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庆良 《内陆地震》1992,6(1):46-53
近20年来河西-祁连山东部地区三条规模较大的北东向构造带在区域垂直形变图上反映明显。因受区域应力场强度的控制,其垂直形变表现出随时间波浪状演化式。区域垂直形变图像与莫霍面等深线相似,说明这几条北东向构造带的深部成因机制。它们对区内的中强地震起着很强的控制作用,与北西西及北北西向断裂构造共同构成了本区的控震构造网络。  相似文献   

2.
利用小波分析对河西地区1971—1979、1979—1983年的地壳垂直形变场进行计算,结果表明:三阶以内的小波分解结果与地质构造走向基本一致,说明河西地区地壳垂直运动的短波主要反应的是断层活动;四阶小波变换结果为地壳垂直形变的低频部分,反映的是大区域地质构造运动所引起的地壳垂直形变。1971—1979年,门源南部的地壳垂直运动相对剧烈,而到了1979—1983年,门源地区地壳垂直运动主要活动区域由门源南部地区转移到门源附近区域,这可能与门源6.4级地震孕育的区域构造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3.
河西—祁连山地区近期形变场演化特征与孕震构造模式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王庆良 《地震》1994,(3):64-71
本文通过对河西-祁山地区近20年形变场演化特征的分析,提出了代表该区区域应力松驰、岩石圈底部软流层对流加速以及地壳中上部应力强化与强震孕育三种应力状态的特征性形变图象,文章还通过典型强震构造组合特征、形变场特征的分析,提出了该区北西西、北东向两组构造的组合孕震模式,并利用上述孕震模式对该区近期强震危险地点进行了初步判定。  相似文献   

4.
河西系是分布在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的北10°—30°西向右旋挤压构造带的总称。其主体构造由三个隆起带、四个拗陷带及其间的断裂带组成。构造活动影响至地壳中下部,东部边缘构造带可深及岩石圈底部。河西系对地震活动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中强以上地震主要发生在其一级隆起带边缘与北西西向断裂复合部位。  相似文献   

5.
祁连山-河西走廊西段构造区发育多条重要活动断裂,多年来已积累较丰富的古地震研究的成果.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历史地震数据等,从定量化强震复发间隔T与平均复发间隔Ta入手,将其比值(T/Ta)进行数学处理,借鉴NB模型的思路,建立祁连山-河西走廊西段构造区模型,进而对强震潜势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祁连山-河西走廊西段构...  相似文献   

6.
北祁连—河西地区垂直形变场演化与地震活动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1972-2000年北祁连-河西地区的垂直形变观测资料,分析研究了该区垂直形变场的演化及其与地震的关系,得到如下结论:①本区构造运动近30年来的演化过程为逆继承性运动-继承性运动增强-持续继承性运动-逆继承性运动-继承性运动这一个“旋回”过程,继承性运动是构造运动的总趋势;②垂直形变场演化与地震活动强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地震活动强弱明显“滞后”于地壳运动;③1995-2000年构造运动恢复继承性运动,且山区与盆地的差异性运动较1989-1995年有所增强,表明本区构造应力场有强化趋势,未来几年祁连构造带中东段有发生中强地震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张永志  王双绪 《地震学报》1998,20(2):150-157
讨论了小波分析在地壳垂直形变测量数据分析中应用的可能性,并采用基于样条函数的多分辨分析及其相应的B小波,推导了适合区域地壳垂直形变分析的平面二维小波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利用样条B小波计算了河西-祁连山地区1971~1995年的多期垂直形变观测资料,所得结果如下:①小波多分辨分解可有效地分离地壳垂直形变的不同空间波长成分,使我们更清晰地看清垂直形变在不同尺度上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是我们研究地壳垂直形变不均匀性与地震活动关系的一个有力工具;②河西地区地壳垂直运动的一阶、二阶小波分解结果主要与地质构造一致,说明了河西地区地壳垂直运动的短波主要是断层活动;③河西-祁连山地区地壳垂直运动的变化反映了该地区地质构造活动东南部较强烈,与1986年青海门源 6.4级、1990年甘肃景泰6.2级和1995年甘肃永登5.8级地震前河西地区地应力加强和地震活动有关,而西北部运动较弱,无中强以上地震发生.   相似文献   

8.
河西构造系及其与青藏高原东北部地震活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河西系是分布在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的北10°-30°西向右旋挤压构造带的总称。其主体构造由三个隆起带、四个拗陷带及其间的断裂带组成。构造活动影响至地壳中下部,东部边缘构造带可深及岩石圈底部。河西系对地震活动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中强以上地震主要发生在其一级隆起带边缘与北西西向断裂复合部位。  相似文献   

9.
讨论了小波分析在地壳垂直形变测量数据分析中应用的可能性,并采用基于样条函数的多分辨分析及其相应的B小波,推导了适合区域地壳垂直形变分析的平面二维小波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利用样条B小波计算了河西-祁连山地区1971~1995年的多期垂直形变观测资料,所得结果如下:①小波多分辨分解可有效地分离地壳垂直形变的不同空间波长成分,使我们更清晰地看清垂直形变在不同尺度上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是我们研究地壳垂直形变不均匀性与地震活动关系的一个有力工具;②河西地区地壳垂直运动的一阶、二阶小波分解结果主要与地质构造一致,说明了河西地区地壳垂直运动的短波主要是断层活动;③河西-祁连山地区地壳垂直运动的变化反映了该地区地质构造活动东南部较强烈,与1986年青海门源6.4级、1990年甘肃景泰6.2级和1995年甘肃永登5.8级地震前河西地区地应力加强和地震活动有关,而西北部运动较弱,无中强以上地震发生  相似文献   

10.
照1 白杨河西水峡沟南山北坡的北东东向活断层左旋错动山脊与冲沟,据16条山脊与冲沟的断距统计得出平均断距为92米(镜向西) 照2 照1中山脊错断的近景(镜向北西) 照3 白杨河西水峡沟南山北坡的活断层(镜向北70。东) 照4 白杨河西水峡南山北坡的北东向活断层左旋错断纹沟5—8米(皮帽至地质锤)1932年昌马地震东段形变带和活断层的水平错动现象@李玉龙  相似文献   

11.
根据已知的地震地质资料对北祁连 -河西走廊及相邻区进行了三维有限单元剖分 ,在线弹性条件下 ,拟合了其 2 0a来垂直运动的总体趋势。计算表明 ,北祁连 -河西走廊地区垂直形变的拟合结果 ,与背景应力场的约束形式和变化特征密切相关 ,其中采用构造应力场增强作为加载条件以及稳定地块作为位移约束条件得出的拟合结果与该区域 2 0a来垂直运动的整体分布特点相一致。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得到其背景应力场增强的量值估算 ,其中SN方向的压力变化为 +0 .11MPa(压为正 ) ,EW方向的压力变化为 +0 .0 4MPa(压为正 ) ,EW方向的压力变化量是SN方向的 3倍左右。此外 ,根据计算得到的 10~ 15km深处剪应力增量Δγxy的分布情况 ,对比中强地震震源分布可以看出 ,剪应力增量与震源在空间分布上有一定的关联性。震源往往分布在剪应力增量变化较剧烈处 ,从而证实了拟合得出的构造应力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提出了表征地壳垂直形变场定量特征的地壳垂直运动准加速度及体积变化率两个新指标,利用甘肃河西地区70年代以来的5期复测水准资料计算了地壳剪切变形率、扩张变形率、体积变化率、速率增量、准加速度等各项指标,并分析了这些指标与强震危险区判定的关系.系统地研究了该地区垂直形变场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3.
一九八六年八月二十六日青海门源县北部发生的6.4级地震,是一九三二年昌马7.5级地震五十余年后,在昌马—俄博—古浪—海源巨型构造地震带上出现的第一次Ms<6级强震。无疑,这次地震的发生,对于北祁连构造带近期的震情趋势有着极为深刻的寓意。本文依据震前的形变测量资料和震后复测结果,对门源6.4级地震的构造形变效应及其区域形变背景作初步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作者通过某些大地震的考察和收集到的22个地震形变带资料的分析,首先指出构造形变和非构造形变的区别,并且对构造形变带进行分类研究。尔后提出了我国地震形变出现的构造组合。最后对地震形变带在地表出现的地震地质条件和地震形变带反映的地震破裂过程的复杂性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正2014年9月6日,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40.3°N,115.4°E)发生MS4.3地震,震源深度10 km,发震构造位于延庆—矾山盆地北缘断裂。涿鹿地区位于首都圈西北部的延怀盆地。在研究区域内有北北东向唐山—磁县地震构造带和北西向张家口—渤海隐伏构造带。历史上曾发生过三河—平谷MS8地震(1679年9月2日)和唐山MS7.8地震(1976年7月28日),因此,本区是  相似文献   

16.
以运城盆地及周边M_L5.0以上地震活动,与盆地的主控构造中条山北麓断裂的活动关系进行研究,表明地震与断层(活构造)的活动有直接关系。目前,对活断层进行形变测量和地球物理场的动态观测是揭示地壳运动最为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北祁连河西地区近期大地垂直形变演化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地壳形变逆继承性运动弱,继承性运动强。研究了垂直形变异常与地震的对应关系,地震发生在垂直形变隆起区的边缘形变高梯度带上。指出该地区的中段形变异常明显,已形成强震的孕震背景。  相似文献   

18.
正针对甘东南地区构造活动强烈、地震活动频繁的背景和区域现今地震活动特征、强震孕育趋势及机制的现实需求,利用甘东南地区地质、地震、地球物理、大地测量等多源观测数据,构建了甘东南地区地壳形变三维数值模型,通过有限元模拟结果与实际速度场结果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反演了甘东南地区构造应力场和位移场,分析了构造应力场特征,为甘东南地区强震趋势及地点预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东南地区地壳垂直形变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胡惠民  沈永坚 《地震地质》1990,12(2):121-130
本文利用现有的Ⅰ、Ⅱ等多期水准复测成果,编制了我国东南地区垂直形变图。按区内垂直形变特征划分为三大区,南、北以上升为主,中部呈现大面积下降。文中还应用区内近期跨断裂测量资料,综合分析区域现代构造活动特点,并对区域构造应力场的变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阐明河西走廊地区地壳底部阻层空间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对该低阻层与地质构造、其他地球物理场和地震活动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