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鄂尔多斯地块西南缘陇县—宝鸡断裂带的空间展布、活动性特征、历史及现今地震活动、震群活动、汶川地震影响等资料进行分析研究,认为由于受鄂尔多斯地块和青藏板块挤压,陇县—宝鸡断裂带是宝鸡地区应力应变积累、释放的主要地带,是未来发生中强地震的潜在危险区。  相似文献   

2.
根据M≥5级的地震资料,讨论了鄂尔多斯块体周围地震活动的时空特征。二十三次中等强度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十五个小区域综合地震断层面解表明,该块体及其周围的主压应力轴方向为北东东-南西西,主张应力轴方向为北西西-南东东。这种应力场格局与鄂尔多斯块体同时兼受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挤压并以前者为主有关。地质资料表明,该块体周围的地震活动与断陷盆地内部的活动断裂及盆地边缘的垂直差异运动有关。  相似文献   

3.
东亚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及其与区域应力场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纪人  赵志新 《地震学报》1991,13(3):287-294
来自板块之间相对运动的构造力可以传递到大陆地壳,从而形成了大陆内部的地震应力场.在某一地区,包括小地震在内的地震活动性的分布可以反映该地区的应力场的变化.根据这一观点,本文根据大量的震源机制解的结果以及最近500年的地震活动资料,详细地研究了东亚地区内几个地区的区域应力场的特征.其结果表明,来自太平洋板块相对欧亚板块的俯冲所形成的构造力,控制了从华北地区到南北地震带北段的应力场.本文根据小震的地震活动变化的特征,讨论了日本一部分地区由地震活动性的变化所反映的区域应力场的变化.中国西部以及印度-澳大利亚和欧亚大陆板块边界地区,最近大约100年地震活动性的同步变化表明,来自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所产生的构造力,传递到了中国西部.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和欧亚大陆板块边界,以及中国西部的地震活动,现在依然处在地震活动高潮期.   相似文献   

4.
东亚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及其与区域应力场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来自板块之间相对运动的构造力可以传递到大陆地壳,从而形成了大陆内部的地震应力场.在某一地区,包括小地震在内的地震活动性的分布可以反映该地区的应力场的变化.根据这一观点,本文根据大量的震源机制解的结果以及最近500年的地震活动资料,详细地研究了东亚地区内几个地区的区域应力场的特征.其结果表明,来自太平洋板块相对欧亚板块的俯冲所形成的构造力,控制了从华北地区到南北地震带北段的应力场.本文根据小震的地震活动变化的特征,讨论了日本一部分地区由地震活动性的变化所反映的区域应力场的变化.中国西部以及印度-澳大利亚和欧亚大陆板块边界地区,最近大约100年地震活动性的同步变化表明,来自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所产生的构造力,传递到了中国西部.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和欧亚大陆板块边界,以及中国西部的地震活动,现在依然处在地震活动高潮期.  相似文献   

5.
刘鎏  魏东平 《地震学报》2012,34(6):727-740
中国大陆位于欧亚板块的东南部, 受到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碰撞挤压与俯冲作用, 其构造应力场形态和动力学机制相当复杂. 本文采用伪三维有限元方法, 以世界应力图2008年版本数据(WSM2008)的应力方向和应力型两类指标作为主要约束, 对中国大陆及邻区的动力驱动机制进行数值模拟, 给出了中国大陆周边地区板块边界力的大小和方向估计. 同时对3个典型情况的数值模型进行了分析. 结果显示, 软流层静压推力对该区域构造应力场影响相对较小, 板块边界力作用则起主导作用; 印度板块在喜马拉雅造山带对欧亚板块的碰撞控制了中国大陆地区应力场的基本形态, 是形成川滇地区走滑型地震为主的重要原因; 琉球海沟——南海海槽俯冲带边界力显示了挤压-张性的分段特性, 贝加尔裂谷表现为拉张作用. 进一步的分析表明, 中国大陆大部分区域内最大水平剪应力分布图像与该地区地震辐射能量密度的分布存在较好的空间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1974年8月11日新疆乌恰7.3级地震的低烈度现象。并结合1976年龙陵等几次近期大震,对出现低烈度的原因进行分析。在印度板块向北楔入的尖角部位,这种特殊构造条件下,碰撞力直接作用,处于弱介质环境,可能是出现低烈度的重要原因。此外,存在多组方向的断裂系统,明显的三层地壳结构;以及地震过程复杂,地震能量释放和传递可能具有多个途径。这也是出现低应力降,弱破坏地震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7.
我国及邻区板内地震与板缘地震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及邻区可划分为两个地震域。其内带及外带的地震活动有相互消长的关系。相邻板块施加的外力,使板内水平压应力增强,是板内地震的主要原因。热羽活动、地幔上隆、固体潮、地球旋转轴摆动、地球自转速率变化可能是次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正大地电场是来自地球外部的空间电流体系对地球内部所形成的感应电场,地震地壳破裂能量积累需要一个过程,此过程导致地壳应力、应变发生了改变,并在地球内部产生电动力学效应。因此,当地球板块张裂或碰撞挤压,火山和地震活动时,可以在地震前观测到丰富的地震短临电磁变化信息。云南受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挤压,地震频发。自"十五"计划以来,云南建立了一定数  相似文献   

9.
地震危险区划中的数值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讨论了地震危险区划中的数值模型,并把目前比较成功的几个岩石破坏的数值准则应用于地震危险性的估计,通过怀来—张家口地区和鄂尔多斯周缘断层带应力场的计算和地震危险性的评价,说明数值方法可以作为地震危险区划工作和探索地震预报的一个新手段。  相似文献   

10.
有关闽粤赣交界地区应力场和地震动力学的讨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地震地质学、GPS测量、地震活动性等多个角度对闽粤赣交界地区的区域应力场和地震动力学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1)闽粤赣交界地区应力场的主压应力方向为北西-南东向,主张应力方向为北东-南西向;(2)菲律宾海板块在台湾东海岸向北西西方向的挤压碰撞作用是台湾地区和闽粤赣交界地区强震孕育和发生的最直接最主要的动力来源。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讨论了华北地区地壳应力场的成因,选用简化的数学模型;一个在远场承受单向压缩的、具有椭圆型刚性核的无限大Hooke平板的平面应力问题进行的计算,与实际测定结果对比表明,华北地区地壳应力场的主要力源可能是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产生的水平挤压力,鄂尔多斯地块周围的应力场与华北地区的应力场在成因上有密切联系,它们似乎是在同一个力源作用下形成的。鄂尔多斯地块周围的地壳应力场与华北地区地壳应力场存在着明显差异的原因大概是完整性好的鄂尔多斯稳定地块存在所引起的明显的介质性非均一性。  相似文献   

12.
牛志仁  张逸 《地震学报》1986,8(1):93-98
本文提出了鄂尔多斯周邻地壳应力场的一个简化力学模型。在这个模型中,欧亚板块被简化为一个无限大Hooke薄板,稳定而且完整性好的鄂尔多斯地块则被模拟为一个嵌入在该板内的刚性椭圆核。由于印度洋板块碰撞和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使该板承受着一种沿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方向的单向压缩。利用该问题的Mycxeлишвили解,分析和计算了鄂尔多斯地块周邻地区地壳应力场,对该地块周邻地壳应力场特征提出了一种可能的解释。认为华北地壳应力场与鄂尔多斯地块周邻应力场可能是同一种力源作用下形成的,鄂尔多斯地块周围存在小区域应力场的原因可能反映了介质明显的非均一性。   相似文献   

13.
西-海-固地区垂直形变分析及地震趋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四新  张希  陈兵  薛富平 《地震》2000,20(3):48-52
通过对西(吉)-海(原)-固(原)地区垂直形变场的演化分析表明:①90年代以来,垂直形变场升降差异运动减弱;②现今青藏亚板块对鄂尔多斯地块西南缘(西-海-固地区) 的 NE 方向挤压应力有所减弱,华北亚板块 SW 方向挤压应力有所加强;③鄂尔多斯块体周缘小震出现的活跃状态,可能是由于青藏亚板块挤压应力的减弱而造成鄂尔多斯块体水平挤压应力场的“失稳”,以及华北亚板块挤压应力相对增强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宁夏地震台网观测资料,讨论了宁夏区内七个地区的区域应力场,并且给出了16次中强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合大地形变测量资料分析认为,宁夏北部银川平原的区域应力场以北北东方向的主压应力占优势。宁夏南部西(吉)、海(原)、固(原)地区的区域应力场以北东方向的主压应力占优势。南部和北部两区域的分界带在中卫、中宁一线。中卫附近的主压应力方位为165°,与其南部、北部地区都不相同。本文研究结果认为,现今宁夏构造应力场的格局与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共同作用有关,其中印度板块的推挤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缅甸弧的俯冲作用及川滇断块的地震地质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建中 《中国地震》1992,8(1):68-75
本文用川滇及其邻区震源深度分布的规律、震源机制P轴出地点的资料、及现有水压致裂应力测量结果,讨论了印度板块缅甸弧的俯冲深度、形状及地壳隆起的力学机制。指出缅甸弧沿北东方向向川滇地块俯冲的角度为19.1°—26.6°;挤压作用可能不是我国西南地区大规模隆起的唯一原因。由于我国川滇地区的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格局都受到印度板块俯冲作用的影响和控制,因此它们的地震活动性有着密切的联系。从1900年至1980年期间,缅甸弧附近和川滇地区的地震活动都可分为四个活动期,川滇地区的地震活动期的开始与结束都较缅甸弧附近地区相应的地震活动期滞后,滞后时间分别为2年和3年。  相似文献   

16.
亚速尔—伊比利亚地区发生的大震[西班牙]乌迪亚斯等从亚速尔群岛到伊比利亚半岛是由欧亚和非洲之间的岩石板块边界最西部地区构成的地震活动区。预报沿这个边界发生的大地震依赖于对其构造状况的了解。所涉及的两个板块的运动依赖其相对于板块边界旋转的极点位置。由于该地区大地震发生的频度较低,因此研究其历史地震是非常重要的。从亚速尔群岛到伊比利亚半岛地区可划分为三个区段。发生活火山和地表地震的亚速尔群岛为西段。该段大多数地震是构造水平扭应力的结果,这种扭应力与亚速尔山脊的局部扩  相似文献   

17.
板块边界与大地震的活动有密切的联系。本文分析了板块边界尤其大陆内部次级板块的边界及其地震活动特征,讨论了山西地震带地震活动的特点,认为山西地震带是次级板块的边界,其地震活动的趋势与其所构成该次级板块地震活动的形势一致,受板块边界及其大范围应力场的控制。  相似文献   

18.
大地震(特别是8级以上的大地震)的发生必须满足2个基本条件:一个是震源附近要有超过岩石弹性极限的高应力背景;另一个是该处的岩石具有发生地震的能力,即在大地震孕育所需的时间尺度(几千年以上)内岩石能长期保持弹性。为考察第1个条件,分析了中国周边三大板块的作用力。认为太平洋板块在海沟附近的俯冲方式所产生的水平力分量较小,而且海沟离中国大陆较远,因此它对中国的地震影响不大;菲律宾海板块对台湾的碰撞使台湾及福建沿海地区为高应力区,但由于碰撞边界的长度只有200km左右,其影响范围不大;印度板块向北推挤是产生中国西部及华北高应力区的最主要原因,文中较详细分析了它的作用,并据此尝试性划分了3个对中国具有强烈影响的地震带。根据岩石的流变性质和地质形成时代把地质体分成了刚性、次刚性和较柔性3类。初步计算了刚性地块的弹性持续时间至少在1Ma以上,而柔性地块的弹性持续时间最多为1ka。因此,8级大地震的位置与刚性地块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1980年7-9月间英、巴、中喀喇昆仑联合考察的地震资料进行了分析处理,并综合周围地区的震源机制解,说明本区应力场以南北水平挤压为主,主压应力方向变化不大,它主要受印度板块北移与欧亚板块碰撞所控制。  相似文献   

20.
攀西地区受印度板块挤压欧亚板块的影响,地质构造复杂,断裂发育,岩浆活动强烈,地震活动频繁,深浅源地震分布不均。为研究攀西地区地震波能量的衰减情况,陈运泰等曾用天然地震研究了该地区地壳的平均Q值,在巧家和石棉地区,Q值分别为620和560,地壳中介质的品质因数Q偏低。本文则用爆炸地震观测资料,对该区的华坪-永胜地区和会理-会东地区的Q值做了计算,并讨论了Q值分布的横向不均匀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