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应用全球九个区域的大震预测中国大陆强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李献智  张国民 《地震》1992,(3):41-47,61
在一年尺度内,全球有九个区域的大震(M_s≥7 3/4)与中国大陆强震(M_s≥7.0)对应的次数较高,总的大震对应率达85.5%,二者相关性较好,因此,可根据这九个区域发生的大震预测中国大陆将要发生强震的概率,作为预报中国大陆地震趋势的一种方法。文中对一些现象做了定性解释。  相似文献   

2.
计算了1587年以来的华北地区200个5级以上地震发生日的月相,其结果表明二者的相关性不明显,但分布在华北境内的中国东部重力梯级带上的101个较强地震,却与朔望日有着较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对全球及一些地区地震在地球自转速率长周期变化的加速和减速段里年发生次数进行了分析,得到的结果表明,就全球地震而言,减速期7级以上地震年发生次数似乎略高于加速期,8级以上地震年发生次数似乎相当,没有明显差异,8.5级以上地震年发生次数似乎比加速期里高.太平洋东带和太平洋北带的地震,在减速期的年发生次数似乎一致地比加速期略...  相似文献   

4.
中国大陆强震组的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活动图象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具有层层嵌套的自相似结构。我国大陆地区强震预报的基本程式是,在空间上由大到小,在时间上由长到短,逐步逼近地进行。与地震系统的层次结构大体相应。但是当对各个重点危险区作判定时却是彼此孤立进行的。对于已发生的强震的意义缺乏足够分析。本文根据强震成组的基本特点及前兆异常中存在地震组异常的基本事实,提出了地震组预测的原则和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5.
2001年以来全球8级地震呈现新的活跃态势, 7.5级以上强震在空间上呈优势分布, 强震相对集中在西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 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汇聚边界带上尤为突出。 2009年全球发生20次7级以上强震, 其中有15次发生在印度—澳大利亚板块, 近期仍具有延续全球强震活动优势空间分布。 本文在以往关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运动方式以及相关地震活动研究基础上, 将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分为印度亚板块和澳大利亚板块, 依据强震应变释放资料分析中国大陆西部、 印度板块边界和澳大利亚板块边界之间强震活动可能的相关性。 结果表明, 中国大陆西部地区与印度板块边界的强震活动有较好的相关性, 印度板块边界与澳大利亚板块边界活动也有一定的相关性。 1914—1993年时段的中国大陆西部地区5个完整强震释放时段与印度板块地震活动表现出很强的相关性, 且中国大陆西部地区强震活动相对印度板块边界地区滞后0~5年, 这对于中国大陆地区强震趋势跟踪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了检验属于板内构造环境的中国大陆是否存在“特征地震”的复发行为,本文研究了10个原地复发强震震源区的震级—频度关系,其中,各震级档的地震频度均按主震之间的时间间隔归一化。结果主要表明:在单一震源或发震断裂段的震级—(对数)累积频度关系图上,中—小地震部分仍然服从于G—R(古登堡—李克特)关系(指数分布);而主要大小的(特征)地震部分明显地离开中—小地震部分的G—R关系曲线,亦即不服从于指数分布或b值模型;在这两个不连续部分之间存在1—2个震级单位的频次“空档”;而代表一个震源区主要大小地震的特征事件,其震级波动大多在0.5个震级单位左右。这些结果与Schwartz和Coppersmith(1984)提出的特征地震震级—频度模式一致。  相似文献   

7.
鄂尔多斯和塔里木地块运动与中国大陆强震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综合分析地质、 古地磁、 GPS和地震活动资料的基础上, 讨论了鄂尔多斯和塔里木地块的运动与中国大陆强震的关系。 鄂尔多斯和塔里木地块同为中国大陆古老、 完整、 坚固的地块, 内部结构简单。 而两个地块周缘断陷带或挤压造山带较破碎, 其内部结构较复杂。 综合研究表明, 鄂尔多斯地块的整体向东平移并叠加逆时针旋转的运动控制着周缘走滑断裂和地震活动; 塔里木地块向北平移叠加的顺时针旋转及向周缘造山带的俯冲导致周缘断裂和强震的发生。 尽管天山构造带为主要的地震带, 但塔里木地块与天山造山带边界的MS≥6.0地震主要受塔里木地块运动的影响。 像鄂尔多斯和塔里木这样传统意义上的稳定地块, 实质上是边界强震的主要贡献者。 鄂尔多斯和塔里木完整坚固地块的整体运动, 对其周缘强震的发生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应用回归—马尔可夫链联合预测地震的方法,结合川、滇强震的特点,对川、滇强震进行了计算,并作了预测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对川、滇强震的预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强震地表破裂宽度与震级的统计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强震造成地表破裂的宽度范围,得出造成地表破裂的下限震级地6.6级,对应最大震级(M=8.5)的可能破裂宽度是100km,它是一种带状破裂而不是一种线状破裂,统计得出震级-地表破裂宽度的经验关系式。  相似文献   

10.
安徽霍山震群与华东地区强震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不少专家、学者都在探讨震群与大地震的关系。有人认为霍山震群是预报华北强震的“窗口”。但是作者研究认为,霍山震群活动与华东地区发生的强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本文介绍了这一研究结果。本文所指的华东地区的范围是北纬31°—36°,东经115°15′—121°30′。在这个范围内自1974年以来共发生6次中强地震(表1)。它们距霍山地区不超过500公里。将这几次地震  相似文献   

11.
冯希杰  苏刚 《内陆地震》1993,7(3):225-233
依据地震破裂、地震形变带、前震和余震分布,对中国大陆共轭破裂强震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强震共轭破裂现象较普遍,据资料至少有12个单强震、7个双主震和2个主震——强余震为共轭破裂强震。其共轭破裂特征在地震形变带展布、烈度等震线形态、前震和余震分布等方面表现明显。另外,共轭破裂强震具有共轭破裂面方位之一多为北北西向、双主震之间和主——强余震之间相隔时间为“7”和“9”的节律这2个主要的共同点。  相似文献   

12.
利用周边国家天山地震目录、中国天山地震目录及USGS地震目录,对天山地震带强震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天山地震带的强震在空间分布上有西强东弱、西密东疏且在40°〈φN〈42°范围出现强震的空白区并存在特殊的易发震地区。强震在南、北天山之间有往复迁移的特征,并在迁移的过程中有单发-双发-群发,但未出现过单发迁移后出现群发的过程。在时间分布上有较明显的周期特征及南、北天山交替发生的特征。在强度上,7级以上地震主要沿天山构造带分布,而6级地震不但有沿天山分布的还有沿斜切天山带的次级构造分布的,且6级以上地震出现高频地区,集中在东经77°±1°的天山地区。  相似文献   

13.
利用青海地区1900年以来5级以上强震目录探讨了省内各地震带地震活动的基本状态,结合累积应变能释放现象讨论了各地震带现今地震活动所处的状态。结果显示,青海地区4个地震带强震活动存在明显的平静与活跃的交替特征,这是普遍的宏观规律,但平静与活跃的特点具有差异性。伴随各地震带地震活动状态的不同,其累积应变能释放呈现加速或减速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了1994年9月16日台湾海峡7.3级地震对中国地震大趋势所产生的可能影响。作者认为,这次地震应属于中国大陆板内地震,它可能标志着中国大陆及边邻地区7级以上地震从本世纪以来第五活动期(起始于1988年)的相对平静时段转入活跃时段并可能步入高潮。它打破了近十年来中国大陆7级地震只分布于青藏块体的格局,但并不意味着本期主体活动区(青藏块体及边邻)的改变;同时,这次地震标志着东南沿海地区进入新的地震活跃幕;台湾地区7级地震活动也将增强。  相似文献   

15.
试论中强震发生地点与中短期前兆空间分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苏乃秦 《内陆地震》1997,11(4):289-294
通过分析1980年以来发生在新疆境内的地震,发现大多数,Ms≥5.0地震发生在前兆异常密集区(专家系统高信度区和各类前兆异常叠合集中区)的边缘和外围邻区,而不是发生在通常认为的前兆空间分布密集区的中心及附近地区,为了缩小强震地点预报的尺度,必须考虑上述事实,用材料合成模式和板内复杂地震断裂裂带模式可以探讨其机理。  相似文献   

16.
姑咱地震窗异常与地震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四川姑咱地震台微震观测记录的普查与系统研究,表明在大约90km范围内,小震活动频率变化与附近5.5级以上地震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它能较灵敏地反映区域应力场的变化。文中分析了姑咱地震窗即前兆敏感点小震月频度的异常特性,预报判据指标及其预报效能。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20世纪台湾地区6.5级以上强地震的活动资料,研究了20世纪台湾地区强地震的成带性、分幕性、迁移性等特性并解释了产生这些特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赵建政 《内陆地震》1991,5(3):254-257
利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GM(1,1)灾变预测模型,建立了北天山地震带强震(M≥6.5)的预测模型。模型得出该区下次发生强震的时间为1993年前后。  相似文献   

19.
统计分析了中国大陆1900年以来所有发生在东北的5级以上的学震及其与中国大陆26个地震带6级以上(其中东部为5级以上)地震活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7级以上深震有可能引发中国大陆地震活动进入应变能大释放阶段。其中与东北深震统计相关最高的地震带是:金沙江地震带、南天山地震带澜沧江-眉公河地震带以及巴颜喀拉山地震带;在中国东商地区相关性相对较高的地区是:郯城-营口地震带、长江下游-南黄海地震带以臁东南沿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