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使用1988-1998年11a间开展防雹工作以来收集到的降雹天气资料,从而统计分析得出旬邑防雹基地降雹天气特征及冰雹路径。  相似文献   

2.
陕西旬邑冰雹谱特征和防雹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1998年7-9月在旬邑首次取得6次冰雹过程的地面雹谱资料,通过统计分析得出冰雹谱分布特征。以冰雹落地动能、冰雹质量等特征物理量为评价防雹效果的统计量,用物理检验法对一次降雹过程的防雹效果做个例分析。得到防雹作业区比对比区,动能、质量、动能通量和质量通量分别减少75%、58%、41%和55%,说明防雹效果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3.
"三七"高炮防雹对昭苏县气象站雹日数影响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昭苏县气象站1956-1973年(防雹前)和1974-1998年(防雹后)6-8月平均雹日数的变化,就“37”高炮防雹对下游地区雹日数的影响进行了统计分析。经计算,防雹后25年的平均雹日数比防雹前减少了3.8d,为了证明这一结果是人为影响还是自然变化,进行了序列检验和回归分析,表明,人工防雹使防区内雹日数显著减少,显著性水平分析达到0.001和0.01。  相似文献   

4.
利用2001年—2006年青海省的7个探空站的资料,将青海省分为7个区域,每个区域用一个探空站的资料,根据2001年-2006年青海省56个气象站的冰雹历史个例,分析了冰雹过程环流背景和每个区域的降雹日数时空分布特征,计算了每个区域探空站的08时的k指数,得出这7个分区发生降雹天气时本区域内的探空站08时的k指数的特点,在做青海省的降雹预报时提供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1995-1997年XDR-X数字化雷达观测资料的统计分析,得出影响农一师垦区不同区域内雹云路径的一般规律、降雹特点;根据各团场所在地理位置、雹云路径特点和降雹特点,将农一师垦区划分为6个防雹区;根据不同区域雹云路径的特点,提出了防雹布局方案。  相似文献   

6.
一种预报最大降雹大小的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观测事实和近几年的研究结果,我们提出了一种由12个探空参量预报最大降雹大小的方法。该方法的理论依据是:(1)雹暴单体中冰雹生长的环境层结状态为湿绝热;(2)雹块处在湿生长条件下;(3)雹块的末速是其形状、大小、阻力系数及最大升速处空气密度的函数;(4)雹块末速与最大升速相平衡时其直径达到最大;(5)假定雹块在负温区下降时直径不再增长。但在正温区雹块熔化,直径减小,及地的大小就是雹暴单体最大降雹的大小。用定时探空资料计算的结果表明:该方法能较好地计算出实际最大落地雹块大小,适用于距探空站150 km内非局地中、大雹(>1.5 cm)的甚短期预报。重雹灾与特重雹灾几乎完全由非局地中、大降雹所致,因此,该方法的应用将会提高降雹预报准确率,产生较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一次高炮人工防雹作业的分析研究,以降雹雹谱资料及雷达回波为依据,提出了对强降雹天气过程人工防雹的新思路,并依据收集到的地面降雹雹谱资料,客观地分析了人工防雹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利用1960~2000年青岛、射阳、徐州3站08时探空资料及日照站08时地面气象资料,分析了日照地区出现的16次降雹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在对降雹天气分型的基础上利用积云数值模式计算降雹因子,用降雹因子和单站要素因子建立历史降雹因子个例库,用历史实况资料建立实况个例库,用距离相似法实现日照地区短时冰雹定时、定点、定量的客观预报。  相似文献   

9.
分析沂源县1959~1998年的降雹特征及主要天气系统,根据雹云移动路径。对人工增雨防雹炮位进行科学布设,制定了相应的防雹作业流程,作业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2010-2018年黑龙江省降雹资料和人工防雹作业数据,统计分析了冰雹发生的变化和人工防雹作业的特征;同时人工防雹作业与冰雹发生的站次数在月际变化上呈正相关,人工防雹作业时段合理。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1998年8月29日发生连云港地区的降雹过程的分析,从物理检验和数值模拟角度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表明,该降雹过程经人工催化作业后,地面降雹减少,降雨增加,初步论证了防雹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迟竹萍 《山东气象》1997,17(3):44-45,53
对潍坊地区雷暴次数,降雹次数及雹灾面积的历史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对防雹效果进行评估,得出;防雹6年中,降雹次数平均每年减少2.9次;雹灾面积平均每年减少59681.8ha。防雹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利用新乡所辖8个县站建站-1998年气象资料,统计分析了降雹日的地理分布和时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冰雹的地理分布特征是北部、西部多,南部、东部少;成灾冰雹主要在5-8月(占整个降雹日数的74%),集中在5月下旬-7月中旬(占整个降雹日数的64%),降雹主要发生在14-21时(占93.4%),其中16-17时1个小时内为最多(占42.1%)。  相似文献   

14.
选取2010—2017年威宁县37个炮站收集的降雹资料,以降雹次数和灾情资料等数据为基础,通过ArcGIS软件,分析威宁县近8 a的降雹资料,得到威宁县冰雹落点概率分布图。研究发现:①威宁当地气候、农作物种植时间与冰雹成灾次数之间有一定的关系;②冰雹落点受炮站布局和地形等因素影响,以雪山镇为中心区的南北走向的一条多雹带,县内多局地单点性降雹。③通过利用威宁县降雹概率分布图,可以为防雹作业指挥和冰雹自动化观测设备规划布局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满城冰雹云类型与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郁青  王雨曾 《气象》1995,21(6):33-38
根据探空、雷达观测以及降雹资料,对河北满城地区1986-1990年64次降雹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对冰雹云类型作了分类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冰雹云分为5种类型:强单体、点源雹云、传播雹云、多单体及弱单体雹云。5年的统计资料得出,满城地区以多单体、弱单体雹云为最多,强单体雹云和传播雹云是该地区主要成灾雹云。  相似文献   

16.
关中东部连续性冰雹特征分析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5  
利用关中东部各气象站和各县防雹站(点)建站以来的连续性降雹资料,统计分析了连续性降雹的时空分布、环流形势、物理量场以及强回波移动規律,总结出影响关中东部连续性降雹的重要天气特征及渭北多雹和多连续性降雹的重要原因是特殊地形与秦岭背风波相叠加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山东地区人工防雹用弹量的估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文选 《气象》2000,26(9):36-38
利用常规探空资料计算各地特征高度,采用711雷达雹云观测资料估算雹云中雹源含水量,从而得出每个作业点一次防雹作业用弹量的近似计算公式,并将计算结果与实际作业情况进行了对比。该方法可适用于山东地区人工防雹作业中用弹量的估算。  相似文献   

18.
石家庄冰雹气候分析及人工防雹布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匡顺四  韩军彩  孙云  刘萍 《气象科技》2013,41(2):407-411
利用石家庄16个县(市)1959-2007年的资料(包括县志),对石家庄冰雹的时空分布特征、冰雹路径等进行了综合分析.分析表明:①石家庄地区降雹日数年变化存在1、11、12和25年的周期性变化,在1971和2003年出现突变;②5月下旬至7月中旬是石家庄降雹盛行季节,一天中降雹多出现在14:00-20:00;③石家庄降雹西部山区多于东部平原,平原上的多雹区一般在河流或古河道附近;④通过资料分析,划分3道人工防雹作业防线,适当增加防雹作业点,科学合理的进行防雹作业点布局,开展阶梯式人工防雹作业.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前苏联不同地区的降雷可能性进行了考虑,并对其防雹的需要程度进行了评估。有关防雹应用系统的组织结构及统计资料在文中做了介绍。统计资料包括:防雹保护区面积,冰雹、雷暴和阵雨日数,插云口数,播撒降雹云、有降雹危险云以及有可能降雹云的云块数,火箭和炮弹的消耗量,插云剂的消耗量,播撒成功和失败的播云日数和云块数,冰雹灾害面积,10个防雹区中的每一个防雹区以及整个前苏联防雹网络的防雹物质效果和经济效益。1自1967年以来,根据一项政府计划,在降雹可能性最大的下述地区,开展了旨在保护农作物的防雹工作。这些地区…  相似文献   

20.
利用CPAS系统中的雷达资料,结合探空资料和冰雹资料,分析了2015年5月17日一次冰雹天气过程的两块冰雹云在不同路径生命周期相同的情况下作业前、中、后的回波特征。结果发现:条件性不稳定和较大的垂直风切变指示当天有利的降雹环境。对雹云A实施防雹作业一次,45 d Bz顶部高度降低至少5 km,60 d Bz以上的强回波面积减少了39.3%,最大回波强度减少10 d Bz,云体加宽、减弱。对雹云B实施防雹作业两次,作业后45 d Bz顶部高度降到6 km以下,60 d Bz以上的回波面积为0,有弱回波生成,云体分裂。两块雹云人工防雹作业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