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海岸带的地形变化与其地图更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在海岸带地图测制与更新时对海岸地形变化规律调查的必要性,提出了地图更新周期与更新方案确定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我国陆地边疆人口空间分布与地形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兰辉  吴瑞 《地理空间信息》2011,(5):109-111,114
以我国国境线内50km缓冲区为研究区域,分析我国陆地边疆地区人口总体分布,结果符合黑河-腾冲线的规律,再叠加分析我国陆地边疆地区人口密度曲线与地形剖面线,总体探究了人口空间分布与地形的关系,最后分别统计分析人口与高程、坡度、地形起伏度及坡向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对进一步探究我国陆地边疆人口空间分布规律的内在机理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3.
水下地形测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同陆地一样,海洋与江河湖泊开发的前期基础性工作也是测图。不同的是,在水域是测量水下地形图或水深图。兴建港口;水上运输;海上采油;海底探矿;海洋捕捞,发展水产;海域划界,海战保障;监测海底运动,研究地球动力等任务都需要各种内容的水下地形测量。 水下地形测量主要包括定位和测深两大部分。定位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目前的水上定位手段有光学仪器定位、无线电定位、水声定位、卫星定位和组合定位。平面位置的控制基础主要是陆上已有的国家等级控制点,卫星定位如采用差分方式,其岸台亦多采用已知控制点,以求坐标系统的统一。如果大洋测量采用卫星单点定位方式,则应根据需要确定是否进行坐标换算。水声定位网通常在特殊的、较小的范围内使用,因为目前水声传播的距离,在一般情况下,是不足以满足人们要求的。 水上定位同时,测量水的深度是确定水下地形的重要内容。测深主要靠回声测深仪进行。利用水声换能器垂直向下发射声波并接收水底回波,根据回波时间和声速来确定被测点的水深,通过水深的变化就可以了解水下地形的情况。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侧扫声纳,可探测船一侧(或两侧)一定面积海域内的水下障碍物和水底地貌,可以取得类似于航摄效果的水底表面声学图像。20世纪70年代,又出现了多波束测深系统,它能一次给出与航线垂直的平面内几十个甚至百余个海底被测点的水深值,形成一定宽度的全覆盖的水深条带,可以比较可靠地反映出水下地形的细微起伏,比单一测线的水深测量确定水下地形更真实。目前,多波速测深系统正向小型化发展,适用浅水海域和简易船只的新产品已经有售。20世纪80年代以后,又推出了高效率的机载激光测深系统,激光光束的高分辨率能获得海底传真图像,从而可以详细调查海底地貌和底质。美国国防制图局于1990年研制的ABS机载水深测量系统,除包括一台激光测深仪外,还有一台多光谱扫描仪和一台电磁剖面仪,能够在各种环境条件下,在飞机上利用激光、光谱和电磁测量几种方法互补快速测制沿海的水下地形图。这些手段一般可测深30~50 m,精度在±0.3 m左右。目前,还可以利用卫星上安装合成孔径雷达(SAR)等设备对海面遥感摄影,通过对照片处理确定水深。需要强调的是,以上水深测量得到的瞬时值存在着仪器、潮汐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需在数据后处理中加入相关改正,并归算至统一的高程基准面。为了与陆上地形图实现拼接,水下地形图宜采用与陆地统一的高程基准。而为航海服务的海图通常采用理论深度基准面,它和平均海面相差一个常数。国外少数国家,在水下工程施工前,还利用潜水器携带水下立体摄影机获取水下地形的立体相片,或者利用高分辨率声学系统采取全息摄影技术测量水下地形。在特殊地区还可利用水下经纬仪、水下激光测距仪、水下气压水准仪和水下液体比重水准仪、水下电视摄影系统测量水下地形。 目前,水下地形测量过程已逐步实现自动化,数字产品已多见。  相似文献   

4.
海岸带是海洋与陆地相互作用的地带,是滨海资源旅游胜地。本文以广西北海银滩海滩公园(电建渔港-咸田渔港)为重点研究区,利用实测地形数据,分析1985—2018年33年海岸带地形地貌变化和沙槽-沙坝地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①北海银滩2018年较1985年海岸带变窄,大墩海至电建渔港海岸带消失15. 2~632. 21 m,电建渔港至咸田渔港海岸带消失163. 28~521. 34 m,咸田渔港至白虎头村段(银滩公园)海岸带消失22. 14~192. 36 m;②海滩公园33年间平均海平面所在位置向陆地方向移动2. 61~99. 17 m;理论最低低潮面0 m位置向陆方向移动0~195. 72 m;③沙槽-沙坝地貌由西向东逐渐不明显,海滨以砂占绝对优势,粒径集中分布在0. 125~0. 5 mm,粒级含量在95%以上。  相似文献   

5.
欧美国家海洋-海岸带地质调查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岸带系指海洋和陆地相互交接、相互作用的地带,是海岸线向陆及海延伸一定宽度的地带。海岸带及相邻近海是海洋开发的重点,它的宏观区位既优于单一陆地环境,也优于单一海洋环境,是海陆区位优势的集合体。这使世界上大多数的海岸带成为人口密集、经济繁荣地区。另一方面,由  相似文献   

6.
赵建虎  欧阳永忠  王爱学 《测绘学报》2017,46(10):1786-1794
简要回顾了海底地形测量技术的发展历史;详细介绍了船基声呐、机载激光、海岸带一体化测量海底地形技术及3种反演海底地形技术,呈现了海底地形的立体、高效、高精度、高分辨率获取现状。并展望了海底地形测量发展趋势,认为研制超宽覆盖、高精度、高分辨率、轻便型多波束测深系统和研究声速影响改正模型、测深数据滤波方法及海底地形表达是未来声呐测深领域的核心工作,无人船测量将会成为一种重要的作业模式,机载激光雷达测深、基于声呐图像的海底地形恢复及深拖测量发展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7.
采用Creator生成三维地形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介绍了Creator地形转换的四种算法,讨论了在Creator中生成地形的过程,并以福建省闽清地区水口店为研究区域,建立直观性的、真实性的三维地形。  相似文献   

8.
如何利用地形辅助导航给出的准确定位信息和速度信息检索存储的数字地图,预测出前方危险的地形区域,是地形辅助导航有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套通过地形特征分析自动确定地形危险区域的方法:首先提取出描述地形危险区域的一组特征,例如地形坡度变化率、地形粗糙度、地形高程变化率、地形最大高差、地形斜率均方值以及高程均方值等,然后通过地形特征的分析获得地形的危险区域。实验结果证明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地形可视化的进展与评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詹发新 《四川测绘》2004,27(2):58-61
地形可视化由于具有越来越广泛的用途,因此越来越多地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本文在简要论述科学可视化、地形可视化定义及其研究内容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当前地形可视化的表达手段、可视化建模与技术、可视化生成工具、实时地形生成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对可视化的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针对目前在内陆湖泊、江河等水域的水下地形测绘力量比较薄弱、技术依然传统、效率不高等问题,本文利用船载多波束测深系统集成三维激光扫描系统和多源数据融合处理方法,高效实现了水域周边陆地与水下地形数据一体化获取及地形图制作,为海岸带及内陆河道水库测绘提供了技术依据,具有一定的工程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武测译文》1996,(3):50-53
地形数据处理系统由地形图数据库构成,该数据库由TDB生成,包含了覆盖全国的最详细总体地形和图形数据。目前已建立了1:20,000和:1:50,000地图数据库库,公用数据库包括道路数据和数字高程模型。  相似文献   

12.
如何利用地形辅助导航给出的准确定位信息和速度信息检索存储的数字地图,预测出前方危险的地形区域,是地形辅助导航有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套地形特征分析自动确定地形危险区域的方法:首先提取出描述地形危险区域的一组特征,例如地形坡度变化度,地形粗糙度,地形高程变化率,地形最大高差、地形斜率均方值以及高程均方值等,然后通过地形特征的分析获得地 危险区域,实验结果证明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虚拟战场地形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先描述了虚拟现实技术的基本概念和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战场地形环境的必要性;其次,概述了虚拟地形环境的国内外发展概况;第三,详细说明了虚拟战场地形环境的主要研究内容,技术难点及解决的基本途径;第四,罗列了研究虚拟战场地形环境的硬软件环境。  相似文献   

14.
CH970837海岸带及其持续发展[汇,中]/陈述彭(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划委员会地理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遥感在中国——纪念中国国家遥感中心成立15周年论文集——北京:测绘出版社,1996. 9. —25~38 海岸带是人类认识陆地和海岸的基线,海岸带以海岸为基线向海陆两方面辐射扩散,是陆地系统与  相似文献   

15.
分形理论是非线性科学中一个活跃的数学分支,其研究对象是在非线性系统中产生的不光滑和不可微的几何形体,而地形表面具有分形的特征,本文首先讨论利用分形理论计算分形特征值的方法,然后探讨分形特征值与地形类别间的内在联系及用于地形分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三维地形的生成技术及实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概要介绍了三维地形生成的基本技术,结合三维建模软件MultiGen Creator2.4的地形数据库模块,详细讨论了MultiGen Creator2.4中构建地形的四种算法,并以福建省福清地区水口店为研究区域,成功建立了视觉效果较好的三维地形。  相似文献   

17.
地形通行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计算机地形分析的角度,研究了地形通行性能分析的方法与步骤,对涉及的地形因素,采用调研和试验得到的数据,建立了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8.
数字地形分析与地形三维可视化表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地形分析是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进行地形分析的一种数字分析技术,是常规纸质地图分析、DEM应用范围的拓广和延伸。地形的可视化表达是地形地貌、景观建模、地形分析等领域的基本技术手段之一,通过和地形分析技术的有机结合,可使地形的表达更加逼真形象。本文简要论述了数字地形分析的基本内容和原理,总结归纳了地形三维可视化表达的相关模型。  相似文献   

19.
三维地形可视化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靳海亮  高井祥 《测绘科学》2006,31(6):162-164
三维地形是虚拟自然环境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也是虚拟仿真领域中视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将地形生成技术概括为三维地形简化技术、大规模地形数据的动态调度与地形简化相结合的处理技术和地形纹理数据的组织与应用技术等三大类,并分别介绍了这三类技术的相关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3维激光扫描技术以其主动性、高精度、高效性等特点在文物保护、建筑仿真、城市规划、电力交通、生态环境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其在地形测量的相关工作和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将3维激光扫描技术应用于测绘成图是一种新的尝试,它具有快速、细致、高精度的特点,可以减少作业时间、提高测绘效率。本文主要综述了3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原理,介绍了陆地3维激光扫描系统在地形测量中的应用,提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