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我国现代珊瑚礁研究的现状与发展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现瑚礁生物与生态,珊瑚礁地貌、沉积与现代环境,珊瑚礁地持及其发育演化,现瑚记录的环境变化,珊瑚礁工程地质和珊瑚礁资源等6个方面综述我国现代珊瑚礁研究的现状,信念后期其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2.
南沙群岛珊瑚礁岩体结构特征及工程地质分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珊瑚礁是发育于海洋环境之中、由造礁珊瑚和生物历经生物和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质体,是一种特殊的岩土介质类型。在南沙群岛珊瑚礁体上,水动力作用和沉积类型、地形地貌都具有成带分布的特点,因而岩体结构和工程地质性质亦具有分带性。在珊瑚礁海洋水动力环境分带的基础上.研究了南沙群岛珊瑚礁的剖面结构、内部结构和浅地层结构特征以及工程地质分层和岩性,将珊瑚礁岩体结构划分为4种类型和5个工程地质相带,并对各分带的工程特性及适宜性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3.
南沙群岛珊瑚礁和礁灰岩弹性波分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珊瑚礁和礁灰岩是一种特殊的岩土类型,利用其弹性波性进行分类研究,简述了初步研究的方法和分类结果,给出了一个波速-波形-振幅三参数技术方法,定性地评价南沙群岛珊瑚礁和礁灰岩的岩性,从而有助于南沙群岛和工程地质评价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珊瑚礁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近年来为适应珊瑚岛礁工程建设的需求, 珊瑚礁研究得到较快发展.珊瑚礁是发育于热带海洋环境中由生物作用和地质作用共同形成的地质体, 是一种特殊的岩土介质类型.雷州半岛西南部珊瑚礁区无论在其物质组成还是发育环境上都具有独特性, 该区海洋水动力作用在珊瑚礁体不同部位强度不同, 具有明显的分带性, 是造礁珊瑚生态环境和碎屑沉积分带的主要原因, 它与珊瑚礁地貌分带、珊瑚礁工程性质相结合, 形成了珊瑚礁不同的岩体结构和工程地质分带.在分析了该区地质背景、岩体结构和工程地质分带等的基础上, 对雷州半岛西南部珊瑚礁区场地稳定性进行探讨, 为该区工程建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地震作用对南海南沙群岛渚碧礁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估珊瑚礁的稳定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在中国南海海域开展了越来越多的工程建设项目。珊瑚礁是造礁石珊瑚群体死亡后其残骸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而形成的岩土体,是一种特殊的海洋岩土介质。晚渐新世后,生长在碳酸盐台地上的珊瑚礁进入繁盛期,礁体内部可划分为5至6个主要的沉积相。同时,珊瑚礁已被认为是近代地震发生时间的记录器。文章结合南沙群岛的珊瑚礁体工程地质分带和岩体结构特征,设计了岛礁模型,研究地震对珊瑚礁的影响。在研究中,通过利用岩土工程的模拟仿真软件GeoStudio,使用Newmark滑块分析法,模拟了6种不同强度的地震作用下珊瑚礁体的受力状态和变形情况,采用极限平衡条分法计算了安全系数,并测算出可能的危险滑移面位置及滑移规模。通过模拟计算结果,得到地震作用对珊瑚礁的影响有:(1)珊瑚礁在自重状态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2)地震发生后,安全系数小于1(FS<1)可能导致斜坡失稳并发生滑塌;(3)随着地震强度的增加,安全系数是降低的,且经一段时间后,安全系数围绕某特定值波动;(4)在地震作用下,作为珊瑚礁体浅层新发育的部分,更小的滑坡部位会更易发生坍塌。综上,利用岩土工程的方法对海洋中珊瑚礁体的稳定性进行评价是可行的,能够为今后岛礁工程设计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南沙群岛海区珊瑚礁灾害性地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珊瑚礁是一种特殊的岩土介质,有独特的灾害地质类型。珊瑚礁灾害地质研究是现代工程地质学的一个新课题。通过珊瑚礁的地质记录研究了内动力灾害地质类型(包括活动断裂、地震和火山活动等)、外动力灾害地质类型(包括海底槽谷与地形突变带、崩塌、滑坡、峰礁与埋藏礁、泥丘、埋藏负地貌等),同时还分析了人类活动对珊瑚礁发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随着"一带一路"的实施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部署,珊瑚礁灰岩工程地质特性研究具有实际的战略意义和迫切需要。通过纵横观对比分析南海、红海、加勒比海、东南亚、印度洋以及亚丁湾地区珊瑚礁灰岩基本物理力学特性,定量地展现了海相生物成因的珊瑚礁灰岩的特殊性。与石灰岩、白云岩等碳酸盐岩相比,珊瑚礁灰岩离散性较大,特别是孔隙率有所偏大,强度有所偏小,这与珊瑚等原生生物结构复杂、疏松多孔以及非均质性的固有特征相吻合,进而提出珊瑚礁灰岩物理力学特性具有"结构效应"。珊瑚礁体内部表现出软硬互层交替的垂直分带现象,究其原因是珊瑚礁灰岩孔隙发育程度不均匀、强度软硬不一以及结构构造无序性的整体宏观体现,从某珊瑚礁体地层划分的角度定量地揭示了珊瑚礁岩体的"成岩作用类型交替演化效应"。  相似文献   

8.
本文综述了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会议的主要成果,以90年代工程地质学与国民经济发展为主题,讨论了区域工程地质、环境工程地质、地质灾害、岩体工程地质、土体工程地质、海洋工程地质、岩土工程、地质工程及各类建筑的工程地质问题。  相似文献   

9.
依据莱州湾海岸带海陆统筹综合地质调查取得的实测数据,并结合前人对该区的工程地质研究成果,综合考虑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体工程地质类型及特征,将研究区陆域部分划分为3大工程地质区,即鲁西北平原工程地质区(Ⅰ)、鲁中南中低山丘陵工程地质区(Ⅱ)和鲁东低山丘陵工程地质区(Ⅲ)。在综合归纳莱州湾海域工程地质条件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按其相似性和差异性,将研究区海域部分划分为3大工程地质区,即鲁东滨海平原工程地质区(Ⅳ)、西部黄泛平原及滨海平原工程地质区(Ⅴ)和莱州湾中部堆积平原工程地质区(Ⅵ)。  相似文献   

10.
珊瑚礁生物地貌过程的生物建造与生物侵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珊瑚礁生物建造和生物侵蚀是珊瑚礁生物地貌过程的两个关键环节,两者之间的平衡关系决定着珊瑚礁生物地貌过程的动态变化,控制着珊瑚礁地貌结构和形态。珊瑚礁生物建造和生物侵蚀受海水富营养化、海水温度异常、海平面变化和风暴等多种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还面临日益加剧的人类开发活动的威胁。现代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珊瑚礁生物建造和生物侵蚀研究对认识珊瑚礁生物地貌过程与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的相互作用和响应机制有重要意义。对当前国际上珊瑚礁生物地貌过程的生物建造和生物侵蚀研究的现状进行了概述,并对国内的相关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南海珊瑚礁地貌模型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近200a前Darwin于1832-1836年间环球考察热带海洋珊瑚礁后,首次建立了珊瑚礁地貌模型并论述其形成机制,该模型总体形态呈全部或部分被上截了顶部的锥形,本文简称为"上截锥型"。此后历经几代学者的研究,都继承了他的珊瑚礁地貌模型。对南海珊瑚礁地貌模型的研究,近年有研究描绘为另外一种模型,该模型的特点是礁外坡为内凹形,礁体形态呈蘑菇状,本文称为"蘑菇型"。本文根据许多南海珊瑚礁地形实测资料和地貌学研究文献,确认南海珊瑚礁地貌模型应为上截锥型,"蘑菇型"珊瑚礁地貌模型并不符合珊瑚礁形成演化规律,在自然界内不存在。  相似文献   

12.
雷州半岛西南部珊瑚礁生物地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珊瑚礁生物地貌过程是全球变化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LOICZ)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通过对雷州半岛西南珊瑚礁生物地貌过程的分析,探讨了该区珊瑚礁的生物学特征、生物地貌特征,以及珊瑚礁生物地貌过程对海平面上升、构造沉降和地震活动的响应等。  相似文献   

13.
生态系统功能是指生态系统维持自身或其他生态系统健康,并直接或间接为人类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客观评价珊瑚礁生态系统功能对实现珊瑚礁资源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梳理归纳了生态系统功能的概念内涵,分析了珊瑚礁生态系统功能的产生机制;初步构建了基于珊瑚礁生态系统功能指数(coral reef ecosystem function index,CREFI)的珊瑚礁生态系统功能评价方法;并以徐闻国家级珊瑚礁自然保护区为例,利用2006年和2016年调查数据对珊瑚礁生态系统功能进行定量评价。结果显示,徐闻国家级珊瑚礁自然保护区2016年的CREFI高于2006年,主要是由于珊瑚礁的死亡率有所降低和食草性鱼类种数明显增加;CREFI具有清晰的应用目标和理论框架,评价结果能清晰地反映珊瑚礁生态系统功能的时空差异,较好地评价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功能稳定性和健康状况,可作为一种珊瑚礁生态系统功能定量评价模型,为珊瑚礁生态系统管理和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探索珊瑚礁与海滩地貌之间动力地貌联系是认识珊瑚礁海岸变化的重要一环.本文以雷州半岛徐闻西落港珊瑚礁海岸为研究对象,应用RTK-GPS和无人船开展岸滩剖面和近岸水下地形的测量、结合海滩沉积物分析,基于FUNWAVE-TVD数值模型模拟并分析不同珊瑚礁地形地貌条件下波浪动力传播过程.结果显示,研究区珊瑚礁水下地形是影响礁后...  相似文献   

15.
国际珊瑚礁领域研究现状及知识图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文献计量和科学知识图谱的方法,对1902—2017年期间国际珊瑚礁研究领域的科技论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西方海洋研究领域先进国家相比,我国在珊瑚礁研究领域起步较晚,但近5年发展迅速,并在论文影响力、国际合作和研究技术发展方面有待加强。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了我国珊瑚礁研究的发展建议,本研究将为了解当前国际珊瑚礁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态势以及我国今后珊瑚礁保护方面的政策制定、项目规划和科学研究提供情报参考。  相似文献   

16.
南沙珊瑚礁生态系的碳循环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99-4航次对南沙珊瑚礁区进行了考察,利用现场投放沉积物捕捉器采集沉降颗粒物样品,从生物与非生物体系两个侧面对南沙珊瑚礁生态系的碳循环作了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无机碳是珊瑚礁生态系中各种样品碳的主要存在形式,总碳的收支主要受到溶解平衡与钙化作用的控制。有机碳在珊瑚礁泻湖中具有很高的循环效率,泻湖中垂直转移的颗粒有机碳有93%以上在进入沉积物之前被释放,其中生物碎屑的颗粒有机碳释放率约为99%。珊瑚礁植物尤其是与珊瑚共生的虫黄藻等的光合作用以及珊瑚礁的拟流网模型、休渔模型分别代表了构成珊瑚礁有机碳循环的两个主要方面,即:高效循环和稳定补充。因而珊瑚礁保护应当重点保护珊瑚礁水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资源。  相似文献   

17.
海底地下水排泄(SGD)是近岸海洋化学和生态系统演化的重要驱动因素,其携带的大量物质对珊瑚礁发育和退化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综述了珊瑚礁区的SGD特征及其对珊瑚礁发育和退化的潜在生态环境效应,SGD的珊瑚替代指标以及全球各海域SGD的高分辨率珊瑚记录研究进展,并以南海北部为例探讨珊瑚礁退化的主导因素及SGD的潜在影响。研究发现,目前珊瑚礁区,尤其是岸礁区长时间序列的SGD动态变化记录的研究极为薄弱;利用珊瑚骨骼的地球化学指标来重建局部海域的SGD通量的动态历史变化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虽然SGD极有可能是以南海北部为代表的珊瑚礁区珊瑚礁退化的重要因素,但目前无论是政府机构还是公众对SGD的关注和重视相当有限。未来的研究应该聚焦于珊瑚礁区SGD及其携带物质通量的高分辨率珊瑚记录,进而探讨SGD对珊瑚礁发育和退化影响的关键过程与机制,并提出科学合理的应对建议。  相似文献   

18.
华南珊瑚礁的海岸生物地貌过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海岸生物地貌学研究海岸带生物过程和动力-沉积-地貌过程之间的双向相互作用,是海岸生态系统响应和反馈全球变化的重要机制,被列为全球变化核心项目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研究的重点内容。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华南珊瑚礁热带生物海岸生物地貌过程的调查研究显示:①造礁石珊瑚的高生长率和珊瑚礁高堆积速率是珊瑚礁生物地貌过程的物质基础;②珊瑚礁海岸地貌结构分带性和生物地貌类型和动力地貌类型叠加并共存;③潮汐水位严格控制珊瑚礁群落分布格局并形成重要的生物地貌界限;④珊瑚礁海岸生物地貌过程有利于消除或减缓海平面上升的浸淹效应;⑤珊瑚礁海岸不断加剧的人类活动干扰和生态破坏导致生物地貌功能削弱和海岸资源环境恶化。急需加强珊瑚礁管理和保护。  相似文献   

19.
海南岛鹿回头珊瑚礁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前人在海南岛鹿回头珊瑚礁区所做的工作主要集中于以下三方面:(1)鹿回头珊瑚礁区地貌的粗略描述;(2)鹿回头珊瑚礁记录的古海平面研究:(3)鹿回头珊瑚礁记录的现代环境信息研究。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将鹿回头珊瑚礁分为8个生物地貌带:礁前斜坡活珊瑚带、礁缘砾石突起脊带、外礁坪带、中礁坪带、内礁坪带、海滩、沙堤、洼地,它们是全新世海平呵和气候环境变化的产物。关于本区珊瑚礁的研究,结合全球珊瑚礁与环境的研究来看,许多工作有待于展开和补充,大致可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1)珊瑚礁的生物地貌过程;(2)珊瑚及珊瑚礁的高分辨率环境记录;(3)珊瑚对海洋环境污染的记录:(4)珊瑚礁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及人文系统的关系及其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珊瑚礁生态系是海洋中最重要的生态系之一,一般处于热带与亚热带海域。众所周知,热带海洋的上层水由于浅部温跃层的存在,阻碍了营养物质的向上输送,从而使有机物产量和输出通量都较低,即热带海洋的上层水是一层十分贫瘠的寡营养水。但处在热带海域中的珊瑚礁确有异常高的生产力,所以人们称珊瑚礁为热带沙漠海洋中的绿洲,对被包围在贫瘠海水中的珊瑚礁如何能维持高生产力这一问题,几十年来人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Bilger et al.,1995; Atkinson,1987; Atkinson et al.,1992;宋金明,1997),最初的结果是珊瑚礁生态系不需要外来的营养盐输入,是一个典型的自养生态系,但后来,经过科学家的反复研究结果表明,珊瑚礁生态系中的营养物质有较小的部分向外边贫瘠的海水输送。因此,为维持珊瑚礁的生产力,珊瑚礁内必定有外源的营养盐输入,基于这个出发点,人们又提出了几个维持珊瑚礁生态系高生产力的原因。本文通过对珊瑚礁生态系高生产力及其原因的系统探讨,提出了维持南沙珊瑚礁生态系高生产力一个新观点——拟流网理论,这对深入研究珊瑚礁生态系的物质循环,特别是生源要素的循环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