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956~2004年长江源区河川径流量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1956~2004年长江源区水文和气象台站观测的流量、气温、降水资料,用气候诊断方法分析了该地区径流量的季节和年代际变化特征以及突变特点。结果表明:近50 a来长江源区月平均最大、最小和雨季、年及年较差流量均呈减小的趋势,月平均最小和最大流量分别出现在2月和7~8月,20世纪60和80年代的单峰峰值出现在7月,1970年代、1990年代的单峰峰值出现在8月,近14 a直门达水文站年径流共减少了96×108m3。雨季平均流量的距平基本经历了一个"正-负-正-负"的历史变化过程,雨季和过渡季节降水量、季节积雪融水量和高山冰雪融水量所形成的总流量呈下降趋势。枯季和雨季平均流量均经历了3次明显的转折,并具有10~12 a、6~8 a和3 a的共同变化周期。  相似文献   

2.
顾西辉  张强  孙鹏  肖名忠  孔冬冬 《地理学报》2015,70(9):1390-1401
采用塔里木河流域(塔河流域)8个水文站及相应气象站数据,全面分析了洪水发生量级、频率和峰现时间等特征,研究洪水发生成因及其影响。结果表明:1980s中后期塔河流域气温与降水持续增加,整个塔河流域年及季节洪峰流量普遍呈上升趋势,大部分在1980s中后期发生突变。1980s中期以后塔河流域年及季节洪峰流量呈持续增加或者显著增加趋势,量级位于整个观测时期均值之上,处于洪水“丰富”期。“丰富”期暴雨型和升温型洪水发生次数及造成的灾害损失均呈显著增加趋势,引起严重洪灾损失的洪水也集中在这一时期,且多由暴雨型洪水引发。大量级洪水(最大三场洪水及重现期大于10年的洪水)多集中发生在1990年之后,并且易引发多个水文站点同时出现。  相似文献   

3.
基于华北地区1960~2017年逐日气温数据,运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Morlet小波分析和R/S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华北地区气候生长季指标生长季开始(GSS)、生长季结束(GSE)、生长季长度(GSL)、生长季内≥10℃活动积温(AT10)及其对应的天数(DT10)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华北地区GSS呈显著的提前趋势,变化速率为-2.43 d/10a,GSL呈现出明显延长,AT10和DT10表现为显著增加趋势,变化速率分别为2.95 d/10 a、67.14℃/10a和2.31 d/10a,GSE变化趋势不明显。近60 a来华北地区GSL的延长主要归因于GSS的明显提前。生长季指标变化趋势在空间上存在明显差异,其中GSS与GSL,AT10与DT10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格局较为相似。生长季指标普遍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发生了明显的突变,GSS、GSE和GSL的突变年份为1994~1995年,AT10和DT10的突变年份为1997~1998年。近60 a来华北地区生长季指标变化存在着2~3 a、5~6 a的主周期。生长季指标Hurst指数都大于0.7,表现为较强的持续性,其过去变化趋势将在未来继续延续。北大西洋年代际振荡指数(AMO)是影响近60 a来华北地区生长季指标(GSS、GSE与AT10)变化的主要大气环流因子。  相似文献   

4.
1 Introduction Evapora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mponents in the water and heat balances. The transpiration of vegetation and evaporation from soil are collectively called evapotranspiration.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is not only the theoretical li…  相似文献   

5.
侯迎  王乃昂  张学敏  路俊伟 《地理科学》2011,31(11):1396-1402
在石羊河上游山区采集流域树木年轮样芯,建立高分辨率宽度年表。分析年表、降水和径流量间的相关关系,在它们间良好相关性基础上,分别利用多元逐步回归和提取主分量再回归方法重建金塔河和西营河历史时期上年9月至当年8月年径流量序列,以逐一剔除和交叉检验验证回归方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1880年以来,石羊河年径流量共经历了4个枯水阶段和3个丰水阶段,而枯水年与丰水年出现的概率大致相同,且远低于平水年出现的概率。用多窗谱分析径流量序列周期变化,发现在不同置信水平上,年径流量存在2.58、2.76、3.28、3.53、4.14和22.2 a的周期。  相似文献   

6.
黄元  岳德鹏  于强  张启斌  马欢 《中国沙漠》2019,39(1):161-170
为了揭示磴口县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交互作用,将磴口县的17口实验井分为4组,结合EMD(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算法和协同克里金算法对地下水埋深进行时空特征分析,利用3S技术对磴口县的地表水与地下水进行空间叠加和趋势曲线拟合,从南北和东西方向分析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变化趋势特征。结果表明:(1)磴口县北部和西部地下水埋深在1990—2015年呈减少的趋势,中部和东南部呈增加的趋势;西南部存在地下水漏斗区域,经过治理,情况已经得到改善。(2)磴口县地表水域面积在1990—2015年变化不大,自西向东,先增加后降低,最后再升高,总体呈增多的趋势;从北往南,先增加后降低,最后再升高,整体分布也呈增加的趋势。(3)1990—2005年磴口县地下水补给的主要来源为黄河。  相似文献   

7.
2000—2015年伊犁河谷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00—2015年的EOS/MODIS数据,采用趋势分析、Hurst指数、变异系数法对伊犁河谷植被时空变化及未来趋势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空间分布上,伊犁河谷植被覆盖度呈北部、南部、东部偏高,西部、中部偏低的分布特征;时间变化上,2000—2015年,伊犁河谷植被覆盖度波动减小,减速为6.25%·(10 a)-1;区域分布上,伊犁河谷植被表现为低波动变化,波动程度中等以及下占73.16%,波动程度高的区域占26.84%。未来预测表明,伊犁河谷植被覆盖呈退化趋势,其中,持续退化的面积占57.55%,持续改善的面积占13.51%。  相似文献   

8.
以1959-2009年陕西省各气象站逐旬降水资料为基础,采用墨西哥帽小波函数,线性趋势分析以及Mann-Kendall检验法,对陕西省51 a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趋势进行分析,揭示了陕西省降水变化的多时间尺度的复杂结构,分析了不同时间尺度下降水序列变化的周期和突变点,并确定了主要周期。结果表明:(1)陕西省年降水量年际变化大且时空分布极不均匀,降水量从北部向南部递增,呈南多北少特征,大致上为纬向分布。陕北、关中、陕南年降水量多年平均值依次为279 mm、563 mm、840 mm。三大区域年均降水变化相对较为平稳,近51 a来,研究区内年均降水总体呈北部和南部略微下降,中部微弱上升的变化格局,线性倾向率分别为-5.110 mm/10 a、-3.758 mm/10 a、1.908 mm/10 a;(2)陕西省年均降水量有3~7 a,10~17 a,17~30 a周期,以中时间尺度10~17 a的少-多交替最为明显。在微观尺度上,陕北、关中、陕南地区的周期均表现得零乱且不显著。中观尺度,关中和陕南的降水周期比较显著,为10~17 a,陕北的降水周期表现得不十分规律。宏观尺度,陕北的降水周期为23~30 a,关中和陕南较为相似,为18~25 a;(3)Mann-Kendall检验发现1993年是陕西省年均降水量增加的一个显著突变点,2009年以后陕西省将处于多雨期。  相似文献   

9.
顾西辉  张强  张生 《地理科学》2016,36(3):439-447
搜集并分析了全国29个省份(不包括港、澳、台地区)1961~2010年农业洪旱灾害数据,深入探讨了中国洪旱灾害时空变异规律及其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大部分省份农业洪涝、干旱灾害具有明显的突变和趋势特征。中国中部、中西部及西北部洪涝灾害呈显著上升趋势;西北、东北地区及云南等地区干旱灾害呈显著上升趋势。除华北和东北地区外,洪涝灾害对农业的威胁日益严峻,而干旱灾害则无显著变化。这对中国粮食安全形成了重大挑战,尤其是西部以及北部地区粮食灾损率和灾损量显著上升。降水时空分布发生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共同影响了中国农业洪涝、干旱时空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0.
1766~1911年黄河中游汛期水情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1766~1911年万锦滩汛期涨水情况的历史文献记录,重建研究时段内黄河三门峡断面逐年汛期流量R(109m3/a)和汛期开始时间T(侯尺度),其平均水平分别为径流量R=51.06×109m3/a,汛期开始时间T平均情况为7月上旬(7月第2个侯),对应于梅雨结束平均日期。研究时段内,1840 s前流量平,汛期开始时间总体较稳定;1840~1850 s流量普遍偏丰,汛期到来偏晚;1860 s开始流量减少,汛期提前,此阶段持续约40 a左右,是近300 a中黄河中游产流微弱持续最长的1个时期。  相似文献   

11.
19562000年中国潜在蒸散量变化趋势   总被引:55,自引:3,他引:55  
利用19562000年全国580个气象站的逐月气候资料,采用FAO推荐的彭曼-孟蒂斯公式计算潜在蒸散量,对中国及十大流域这45年的潜在蒸散量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并采用偏相关分析方法,对造成潜在蒸散量变化的主要气候影响因子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45年中除松花江流域外,全国绝大多数流域的年和四季的潜在蒸散量均呈现减少趋势,南方各流域(西南诸河流域除外)年和夏季潜在蒸散量减少趋势尤其明显。19802000年和19561979年两时段多年平均年潜在蒸散量差值表明,我国大部地区19802000年时段较前一时段减少,山东半岛、黄河和长江源区、西南诸河的中西部以及宁夏等地则增多。分析还表明,全国及大多数流域的年和四季潜在蒸散量与日照时数、风速、相对湿度等要素关系密切,但这45年日照时数和/或风速的明显减少可能是导致大多数地区潜在蒸散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1960~2005年中国蒸发皿蒸发量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蒸发悖论这一科学问题,对1960~2005年的蒸发皿蒸发资料进行系统研究,全面分析中国蒸发皿蒸发量变化特征、探究中国各气候区蒸发皿蒸发变化的敏感因子及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利用模糊聚类FCM算法,将中国分成3个蒸发皿蒸发量变化差异区:东中南分区(中国南部、中部、西南部以及东部);西北分区(中国西北部)和中国东北至西南的狭长分布带;2蒸发皿蒸发量变化趋势分布具有明显区域性:中国南部、东部、中部及西北部,蒸发皿蒸发量以显著下降趋势为主,其中显著上升站点零星分布于东南沿海、西南、洞庭湖及西北地区的西北部;中国东北部至西南狭长分布带中密集分布显著上升及无明显变化趋势的站点;3对蒸发皿蒸发量与4种气象要素进行敏感性分析,研究发现东南分区、西北分区和狭长分布带的敏感因子均为相对湿度。由此可知,相对湿度是影响中国蒸发皿蒸发量变化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3.
Based on the climatic data of 580 stations in China during 1956 and 2000,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are calculated using the Penman-Monteith Method recommended by FAO.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s of the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over China and the temporal trends of the regional means for 10 major river basins and whole China are analyzed. Through a partial correlation analysis, the major climate factors which affect the temporal change of the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are analyzed. Major results are drawn as follows: 1) The seasonal and annual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for China as a whole and for most basins show decline tendencies during the past 45 years; for the Songhua River Basin there appears a slightly increasing trend. 2) Consequently, the annual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s averaged over 1980-2000 are lower than those for the first water resources assessment (1956-1979) in most parts of China. Exceptions are found in some areas of Shandong Peninsula, western and middle basins of the rivers in Southwest China,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as well as the source regions of the Yangtze and Yellow rivers, which may have brought about disadvantages to the explor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3) Generally, sunshine duration, wind speed and relative humidity have greater impact on the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than temperature. Decline tendencies of sunshine duration and/or wind speed in the same period appear to be the major causes for the negative trend of the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in most areas.  相似文献   

14.
2000—2014年甘肃省NDVI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甘肃省2000—2014年MODIS-NDVI遥感数据及气象数据,采用趋势分析法及相关分析法,对甘肃省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研究,探讨了植被变化对区域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近15年,生长季及春、夏、秋季NDVI均呈增加趋势。区域尺度上,夏季NDVI增加趋势最显著,增速为0.071/10a(P<0.01);像元尺度上,生长季NDVI呈增加趋势的面积最大,呈极显著增加(P<0.01)和显著增加(0.01相似文献   

15.
新疆阿勒泰地区2002-2011年地表水资源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RS技术支持下,应用气象数据(主要为气温、降水)、基础地理数据及2002-2011年时间序列的Landsat TM、ETM+、MODIS/Terra+Aqua MCD43A4遥感影像产品,对阿勒泰地区地表水资源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探索气象因素影响下阿尔泰山冰川积雪和地表水资源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阿尔泰山6月2日的冰川积雪面积呈波动增加趋势,8月21日的冰川积雪面积则呈波动减少趋势。从景观格局的特征来看,随着夏季冰雪融水量增加,水资源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在研究时段内水域总面积增加了57.91 km2,增加面积主要来源于湖泊和水库,2011年的湖泊和水库面积分别为1 044.33 km2和196.27 km2,比2002年分别增加了16.67 km2和101.79 km2;沼泽湿地和坑塘湿地的面积变化呈一定的起伏,2002-2011年间面积分别减少了35.91 km2和24.27 km2,湖泊和水库的破碎度较低,沼泽湿地、河流和坑塘湿地的破碎度高,表明沼泽湿地、河流和坑塘湿地对气象因素变化较敏感。  相似文献   

16.
塔里木河流域径流量周期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交叉小波变换与小波相干方法分析了塔里木河流域近40 a来年径流量、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温度的周期特征,结果表明:塔河流域年径流量、年降水量和年均温度存在2.0~6.0 a左右的显著周期变化,除卡群站年径流量周期变化不显著,其余水文站的年径流量周期强烈震荡主要分布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以及90年代以后;各站年降水量的显著周期主要分布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年均气温显著周期主要分布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同古孜洛克和卡群的径流量显著周期变化主要受和田和莎车降水量的影响;沙里桂兰克1965~1968的径流量显著周期主要是阿合齐气温周期显著变化引起的,20世纪90年代以后阿合齐降水量成为影响径流量周期变化的主要因素;大山口的年径流量周期变化受降水量和气温的共同影响。阿拉尔径流量的周期变化在20世纪70年代主要受源流降水量显著周期变化。由于人口和耕地面积的迅速增加,源流区用水量增加,20世纪90年代以后降水量的周期变化没有引起阿拉尔径流量的周期变化。  相似文献   

17.
中国旱涝格局演变(1961-2050年)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翟建青  曾小凡  姜彤 《热带地理》2011,31(3):237-242
利用中国气象局提供的483个气象站1961-2000年月降水数据以及ECHAM5/MPI-OM气候模式输出的1961-2050年月降水数据,分别计算其月SPI值,分析中国过去40年来及未来3种排放情景(A2:温室气体高排放情景;A1B:温室气体中排放情景;B1:温室气体低排放情景)下旱涝格局的演变;同时分析了8个水文站...  相似文献   

18.
新疆天然水化学特征区域分异及其地质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新疆天然水化学特征区域分异及成因,采集、分析和田地区51组天然水样,收集已发表的新疆其它地区天然水化学数据103组。数据说明:南疆天然水总溶解性固体(TDS)(1 589.4 mg/L)是北疆天然水(513.5 mg/L)的3.1倍;83.33%和89.59%的北疆天然水TDS和TH符合中国饮用水卫生标准,南疆天然水TDS和TH达标率分别为62.26%和70.75%。北疆天然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Ca-HCO3和Ca·Mg-HCO3·SO4,南疆天然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Na·Ca-Cl·SO4和Na·Mg-Cl·SO4。南北疆天然水化学特征区域差异与南北疆地质构造分区重合。地质构造演化的不同,为南北疆天然水提供不同物源;水文气象差异加剧了其天然水化学组分差异。  相似文献   

19.
中国水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李九一  李丽娟 《地理学报》2012,67(3):410-419
综合考虑区域自产水和上游来水条件,构建了水资源支撑指数(WSPI),定量描述区域水资源短缺程度,表征水资源条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通过构建全国评价模型,计算了210 个水资源三级区以及省、县两级行政单元的WSPI。据此划分了水资源支撑能力等级,探讨了我国水资源支撑能力空间格局,分析了其与人口、GDP指标的关系,着重讨论了缺水区域空间分布及其缺水机理的差异性。该方法评价结果与我国实际水资源短缺问题基本一致,表现了较强的适用性,可以为水资源政策制定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等宏观决策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20.
首都圈典型沙区水分资源的变化趋势及其利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本文简要介绍了首都圈典型沙区农业地理概况。从年降水量的时空变化、频率计算等方面 ,分析了本区水分条件的地区差异。在年降水量的频率计算中 ,采用了皮尔逊 III型模型与韦克比分布进行模拟 ,其结果均能符合精度要求。根据丰宁县的面降水量系列 ,采用了自回归分析、方差分析与谱分析确定该系列的周期。在水分资源利用方面 ,分析了主要作物的农业气象指标、水分生产函数 ,并建议了主要作物的综合增产技术以及改善农业供水条件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