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制造业企业区位选择与南京城市空间重构   总被引:28,自引:5,他引:23  
企业区位选择研究是从微观角度理解城市结构变动的重要视角,本文构造了一个制造业区位选择作用于城市空间重构的理论框架,并以南京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在理论框架的基础上,首先采用计量模型检验了制造业企业郊区化扩散和重新集聚一系列影响要素,其次从要素空间分布及集聚经济的角度分析制造业的扩散和集聚的微观行为对城市空间重构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由于土地有偿使用、城市外围交通改善、政府"退二进三"的规划管理、城市开发区建设等因素的作用,南京制造业明显的郊区化扩散和集聚,对南京城市的郊区化和空间重构具有显著影响.研究还发现,污染密集型制造业较其他制造业具有更加强烈的郊区化趋势,这对提升城市功能和改善城市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大城市用地空间扩展若干规律的探索——以苏州市为例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城市用地空间扩展是城市成长发展过程中在物质形态上的具体体现,是城市发育有机成长的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增长迅速,优越区位外资的集聚,开发区的形成,中国大城市的用地空间扩展迅速.经过多年来的建设实践,参照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结合苏州市个案研究,初步探索了中国大城市用地空间扩展的若干规律,即城市扩展沿交通走廊轴线发展的脉动规律,城市边缘地区定向开发以及城市经济集聚与扩散规律制约下的城市空间扩展过程,按照科学发展观,探索这些规律指导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防止城市用地盲目扩大、用地失控,并促进城市土地开发按资源节约型方向发展,走城市可持续发展,健康城市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城市范围界定与标度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董磊  王浩  赵红蕊 《地理学报》2017,72(2):213-223
标度律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规律之一,反映了城市经济活动产值、基础设施数量等要素随城市人口规模的变动情况,在城市研究领域引起了广泛讨论。但由于不同国家的城市统计数据对应的空间范围各不相同,导致标度律系数受城市边界范围选取影响很大。本文通过比较中、美两国统计数据对应的空间范围,并结合普查、城市统计年鉴和遥感数据,计算了不同空间范围对应的标度律系数。结果表明:① 不同空间尺度和数据源得到的标度律系数有较大差异。就空间尺度而言,市辖区比市域范围的数据更符合标度律模型,因为中国城市市域范围内还存在大量的非城市化地区,并不符合标度律模型的适用条件;就数据源而言,遥感数据比城市统计年鉴数据有更好的拟合优度;② 与美国城市相比,中国城市人口集聚带来的经济增长率更高(标度律系数更高),市辖区人口每增加一倍,经济规模可增加122%,这一数字在美国是111%;而在家庭能源消耗(用水、用电)和土地利用方面,中国城市的效率更低;③ 从中国城市内部对比来看,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在经济规模、土地利用方面的标度律(集聚效率)明显不同,人口集聚效应带来的大城市经济增长率、工资收入要远高于中小城市;能源消耗方面,中小城市比大城市更有效率。最后,本文还从建立更加有效的统计单元、传统统计数据与大数据结合、模型机制探索3个方面阐述了城市标度律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20 世纪美国城市体系的演变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谈明洪  李秀彬 《地理学报》2010,65(12):1488-1495
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在规模不等的城市中城市人口将如何分布?这是制订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必须考虑的一个重大基础问题。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经济体,城市体系成熟,100 年前的城市化水平和中国现在相当。研究20 世纪美国城市体系的演化特征,对中国会有所启发。采用美国人口普查数据,运用位序-规模法则等方法,分析了美国城市系统的演变过程。结果显示:在20 世纪前70 年美国城市化处于加速发展的中期阶段,大城市的人口增长明显快于中小城市,城市体系向非均衡化方向发展;20 世纪后30 年,美国城市化进入了稳定发展的后期阶段。与美国不同的是,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中期阶段的中国(1985-2000 年),小城市人口增长较快,城市体系趋于均衡。研究认为:未来我国大城市的人口集聚有较大潜力。  相似文献   

5.
中美城市郊区化发展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美国城市经历了普遍的郊区化过程,深刻地重构了美国经济和社会结构。分析美国郊区化的发展历程、原因和影响;在探讨中国城市郊区化的特征和机制基础上,与美国郊区化进行比较。美国郊区化主要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产生,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其动力机制主要是收入的提高、交通技术进步、小汽车的广泛使用、公共政策、电信技术的发展等,美国郊区化促进了美国都市区的发展,并造就了美国战后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空间不匹配、内城衰败等问题;中国城市郊区化开始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可以分为两个发展阶段,中国城市郊区化是在全球化、市场化、分权化的转型背景下发生和发展的,在具有郊区化一般规律的同时,与美国郊区化在发生背景、动力机制、影响等方面不同。未来中国城市郊区化将加速发展,应该吸取美国郊区化的经验教训,促进中国城市合理发展。  相似文献   

6.
北京市住宿业空间结构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1997-2012 年划分为4 个时段,采用ArcGIS 与次序多元Logit 模型分析北京市住宿业空间结构时空演化特征与影响因素,探讨住宿业空间结构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协同演化关系,反映城市空间结构重组特征。结果表明:① 北京住宿业时空演化的向心集聚与离心扩散趋势并存,属于相对扩散;扩张表现出集聚特征与方向上的差异性;同心圆式、局部扇面式、廊道式、飞地式、填充式等扩张形式并存;② 可达性、基本地价、空间集聚是住宿业时空演化的主要影响因素;③ 城市化进程影响住宿业的区位转移,住宿业是城市空间结构的塑造力量之一;④ 塑造城市结构的离心扩散作用增强,城市空间的异质性与复杂性增强。  相似文献   

7.
魏湖滨  戚伟  刘盛和  刘振 《地理科学进展》2022,41(11):2152-2164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入中后期发展阶段,城市郊区成为人口集聚的重要载体之一,有必要在此新形势下系统梳理中国城市郊区化脉络和研究展望。论文通过CiteSpace 5.8软件,以中国知网(CNKI)中北大核心与CSSCI来源期刊以及硕博士学位论文中郊区化主题文献为对象,对郊区化研究的关键词共现网络和突现词探测进行分析,在探究郊区化研究总体特征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1983年至今郊区化研究热点与前沿及其演变。结果表明,中国城市郊区化研究在1996年之前处于起步阶段,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1997—2015年中国城市郊区化研究进入关注活跃阶段,但是2016年以来相关研究逐步淡化。中国城市郊区化研究热点主要包括郊区化与城市化、郊区化的人口分布与流动、郊区化的动力机制以及案例区的具体研究等,基本符合“借鉴学习—摸清现象—探究本质—实际应用”的研究脉络。面向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新阶段,有必要重新审视城市郊区化的内涵,同时关注不同群体、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城市郊区化过程,重视郊区化与城市空间重构的关系探究,并突出城市郊区化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及软层面保障措施的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8.
长春城市蔓延机理与调控路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市蔓延是当今世界许多大城市普遍面临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春城市蔓延特征逐渐凸显并日趋严重,随之产生许多经济、社会和生态方面的负面效应.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口增长与空问扩散、开发区建设、机动化与交通设施建设、住宅扩散与郊区房地产开发以及城市规划的宏观导向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导致了长春的城市蔓延.为遏制长春"摊大饼"式的空间扩张和进一步的城市蔓延.借鉴国内外有效控制城市蔓延的相关理念和应对策略,从城市增长模式、空间优化布局、房地产开发控制与引导、快速交通体系建设、耕地与生态系统保护等五个方面提出了长春城市发展过程中消减城市蔓延的调控路径.  相似文献   

9.
广州城市郊区化的进程及动力机制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陈文娟  蔡人群 《热带地理》1996,16(2):122-129
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一些大城市出现了郊区化的初步征兆,开展了郊区化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的意义。广州是我国少数几个已开始进入城市郊区化阶段的大城市之一。本文分析该市郊区化的进程及动力机制,并提出调控对策。  相似文献   

10.
我国沿海大城市发育机制与成长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城市规模演化是城市成长发展过程中在物质形态上的具体体现,特剐是城市用地的扩展,是城市发育有机成长的各种综合因素作用下的结果.从1985年以来,由于经济增长较快,外向型企业的集聚,开发区的形成以及房地产业的高速度增长,具有优越地理区位的沿海大城市的建成区不断扩大,人口与产业高度集聚,促进了大城市用地空间的巨大变化.经过30多年来的规划建设实践,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下,对我国大城市发育机制与成长因素的综合分析,深刻认识到我国沿海城市成长发育的重要机制与因素,尤其是在工业化推动下,充分利用交通区位优势与交通走廊发展的动力及其城市经济集聚与扩散规律的支配作用.认识这些成长因素与发育机制有利于我国城市规划建设日益走向合理发展的轨道,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思路,促进我国城市化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北京住宅郊区化与就业空间错位   总被引:38,自引:3,他引:35  
北京从20 世纪80 年代末开始出现郊区化,其住宅郊区化特点尤为突出。北京市住宅郊区化的驱动力与西方城市的郊区化相比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明显差异,相似之处是:都是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与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以及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实施和城市规划的引导; 不同之处在于北京的住宅郊区化是一种被动的郊区化,居民本身并不想离开市区,但是旧城改造与市区内高昂的房价迫使居民不得不到郊区购房。随着住宅郊区化的大规模发展,北京也出现了居住与就业的空间错位问题,这种空间错位虽然与美国郊区化过程中空间错位有许多不同之处,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出现居住与就业的空间分离,造成低收入阶层通勤的时间成本与经济成本增加,导致交通拥挤、社会隔离等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2.
Since the first modern shopping centre was built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1920s, shopping centres have gradually become representative patterns of economic growth and consumerism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se patterns are now trending globally. Shopping centres have demonstrated tremendous development potential since their initial entry into China in the 1990s. Shanghai is the most economically prosperous city in China,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its shopping centres reflect the trend in China's commercial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Therefore, based on the central-place and agglomeration economy theory, this paper quantitatively measures and analyses the spatial gravity, extending direction, agglomer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hierarchical structure of Shanghai's shopping centres using GI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spatial analysis. Moreover,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urban development and its patterns of centripetal and centrifugal movement.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following. (1) The spatial gravity points are located in the districts of Huangpu, Luwan and Xuhui in the city centre and within the inner ring. In addition, there is a trend to be gradually near the middle ring, exhibiting an obvious tendency from the northeast to the southwest. (2) Shopping centres in Shanghai exhibit a clustered distribution in the centres of urban areas, which form numerous business districts that extend in the same direction. (3) The hot spot analysis is a very effective method for identifying the hierarchy of business circles. (4) Planning by the government is the most important external impetus, and commercial agglomeration is the internal force determining the spatial expansion of shopping centres. Additionally, urban transportation patterns have an obvious influence on the spatial morphology of shopping centres. (5) Over the last two decades, the spatial development of Shanghai's shopping centres has reached a balance between the centripetal and centrifugal forces. In other words, we have not observed a tendency towards suburbanization, which indicates that Shanghai's shopping centres are still in the early stages of development. Therefore, future shopping centres may be primarily located in the stretch or peripheral zones of the city.  相似文献   

13.
城市群演化的空间过程及土地利用优化配置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城市群演化包含了诸多内容 ,如人口、产业、城市类型、城市职能等 ,而空间过程是最直接、最综合的表现。  相似文献   

14.
中国城市空间扩展的非协调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中国人多地少, 且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的客观现实, 以及城市空间扩展研究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比如相对缺乏合理性评价, 存在重实证轻理论, 重个案缺规律, 重特大、发达城市轻一般城市的不足, 本文从城市空间扩展非协调性的基础理论问题着手, 构建非协调性评价体系, 并以2009 年中国246 个地级市为研究单元, 对其扩展规律进行总结;然后从微观层面的行为主体博弈、要素流集聚扩散及制度安排反馈视角讨论了其内在机理;最后从可持续发展视角提出对策建议。结果表明:中国城市空间扩展效率低下, 表现在区际功能匹配性差, 城市化质量整体水平不高:内在“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耦合协调度低, 用地增长弹性系数全国平均值为1.192, 其中大于1 的城市占26.42%, 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空间分布呈现出由东往西依次递减的地理格局;城市的功能地位与铁路干线对其影响大, 呈现出地级市以上城市>地级市, 铁路干线城市>非铁路干线城市;通过机理分析揭示出, “产权区域”视角下的地方政府, 出于实现自身行为目标函数(政府绩效和地方财政可支配收入)最大化的考虑, 而在制度安排的框架下, 通过对要素流的做功而传导出来的制度反馈效应:现有制度安排强化了地方政府的“扩散冲动”;在政策建议部分, 基于地方政府的行为目标函数提出修改完善现有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空间认同:城市空间研究转向中的知识前沿、趋势与启发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郭文 《地理科学》2019,39(4):587-595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促使人们不断解构、调整和重构对城市空间的认同,这是城市化发展中不容忽视的新问题。以Web of Science(WoS)为数据源,对国外城市空间认同研究进行了分析和知识再现。研究发现:城市空间认同是人们对城市发展中社会经济认同、文化认同、集体认同、身份认同与情感认同的集合。作为重要的国民意识,城市空间认同主题是国外学者关注的重要领域,对该领域研究的本质上是对城市空间实践中人文主义空间诉求的知识表征; 在2008~2017年的国外城市空间认同研究中,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具有明显优势,国际合作研究网络主要在美洲-欧洲、欧洲-澳洲,以及澳洲-欧美之间;国外城市空间认同研究高被引文献注重对“空间多中心性”“地方与连续性”“城市社区”“城市公民身份”“空间绅士化”“地方主义”等方面的讨论。 未来研究更加倾向在“认同”“空间”“城市”“地理”“政治”“地方”,以及“社区”等新主题方面。相比较而言,国内对城市空间认同的研究较为欠缺,随着中国城市空间实践不断推向纵深阶段,需要强化城市空间认同研究的“理论自觉”。  相似文献   

16.
小城镇空间结构变迁的形式和动力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小城镇向心增长的空间过程主要表现为郊区城镇化、内城更新改造、反向扩展3种形式,是小城镇对农村人流、物流的集聚和内部空间结构的优化。小城镇离心增长的空间过程主要表现为城镇郊区化、产业区位变迁、外向扩展3种形式,是小城镇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城镇要素向近郊区的扩散。小城镇向心增长和离心增长是集聚与扩散相互作用的表现,社会经济发展是小城镇空间变迁的根本动力,功能-形态互适机制是其演变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7.
美国遏制都市空间无序扩张的精明增长、紧凑增长等理论以及开发权和增长边界管理等措施,英法对乡村耕地、环境、生态、田园景观进行保护的做法,日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完备法律政策体系和引导村民自主建设乡村的实践经验,给中国快速城镇化地区的大城市扩展、生态敏感区的新农村建设和贫困地区的乡村经济发展从城乡空间统筹规划角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文章以统筹城乡发展的空间规划为主线对美、英法、日韩等先行发达国家城乡空间统筹规划发展情况进行梳理,总结国外先行发达国家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指出对中国城乡空间统筹规划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用地结构演变及其驱动机制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该文简介国内外学术界对城市用地空间结构的相关研究,分析城市用地空间结构演变在空间上的两种表现形式,并对城市化进程中促进城市用地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主体、驱动力以及城市用地结构演变的驱动机制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9.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of urban growth can help identify impacts of urbanization, assess conceptual models of that growth, help predict future change, and inform associated urban management policies. Using multi-temporal spatial data (1938-2014), we categorized the newly urbanized area in Treasure Valley, Idaho into four urban growth forms and six urban land use classes. A time series analysis of new development revealed the existence of decadal-scale variability of urbanization at various levels of urban land use. Alternating dominance of dispersion and compaction processes were observed at the urban patch level. A similar periodicity was observed between edge-expansion and infill in terms of growth forms, and between residential and commercial development at the land use level. Our observations also indicate that recent urban densification is occurring in the Treasure Valley, similar to some other metropolitan reg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相似文献   

20.
中国县域土地城镇化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高金龙  包菁薇  刘彦随  陈江龙 《地理学报》2018,73(12):2329-2344
中国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快速城镇化进程,与之相伴随的是更加迅猛的土地城镇化过程。基于2000年和2015年中国土地利用现状遥感监测数据,综合运用空间分析、多元回归和地理加权回归的方法,深入分析了中国县域土地城镇化的区域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 中国县域土地城镇化率年均增长2.77%,其中近40%的区县城镇化率年均增长大于3%;在空间上呈现出不同于人口城镇化的扩散趋势。② 中国县域土地城镇化的南北分异规律较东西分异更为明显。土地城镇化的高值区域始终集中在胡焕庸线的东南半壁,而围绕主要的城市群地区则形成“组团式”增长的热点区,地区间差异趋于收敛。③ 人口集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城市特性与地理区位等要素对县域土地城镇化空间分异格局的影响较为显著、稳定,各要素对土地城镇化的影响均具有明显的时空依赖特征。分析揭示县域土地城镇化的时空特征及其动力机制,对于科学认识新型城镇化和实施城乡融合、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