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首次地震成因讨论会1983年8月20—24日在兰州召开。来自全国38个单位的8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上共宣读了88篇论文。 会议就以下几个主要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1.地震的力学问题。许多同志认为,由孕震到发震是由缓变到突变的过程,其力源最终主要可能是热力,热可造成膨胀、升降与对流,可引起水平力与垂直力,垂直力又可转为水平力。地幔对流及其造成  相似文献   

2.
北部湾地震的震源机制及地震地质条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北部湾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地震地质条件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靖西-崇左断裂带过震中的北北西向断层为发震断裂,四会-吴川断裂带过震中的北东东向断层为控震构造,震源构造应力场的主压应力方向为北西-南东向,发震断层的活动方式既有垂直差异运动又有走滑运动。  相似文献   

3.
该文讨论地变率指标的概念。它是指在由发震构造引起的垂直运动为主的地表形变场中,水平方向上单位距离内垂向速率变化的物理量。笔者以华北地震区划为例,认为它可作为预测未来震情的一种有效的定量依  相似文献   

4.
1990年共和7.0级地震孕震构造动力学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青海共和地区深浅部地质构造、区域应力场等资料的基础上 ,提出了 1 990年共和7.0级地震孕震的构造动力学模式 ,即 :NWW向至 NE向断裂组合孕震 ,NWW向哇玉香卡 -拉干隐伏断裂为发震断裂、NE向隐伏断裂为诱震断裂 ,NE向区域构造应力的增强为孕震和发震的主要力源。  相似文献   

5.
周瑞琦  谷一山 《地震研究》1990,13(4):402-410
本文介绍了耿马7.2级地震的某些震害现象,通过简单的机理分析,认为这次地震竖向力作用比较突出。和发震构造的活动性状联系起来考虑,估计这次地震强烈的竖向震动可能与发震断层垂直运动分量较大有关。  相似文献   

6.
震源机制解和区域垂直形变资料表明,河西-祁连山中东部地区,存在着比较显著的垂直力源。大地电磁测深资料、弹性半无限空间内均匀膨胀球体地面垂直位移的反演表明,该区垂直力源主要起因于上地慢软流层的密度迅速增大和体积膨胀。最后根据断裂力学的观点,以门源6.4级地震立交孕震模式为例,讨论了垂直力源对地震的触发作用。  相似文献   

7.
马文静  苏旭 《地震》2000,20(2):69-76
在分析青海共和地区深浅部地质构造、区域应力场等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1990年共和7.0级地震孕震的构造动力学模式,即:NWW向至NE向断裂组合孕震,NWW向哇玉香卡-拉干隐伏断裂为发震断裂、NE向隐伏断裂为诱震断裂,NE向区域构造应力的增强为孕震和发震的主要力源。  相似文献   

8.
海南岛是华南的强震区之一,地震活动具有震源浅,震感强,北强南弱和南北周期性地迁移跳动等特点。琼北的地震能量释放较有规律。15—17世纪和18—20世纪能量释放的趋势类似,17世纪初为大释放期,20世纪的能量释放,虽然也有突发的趋势,但与17世纪比较仍相差一个数量级。 近东西向断裂构成了海南岛的构造格架。北西向断裂具有新生性和强烈的活功性。因此,前者可能是海南岛的控震构造,后者可能是发震构造。而产生地震构造的力源主要来自南海海盆的扩张,所有的地震活动特点也与此有关。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空间轴称问题中,导出了圆域分布垂直力源作用下的地面位移表达式,并进行了数值计算和震例分析,研究了不同参数的垂直力源与地面位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1987年8月10日灵武5.5级地震进行了综合研究。其地震序列属前震—主震—余震型,前震和余震沿该区两条主要断裂分布,主震位于两条断裂交汇部位。震前形成了明显的小震活动空区。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走向为322°,长16km。震区应力场主压应力方向为268°。本文还指出,强烈的水平和垂直差异运动是灵武地区频繁多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本文依据天祝—景泰6.2级地震的地震构造、应力场条件及前兆分布,分析研究了该次地震的孕震过程。认为天祝一景泰6.2级地震的力源主要是NE向区域应力场的挤压,垂直差异运动对地震起了促震作用。孕震过程形成的震源应力场在空间上有四象限分布特征,时间上经历了孕育、形成、增强等阶段,相应地震源区则经历了弹性形变、塑性形变、塑性硬化及失稳错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2016年11月13日新西兰南岛北端凯库拉(Kaikoura)发生了MW7.8大地震,造成了强烈的地表变形并引发大面积滑坡和海啸的发生.基于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断层滑动模型,建立全球同震横向不均匀并行椭球型地球模型,计算了此次新西兰凯库拉大地震产生的同震形变和应力及库仑应力变化.初步计算结果表明:新西兰凯库拉MW7.8地震造成断层上盘东北向抬升,下盘西南俯冲;引起发震区域同震位移较大,从凯库拉到坎贝拉(Campbell)以及首都惠灵顿(Wellington)整体上东北向抬升,最大同震水平位移1.2 m,垂直位移1.1 m.此次大地震释放了发震断层上积累的压应力,但增加了发震断层两端的挤压力;同时,同震剪应力变化增加了NE-SW向断层发生右旋滑动的危险性;采用此次地震发震断层参数计算得出的最大库仑应力变化增加区域集中在发震断层两端,可达到MPa量级.当分别采用新西兰北岛Awatere断裂系和南岛Wellington断裂系参数计算库仑应力变化时,发现新西兰北岛和南岛震中以南区域的库仑应力均增加,可触发部分余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活断层粘滑运动的发震机制,从剪切应力降出发,通过能量与震级的关系,建立了一个新的孕震能力预测公式,以便为地震预测预报的研究提供新的途径。 1.孕震能力与构造应力之间的关系地球上的绝大多数地震皆为地壳的构造运动所引起,而构造运动则是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发生的。因此,应力与孕震能力之间就必然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Byerlee等人的大量研究表明:构造地震主要是活断层粘滑运动的结果。也即,在某一瞬  相似文献   

14.
选取1970年至1999年晋冀蒙三省交界4次中强地震事件,进行地震视应变演化分析。得出,地震视应变异常与晋冀蒙三省交界区中强以上地震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震前,晋冀蒙三省交界区地震视应变演化模式有:增强-减弱-发震、增强-减弱-迁移-发震、增强-减弱-消失-增强-发震、增强-减弱-维持-发震。"大同窗"必是异常区,其震前地震视应变演化模式有:增强-维持-消失-发震、增强-减弱-发震、增强-维持-减弱-发震。异常区多形成于震前3年,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扩散或向特定方向(震源方向)迁移的特征。中强地震多发生在视应变高值异常区、视应变高值异常迁移区、视应变高值异常区迁移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1994年9月16日台湾海峡7.3级地震震源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数字化台网P波波形资料及台湾台网P波初动方向资料,研究了1994年9月16日台湾海峡73级地震及邻近地区(北纬21~26°,东经115~120°)ML≥58级共5次地震的矩张量解及震源参数。结果表明,这次73级地震的矩张量解以双力偶成分为主,是断层面接近NW走向的正断层。断层面的走向与大震前地震的条带分布走向及余震分布显示的破裂图象较相象,震源机制的张应力轴接近水平,近NE走向;压应力轴几乎垂直,近NWW走向,似乎表明这次地震是受菲律海板块向欧亚板块北西向挤压的力源控制。从P轴接近竖直而T轴接近水平来看,发震断层为强烈拉张性正断层,可能还同时存在垂直向上的应力作用。其它4个强震的震源机制解与73级大震的差别较大。这些地震震源机制解的复杂性,表明台湾海峡地震序列的发展过程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16.
基于位错理论,考虑重力和黏弹性的影响,在分层介质模型下计算鲁甸地震引起的同震、震后形变和重力变化.结果表明形变和重力的显著变化主要发生于断层在地表投影附近区域.同震形变场显示发震断层有明显的走滑性质.考虑黏弹松弛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震后形变和重力有了明显改变,同震效应为正的区域得到加强,为负区域进一步减弱.震后松弛效应的影响范围相比同震明显增加.在靠近断层的GPS观测台站处,计算了由黏弹松弛效应引起的震后形变和重力时间序列.震后松弛效应引起的重力变化在50年之后均达到同震水平,除了NJ13的纬向、垂直位移,NJ16的垂直位移,NJ15的径向位移,其余台站的所有震后形变都超过1mm.观测台站的震后重力和垂直位移时间序列在震后100年趋于稳定,纬向位移和经向位移在震后50年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7.
巴特利特 (Kristina Bartlett)关于利用全球定位系统 (GPS)数据研究沃萨奇断层沿线的地震运动的文章 (“News Notes”,1 998年 6月 )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我想知道 ,犹他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除了测量到水平向运动外 ,是否还测量出垂直向运动。由于正断层一般都有很陡的倾角 ,最大的 (也是最容易准确测量的 )是垂直向的运动。在得克萨斯和路易斯安那墨西哥湾沿岸平原上有几百条近地表倾斜大约 70~ 80度的活动正断层 ,所以该处垂直运动与水平运动之间的比率是 3∶ 1到 5∶ 1之间。所有这些断层都是无震的 ,因此我们还必须了解一些走滑分…  相似文献   

18.
唐山7.8级地震的地壳垂直形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前后的水准复测资料,研究了这次地震前后大面积地壳垂直形变的特点。结果表明,在震前震中区地壳运动有一个长期缓慢运动-活跃-“平静”-发震的过程。地震前后的地形变资料表明,地壳形变与地质构造有密切的关系,震后形变与以往强烈地震的震后形变具有某些共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断层垂直形变对强远震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新型断层形变三维观测系统的垂直向观测结果, 研究了两年以来7.0级以上强远震在非发震断层上的同震响应特征. 结果表明,非发震断层体垂直向同震形变的延迟时间、 同震位移最大振幅、 振动持续时间等特征与地震震级、震中距等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断层体垂直向同震形变延迟时间与震中距线性正相关,发生地震同震形变的响应速度约为5.5km/s,反映了在上层花岗岩地层中面波的传播速度;同震位移最大振幅和震中距的对数、 震级之间具有明显线性关系,震级越大,同震位移的最大振幅越大;地震震级是断层体垂直同震形变振动持续时间的主要影响因素,震级越大,同震形变振动持续时间越长. 根据断层仪观测数据推算得到的断层体垂直向同震形变延迟时间、同震位移最大振幅、振动持续时间的经验计算公式,对于地震同震形变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0.
1996年2月3日云南丽江7.0级地震发生的构造环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为1996年丽江7.0级地震的发震断层,丽江——大具断裂可以分为丽江——玉湖和玉湖——大具等南北两段. 它们在构造表现、运动方式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但都表现出比较一致的运动学性质,即既具有垂直正断运动,又有水平左旋走滑运动. 这种运动特征开始于第四纪初期(距今2.4~2.5 Ma). 在构造形式上,早更新世时期发育低倾角拆离断层;中更新世(0.8 Ma)以来,以高角度正断层活动为主. 根据源于玉龙——哈巴雪山东麓的一系列冲沟, 在穿越山前断裂时同步左旋位错特点和剥夷面垂直落差,初步估算了丽江——大具断裂第四纪以来的平均水平和垂直位错速率分别为0.84和0.70 mm/a;中更新世以来的平均水平和垂直位错速率分别为1.56和1.69 mm/a. 近南北向丽江——大具断裂的运动性质一方面受到区域性北北西 南南东水平主压应力场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到玉龙——哈巴雪山与丽江盆地之间强烈的差异性运动的制约. 这两种动力学过程的共同作用, 形成了1996年丽江地震构造环境的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