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用王城岗遗址地层中炭化作物种子、植物花粉的分选鉴定结果,讨论了颍河上游地区龙山文化晚期至二里岗文化时期(约4.2~3.3kaBP)的气候背景、作物类型和农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结果显示,粟、黍种子数目一直占绝对优势,小麦种子在二里岗时期出现并逐渐走强;由于土地承载力和气候条件限制,王城岗地区的早期农业自龙山晚期后加速了多元化的进程,逐渐形成了以粟、黍、麦、豆为主,水稻、高粱、荞麦、稗子为辅,兼有果实采集的多样化农业生产。小麦的引入表明,本区早期农业与西部地区文化交流是主体,同时促进了颍河上游早期农业的多元化,巩固了史前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2.
龙山晚期是中华文明酝酿形成的关键时期,位于颍河上游的瓦店遗址文化层较完整地记录了这一时期的环境特征和人类活动。文章测定了瓦店遗址龙山文化晚期遗址地层沉积物的粒度、常量元素、磁化率和木炭屑密度等环境指标;结果表明,龙山晚期的下段地层(约4.2~4.1kaBP)的炭屑密度指标(M/F比值)处于高值区间、Cr/Cu值较低,Pb、Cu元素含量较高、粒度频率分布的细尾端为单峰曲线,表明该时期气候干旱但农业活动相对活跃,但地层沉积动力主要为洪积作用。龙山晚期的上段(约4.1~3.9kaBP)Cr/Cu值较高,Pb、Cu含量下降,炭屑的M/F值走低,沉积物频率曲线的细粒端出现双峰现象,表明地层形成时期为湿润气候,沉积动力多元化,遗址地貌发生了变迁,人类活动的强度较早期有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3.
新疆伊犁河谷晚全新世以来的风砂沉积与环境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新疆伊犁塔克尔莫乎尔沙漠可克达拉剖面(TKP)有机碳(TOC)、氧化铁(Fe2O3)及频率磁化率(Xfd)的分析,探讨了新疆伊犁河谷晚全新世以来的气候演变。结果显示:3.71~1.50kaBP期间该区气候总体上比较干旱,气候干湿变化复杂,并经历了凉湿(3.71~3.06kaBP)、极端干旱(3.06~2.63kaBP)和相对湿润(2.63~1.50kaBP)的演变过程。1.50~0.50kaBP期间TOC、Fe2O3和Xfd的平均含量均达到全剖面的最高值,可能代表着这段时期区域降水比较丰沛,为伊犁河谷地区近4ka以来气候最为适宜的时期。0.5kaBP以来,伊犁河谷气候迅速地向干旱化发展。  相似文献   

4.
宁镇地区的下蜀黄土记录了古气候变化的丰富信息,作为中国北方风尘堆积的南部边缘相,下蜀黄土在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10cm间距系统分析了典型的下蜀黄土剖面-老虎山剖面的Rb,Sr含量和频率磁化率,结果表明,磁化率对冬季风场强度化有较好的指示意义。但在指示下蜀黄土的风化成壤强度方面不很理想;Rb含量可以作为指示东亚冬季风强度的替代性指标;Rb/Sr比可以作为下蜀黄土化学风化强度的替代性指标,Rb/Sr比由剖面下部至上部升高是长江中下游地区12万年以来成壤作用增强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河南嵩山东麓双洎河二级河流阶地XD剖面元素Mg、Fe、K、Mn、Ba、Sr及CaCO3、SiO2的百分含量分析,结合OSL定年及元素分布特征与环境意义,认为该区域土壤发育与气候变化关系密切.分析还发现本区末次冰消期以来存在两次变湿(16、9 kaBP)与两次变干(12、2 kaBP)时期;Ca/Mg与粒度联系较紧...  相似文献   

6.
自2015年5月至2016年3月在深圳湾布设了3个站位,对该海域进行了每季至少1次共7个航次的浮游细菌生物量调查。结果表明:(1)深圳湾浮游细菌生物量季节均值的变化范围为(4.90~86.90)×10-2μg·mL-1,总均值为3.14×10-1μg·mL-1;(2)深圳湾浮游细菌生物量的季节变化模式为:冬季(5.98×10-1μg·mL-1)>秋季(3.02×10-1μg·mL-1)>夏季(2.79×10-1μg·mL-1)>春季(7.52×10-2μg·mL-1);(3)从空间分布来看,浮游细菌生物量湾中含量最高,湾口其次,湾顶最低;(4)深圳湾浮游细菌生物量与亚硝氮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与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5)深圳湾水体中浮游细菌丰度季节均值变化范围为(2.45~43.50)×106个·mL-1,年均值达1.57×107个·mL-1;(6)从整体的细菌丰度及生物量来看,深圳湾海域呈现富营养化状态,湾中最严重,湾口次之,湾顶最轻。  相似文献   

7.
混合过程是海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形式, 对气候变化、物质分布等起到了重要作用。地震海洋学是近十多年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 被广泛应用到物理海洋学问题的研究中, 具有高空间分辨率的突出优点。文章利用反射地震资料, 通过斜率谱方法, 分别获得了吕宋海峡以东黑潮区湍流段与内波段的耗散率及扩散率。结果显示, 在剖面深度200~800m的平均耗散率为10 -7.0W·kg -1, 平均扩散率为10 -3.3m 2·s -1, 比大洋统计均值10 -5.0m 2·s -1高约1~2个量级, 与前人在吕宋海峡的观测结果相一致。湍流段和内波段的扩散率空间分布差异较大: 湍流段扩散率高值区对应强流区域, 推测这里是中尺度涡边缘, 其次中尺度不稳定过程引起扰动增强, 进而引起湍流混合的加强; 内波段扩散率高值区出现在吕宋岛弧附近, 推测是内波遇到岛弧地形发生破碎, 进而引起强的内波混合。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江陵剖面沉积物的高密度采样和粒度分析,重建了江汉平原江陵地区近6.0kaBP以来的古降水古气候变化序列:6.0~4.6kaBP为干旱阶段;4.6~2.5kaBP为湿润时期,该时期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阶段4.60~3.44kaBP降水波动频繁,其中4.60~4.27、4.16~3.95、3.80~3.68kaBP为湿润时期,而4.27~4.16、3.95~3.80、3.68~3.44kaBP为干旱时期;后期3.44~2.50kaBP为稳定的湿润阶段,湖沼泥炭发育,其中3.1~2.87kaBP为干旱阶段;2.50kaBP以来,由湖沼堆积转化为洪水漫滩堆积,气候变干或冷干。江陵地区6kaBP以来的古降水古气候变化与国内相邻区域及国外的研究资料一致。  相似文献   

9.
地转平衡运动与近惯性运动是海洋里普遍存在且含能较高的两种运动形态,二者间的相互作用与能量传递在大洋能量串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受到现场观测和数值模式时空分辨率不足等因素的制约,目前对于二者间动能交换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在二者动能收支中所扮演的角色尚不清晰。本文利用1/48(°) MITgcm数值模式资料,对南海东北部地转与近惯性运动的动能交换率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刻画,并定量评估了动能交换率在二者动能收支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地转动能较强的吕宋海峡区域,二者间的动能交换率显著高于地转动能较弱的南海东北部内区。在吕宋海峡,地转运动向近惯性运动正向传递动能,年平均总动能交换率为3.61×10-7 m3·s-3,但季节变化不显著;在南海东北部内区,近惯性运动向地转运动逆向传递动能,且受黑潮入侵影响,表现为冬强(-11.37×10-8 m3·s-3)、夏弱(-5.26×10-8 m3·s-3)。与...  相似文献   

10.
以2020年11月(秋季)和2021年4月(春季)汕头韩江榕江河口近岸海域浮游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群落种类组成、丰度分布、多样性变化趋势,探讨群落组成及其变化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春季共发现浮游植物2门100种,多属于硅藻类群;浮游植物丰度春季变化范围为169.23×103~654.00×103 cells/m3,均值为388.01×103 cells/m3;春季优势种类较多(10种),包括洛氏角毛藻、尖刺拟菱形藻、窄隙角毛藻等。秋季共发现浮游植物4门89种,也以硅藻种类为主,浮游植物丰度秋季变化范围为33.89×103~2 244.00×103 cells/m3,均值为248.88×103 cells/m3;秋季优势种相对较少(6种),中肋骨条藻、菱形海线藻、具槽帕拉藻等。春季浮游植物丰度和物种数较秋季高,优势种季节变化明显。通过冗余分析(RDA)后得出...  相似文献   

11.
东海Zk23孔的古沙脊沉积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东海陆架Zk23孔岩心分析资料,进行了沉积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和年代地层学分析,确定了该钻孔中段细砂层为埋藏古长江河口沙脊沉积,阐明了该孔附近海区冰消期前后和冰后期的沉积历史。约15kaBP以前,海平面上升较快,沉积了下层的河口—水下三角洲相地层;15~12kaBP的冰消期期间,海平面波动并稳定于60~80m等深线附近,发育了沙脊地貌;12kaBP以来海平面再度快速上升,至7kaBP水位稳定,直至今日,沉积了沙脊上覆的浅海相粉砂质黏土和黏土质粉砂地层。  相似文献   

12.
全新世东海内陆架泥质区有孔虫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东海内陆架泥质区是东海全新世高海平面以来的沉积中心,保存了冰后期海平面上升以来完整的全新世沉积记录,是研究东海古海洋环境变化的良好载体,也是研究全新世古气候、古环境变迁的绝佳材料。选取了位于东海内陆架泥质区中部的MZ02孔长岩心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沉积物中有孔虫进行属种鉴定分析,并结合岩心沉积物的岩性特征和AMS14 C测年数据,主要依据底栖有孔虫组合,恢复了研究区全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化。研究表明,全新世以来东海内陆架泥质区的沉积环境呈现阶段性演化特征,经历了以下4个阶段的演化:阶段I(10.8~10.5cal.kaBP)为滨岸沉积环境;阶段II(10.5~8.3cal.kaBP)随海面快速上升沉积环境由内陆架滨岸向中—内陆架过渡;阶段III(8.3~5.2cal.kaBP)为台湾暖流十分靠近的中—内陆架沉积环境;阶段IV(5.2~0cal.kaBP)为沿岸流较强的内陆架沉积环境。暖水种丰度在8.4cal.kaBP出现高值,推测为台湾暖流形成之时。约4.0cal.kaBP以来表生种丰度呈现高值和底栖有孔虫18 O变轻,推测与沿岸流增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考古学发现江准东部已有十多处新石器文化遗址,形成了有区域特征的文化序列.分别为龙虬庄文化(7 000? 6 300~5 500 aBP)、大汶口文化(5 500~4 600 aBP)和龙山(岳石)文化(4 300~3 450 aBP).在中全新世适宜期,受气候、长江、淮河三角洲的发育和海面变化的共同作用,江淮东部约7 ...  相似文献   

14.
柴达木盆地第四系富含各种生物化石,尤以介形类最为丰富。以盆地东部达布逊湖东南岸的达参1井浅部的介形类特征为基础,划分出了3万a来的9个古气候演化阶段,其中I1-I5对应于冰后期,Ⅱ1-Ⅱ4对应于末次冰期的晚冰期。这9个阶段中,26.3-20.0、12.2-10.1、8.0-4.5、3.8-2.5kaBP4个阶段生物丰度和分异度都较高,反映了当时气候温暖湿润,适于生物生长。20.3和2.8kaBP是晚更新世以来的两次气候极适宜时段,生物丰度和分异度都达到了最高,而30kaBP左右的生物突然大量灭绝和盐层开始析出是全球性的气候变冷以及青藏高原的第5次隆升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大沽河泥沙来源的重矿物分析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秉福  宫立新  宋键 《海洋科学》2010,34(10):71-76
应用矿物分析的方法研究大沽河下游泥沙的来源,研究表明,大沽河上游和小沽河流域的重矿物特征有很大的不同,大沽河上游段以高的普通角闪石含量为标志,绿帘石、钛铁矿具有较高的含量。小沽河和大沽河下游的重矿物组成以普通角闪石+绿帘石+透闪石+石榴石为主,重矿物特征相似性明显,其重矿物含量和主要重矿物相对含量都比较相似,数值相差不大,而且矿物的形态特征、矿物的种类也一致。这说明大沽河下游的泥沙主要来源于其支流小沽河,因此,小沽河流域的水土保持是大沽河河道以及胶州湾沉积环境整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对菲律宾海北部E-2岩心柱(29.62°N、131.14°E,水深3 877m)进行了浮游有孔虫δ18 O分析、AMS14 C测年以及U3k7表层海水温度(U3k7-SST)的测试。结果表明,E-2岩心记录了约19cal.kaBP以来U3k7-SST变化过程,其末次冰消期整体变化过程与北大西洋高纬地区相似,记录了Heinrich 1(H1)、Blling/Allerd(B/A)和Younger Dryas(YD)等快速气候事件,同时也识别出发生于19.4~19.2和18.5~18.0cal.kaBP的2次变冷事件,说明了研究区与北大西洋气候存在遥相关;在B/A和YD阶段中发现的百年尺度气候波动及变化过程,可能反映了热带过程对研究区域的影响;E-2岩心柱末次冰消期变暖存在阶段性,其变暖时间开始于19.4cal.kaBP,而大幅升温阶段则从15.3cal.kaBP开始。  相似文献   

17.
盐城地区东汉至明代古水井变化与海面波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考古界提供的盐城市建军中路东汉至明代古水井清理资料,从环境考古学角度探讨了盐城地区自东汉至明朝的海面变化规律。盐城市建军中路清理的这批古水井自东汉至明朝在时间序列上衔接清楚,井底高程的变化反映了海面波动情况。研究表明,盐城地区自东汉至明代海面变化总的趋势是上升的,但存在200年尺度的升降波动,期间有4次峰值和3次谷值:秦汉时期(2kaBP)、中唐(1.3kaBP)、南宋(0.9kaBP)和明代(0.4kaBP)为高海面;南北朝(1.6kaBP)、晚唐(1.1kaBP)和元代(0.5kaBP)为低海面,海面波动幅度在1m左右。  相似文献   

18.
珠江三角洲PD孔沉积物的碳氮记录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位于广州番禺东涌镇PD孔的三角洲沉积物进行了有机碳、陆源有机碳和碳氮比值分析,结合微体古生物和14C年代资料,将岩心划分为4个阶段:阶段Ⅰ(23.88~21.71 kaBP)有机碳、陆源有机碳含量递增,存在大量有孔虫和介形虫,反映海侵作用逐渐减弱;阶段Ⅱ(21.71~3.79 kaBP)是一层花斑黏土,有机质含量极低,指示风化作用强烈;阶段Ⅲ(3.79~2.88 kaBP)碳氮比值、陆源和内源有机碳比值的变化在平衡状态波动,指示海平面上升的海陆过渡环境;阶段Ⅳ(2.88 kaBP以来)陆源有机碳比重和碳氮比值较高,主要为受河流作用控制的陆相沉积,气候温暖湿润,陆源碎屑丰富。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南海台西南盆地南部海域TS6柱状样沉积物样品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结合粒度和AMS14C测年分析结果,探讨了研究区末次冰消期以来的沉积环境及气候变化特征。常量元素垂向序列显示元素Mn在沉积物近表层大量自生富集,指示近现代底层水高度富氧,表明研究区水体环境条件十分有利于水成成因的铁锰结核发育;常量元素统计分析表明,Al、Fe、Mg、K、Ti代表了陆源元素组合;陆源常量元素比值Al2O3/TiO2、TFe2O3/TiO2、MgO/TiO2和MgO/Al2O3记录了研究区末次冰消期以来的部分气候波动事件,其中全新世9.8~9.4 kaBP和6.5~5.8 kaBP阶段发生了两次气候变冷事件,指示东亚夏季风强度明显减弱,并且6.5~5.8 kaBP阶段冷事件表现出"双峰"特征。各常量元素比值指示末次冰消期18.5和15.8 kaBP左右可能也出现了气候变冷事件,其中15.8 kaBP出现...  相似文献   

20.
TheJiulongRiver,composedoftheWestStream,theNorthStreamandtheSouthStream(seeFig.1)isthesecondlargestriverinFujianProvince.ItsestuarineplainintervenesbetweenthetwqcitiesofXiamenandZhangzhou,withsouthern-subtropicoceanicmonsoonclimate-SofartherehasnotbeensystematicresearchontheLateQuaternarysea1evelchangesinthearea,andthispaperisintendedtodosomethingaboutit.DIAToMZoNESANDBIoFACIESOFZK5BoREHOLETheBoreholeZK5islocatedtothenortheastofHaichengTown,withcoordinateof24"24,32*N,ll7'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