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沿岸海平面上升与海岸灾害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杨华庭 《第四纪研究》1999,19(5):456-465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1995年气候变化评价报告指出,全球海平面在过去的100年里上升了18cm,预测全球海平面将加速上升,在2050年时上升20cm,2100年时上升49cm.根据近40多年的验潮资料分析,中国沿岸海平面上升速率为1.4~2.0mm/a,与全球上升速率一致。由于沿海许多地区的严重地面沉降,地壳垂直升降的不同,以及其它因素的影响,我国沿岸海平面的相对上升各不相同,严重地区的上升速率要大得多。海平面的加速上升必将使我国沿海大部地区的风暴潮等自然灾害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2.
河口沙嘴位居河海动力交互区,对水沙变化的响应速度快。为了解近期黄河入海水沙情势及其影响下的河口沙嘴演变规律,基于高分辨率卫星数据和水文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探讨。结果表明:(1) 1999年以来入海水沙延续偏枯态势,变化过程由线性向周期性波动转变,波动周期为6~8 a, 2018—2021年处于波动上升期;(2) 2018年以来,河口沙嘴北、东汊道交替成为淤积主体,河长年均延伸0.7 km,沙嘴年均造陆16.9 km2;(3)尽管偏少的来水来沙条件不利于三角洲整体的向海淤积,但极端径流带来的强烈泥沙输移入海仍然会使河口沙嘴面积增加;(4)现阶段的汊道格局减缓了河长延伸但加快了沙嘴造陆,对于长期稳定清水沟流路起到积极作用,但当前不利于河口湿地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3.
治理黄河三角洲海岸蚀退的生物措施:米草生态防护工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河三角洲海岸部分区段蚀退严重,现有防潮大堤工程耗资大,维护费用高,效率较低。研究表明米草生态防护工程可以在黄河三角洲海岸蚀退中发挥重要作用。将草生态工程与堤坝等记潮工程结合,利用生态工程的自组织功能,能够减少海浪对堤坝的冲击,延长传统工程的使用寿命,提高安全系数,降低维护保养费用,为治理黄河三角洲地区海岸蚀退问题提供高效,低耗的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4.
黄海西部沿岸流系特征分析及其对物质输运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黄海西部沿岸是我国人类活动和海洋经济开发较为集中的地带,陆地和海洋相互作用较为强烈,其特殊的地形和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使得该海域的环流复杂多变,沿岸海域各水团与陆架锋以及长江口东北部的锋面一起构成了黄海西部特有的环流体系和背景场,对该海域的物质输运和扩散、海水运动以及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产生影响,并制约着沿岸海域对污染...  相似文献   

5.
水沙变化对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格局演变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1950-2005年的水文和气象数据及1986、1996和2001年黄河三角洲遥感影像解译数据,运用回归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探究主要湿地景观格局演变与水文气象要素之间的定量关系,建立了湿地景观面积与水文、气候要素之间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进入黄河三角洲的河流径流量200亿~300亿m3、输沙量5亿~8亿t是维持湿地景观格局稳定最适宜的径流和泥沙过程;河流径流量和输沙量是影响黄河三角洲湿地格局演变的主要分异因素,并与湿地景观面积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这些认识将有利于掌握黄河三角洲湿地的变化特性,对建立湿地退化预警机制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海岸侵蚀日趋明显,一些海岸带资源或油田设施遭到破坏。针对我国黄河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海岸线的侵蚀现状,分析了我国海岸线侵蚀的主要因素:河流泥沙减少;海平面的上升或海洋动力因素增强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并对目前我国所采用的海岸防护措施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我国海岸防护工程类型较多,应根据海岸侵蚀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措施或多种形式组合,因势利导,使工程达到最好的防护效果。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沙坝地形上沿岸流不稳定运动特征模式变化特性,建立了考虑底摩擦影响的不稳定模型,并用该模型计算了两种沙坝地形(坡度分别为1:40和1:100)上的不稳定特征模式,这些模式内容包括不稳定运动波长、传播速度、不稳定增长率和扰动速度场。将这些结果与忽略底摩擦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底摩擦对不稳定特征模式的影响。上述研究表明沙坝地形上不稳定运动传播速度约为时均沿岸流最大值的0.71~0.79;1:40沙坝地形上产生不稳定运动所用的时间比1:100地形上更短;底部摩擦可以很大程度上抑制沿岸流不稳定运动的产生;一般观测到的(准)韵律形、新月形沙坝都在后剪切区(紧邻时均沿岸流最大值向海方向区域)产生;不稳定运动在沙坝处运动最强,并且坡度越缓,不稳定运动沿岸方向波长越长。  相似文献   

8.
黄河入海口径流量和输沙量对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后期黄河入海口的径流量减少和多次断流。这对流域下游地区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农业产生明显影响。特别应注意的是,与径流量减少的同时,输沙量也明显减少,致使20世纪90年代以来入海口造陆面积锐减,在1996年和1997年甚至造陆停滞、出现海侵。黄河入海口的径流量、输沙量减少可能引发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中,造陆面积的减少和海水的侵入可能关系到黄河三角洲的经济发展前途,近期则危及胜利油田的安全,应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文中还探讨了用地球物理测井方法检测生态环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河流污水非饱和入渗对沿岸地下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分析河流污水非饱和入渗过程和输移机理的基础上,建立了河流污水非饱和入渗对沿岸土壤及地下水质影响的预测预报模型。该模型将水力传导率分离为饱和水力传导率项和相对水力传导率项,并运用全隐式差分和时间中心差分格式分别离散,计算过程中根据土壤饱和度调用不同格式,克服真解波动和耗散现象。取得了良好效果。以江苏省徐州市奎河的徐村和黄桥河段污水中的保守性污染因子Cl-和非保守性污染因子氮为例,研究非饱和入渗污染物在土壤及地下水中迁移转化过程的模拟模型参数,运用所率定的参数进行预测计算,计算值与相关的实测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者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10.
基于室内物理模拟试验和FLAC数值模拟方法,对沿河(库)路基岩土体内部的孔隙水应力和总应力在河(库)水位动态变化条件下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两种模拟方法得出的结果是一致的。研究表明,水位上升阶段,总应力和孔隙水应力的总体变化趋势是增大的,但是总应力增大的幅度小,因而有效应力的总体变化趋势是减小的;水位下降阶段,总应力也略有减小,但由于孔隙水应力的大幅度减小,使得填土内有效应力总体上是增大变化的。同时,用FLAC数值模拟方法,能够很好地研究数据的规律性和掌握数据的连续性。因此,用FLAC有限差分法可以有效地模拟沿河(岸)路基在各种水力边界条件下应力场和渗流场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1.
土体在动力荷载作用下,当动荷载与土体静强度的比值即循环应力比超过某一临界循环应力比时,土体才会发生累积变形和强度弱化。对黄河三角洲的调查分析可知,黄河水下三角洲浅表土体强度存在空间非均匀性,于是波浪动荷载对底床作用的循环应力比就不同。黄河水下三角洲底床经受大风暴浪作用时,浅表强度弱区的土体会由于循环应力比超过临界循环应力比而使强度进一步弱化,高强度区的土体可以处于稳定状态。通过水槽实验发现,底床强度弱区的土体在波浪剪切力作用下,会发生整体滑动现象,造成床面的剧烈侵蚀。对于黄河水下三角洲出现的局部差异侵蚀地貌,应是浅表强度弱区土体会在风暴浪作用下进一步弱化后,底床土体由于波浪剪切力作用发生整体滑动而被底流带走而形成。  相似文献   

12.
黄河三角洲形成时代新、厚度大的第四纪松散地层为地面沉降提供了物质基础。构造运动、沉积物固结和海平面运动等自然因素对沉降的影响由来已久。近几十年日益加剧的地下水和油气的大量开采及大规模工程建筑等人类活动成为沉降新的触发因素,多种因素的叠加作用使沉降时空分异规律和形成机理复杂化。本文基于水准监测及相关背景资料,分析了人类活动集中区广饶县和东营区的沉降特征,综合比对各种人为和自然沉降诱因,发现黄河三角洲地下水超采、工程建筑、油气开采、构造运动、沉积物自然固结和海平面上升等因素对地面沉降的年均贡献比约为28:4:2:3:2:1,人类活动对地面沉降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波浪周期循环荷载作用下, 海床沉积物会发生固结压密、液化流变、侵蚀运移, 以及伴随的沉积物成分、结构、物理力学性质与工程地质性质的动态变化过程。一种过程的变化影响并制约着其他过程的变化, 在这种相互耦合的动态变化过程中, 波浪对海床发挥着周而复始的后期改造作用。本文系统总结了黄河三角洲粉质土沉积物波浪动力响应国内外研究进展, 从波浪作用下海床沉积物内部孔压响应、沉积物强度变化过程、沉积物物理性质变化过程、沉积物成分结构分异过程四方面, 对波浪在海床粉质土沉积物后期改造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及其作用机理进行了评述。该文以黄河口细粒土沉积物波浪动力响应研究为立足点, 展开论述波-土相互作用物理模型试验、现场观测、数值计算方法的研究成果, 以期为河口海岸沉积物动力学的深入研究提供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黄河三角洲土体非均匀性及对底坡微地貌形成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通过在潮滩现场 2 0m 2 0m范围对土体细致的微贯试验和所取样品室内土体粒度分析, 指出黄河三角洲土体的物理及工程力学性质在小尺度空间上具有非均匀性, 这种非均匀性对黄河口底坡微地貌形成会产生控制性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5.
黄海、渤海陆架区可见黄河三角洲沉积的形成时代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对于黄河形成史的研究存在两种不同的意见,其一认为黄河在第三纪以前就已出现;其二认为黄河在晚更新切末期才最终得以贯通。黄河的贯通与青藏高原隆起密切相关,黄河不可能在海拔较高的源头出现之关就已存在。冰期海退时期的陆架不存在类似现在的黄河。现代长江口以北地区在末次冰期 非常恶劣的自然环境,部分地区为冻土带分布区,部分地区为古沙漠活动区。  相似文献   

16.
黄河三角洲粉质土的动模量和阻尼比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结合室内共振柱和动三轴实验,对黄河三角洲饱和原状粉质土体(粉土、粉砂、粉质粘土)动模量和阻尼比的影响因素和发展规律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研究表明,在粉粒和粘粒含量对动模量的共同影响中,粉粒含量起着举足起重的作用;侧限压力对归一化剪模比和阻尼比的影响均较显著,相比粘粒含量的影响不大。通过与Seed建议的砂土及饱和粘土的G/Gmax~曲线和~曲线进行对比,结果显示研究区的粉质土相比一般的砂土和饱和粘土而言,其动力变形特性更接近于砂土,但是与砂土也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异;其发展规律与其他地区沉积粉质土也较为不同,具有明显的区域性。采用修正了的Hard in-D rnevich模型和对数模型分别对G/Gmax~曲线和~曲线进行拟合,给出了三类粉质土的归一化动力变形G/Gmax~/r关系曲线,对模型中有关参数的影响因素做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黄河水下三角洲浅表存在一定厚度的硬壳层,俗称\  相似文献   

18.
风暴潮作用下黄河水下三角洲斜坡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斜坡失稳是河口海岸环境中典型的灾害地质现象之一,其对采油平台、海底管线和电缆的危害性是巨大的。本文以黄河三角洲地区埕岛油田典型海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地球物理探测和工程地质钻探获取了10m深度范围内海底土体的分层情况和各土层的物理力学特征,利用GEO-SLOPE/W软件对其水下斜坡的稳定性进行了定量计算。结果显示,极端海况下,水下斜坡表层土体存在产生滑移破坏的可能。另外,对该区海底斜坡失稳的机理进行了探讨,认为风暴潮引起的巨浪是其主要诱因。  相似文献   

19.
黄河三角洲埕岛海域的工程地质环境极其复杂。随着油田深层次开发,系统分析埕岛海域工程地质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收集埕岛海域水深地形资料、130个钻孔数据、37个测流点数据、不同水深处5、10、25、50a重现期波浪要素,在分析该区水深地形、沉积物类型与分布、沉积物物理力学性质、海洋水动力条件的基础上,对该区工程地质环境进行了分区,并利用线性波理论,采用有限元方法求解比奥固结方程,对埕岛海域分区波致液化进行了计算评价。计算结果表明各分区主要由于土体性质不同,波致液化情况也不相同,同时结合波浪及潮流等海洋水动力条件对埕岛海域地质灾害的成因进行了探讨。对埕岛海域工程地质环境特征及分区波致液化的系统分析评价,为本区工程勘察和基础设计具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文章论述了珠江三角洲河网的发育、演变过程和整治方案。由于人类活动影响,珠江三角洲河网区西、北两江下游放射状河系支汊淤断及消亡,使西、北两江正干均成为单一水道;在两江汇流区内又受绥江三角洲南展而分离开来,只留一条狭窄的小河涌(思贤)连接;由于北江正干的淤积、西江正干刷深,使古代(唐代以前)西江合北江同流向东流入番禺(广州)的形势大变,形成江水反向西流入西江,西江水不能过入广州。由此,西、北两江合成的珠江三角洲主体网河区成为浅水狭窄的小河区,以往主要干流多不复存在,生态环境日益变劣。因此,需要修复河网。关键是把西江大量优质水源(沙少、污染少)引回,过入珠江三角洲网河区,北江水源也需截流使其不再西流入西江;开通北江大堤沿途防西水的闸门(如芦苞、西南、沙口等闸),以便通水通航;在思贤建立新型分水闸,可将西、北两江正干水源恢复到良好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