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阳 《气象科技》1988,(1):85-86
苏联的-2雷达站(以下简称-2)在半径300公里内可以保证: ——发现和确定与云层有关的危险天气现象(阵雨和雷暴的源地)的方位; ——确定云系的水平和垂直尺度及其移动的速度和方向。该雷达站也能在垂直剖面上确定半径40公里(高度10—15公里)内云的类型和边  相似文献   

2.
利用天气图资料和雷达观测资料,分析了2000-07-14和07-18焦作地区大暴雨过程的环流形势演变特征、影响系统及其垂直结构和雷达回波强度场、高度场、速度场的演变特征.  相似文献   

3.
GFE(L)-1型二次测风雷达天控故障及排除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GFE(L)-1型高空探测雷达是继59-701雷达之后,我国自主研制发的新一代高空气象探测雷达设备,它以集成化、数字化、自动化为一体,在探测精度和自动化程度、稳定性能都比59-701型雷达有很大改善。该型号雷达的天控  相似文献   

4.
雷达-雨量计-粒子激光探测仪联合估算降水量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房彬  班显秀  郭学良 《大气科学》2010,34(3):513-519
为了提高区域降水量观测的空间分辨率, 提出了雷达-雨量计-粒子激光探测仪联合校准法。首先, 利用粒子激光探测仪观测到的滴谱资料建立实时的Z-I关系, 然后, 利用变分法对同时有雷达回波和雨量计资料的点的实测校准因子进行校准, 获得最优校准因子分析场, 最后, 对有雨量计的点取雨量计实际观测值, 没有雨量计的点利用最优校准因子分析场估算降水。利用此方法对辽宁省2007年5月15日一次天气过程进行降水量估算, 结果表明: 雷达-雨量计-粒子激光探测仪联合校准法结合了雨量站观测资料单点精度高和雷达资料时空分辨率高的优点, 提高了降水量的估算精度, 更好地反映了降水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5.
利用渭南711雷达资料、西安多普勒雷达产品资料、高空和地面观测资料对渭南2006-05-21冰雹天气的雷达回波和天气成因进行了分析。分析得出:西北气流冷平流是主要影响系统,过程前的增温、增湿及上干冷下暖湿的温湿配置,垂直风切变及高空强冷平流为冰雹天气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0oC层高度低,云中负温区深厚,是此次冰雹天气过程云顶高度和强中心高度不高,但仍造成地面降雹及回波顶高度(h)与45 dB z顶高(h45)差值(h-h45)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简要分析2009年4月11日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不稳定能量,并结合卫星云图及雷达生产品进行深入分析。分析结果发现:这次过程是由中尺度低涡系统、中低层中-β尺度气旋系统和西南低空急流共同影响造成的,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对追踪强对流天气以及制作准确的短时预报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利用渭南711雷达资料、西安多普勒雷达产品资料、高空和地面观测资料对渭南2006-05-21冰雹天气的雷达回波和天气成因进行了分析。分析得出:西北气流冷平流是主要影响系统,过程前的增温、增湿及上干冷下暖湿的温湿配置,垂直风切变及高空强冷平流为冰雹天气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0oC层高度低,云中负温区深厚,是此次冰雹天气过程云顶高度和强中心高度不高,但仍造成地面降雹及回波顶高度(h)与45dBz顶高(h45)差值(h-h45)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1 引言根据我国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现行的5 9- 70 1型探空测风系统将逐渐被70 7型雷达-电子探空系统和L波段雷达-电子探空系统所替换。70 7测风雷达于1992年通过鉴定,并在郑州探空站作了对比观测,从1996年起陆续在全国5个探空站配备。70 7测风雷达由国营784厂生产,TC - 2电子探空仪由中国气象科学院生产,终端设备(信号处理系统)由中国气象科学院研制提供。呼和浩特高空站从1998年8月1日开始使用C波段测风雷达,该系统是性能稳定可靠、灵敏度高、测量精度高、自动化程度也很高的常规高空气象观测系统。该雷达是一次测风雷达,测风和探空信号…  相似文献   

9.
多普勒雷达冰雹指标的识别为预报员在短时临近预报中的冰雹警报、预警信息的发布提供了可靠依据,多普勒雷达冰雹指标的识别是雷达RPG基于0℃和-20℃层高度得出的,这样每天0℃和-20℃高度的输入就是必需的。本文介绍基于MICAPS数据接口,使用VC++6.0语言编写程序自动计算0℃和-20℃层高度的一种近似计算方法,完全可以满足日常业务使用需要。  相似文献   

10.

多普勒雷达冰雹指标的识别为预报员在短时临近预报中的冰雹警报、预警信息的发布提供了可靠依据,多普勒雷达冰雹指标的识别是雷达RPG基于0oC和-20oC层高度得出的,这样每天0oC和-20oC高度的输入就是必需的。本文介绍基于MICAPS数据接口,使用VC++6.0语言编写程序自动计算0oC和-20oC层高度的一种近似计算方法,完全可以满足日常业务使用需要。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新一代天气雷达监测信息市-县气象局间的自动、快速传输,根据山东省等效多普勒天气雷达应用系统特点和济南市气象通信条件,利用已有的2MSDH网络系统,采用FTP传输协议技术体系,建立了济南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市-县传输系统。  相似文献   

12.
一、概述为了国防和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对雷达的不同要求,世界上许多国家对改善现有的常规的雷达探测方法以及探索新的探测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目前正处在完善阶段并已逐步投入业务使用的无线电-声探测系统(RASS,Radio-Acoustic  相似文献   

13.
运用毫米波雷达探测对2017年4月15日夜间造成低能见度天气的降水-雾过程进行了特征分析.水平分布特征分析得出该降水-雾过程空间尺度约为15 km,雷达回波强度范围为-20~25 dBz.对该过程的垂直结构进行分析后显示,此过程经过时,近地面经历了由降水到雾的一系列转变过程.对雷达径向速度的分析显示过程的主体结构较稳定...  相似文献   

14.
从大气环流背景、影响系统和基本物理量场、大气层结、以及雷达回波演变特征等方面,对2001-09-05渭南市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发现这次过程是高脊前下滑冷空气产生的,冰雹产生在大气层结不稳定、湿舌的顶部,低层辐合、地面能量积累的区域中.  相似文献   

15.
2004-2009年大连地区短时暴雨分析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提高对短时暴雨的预警能力,利用2004-2009年3-10月大连降水资料和天气雷达回波资料,对此期间的45次暴雨过程进行气候特征和活动规律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有32次过程出现短时暴雨,其中7-8月出现27次,占全部短时暴雨的84.4%。造成这些短时暴雨的雷达回波,主要是源于大连西南、南和东南部沿海的介于强对流性和稳定性之间的混合性降水回波,占70%以上。将短时暴雨降水资料扩大到乡镇级自动站与雷达回波分析,结果发现:造成大连地区短时暴雨的直接原因是突发于混合性云团中的中-β尺度回波。通过归纳定义“混合性中-β尺度回波”模型,并结合其他探测信息和技术手段,可以提高短时暴雨的预警能力。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5次降水天气过程的数字化天气雷达资料和16个雨量计资料表明:用天气雷达-雨量计网联合探测区域降水量的精度比单独使用雷达或常规雨量计网的探测精度高。文中还讨论了联合探测方案其它一些优点。  相似文献   

17.
雷达-雨量计联合估测降水初值场形成方法探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李建通  郭林  杨洪平 《大气科学》2005,29(6):1010-1020
在雷达-雨量计联合估测区域降水量中,参加校准的雷达初值场代表性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最终的估测精度和雨量分布.作者从参加校准的雷达初值场的基本要求出发,分析了先前几种预处理方法的优缺点,提出一种新的资料预处理方法--时间权重平均法,并用1996~1997年的雷达和地面雨量站实测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充分考虑了雷达和雨量计观测的时间一致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雷达估测降水的初值场,提高了估测区域降水量的精度.  相似文献   

18.
1.引言下一代天气雷达(NEXRAD)计划是美国商业部、国防部和运输部为研制、采购、部署和支持满足这三个参加机构共同业务需要的先进的天气监视雷达——1988-多普勒雷达(WSR-88 D)系统而进行的一项共同努力.设在NOAA主管天气局的助理局长办公室的系统发展计划联合办公室(JSPO)为  相似文献   

19.
利用M ICAPS系统资料和卫星云图及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05-09-20宝鸡强对流暴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与副高外围暖湿气流和东西两路冷空气形成的锢囚锋共同影响有关。低空急流为暴雨提供了丰沛的水汽和位势不稳定能量;横槽转竖和高原槽的合并加深,有利于引导冷空气南下,锋区加强。物理量场表现出水汽强辐合;高层辐散和低层辐合及强烈的上升运动;等sθe线密集区蕴藏着可供中尺度对流发展所必需的不稳定能量。冷、暖空气共同作用激发出中-α尺度对流云团;雷达图上对应有强度≥35 dB z的中尺度对流回波带。  相似文献   

20.
应用高空和地面气象观测资料、NCEP的FNL格点资料、FY-2C卫星监测以及西安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等实测资料,对2005-05-30发生在陕西省境内的强对流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强对流天气过程是由蒙古冷涡旋转,从后部甩下冷空气与西风槽前暖湿气流汇合,形成了中β尺度对流系统(MβCSs),进而发展形成飑线造成的;动力结构上,陕西飑线较美国O gura研究的中纬度飑线的入流和出流速度偏小,飑线后部形成的最大上升和下沉运动的速度偏小,高度偏低;雷达观测资料上,强的基本发射率与速度的大值区长时间相伴,并有“逆风区”的存在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