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高莉玲 《海洋信息》1999,(11):28-29
古海洋学与古气候学相关领域的研究不断提供强有力的证据表明,地球气候在不同时标发生了深刻变化。过去一年引人注目的活动是:第六届国际古海洋学会议于1998年8月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召开,有30个国家的55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第七届国际古海洋学会议将于2001年在日本的扎幌召开。1999年5月在加拿大温哥华召开了多台地勘探会  相似文献   

2.
我国红树科植物花粉形态研究及其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我国海滨红树科村物中8个种花粉形态作了光学显微镜的各种数据测定和摄片研究,并且探讨讨论了红外粉石在深入研究古海流的路线,海平面变化,海岸线变及古环境变化和方面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古黑潮演化研究评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向荣  曹奇原  阎军 《海洋科学》2000,24(7):34-37
黑潮是西太平洋海区的重要暖流 ,它携带着高温、高盐水体经台湾东部海域和冲绳海槽北上 ,其主流轴是西北太平洋海气热量交换最强的海区 ,对东亚气候和该区海洋沉积物的分布以及表层生产力的影响巨大。进入晚第四纪以来中国大陆及其邻近海域的古环境变化主要受东亚季风和黑潮暖流的控制[1],地质历史时期中古黑潮演化的研究 ,对了解东亚古气候变化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对过去已有的研究成果作简要的评述和分析 ,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1现代黑潮基本概况黑潮为北太平洋西边界强流 ,与北大西洋西边界的湾流 ,共为世界上最瞩目…  相似文献   

4.
南黄海埋藏古河系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1987—1989年浅地层测量结果表明,南黄海海底存在许多埋藏古河道、古湖泊、古三角洲,它们组成一个完整的水系。据矿物分析和化学成分分析,北部的古河道为古黄河水系,南部的为古长江水系,二者有可能一度汇合于南黄海中部。它们可能形成于2.5—0.9万年以前的低海面时期。成山角东部的下部地层中发现更老的古河道,可能为中更新世古黄河河床。在南黄海中部80m水深处发现了低海面时期的古黄河、古长江三角洲,那里约为2.5万年以前的古海岸线。  相似文献   

5.
6.
7.
末次间冰期以来古黑潮演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太平洋边缘海区作为联接大陆与深水大洋气候记录的桥梁,这种纽带关系使得边缘海区成为理解;研究过去全球变化和古海洋学诸因素变化的理想区域之一。同时,边缘海区也是大洋与大气进行热量交换的重要区域。  相似文献   

8.
临夏东山顶剖面的第四纪孢粉记录及其古环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临夏盆地东山顶剖面共划分为17个孢粉组合带,结合古地磁研究结果反映出临夏盆地自早更新世以来,第三纪植物成分逐渐减少,草木植物含量增高的演替过程。  相似文献   

9.
晚更新世末期南黄海中部埋藏古三角洲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1992-1993年用浅地层剖面仪对南黄海中部浅地层进行测量在,70-80m左在的深水区发现了埋藏三角洲堆积体,结合实测海底地形图及岩芯沉积相资料对浅地层剖面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是距今2.7万a左右的黄河河口三角洲,这说明,晚更新世末期黄河已经流入南黄海陆架区,水深70-80m附近曾经发育一期古海岸线。  相似文献   

10.
古海洋生产力的研究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海洋的初级生产力控制了温室气体CO2在海洋和大气中的分配,进而影响着全球气候变迁,只有通过运用不同的生产力标志物才能探讨地质历史上海洋初级生产力的变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介绍了国内外在古海洋生产力研究领域内使用的主要方法和动态,并分别对生源物质累积率、底栖有孔虫标志物和地球化学标志物等研究方法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评述,指出在运用生产力标志物研究古生产力时应充分考虑不同标志物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山西榆社-太谷盆地上新世中晚期的植被与环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山西中、东部的榆社、太谷盆地发育了良好的上新世河湖相地层,其丰富的植物、鱼类和哺乳类化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古植被和古环境研究的理想场所。根据榆社盆地磁笥年表以及化石组合特征,榆社、太谷盆地约为5.5MaBP以来的套沉积、榆社张村组与太谷小白组的沉积时代相当,大约形成于3.5-2.3MaBP。从大约4.4MaBP开始,较高含量的云杉、冷杉花粉显示研究区已有暗针叶林生长,从3.5MaBP开始,暗针叶林有了较大的发展,存在大面积的暗针叶林纯林。大致从上新世中期的4.4MaBP开始,气候已经开始变冷,并有较明显的干湿波动,蒿、藜为主的干草原大约从2.3MaBP开始繁盛,表明研究区转变为干冷气候。  相似文献   

12.
西藏扎布耶湖地区三万年以来的花粉记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藏北高原扎布耶湖ZK2钻孔沉积物的花粉记录,揭示了该地区三万年以来植被和气候演变历史。37300-36000aB.P.为森林草原植被,气候温湿,淡水湖时期;约36000-31700aB.P.灌丛草原植物,气候冷干,湖水出现短暂咸化,31700-20800aB.P.森林草原植被,气候温暖湿润,湖面扩大,湖水加深时期,20800-14400aB.P.荒漠植被,气候冷干,湖水咸化,湖面开始缩小,初  相似文献   

13.
三叶虫三叶虫属于无脊椎动物中的节肢动物。在寒武纪时期,小小三叶虫,一度称霸地球,占领了整个海洋。古海鱼鱼类是在4亿年前出现在地球上的,至今全球的鱼类已有近3万种,我国的鱼类有2500种左右。  相似文献   

14.
古赤潮与古营养状况的沉积记录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量的研究证实,赤潮与海水的富营养化有密切的关系。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学者通过分子地层学记录来探讨赤潮演变历史及其与富营养化的关系,希望找到赤潮演化与发展的科学依据。本文综述了甾醇、生物硅、色素、孢囊、同位素等指标在古赤潮及其相关古营养研究中的应用及研究动态与进展。甾醇是重要的藻类生物标志化合物,4-甲基甾醇及其衍生物可指示沟鞭藻的输入。孢囊可用来反映生物种群、表层海水营养和生产力水平。生物硅被用来指示硅藻生产力。色素可以很好地反映水体中富营养水平及生产力高低,颤藻黄素的升高被认为是湖泊人为富营养化的重要依据。利用C、N同位素组成的变化指示水体中营养状况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南海西南部海区近200ka来的动力环境与东亚古季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括南海在内的热带海洋是东亚夏季风的发源地,分析其动力环境特征的的演变历史,可提供东亚古季风活动的海洋证据。对取自该海区的NS93-5柱状样做了详细的粒度分析,结合氧内闰素地层结果、微体古生物观察统计和CaCO3测试资料,尝试采用高精度的粒度分析作为替代性指标,讨论近200ka以来的水动力及古生产力变化特征。结果认为,自末次盛冰期以来该海区的海洋动力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而在此之前则变化不显著,在倒数第2次冰期中由于夏季风作用致该局部区域上升流发育和海面温度偏高。古生产力变化规律一般是:在冰期较高,并呈稳定或上升趋势;在间冰期较低,出现下降现象。近200ka来的特殊情况出现于全新世早期,古生产力达到最高值。通过与黄土高原及其它地区的古季风环境对比,发现东亚古季风区内在全新世和末次盛冰期的遥相关较好,而在倒数第2次冰期中存在明显差别,说明在冬季风和夏季风的相互作用下,产生了特定时期内典型季风区的局部海洋区域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17.
九江—澎泽一带沙山研究存在问题探讨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依据TL和^14C测年数据及各项环境指标分析,对九江-红光澎泽一带沙册剖面进行了研究和对比,讨论了147kaB.P.至晚冰期的年代地层序列和古气候环境,同时对沙山在、古湖沼形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该区沙山地貌并非新的构造运动所致,属差异侵蚀作用的结果,泥炭层由风积地区沙丘间湖沼沉积形成。  相似文献   

18.
南庄头遗址的古植被和古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结合考古、孢粉及硅酸体研究的资料,分析了南庄头遗址的古植被、古气候、古环境的演变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研究表明:南庄头人知时期属于早全新世气候升温期,气候不稳定,但总体来说与现代相关差不大,晚期可能比现代更温暖湿润,局部地区出现水蕨,从本剖面的分析来看,没有足够证据证明当时农业已出现。  相似文献   

19.
20.
第十四届INQUA大会情况汇报一、大会概况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INQUA)第十四届大会,由德国第四纪研究联合会和柏林自由大学主办,于1995年8月3日至10日在柏林自由大学举行。来自六大洲51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余名代表出席了这次大会,除东道主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