑咱台DZW型微伽重力仪的数字化观测资料记录情况、记录波形、资料的内在精度、仪器的稳定性、相对噪声水平、观测资料的干扰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为观测资料在分析及预报工作中排除干扰、提取映震信息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6.
对涉县地震台伸缩仪NS向(短基线)和EW向(长基线)的伸缩仪数字化改造前后的观测资料,从记录资料的内在精度、潮汐因子和误差、年漂移量、格值重复精度等多方面进行了同分向和不同分向长短基线的对比分析,结果发现,SS-Y型伸缩仪的基线长度在10~15m时能基本满足洞体应变观测要求,且在某些方面还优于长基线,因此对于山洞不长的台站,也可以考虑安装该型伸缩仪.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传统模拟记录采用地动位移测定的震级与数字化记录采用地动速度测定的震级,通过分析对比,结果表明两存在差异,找出数字化记录测定震级的影响因素,利用大量观测资料的对比,计算出台基的改正值(S)。  相似文献   

8.
对岫岩地震台1号井模拟、数字化水位观测精度变化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数字化水位资料观测精度在我台有明显提高,仪器自身运行稳定。为了进一步提高水位观测内在质量,总结了影响数字化水位观测精度的几个因素,提出了数字化水位在日常观测中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9.
大量地震监测模拟记录图纸面临腐烂和损坏,模拟记录资料数字化是挽救此成果的一种办法,在模拟记录图纸中,代表时点的纵轴线存在直线轴和曲线轴2种类型。为实现地震监测模拟记录图纸数字化,分析并提出轴线、记录曲线的数字化解决方法,基于Matlab实现影像读取、图像旋转、轴线匹配、曲线跟踪、数值转换、导出"时点—测量值"数据表等功能,并通过实例展现模拟图纸数字化成果,为验证成果的可靠性,将数字化与人工读取成果进行比较,发现二者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详细地分析了用数字化仪和激光扫描仪对模拟加速度记录进行数字化时所产生的误差及消除这些误差的方法,并开发了相关处理软件。数字化误差由数字化设备的系统误差和读数员在操作过程中的随机误差迭加而成,随机数字化误差是具有各态历经性质的、其振幅按高斯规律分布的平稳随机过程。利用激光扫描仪做强震记录数字化,工作效率很高。本文给出了激光扫描仪分析处理软件和消除数字化噪声实例。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易县地震台的基本现状及形变数字化仪器改造情况,并从长期趋势、短期趋势和固体潮形态变化等方面对易县地震台形变模拟观测和数字化观测资料进行了对比。对数模两种观测资料的连续性、稳定性、一致性和固体潮观测精度进行了分析,得出数字化资料总体评价,并对数字化资料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2.
河北省地下流体数字与模拟资料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河北省地下流体数字与模拟资料从仪器性能、资料连续性、相关性、内在观测质量和方差一致性检验等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模拟资料连续性好于数字化资料;水位相关性较好,多数能够通过方差一致性检验,三口井水位通过均值一致性检验,数字化水位内在质量有所提高;氡和汞相关性较差,方差和均值一致性检验均未通过.  相似文献   

13.
High resolution terrain models generated from widely available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fSAR) and digital photogrammetry are an exciting resource for geomorphological research. However, these data contain error, necessitating pre‐processing to improve their quality. We evaluate the ability of digital filters to improve topographic representation, using: (1) a Gaussian noise removal filter; (2) the proprietary filters commonly applied to these datasets; and (3) a terrain sensitive filter, similar to those applied to laser altimetry data. Topographic representation is assessed in terms of both absolute accuracy measured with reference to independent check data and derived geomorphological variables (slope, upslope contributing area, topographic index and landslide failure probability) from a steepland catchment in northern England. Results suggest that proprietary filters often degrade or fail to improve precision. A combination of terrain sensitive and Gaussian filters performs best for both IfSAR and digital photogrammetry datasets, improving the precision of photogrammetry digital elevation models (DEMs) by more than 50 per cent relative to the unfiltered data. High‐frequency noise and high‐magnitude gross errors corrupt geomorphological variables derived from unfiltered photogrammetry DEMs. However, a terrain sensitive filter effectively removes gross errors and noise is minimized using a Gaussian filter. These improvements propagate through derived variables in a landslide prediction model, to reduce the area of predicted instability by up to 29 per cent of the study area.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s susceptible to removal of topographic detail by oversmoothing and its errors are less sensitive to filtering (maximum improvement in precision of 5 per cent relative to the raw data). Copyright © 2008 John Wiley and Sons, Ltd.  相似文献   

14.
泰安地震台伸缩仪运行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泰安地震台2009-2010年伸缩仪运行现状进行分析,对运行故障进行排查.从资料连续率、稳定性、潮汐因子中误差和相对噪声水平等方面进行评定,与2000-2008年“九五”数据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表明:①观测资料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基本满足形变观测要求;②表征固体潮内在质量的M2波潮汐因子均方差及观测资料噪声水平M1完全满...  相似文献   

15.
利用“九五”期间北京遥测地震台网部分地震台站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并行的条件,通过开展模拟记录、数字记录与仿真处理记录在波形对比和震级对比方面的研究工作,我们认为可以实现区域地震台网从模拟记录系统到数字记录系统在常规数据处理方面的平稳过渡,建议在近震的数字记录中采用DD-1仿真震级。  相似文献   

16.
昌黎地磁台数字仪与模拟仪数据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模拟仪和GM3磁通门磁力仪、FHD-1核旋仪对2002年、2003年的数据进行了日值差值比较、基线值及其精度分析、极大极小值相关分析,探讨模拟仪与数字仪存在的差异及原因,得出数字仪产出资料的内在质量高低和影响数据质量的主要因素,得出数字仪改造是成功的,在观测技术不断完善的将来,数字仪是完全能代替模拟仪的.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山西省离石地震台数字化水平摆SSQ-2I与模拟水平摆SQ-70B的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认为从资料的完整性、稳定性、可靠性以及观测精度方面,数字化水平摆SSQ-2I均优于模拟水平摆SQ-70B。数字化水平摆能实现远距离快速传输、及时准确地发现异常,实现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18.
武汉及周边地区数字化形变观测资料质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武汉及周边地区2007—2016年数字化形变观测资料进行长期背景跟踪分析,认为形变观测资料的日均变化幅度、M_2波潮汐因子均方差、长周期拟合相对噪声水平等指标变化稳定,资料可信度高,DSQ型水管倾斜仪观测精度与资料稳定性均优于SS-Y型铟瓦棒洞体应变仪。对武汉狮子山及黄石地震台形变观测数据典型变化进行系统总结与跟踪分析,发现主要受到人为干扰(调零、标定)、自然环境(降雨、气压)和观测系统故障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9.
江苏省溧阳体应变自1994年开始观测以来,经历了1994年至2000年以整点值为主的模拟观测,和2001年至今以分钟值为主的数字化观测两个阶段,对这两个观测阶段观测资料变化形态、观测质量和观测精度、潮汐因子中误差、地震波记录能力等参数进行对比研究,同时采用固体潮汐残差矢量分析方法,对溧阳台1996年以来的观测资料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①溧阳台数字化观测和模拟观测资料的形态、观测精度、方差、潮汐因子中误差、相位滞后等参数无显著差异;影响观测资料精度的主要因素是仪器故障、水位、气压、气温等;②溧阳体应变固体潮汐残差矢量对1996年11月9日长江口6.1级地震异常特征明显,映震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和稳定,我国的地震前兆观测技术也逐步实现由模拟观测向数字观测转变,地震前兆数字化观测技术日趋成热、稳定,地震前兆数字化观测普及程度越来越高,产出的数字化观测资料已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通过介绍新疆数字地震前兆台网中心模拟资料和数字化资料的管理,分析了历史模拟数据转入数字化平台的实现方法,阐述了地震前兆资料进入数字化统一平台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