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0 毫秒
1.
鄂尔多斯南缘中奥陶统中的滑塌构造及其地震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奥陶系赵老峪组主要出露于鄂尔多斯盆地南缘的陕西富平地区,该组地层主体为深水相的薄层灰岩和页岩状极薄层灰岩,期间夹有大量的滑塌构造和异常角砾灰岩。作者对属于中奥陶统的赵老峪组1~4段地层中的滑塌构造进行了专题调查,在近30个层位中发现了典型的、规模不等的滑塌褶皱变形和滑塌角砾岩。这些滑塌体主要由强烈褶皱变形的灰岩和角砾灰岩组成,与上下岩层之间界线截然。大部分滑塌(砾岩)层厚度稳定,分布范围较大。根据滑塌构造的形态和成分特征、非滑塌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特点以及前人成果,认为赵老峪组中的滑塌构造和滑塌砾岩的最直接触发因素不是风暴、潮汐等盆地内部的因素,而是构造活动(包括火山活动)引发的地震,每一个滑塌变形层对应一次较大的地震事件。赵老峪组地震成因的滑塌层的大量发育,说明其形成期间,盆地周边的构造活动非常强烈。并进一步推论赵老峪组中的没有明显滑塌变形的异常角砾灰岩很可能也是由地震触发的滑塌形成的颗粒流或浊流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沉积岩中普遍发育滑塌滑移建造。贵州天柱大河边地区寒武系第二统乌训组即普遍发育滑塌滑移建造,通过地质调查分析,可见滑塌滑移角砾岩建造、瘤状灰岩建造、散布于炭质粘土岩中的“钙质结核”和灰岩中的泥岩脉,以及一系列滑移褶皱褶曲等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等类型。根据滑塌滑移角砾岩建造中的鲕粒灰岩角砾和乌训组沉积建造处于大陆斜坡环境的古地理背景分析,滑塌滑移角砾岩建造中的鲕粒灰岩角砾应来源于乌训组北西侧处于台地边缘相的清虚洞组,结合灰岩中的泥岩脉即典型震积泥岩脉现象,综合认为,乌训组普遍发育的各种类型滑塌滑移角砾岩建造和其它变形建造,系地震营力及其导致的滑塌滑移事件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在广西崇左市大新县西大明山地区的寒武系小内冲组第一段上部粉砂岩、泥岩地层中,新发现了一处具有典型的滑塌构造特征的软沉积物变形层。根据滑塌层软沉积物变形强弱特征,自下而上可以将滑塌层分为强褶皱逆冲断裂带、弱滑塌褶皱带、波状层理—劈理化带。其中强褶皱逆冲断裂带构造变形最强烈,主要表现为发育大量的同沉积滑塌褶皱及一系列层间小断裂,同时在同沉积褶皱内部还发育有球枕状构造、石香肠构造、透镜状构造等。根据滑塌体内部沉积构造特征,推测其触发机制可能为由地震所引发的滑塌运动;根据同沉积滑塌褶皱及同沉积逆冲断层产状特征判断,滑塌体是从SSE向NNW方向滑塌堆积而成,揭示当时的盆地古斜坡倾向NNW,沉积物的物源区位于SSE侧。  相似文献   

4.
许腾  艾钰洁  王国瑞 《现代地质》2013,27(2):288-293
针对周口店黄院东山梁一带青白口系和下古生界构造变形进行的详细解剖分析一直未见有文献报道。通过对东山梁构造变形现象进行反复多次的详细观察,发现东山梁中段寒武系张夏组鲕粒灰岩层位重复出现,但鲕粒未发生变形,经追索表明该层位存在逆冲断层重复和破坏;同时,东山梁南段采石场掌子面可见青白口系景儿峪组薄层大理岩和寒武系府君山组灰岩构成的小型斜歪倾伏褶皱,上覆寒武系馒毛组中发育由NNE向SSW推覆的逆冲褶断,使部分层位缺失,褶断带内岩石存在韧性变形等构造现象。这一观测成果修正了前人研究认为东山梁一带只存在大量折叠层、而断层发育欠佳的认识,也为北京西山地区区域地质演化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佐证。  相似文献   

5.
龙刚  黄萍  林剑怀 《江苏地质》2013,37(1):67-70
徐州地区的寒武系地层岩性主要以碳酸盐岩为主,地层中出现多层厚层状豹皮灰岩。对于寒武系豹皮灰岩的岩性特征研究可为当地古地理环境的判断和还原提供依据;基于近年来发现碳酸盐岩具有油气显示,对豹皮灰岩进行综合分析具有一定的地质油气意义。对徐州地区寒武系地层中豹皮灰岩的岩性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其成因进行了仔细分析,表明了豹皮灰岩的白云岩化作用发生在成岩早期,在低盐度混合水动力条件下回流渗透白云岩化成岩。  相似文献   

6.
杨光忠  罗邦良  杨贵龙  林泽渊  王文杰 《贵州地质》2022,39(3):245-250, 261
据《中国区域地质志·贵州志》(2017),寒武系九门冲组定义为有机质灰岩(偶)夹炭质粘土岩,天柱大河边地区寒武系划归黔东南地层分区的三都小区,牛蹄塘组—变马冲组乃至杷榔组—乌训组,因岩性均为炭质黏土岩及炭质粉砂岩而统称为渣拉沟组。天柱寨脚重晶石矿勘查所划分的“九门冲组”,主要岩性为炭质黏土岩夹0-8层(套)灰岩建造,厚度分别从几十厘米至1423 m不等,产出部位高低不定,而且灰岩建造普见典型的滑塌滑移变形构造,结合乌训组滑塌角砾岩建造中包含来自其相变地层——台缘相清虚洞组的鲕粒灰岩成分的地质依据,综合分析认为,“九门冲组”中的“灰岩夹层或建造”应为外来滑塌滑移迁入。建议将老堡组之上的牛蹄塘组—“九门冲组”—变马冲组合并为渣拉沟组。而杷榔组和乌训组因岩性特征明显易于识别,应予保留。  相似文献   

7.
于涛  王宗起  马昌前  王东升  王涛  黄凡 《地质学报》2021,95(11):3266-3281
浙西北地区寒武系沉积环境及物源分析是重建扬子板块东南缘古地理格局的关键,进而可以为华南大地构造演化提供证据.本文根据沉积相时空展布、斜层理与同沉积褶皱恢复的物源方向以及碎屑锆石LA-ICP-MSU-Pb测年,综合探讨寒武系的陆源碎屑物源方向以及物源区.浙西北地区寒武纪地层主要由碳硅质岩、硅质页岩、砾屑灰岩、砂屑灰岩、泥灰岩、泥岩等组成.沉积序列、沉积相标志研究表明,寒武系沉积构造以泄水构造、滑塌褶曲、流动构造、层间滑动、同沉积褶皱和断层等为特征,发育大量滑塌沉积及碳酸盐岩浊积岩,整体为深水盆地及斜坡环境.沉积相时空展布及古流向研究表明,水体向北西方向加深,寒武系陆源碎屑物质主要来源于南东方向,非前人通过古生物地层判断的盆地基底北西高南东低.碎屑锆石年代学研究表明,物源集中于574 Ma、747 Ma、1768 Ma以及2131 Ma,与邻区碎屑锆石年龄图谱对比分析表明,江山-绍兴断裂带及浙江中部地区为主要物源区,陆缘碎屑物质主要来自于陈蔡群、双溪坞群、河上镇群及八都群.寒武纪时期,斜坡盆地沉积基底向北西倾斜,位于盆地西北部的章里地区为沉积中心,华夏地块露出水面为剥蚀区.  相似文献   

8.
黔东南地区震旦系—寒武系发育一系列震积岩,包括震积(滑塌)角砾岩、滑移褶皱、震积砂岩墙、震裂缝等,分析认为可能为区内深大断裂施洞口断层在加里东早期郁南运动期间发生一系列地震活动所致,或受郁南运动构造中心区构造活动的远程影响,使位处斜坡或台地边缘斜坡环境的沉积软泥及半成岩建造受震动影响就地破坏或移位改造再沉积的结果。本研究丰富了黔东南地区地层学及其岩相古地理和地质演化认识。  相似文献   

9.
梁钊  周瑶琪 《地球科学》2017,42(10):1715-1724
灵山岛上出露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其成因具有多样性,而灯塔剖面底部滑塌层内的变形构造的触发因素尚不明确.结合野外观察和极射赤平投影方法,研究了滑塌层和内部变形构造的形成过程、触发机制和地质意义,结果表明:灯塔剖面主要由浊积岩沉积序列组成.滑塌层夹在未变形层之间,由地震触发形成,内部发育4个滑脱面,将滑塌层划分为5个变形单元,缩短率和变形程度各不相同.软沉积物变形构造主要为褶皱,形态特征表现为砂岩厚度在枢纽部位大大增加,也可见一些砂岩增厚和减薄现象,两者均是液化的砂岩在驱动力作用下的结果.滑塌过程中,滑塌层中的砂泥岩与海底沉积物之间的孔隙流体自由交换被切断,产生了暂时性的超压,导致了液化的发生.褶皱的轴线延伸方向为SSW-NNE,轴面倾斜方向主要为SEE(120°),指示古水流主要来自SEE方向,与浊积岩内底痕指示的古水流方向一致,说明斜坡沉积系统上发育的滑塌褶皱能够指示古水流方向.   相似文献   

10.
软沉积变形构造是确立古地震是否发育的关键证据之一。在浙江桐村寒武系大陈岭组剖面确立的三个地震驱动的软沉积变形事件层中,主要软沉积变形有地震微断裂、微褶皱、液化构造,它们反映出沉积物遭受地震作用时,流体压力改变的程度以及发生液化的强度。其中,微褶皱构造主要包括微褶皱纹层和与液化脉有关的褶皱;液化构造包括泄水构造和液化脉构造。通过对软沉积变形构造的形态特征、产状观察和统计,与其它非地震成因的类似构造相区分,进一步确立地震是它们最有可能的驱动机制,统计出三个事件层中地震扰动层的厚度和震中距,估算事件层Ⅱ和事件层Ⅲ的震级为6~7级和6级左右,并初步认为在大陈岭组地震带以外的地层中,存在臼齿构造。从而,完善了震积岩的识别标志和岩相序列,深化了对浙西寒武系大陈岭组地震事件沉积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北京西山岩溶洞系的形成及其与新构造运动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形成中国北方岩溶的地层主要为奥陶系马家沟组石灰岩和中元古界蓟县系雾迷山组硅质条带白云岩。上新世石林与第四纪岩溶陡壁组合成的房山地貌主要形成于雾迷山组中,岩溶洞穴发育在马家沟组和雾迷山组中。大石河南岸从上游至下游依次分布鸡毛洞、银狐洞、石花洞、清风洞和孔水洞,由一条地下暗河连为一体,称为石花洞系。石花洞系发育在北岭向斜东北扬起端的马家沟组顶部,与南面的周口店猿人洞系隔着房山闪长岩体。石花洞系中8层不同海拔高度的溶洞可以和永定河的8级阶地进行对比,也可以和8个华北地文期对比,代表了与之相互对应的北京西山新构造隆升的期次。  相似文献   

12.
北京西山寒武系下苇甸组——一个新建议的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苇甸组系从北京西山下寒武统底部独立出来 ,新建立的一个组。它虽然厚度不大 ,但岩性与昌平组有别 ,顶、底界面清楚 ,分布稳定 ,在北京西山地区可广泛追踪 ,符合建组条件  相似文献   

13.
永定河之名诞生于1698年。永定河跨越延庆盆地、北京西山和北京平原3大地貌单元,是北京的母亲河。门头沟区为永定河山峡,有沿河城断裂、马兰黄土和永定河断裂等地质现象,应考虑沿岸的地学旅游开发;石景山区为永定河冲洪积扇的顶部带,应考虑城市地下空间发展的布局;丰台区横跨永定河两岸,有卢沟桥、河西的长辛店砾岩与河东的古河道,应考虑防止地下水污染的措施;房山区位于永定河西岸,有房山世界地质公园、董家林西周遗址和良乡地热田,应考虑地学旅游开发和低炭经济发展;大兴区位于永定河东岸,有以庞各庄西瓜为代表的永定河沙带作物、南海子湿地和亦庄工业开发区,应考虑沙地农作物的分区与工业开发区的关系。永定河沿岸5区的开发要考虑地质背景,实现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4.
北京西山泉域岩溶水系统特征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北京西山地区岩溶地下水主要以相对独立的岩溶地下水系统进行循环,其水文地质条件、系统结构模式及其水资源的重要性等,在北方具有代表性。文章主要以北京西山鱼谷洞泉域岩溶水系统、黑龙关泉域岩溶水系统、玉泉山泉域岩溶水系统为研究对象,从岩溶含水层结构、地下水循环、地质构造等方面,总结出北京西山泉域岩溶水系统特征主要为:双层含水层结构、多个子系统构成且多点排泄、系统内岩溶水转化关系复杂多样、岩溶水富集带及系统边界集中在逆冲断层处。   相似文献   

15.
山东灵山岛滑塌体内部沉积及构造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岛市灵山岛修船厂剖面下白垩统地层中发育良好的滑塌变形体。野外观察可见滑塌体岩性单元主要由厚层砂岩及砂页岩互层组成,其中厚层砂岩根据其沉积构造及成因机制可分为砂质碎屑流沉积及浊流沉积两类;砂页岩互层段砂岩层可见底模构造及粒序层理,为静水环境下远端浊流沉积。滑塌体内部构造主要可分为软褶皱变形、同生断层、透镜状砂质团块三种类型。其中,软褶皱变形根据岩性可分为砂岩软褶皱、砂页岩互层软褶皱及页岩软褶皱,随着变形强度增加,软褶皱枢纽逐渐平行于滑移方向,形成曲脊软褶皱或软鞘褶皱(soft sheath folds);同生断层出现在砂岩层中,根据力学性质分为正断层及逆断层,正断层为剪切拉伸所致,逆断层为软褶皱逆冲所致;透镜状砂质团块包括同沉积布丁构造和同沉积断块。根据滑塌体内部滑移面识别出三期滑塌,完整的滑塌体由底部拆离滑移面、下部厚层砂体、中部砂页岩互层及上部砂页岩互层未变形体组成,其组成特征及各部分接触关系反映了滑塌体中下部沿底部拆离滑移面发生滑塌变形,且于活动末期在相对静水条件下被上部砂页岩互层覆盖这一形成过程。根据滑塌体内部组成特征的有序性、相似性及滑塌体内部沉积构造特征,推测其触发机制可能为沉积物快速沉积所引发的重力滑塌成因。  相似文献   

16.
Cruziana在中国的地层和地理分布及其沉积环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武傅 《地球科学》1990,15(3):263-273,T002
  相似文献   

17.
贵州独山中泥盆统生物礁中同生滑塌构造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独山泥盆系是典型的浅海碳酸盐岩台地相沉积。独山鸡窝寨村中泥盆统鸡窝寨组下部发育由障积岩、粘结岩、骨架岩和生物砾灰岩等所构成的小型丘状生物礁,造礁生物主要为层孔虫和珊瑚。礁体内发育小型褶皱和小型断层等变形构造,褶皱以平卧褶皱和紧密褶皱为主,且转折端多以尖棱状和圆弧状为主,而小型断层则主要为小型的逆断层和分布于褶皱转折端的小型张性断层。礁体内的变形构造特征以及正常沉积的钙质泥岩基底和灰岩盖层共生表明,该生物礁形成过程中曾发生过可能与中泥盆世吉维特期黔桂海火山活动相关的同生变形滑塌,且可能与吉维特期黔贵海处较为频繁的火山活动相关。  相似文献   

18.
Within the Cambrian Jodoigne Formation in the easternmost part of the Anglo-Brabant Deformation Belt, sub-horizontal to gently plunging folds occur within the limbs of steeply plunging folds. The latter folds are cogenetic with cleavage and are attributed to the Brabantian deformation event. In contrast, although cleavage is also (1) virtually axial planar to the sub-horizontal to gently plunging higher-order folds, shows (2) a well-developed divergent fanning across these folds, (3) an opposing sense of cleavage refraction on opposite fold limbs, and (4) only very small cleavage transection angles, an analysis of the cleavage/bedding intersection lineation suggests that these higher-order folds have a pre-cleavage origin. On the basis of a comparison of structural and sedimentological features these higher-order folds are interpreted as slump folds. The seemingly ‘normal’ cleavage/fold relationship across the slump folds within the limbs of the large steeply plunging folds is due to the very small angle between cleavage and bedding.As such, a ‘normal’ cleavage/fold relationship is no guarantee for a syn-cleavage fold origin. It is not unlikely that also within undeformed, recumbent slump folds, a well-developed compaction fabric, formed parallel to the axial surface of the slump folds, may show fanning and contrasting senses of cleavage refraction on opposite fold limbs.  相似文献   

19.
颜丹平  金哲龙  张维宸  刘少峰 《地质通报》2008,27(10):1687-1697
川渝湘鄂多层拆离推覆构造发育于秦岭-大别造山带、雪峰山厚皮构造带与四川盆地之间。这个薄皮构造带是在晚中生代沿一系列岩石薄弱层从南东向北西多层拆离滑脱构造作用下形成的,然而单纯的地表构造地质调查无法揭示各滑脱层是如何控制区内褶皱-断层关系的。因此,对拆离滑脱层进行识别是认识区内构造样式及其成因机制的关键。利用单轴岩石力学实验方法,对取自区内沿达县-大庸地质剖面不同岩性地层组合的样品进行岩石力学分析,并结合前人在区内已经获得的数据,结果表明区内至少发育5个可能的区域性拆离滑脱层。这些滑脱层主要由泥质岩、粉砂岩和泥质灰岩组成的,分别沿下寒武统牛碲塘组(Det I)、下志留统罗惹坪组和龙马溪组 (Det II)、下二叠统栖霞组(Det III)、下三叠统大冶组(Det IV)和中三叠统巴东组 (Det V)发育。野外调查表明,Det I控制了深部构造层次的断弯褶皱和叠瓦扇, Det II 可能控制了中部构造层次的断展褶皱和拆离褶皱,Det III则可能与Det IV和Det V一起,共同控制了上部构造层次的侏罗山式褶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