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根据我国第二颗人造卫星和火箭的日视观测资料求得290公里高度附近的大气密度及其变化。得到的密度值显示了密度突然增加与地磁活动相关,在强地磁扰动(K,=6.0)时,密度增大达75%。同时测得在290公里高度附近近似为90%的周日变化和近似50%的平年变化。结果与大气密度理论模型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
我国第六颗卫星(1976 87A)发射于1976年8月30日,在轨道上存在816天,于1978年11月25日陨落,初始轨道倾角约69°.16,至1978年5月约69°.10,减少0°.06左右;初始周期108~m.7,至1978年5月为98~m.9,约减少10分钟。从轨道倾角分析,测定了卫星平均近地点高度约220公里附近,平均大气旋转速度∧=1.13±0.17(圈/天)。  相似文献   

3.
本文导出了与CIRA 1972内符合精度较高的一种分析模型. 模型包含:周日变化(F_1、F_2),标高随高度的变化(μ),半年变化(其小因子合并到ρ_0、H、μ中处理)、氦的季节-纬度变化(S_5~0、S_5~T),以及周日变化、氦的季节-纬度变化和地磁活动随高度的变化(H_1、S_5~x、K). 模型的内符合精度,在160—250公里约为5%;在250—400公里约12%;在400—2000公里约25%.适用于人造卫星大气阻力摄动的分析型公式.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卫星1976-87A(我国第六颗卫星)存在期间的轨道变化和用卫星轨道衰变率测定205—220公里高度上的大气密度。得到的密度平均值比CIRA 1972模式约大20%以上,并着重分析讨论了密度与地磁活动变化的相关性和密度的地磁效应与纬度及地方太阳时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用地球自转的历史观测资料反演大气环流的年际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近代天和气象观测技术所测得的资料证实了,固体地球自转的速率变化与大气角动量之间,在几年以下的时间尺度上是非常符合的。 因此,本作首先探讨际用历史上的地球自转观测资料序列作为表征大气环流的一种数据的可能性,用多级数字滤波方法反演了过去近三个世纪的大气年际变化过程,并揭示了历史上大气活动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