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闽江河口咸淡水混合过程中营养盐含量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闽江水体营养盐等物质的输运作用,于2009年11月(秋季),分3个航段(北支、南支及闽江河口区)同步对闽江下游及其河口区表、底层水的盐度、营养盐、悬浮物含量等进行观测,并在北支流、南支流交汇处的19站(罗星塔附近)进行了一个潮周期的连续观测.调查期间闽江表层水体中无机氮含量变化范围在0.640~3.873 mg/dm3之间,平均值为1.789 mg/dm3;活性磷酸盐含量变化范围在0.011~0.059 mg/dm3之间,平均值为0.027 mg/dm3;可溶性硅酸盐含量变化范围在0.82~7.10 mg/dm3之间,平均值为3.77 mg/dm3;总氮含量变化范围在0.67~3.91 mg/dm3之间,平均值为2.39 mg/dm3;总磷含量变化范围在0.027~0.289 mg/dm3之间,平均值为0.087mg/dm3.水体各营养盐含量的平面分布呈闽江北支流的含量均高于南支流,其高值区受陆源输入的影响集中出现在21~23号站区间.受城市污水影响的北支流水体与南支流水体交汇后,近海河段水体营养盐含量迅速降低.在一个潮周期内,涨潮时,随着外海水占比的提高,营养盐含量呈现随着盐度升高而逐步降低的趋势;在退潮时,陆源冲淡水的作用逐渐加强,营养盐在河口表现为随着盐度降低而逐步增高的趋势.闽江河口水体活性磷酸盐含量与盐度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为非保守要素;而无机氮、可溶性硅酸盐和总氮整体表现为保守要素.同时,发现在闽江河口盐楔端浊度最大值的"滤器"滞留区,总氮含量受其富集的影响在底层产生一个高值区.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2013 年7 月渤海海域26 个站点温度、盐度、营养盐及叶绿素a(Chla) 浓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发现:受渤海水深和夏季陆源河流输入影响,近岸水域表现出明显的高温、低盐与高营养盐特征,且垂直变化特征不显著;在水深较深的辽东湾湾口和渤海海峡,海水呈现明显的层化现象,表层水温高于中底层,而表层盐度与营养盐浓度则低于中底层。营养盐结构分析表明,渤海夏季磷酸盐浓度存在显著的绝对与相对限制,而受河流输入影响,硅酸盐的相对限制得到显著缓解。表层Chl a浓度的高值区位于滦河及复州河河口附近海区,中层与底层的高值区则出现在滦河与黄河口附近。Chla浓度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盐度、磷酸盐与硅酸盐的浓度、氮磷比、氮硅比是影响Chl a浓度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且温度还影响到Chl a浓度的垂直分布。  相似文献   

3.
本文取自福建省海岸带及台湾海峡西部海域调查资料,通过温度与盐度之间、硅酸盐与盐度之间、硅酸盐偏差与浮游植物个数之间的相关分析,来研究不同水系消长及浮游植物的摄取对硅酸盐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硅酸盐含量变化主要受三种水系交错混合的影响,春季浮游植物的摄取也是显著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珠江口海区悬浮颗粒物质研究——Ⅰ.迁移、分布和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飞永  陈金斯 《海洋学报》1989,11(2):185-192
通过两个航次的出海,对珠江口广大海区悬浮颗粒物质的来源、含量、分布、迁移和扩散机制进行了系统性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海区的悬浮颗粒物质有明显的时间和空间变化,一般来说,丰水期的含量高于枯水期的含量,底层水的含量高于表层水的含量,近海岸的含量高于远离海岸的含量,风浪大时含量亦增加,研究海区的悬浮颗粒物质主要来自珠江流域,文中详细讨论这种物质的迁移以及影响迁移和变化的各种机制.  相似文献   

5.
根据1999—2012年5月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区的环境调查数据,分析了该海域近十几年来春季溶解无机氮、磷酸盐的分布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溶解性无机氮(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DIN)包括硝酸盐、亚硝酸盐及铵盐,其中,硝酸盐是主要组成部分,占DIN的70.91%~96.51%,表、底层硝酸盐浓度有相似的变化特征,且表层均高于底层,硝酸盐最高值及最低值分别出现在2012和2011年,硝酸盐在调查海区的平均浓度主要受输送通量影响,其平面分布主要受径流影响;亚硝酸盐含量很低,仅占DIN的0.87%~2.72%;铵盐垂向分布均匀,最高值及最低值分别出现在2011和2012年,其在河口的浓度受长江输送影响明显。调查海区底层磷酸盐浓度多高于表层,最高值及最低值分别出现在2001和2007年,磷酸盐分布受径流及悬浮颗粒物双重影响。除个别站位外,调查海区氮磷比均高于16∶1,说明浮游植物生长主要受磷限制,氮磷比高值区位于最大浊度带附近,最低值位于外海区及叶绿素a高值区。  相似文献   

6.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磷的分布变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04年4个航次的调查资料,研究了长江河口内及其临近海域磷酸盐和总磷的分布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磷酸盐和总磷的浓度分布都是河口附近高,外海低,但其最大值不在河口内,而在口门外。河口内磷酸盐秋、冬季浓度高,春、夏季低;总磷夏、秋季浓度高,春季和冬季低。口门外磷酸盐和总磷浓度分布都是冬、夏季高,春、秋季低。磷酸盐夏季浓度变化大,分层明显,冬季变化小,垂直分布均匀。总磷春季表、底层浓度接近,其余季节表层都低于底层。通过磷酸盐和总磷与盐度、悬浮体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磷酸盐在河口转移过程中,还受到生物活动、水体垂直对流以及缓冲作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总磷在很大程度上受颗粒磷的控制。  相似文献   

7.
河口区沉积物中210Pb、226Ra和总β放射性分布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通过测定沉积物中210Pb、226Ra和总β放射性含量变化,研究河口区沉积物中这些天然放射性物质的分布规律,并依此判断这些放射性物质的来源和探索这些海区的沉积物和底层水的运移情况。在九龙江口和长江口的沉积物中,210Pb和总β的水平分布是随着离江口距离的增加而呈直线上升,而226Ra的分布则随离江口距离的增加而呈直线降低,二者形成明显的同步反向分布规律。从这些规律了解到上述放射性物质的来源和各海区沉积物和底层水的运动情况。  相似文献   

8.
渤、黄、东海水型分布与水系划分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用多年(1958~1990年)温盐资料分析整个渤、黄、东海水型分布,阐明本海区上层水均为混合变性水.冬季水型分布形如“λ”字,可视为本海区的初始水型分布,亦即各水团形成的开始.其他季节水型分布向“川”字形转化;明显反映本海区存在3种水系,即外海水系、混合水系和沿岸水系.指出根据水型分布划分水系边界的合理性.依照水型分布划分了水系.外海水系与混合水系的界限,低温部分的分界盐度值为34.20;高温部分的分界盐度值,随温度季节性增高而降低,即从2月的33.80降至8月的32.50.混合水系与沿岸水系的划分均以盐度为标准,随季节不同变动于29.50~31.00之间,一般取30.00为界.分析了水系边界的季节变动.在本海区,表层外海水系冬强夏弱;底层水系边界冬、夏季则互为交错.根据水系边界变动可以为本海区海水运动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珠江口海区悬浮颗粒物质研究——Ⅰ.迁移、分布和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飞永  陈金斯 《海洋学报》1989,11(2):185-192
通过两个航次的出海,对珠江口广大海区悬浮颗粒物质的来源、含量、分布、迁移和扩散机制进行了系统性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海区的悬浮颗粒物质有明显的时间和空间变化,一般来说,丰水期的含量高于枯水期的含量,底层水的含量高于表层水的含量,近海岸的含量高于远离海岸的含量,风浪大时含量亦增加,研究海区的悬浮颗粒物质主要来自珠江流域,文中详细讨论这种物质的迁移以及影响迁移和变化的各种机制。  相似文献   

10.
长江是亚洲第一大河,巨大的迳流流入东海后,与外海水发生湍流混合,使本海区温盐结构随其发生变化.众所周知,某海区的盐度场结构及其变化是取决于该海区盐量收支的平衡规律.然而,考虑到长江冲淡水区是口股水系交汇的海区,所以影响盐度场的因子众多而复杂.运用统计相关分析,虽然能给出各因子和海水盐度分布的某种程度的相关关系,但对长江冲淡水的动力结构及其混合过程并未揭示.为此,本文想通过对夏季长江冲淡水远岸段的表层平均盐度分布,给出一个可能的数字模式.为进一步探讨长江冲淡水的动力结构及其混合过程提供一些启示,以期对该区的认识乃至预报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暨卫东  黄尚高 《海洋学报》1990,12(3):324-332
本文取自福建海岸带和台湾海峡西部调查的盐度、硝酸盐、亚硝酸盐、氨以及浮游植物的资料进行统计和相关分析.通过无机氮(NO_3+NO_2+NH_4)与盐度之间的相关程度,对沿岸水系(闽浙沿岸流、粤东沿岸流、大陆河口水)与外海水系(黑潮分支、南海水)交错混合过程中无机氮变化特征进行探讨.通过距离回归线偏差的平面分布,结合浮游植物平面分布特征,以及参考台湾海峡西部水文调查资料,讨论了无机氮的增补和转移现象.  相似文献   

12.
闽中渔场的温、盐跃层分布与亚硝酸盐的层化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1982—1983年闽中渔场鱼类资源调查的资料,分析了本海区温、盐度跃层的强度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闽江口断面和平潭断面存在较强的跃层.温跃层一般出现在夏季.温跃层的强度可高达0.50℃/m,出现在牛山岛附近(水深10—20m).盐跃层一般出现在春季.盐跃层的强度可高达1.03/m,出现在闽江口白犬岛附近(水深0—10m).5月份处于丰水期,流量较大的闽江水排入海洋。由于其盐度低、比重小而浮于海水的上层,形成盐跃层现象.盐跃层最常出现的海区是在牛山岛附近.文中还探讨了闽中渔场的亚硝酸盐层化现象.3—8月,亚硝酸盐含量在水深0—20m层均较低,20m至底层含量则大幅度升高,亦出现明显的分层现象.  相似文献   

13.
南海北部海区上层水体平均声速场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所收集到的南海北部海区的温度、盐度和深度历史资料进行了声速的计算、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区上层水体的平均声速场有较明显的年际变化:表层声速的平面分布显示出沿岸水与外海水强弱交替变化的特征,声速等值线的走向几乎与岸线平行,等声速线的值自近岸向外海增加,大陆架外缘海区声速的水平梯度较大;下层声速的分布以环流和水体共同作用的形式出现,50m层声速平面分布的趋势除冬季与表层稍为相似外,其余季节与表层有明显的差别,春、夏季节50m层声速自西向东增加,而秋季与其表层分布相反,自近岸向外海减小;声速的垂直分布受海水升温与降温的影响显著,春、夏季表层海水升温,海表声速最大,声速自海表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秋、冬季表层附近水层降温,声速稍偏低,普遍出现正梯度现象,最大声速移至表层以下的水层,这个深度随季节的改变而改变,随海区的不同而不同.该海区的平均声速有年波动现象,表层波幅最大,随深度的增加波幅变小,至100m水层其波动的位相几乎与表层相反.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中国东部陆架海不同季节的航次观测数据与HYCOM模式数据,分析了HYCOM模式输出的水体温盐数据在中国东部陆架海的适用性,并探讨了中国东部陆架海表底层温盐锋面的时空变化及其对细颗粒沉积物输运和沉积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东部陆架海表、底层温度锋(盐度锋)的分布趋势基本一致(不考虑冲绳海槽以东的海域),但底层锋面的强度和锋区范围明显大于表层。锋面的位置很好的体现了海区流系的基本格局。表、底层温度锋面基本处于几大水团的交界处,说明表、底层温度锋面的分布与研究区环流和水团配置情况密切相关。而表、底层盐度锋面的分布则与研究区入海径流、沿岸流以及暖流等的分布密切相关。此外,对比锋面与中国东部陆架各泥质沉积区的位置可以发现,研究区温盐锋面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对于泥质沉积区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根据2018年1月冬季航次的水文实测资料,详细分析了大亚湾海水温度(T)、盐度(S)的分布特征。整体而言,观测海区海表相对于海底具有高温低盐的特征;同时,无论是表层还是近底层,大亚湾湾内的海水相对于湾外都呈现高温低盐的特征。观测期间,应是受到大亚湾核电站温排水的影响,湾内西侧存在一个高温中心。盐度的差异在近底层更加明显,低盐中心位于大亚湾的湾顶和大亚湾的中部海域,而高盐中心则主要分布于湾口西侧及惠东以东附近海域。太阳辐射和潮流变化是影响大亚湾温度、盐度变化的两大重要因素。其中,太阳辐射的影响主要局限于表层3~4 m,对近底层海水的影响较小;其加热效应使湾内和湾口附近的表层海水都表现出明显的昼夜变化。由潮汐和温度、盐度的对应关系可知,潮流对湾内温度、盐度的影响较大,而对湾外温度、盐度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6.
柯东胜 《海洋学报》1985,7(5):641-645
在影响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分布的诸多环境因素中,河口水体的盐度、底质pH值、有机质及悬浮物等对重金属的影响尤为显著[1,2,4].本文选用珠江口海区的1976-1978年所调查的32个测站底质表层重金属浓度和相应测站的底质pH值,有机质和水体盐度等有关资料,用一元回归及多元回归的数理统计方法,探讨了珠江口海区铜与其他重金属之间及重金属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了它们在海区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7.
海水盐度是海水的基本要素之一,其时空分布常是海洋科学研究的重要依据。黄海和东海是位于北太平洋西部的边缘海,与太平洋有着良好的水交换,太平洋高盐水通过黑潮及其分支——台湾暖流、对马暖流以及黄海暖流流入东海和黄海,影响本调查海区(特别是本区东南部)。与此相对应,在本区的西北部则受到由苏北沿岸流和长江冲淡水等所形成的沿岸低盐流系的影响。这两种不同性质流系的相互作用和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海区盐度的分布与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胶体磷在河口海区随盐度变化的趋势,并将其与颗粒态、真溶解态磷随盐度的变化趋势进行对比,分析胶体态磷在河口的行为与颗粒态磷和真溶解态磷二者的异同.探讨磷在颗粒相,胶体相和真溶液相之间的分配及其与悬浮颗粒物浓度的关系,研究胶体磷在河口海区中的迁移转化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胶体相中总磷、有机磷和活性磷浓度由河端向海端降低,表明陆源输入是其主要来源.胶体有机磷占总磷比例随盐度增加而下降,表明有机磷受胶体去除过程的影响较明显,胶体磷在河口海区的浓度变化趋势及胶体中有机磷和活性磷的比例都与真溶解相接近而与颗粒相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19.
夏季珠江口透明胞外聚合颗粒物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夏季珠江口透明胞外聚合颗粒物(TEP)含量以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珠江口TEP含量(以黄原胶物质的量计算,下同)范围在85.0-1234.9μg·L-1之间,平均值为690.9μg·L-1.表层和底层TEP均值分别为562.3μg·L-1和778.2μg·L-1,大部分站位表层TEP含量略低于底层.TEP在表层分布自上游至下游逐渐递增,而向外海以及人海口东西两侧延伸逐渐降低.内河口为底层TEP含量高值区,虎门附近S3站TEP含量最高.TEP与不同粒径浮游植物叶绿素a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微型浮游植物(粒径3-20μm)可能对珠江口TEP贡献较大.珠江口TEP/Ch1a比值与活性硅酸盐、硝酸盐、铵盐和总磷浓度呈现负相关性;表层TEP/Ch1a比值与盐度呈现正相关性,这表明盐度和营养盐可能是影响TEP含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海水盐度是海水诸要素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素之一。研究海水盐度的分布与变化规律,对研究发生在海洋中的许多自然现象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根据《东方红》调查船一九八一年六月至一九八二年四月,在我国黄海南部和东海北部海区,(见图1)所进行的四个季度航次的盐度观测资料,对该海区盐度的分布与变化状况,进行初步分析。本次调查,盐度系用电导方法测定,最大偏差不超过0.01‰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