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重复地震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个地区在某一时期内多次发生强震称为重复地震,按空间位置的分布,重复地震可分为原地重复、带内重复和构造重复三种。两次地震的震源区相连,极震区重迭称为强震的原地重复,如1303年山西洪洞地震和1695年的临汾地震。四川鲜水河地震带曾发生一连串强震,如1923年(7)1/4级地震和1973年7.6级地震等可称为带内重复。至于公元前70年山东诸城7级地震和1668年郯城-莒县(8)1/2级地震均发生在郯庐活动构造带内则称为构造重复。强震往往重复发生在某些特殊地质构造部位。如郯庐断裂、怀来-新活动断陷盆地带和在中国的中西部由三个地质孤状带构成的南北地震带等。强震重复在时间上多发生于不同的地震活动期中,如华北第三活跃期内的1679年三河-平谷地震和第四活跃期中的1976年唐山地震即为明显震例。大地震在某些条件下具有原地重演的现象已成为众所瞩目的事实。通过强震重复性研究,可以了解产生重复地震的原因和条件。深入对重复地震发展过程的认识并掌握它的活动规律,不仅可提高中长期地震预报水平,为工程建设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合理减少抗震设计投资;提出合适的措施避免地震造成的损失。还可以及时较准确地划出中短期的地震危险区,减轻地震灾害,为短临预报提供有发生强震的危险地点或较小的地区。本文综合评述了国内外有关重复地震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发展动态,全文分三个部分。  相似文献   

2.
邢台地震到现在已经二十年了。二十年来,我省地震活动经历了一个相对活跃时期和一个相对平静的时段。在1996到1976年的十年当中,先后在我省及邻近地区发生了邢台6.8级,7.2级、河间6.3级、渤海7.4级、海城7.3级、和林格尔6.3级和唐山7.8级、滦县7.1级、宁河6.9级等一系列中强以上地震。这在我省的历史上是罕见的。据有关资料统计,仅邢台、唐山两次大地震,就夺去了25万多同胞的生命,直接经济损失达几十亿元,使灾区人民遭受了极其严重的损失。对此,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党政领导机关极  相似文献   

3.
1983年11月7日山东省菏泽县境内发生5.9级地震,震中区遭受Ⅶ度破坏。这是继1948年5月29日菏泽5 1/2级地震后,在1937年8月1日菏泽7级地震震中区内发生的又一次中强地震。这次地震前曾依据某些异常现象,从不同角度尝试做过中期地震趋势估计。由于它是重复性地震,且发生在华北地区强震活动相对平静期内,故深入探讨这次地震的震兆特征,对于中强地震预报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依据历史地震资料,提出了具有中长期预报意义的中强地震活动特定区的震兆性概念通过分析可知,淄川-临沂和深县-河间特定区内的中强地震活动是华北东部地震块体M≥7级地震的震兆;东川-巧家特定区内的中强地震活动是南北地震带南段发生M≥7级地震的震兆.1995年9月20日苍山5.2级地震发生在淄川-临沂区内,认为该次地震可能是未来较大地震的震兆  相似文献   

5.
刘巍  安卫平 《地震研究》1994,17(1):24-30
1989年10月、1991年3月,在山西北部大同盆地先后发生Ms6.1、Ms5.8两次中强地震。对比这两次地震的序列、空间分布及能量释放等存在很大差异。两次地震属同一地震序列,5.8级地震的活动规律具有晚期强余震的特点,是6.1级地震活动一次大的伏。进一步分析表明,大同-阳高的两次地震活动,以及在此期间山西地区发生的一系列5级左右地震活动,是华北地区区域应力场增强,较大范围内应力增加和传递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提供1991年5月29日、30日唐山5.1、5.3级地震的宏观烈度考察结果,其震害特征表明,未来的地震活动对唐山地区的生产与生活无大的影响。而后结合有关的微观资料,从破裂关系方面分析两次地震与唐山地震序列的关系,分析结果认为,两次地震是重复性相同破裂机制地震,发生在7.8级地震的北东-北东东向扩展破裂面上,属晚期强余震性质。  相似文献   

7.
海域活动断裂探测和古地震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地震活动强烈 ,不仅在陆域的不同地震区带内有强烈的地震活动 ,而且在不同海域也有强震发生 ,如在渤海、南黄海、台湾海峡和北部湾等海区均发生过多次 6~ 7 级地震 ,有的海域地震的重复性很高 ,如渤海及邻近海域自公元 1 54 8年以来已先后发生过 4次 7级以上地震 ,南黄海在最近 50 0年内已发生过 1 0次以上 6~ 7级地震 ,台湾海峡在 1 7世纪和2 0世纪先后发生过多次 7级以上地震。近 40年来 ,我国对陆域活动构造和地震构造的调查和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 ,尤其是最近 2 0年来 ,由于定量活动构造学的发展 ,对陆域大地震发生的构造条件及…  相似文献   

8.
闽粤海外的历史地震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谢毓寿 《地震学报》1991,13(4):505-516
闽粤海外地震集中分布于晚更新世以来活动最为强烈的近岸海域断裂靠近南澳和泉州的两个地段.1918和1906年南北两段分别发生过7.3和6.1级地震.笔者以这两次地震的仪器测定参数为准,通过宏观资料对比,参考地震背景,估定各早期地震的参数,编制了历史地震序列表.南、北两区地震活动基本同步,所记最大地震均在7.3级左右.大震以前,地震活动常有增强.主震后余震频繁,但强余震多发生在1至几年以后.15世纪晚期以来,出现过两次地震活动高潮:第一次在1600年前后,两区各发生43级以上地震8次,其中南区最强为6.7级,北区约7.5级;第二次在19世纪初,南区地震18次,最强达7.3级,北区仅6.1和5.5级地震各1次.1942年以来,整个地带极少中强震活动.究竟系减震作用影响,还是北区正在酝酿较强地震,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1967年3月27日河间发生的6.3级地震序列活动特征,经分析认为,这次地震属主震余震型,整个地震序列时起时伏,具有密集、平静、发震特点;应变释放有阶段性,初期P值大,衰减快,b值低,空间分布集中。据此,我们认为河间地震不是孤立的,是华北地震活动期最近一幕强震整体活动中的组成部分,河间地震的发生与华北统一应力场有关。  相似文献   

10.
大同-阳高两次地震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9年10月,1991年3月,在山西北部大同盆地先后发生Ms6.1、Ms5.8两次中强地震。对比这两次地震的序列、空间分布及能量释放等存在很大差异。两次地震属同一地震序列,5.8级地震的活动规律具有晚期强余震的特点,是6.1级地震活动的一次大的起伏。进一步分析表明,大同—阳高的两次地震活动,以及在此期间山西地区发生的一系列5级左右地震活动,是华北地区区域应力场增强,较大范围内应力增加和传递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黎凯武 《地震学报》1998,20(5):545-551
研究表明,中国河北省是引潮力与强震相关区: 1966年邢台地震、1967年河间地震和1976年唐山地震即均为引潮力触发的地震.本研究对这些地震发震时刻共同特性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通过对日月半日潮水平引潮力极值时刻的计算发现,上述地震时刻与朔望大潮半日潮水平引潮力极大值时刻极为接近,隆尧6.8级、宁晋7.2级、河间6.3级地震滞后日月半日潮水平引潮力极大值时刻均仅几十分钟,而唐山7.8级大地震仅超前16 min(力的方向均为向西,与太平洋板块对华北块体挤压力方向一致),这就是它们的时间特性.这种地震的时间特性体现了这些地震的发生不是随机的,而是受日月引潮力控制、受引潮力所激发的.这是符合引潮力触发机制的,因而是引潮力触发地震的一个证据.   相似文献   

12.
2006年7月4日河北文安5.1级地震属于孤立型地震,无法根据地震序列提取更多信息,故将该地震与1967年3月27日河间6.3级地震、1973年12月31日河间5.3级地震合并作为一个整体,与邢台地区部分地震作对比分析。由此总结出文安及附近地区地震的活动特点:①呈NNE和NWW共轭分布;②各次地震的时间间隔大幅增长;③余震频度逐渐降低,衰减逐渐加快;④类型向孤立型地震过渡;⑤宏观烈度均比估算烈度低1度左右;⑥震源机制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13.
王景明 《地震研究》1991,14(4):359-366
1976年7月28日唐山市发生7.8级地震,当时滦县又发生7.1级强余震。本文研究了这两次地震地裂缝反映的构造应力活动方式,探讨了两次地震的成因。  相似文献   

14.
引言1966年至1969年,在我国华北的东部,先后发生了邢台6.8、7.2、河间6.3、渤海7.4级地震,依据这些地震活动的某些特征和迁移的趋势,当时我国地震界曾提出辽南地区可能是未来强震发生的一个重要地点的预报意见。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在预料之中发生了。1975年底,有人提出:“海城地震可能是一个转折,东西向的华北块体北界将出现地震活跃”1),并提出几个可能发震地点。相隔仅三个多月,1976年4月6日在阴山-燕山地震带中段的和林格尔发生了6.3级地震;接着7月28日在该带东段的唐山发生了震惊中外的7.8级大地震;9月23日又在该带西段的巴音木仁发生了6.2级地震,这其间还发生了磴口震群,  相似文献   

15.
河北省是一个强震多发地区。著名的阴山、燕山地震带和华北平原地震带位于本区。区内发生过1679年三河、平谷8级地震,1830年磁县7(1/2)级地震等。自从1966年邢台6.8级和7.2级地震发生以来,又发生过1967年河间6.3级地震,1976年唐山7.8级地震、滦县7.1级、宁河6.9级地震等。由于历史上强震多,加上近几十年又发生一系列大地震,大地震现  相似文献   

16.
罗荣联  张俊昌 《地震研究》1999,22(4):325-329
在研究中甸一个大理地震带活动特征,丽江地区大地震重复性和1996年2月3日丽江7级地震的强余震活动格局基础上,认为丽江震区在未来100年内不大可能再度发生7级以上地震,这对于确定丽江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工作中建筑物的抗震设防标准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印尼8.7、 8.5级巨震对云南地区地震活动的远震触发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纲  刘杰  郭铁栓 《地震》2005,25(4):49-57
在收集整理印尼8.7、 8.5级巨震活动特点基础上, 分析了这两次巨震对云南地区地震活动的远震触发特征。 依据腾冲、 昆明两个台站的数字波形资料, 对这两次巨震的触发特点进行了分析。 认为云南地区2004年12月26日后地震活动的显著增强, 是由印尼8.7级巨震的长周期面波触发引起的。 8.5级地震后, 云南地区地震活动没有引起触发, 主要原因是8.7级地震已引起相关地震活动, 短期内断层不足以积累使其破裂的能量所致。 远震触发的地区与高热流地区一致。  相似文献   

18.
在对构造运动差异较大的柯坪块体和天山中部地区地震活动研究基础上,深入分析了这两个不同构造单元的中强地震活动对整体新疆地震形势的影响。不同构造环境下不同构造单元地震活动差异性很大。柯坪块体内构造运动强烈,它是新疆6级地震主要活动区之一。6级地震发生后的1年内,天山地震带是中强地震的主要响应区,在时间上具有短期预测意义。位于特殊构造环境的中天山地区地震少,地震强度低。4次5级地震后的1~3年,新疆地震活动呈明显增强趋势,中天山地区中强地震活动对周边地区中强地震活动会产生触发作用。  相似文献   

19.
陈荣华 《地震》1989,(1):50-56
本文应用模糊数学中从属函数的概念,引进地震活动模糊集中度μ_c和模糊集中-增强度μ_T这两个定量指标,用来研究地震活动高潮期出现之前中等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特性(集中程度)和时空分布特性(增强-集中程度)。作为实例,文中详细分析了华北地区前两次地震活动高潮期中第一次大震即1966年邢台7.2级地震和1937年菏泽7.0级地震发生前中等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特点。所得结果表明,邢台地震和菏泽地震都发生在华北地区地震活动模糊集中度μ_c最高的区域,并且在地震发生前10年左右及前1至5年该区域的模糊集中-增强度μ_T值两次超过0.5的高值。文章最后用μ_c和μ_T对近期华北地震形势作了估计。  相似文献   

20.
台湾省是我国地震活动最频繁的地区,它处于西太平洋地震带上。仅在1970~1979年这短短的十年间,就发生过8级地震1次,7级以上地震7次,6级以上地震34次,5级以上地震107次,至于小于5级的地震,就更是不计其数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