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太阳射电Ⅱ型爆发中的一种独特的精细结构现象-频率分裂,并对它的观测特征和理论解释做了总结,最后,还对现存众多的理论模型逐一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太阳射电Ⅱ型爆发中一种独特的精细结构现象──频率分裂,并对它的观测特征和理论解释做了总结。最后,还对现存众多的理论模型逐一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云南天文台声光频谱仪在22周峰年期间观测到的6个具有双向频率漂移的米波Ⅲ型爆发对。这些事件分别揭示了在正向和反向漂称爆发之间的界面频率在244-272MHz之间;频率漂移率在32-198MHz/s之间;寿命为1.1-3.4s;带宽在43-70MHz之间;与Hα8耀斑相关为100%,其中33%的爆发发生在Hα耀斑的初始时刻,这说明它们与磁重联初始能量释放有关;50%的爆发与X射线对应。从观测特征出发,讨论了它们可能的辐射机制。  相似文献   

4.
吴桂平  尹钊 《天文学报》1993,34(4):380-388
集中分析了几个具有螺旋结构的爆发日珥的观测资料,用相同的理论框架,讨论它们内部电流分布的演化特征,以及与活动区背景磁场相互作用的动力学性质;并探讨日珥爆发时的磁能转化机制。结果表明:(i)爆发日珥内部的磁场和电流分布具有无力性质;(ii)利用Kuperus-Raadu日珥模型可以较好地日珥电流和背景磁场相互作用的基本特征;(iii)日珥等离子体的宏观kink不稳定性可能是日珥磁能转化的主要机制。理  相似文献   

5.
统计分析了23周太阳活动峰年期间(1998.12~2002.12)记录到的米波Ⅱ型爆发,与Ha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CME)事件的关系。统计发现:持续时间长的Ha耀斑和CME与Ⅱ型爆发比与Ⅲ型爆发的相关性好;伴随Ⅱ型爆发的CME可发生在Ha耀斑之前或之后,且91%的长寿命耀斑发生在CME之前。平均在前23分钟;伴随Ⅱ型爆发的Ha耀斑的能量随着CME的速度增大而变强。对这些观测特征作了定性的解释。  相似文献   

6.
综述了太阳厘米波射电源的形态特征和演化,以及厘米波辐射与X射线源的特性比较;介绍了太阳分米波射电辐射的一些最观测结果,包括分米波Ⅲ型爆发、纤维结构、斑马纹结构、DPS漂移脉动结构、spike尖峰辐射等多种精细结构,并讨论了可能的辐射机制。  相似文献   

7.
对国家天文台5.2~7.6GHz频谱仪在23周太阳活动峰年期间(1999.8~2003.10)记录到的Ⅲ型爆发,与日冕物质抛射(CME)、Ha耀斑及相关事件作了统计分析。发现微波Ⅲ型爆发与CME的关系没有Ⅱ型射电爆发与CME的关系密切;与CME对应的Ha耀斑91%的都是渐变耀斑,且90%的渐变耀斑发生在CME之前,平均在前29分钟,仅有10%的耀斑发生在CME之后,平均在后4分钟;从这些统计特征出发,讨论了它们的辐射机制。  相似文献   

8.
周树荣 《天文学报》1999,40(2):149-155
统计分析了太阳质子事件与微波爆发和软X射线(SXR)耀斑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质子事件的峰值流量与微波爆发和SXR耀斑的峰值流量、能通量间呈正的对数线性相关,相关系数0.7—0.8.根据这一统计结果和观测的微波爆发、SXR耀斑的有关物理量,可以估算伴随的质子事件峰值流量.太阳质子辐射、SXR耀斑和微波爆发三者间的共生关系,可以用磁环中耀斑产生的磁流体动力学过程来解释.大约33%的质子事件没有对应的Ⅱ型爆发,这表明高能质子的加速有随机MHD湍流加速(有Ⅱ型暴)和低频快磁声波湍动加速(无Ⅱ型暴,但有γ射线耀斑)2种不同的加速机制  相似文献   

9.
一个多次产生CME的活动区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8年4月-5月8210活动区在日面上接连出现6次大的爆发活动,搜集了这个活动区在整个日面上软X射线曲线,射电Ⅱ、Ⅳ型爆发,射电日像仪和远紫外观测等资料,它的能量积累过程快,3次软X射线爆发曲线的时间轮廓有一定的相似性。发生日冕物质抛射(CME)时,它的磁环只是局部开放,很快又收拢成一个闭合磁环,在一些非热电子的轰击下,再度被加热,又产生了强列的X射线爆发和射电Ⅱ、Ⅳ型爆发,磁环的薄弱处犹如一个活火山口,CME容易从此处再次喷发,找到非热过程与热过程衔接的拐点,在SXR时间轮廓曲线上它表现为斜率突变点,往往有Ⅲ型爆发作为对应的标志,日冕不同层次上先后出现的Ⅱ型爆发可作为CME出现的有力证据,并可作为判断CME运动速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太阳米波和分米波的射电观测是对太阳爆发过程中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现象研究的重要观测手段。米波和分米波的太阳射电暴以相干等离子体辐射为主导,表现出在时域和频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其中Ⅱ型射电暴是激波在日冕中运动引起电磁波辐射的结果。在Ⅱ型射电暴方面,首先对米波Ⅱ型射电暴的激波起源问题和米波Ⅱ型射电暴与行星际Ⅱ型射电暴的关系问题进行了讨论;其次,结合Lin-Forbes太阳爆发理论模型对Ⅱ型射电暴的开始时间和起始频率进行讨论:最后,对Ⅱ型射电暴信号中包含的两种射电精细结构,Herringbone结构(即鱼骨结构)和与激波相关的Ⅲ型射电暴也分别进行了讨论。Ⅲ型射电暴是高能电子束在日冕中运动产生电磁波辐射的结果。在Ⅲ型射电暴方面,首先介绍了利用Ⅲ型射电暴对日冕磁场位形和等离子体密度进行研究的具体方法;其次,对利用Ⅲ型射电暴测量日冕温度的最新理论进行介绍;最后,对Ⅲ型射电暴和Ⅱ型射电暴的时间关系、Ⅲ型射电暴和粒子加速以及Ⅲ型射电暴信号中包含的射电精细结构(例如斑马纹、纤维爆发及尖峰辐射)等问题进行讨论并介绍有关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了近年来对太阳射电爆发与高能质子观测的基础上指出,既非Ⅱ型也非米波IV型而是强微汉爆发几乎总是同高能质子共生的,这一结果否定了以前长期所持有的观点,同高能质子共生的微汉爆发的分为两类,强脉冲型和强微波IV型,前者共生的被俘质子或相互作用质了要多于沈逸持子,后者则常共生有更多的逃逸质子,作者对每种情况中质子的有效加速过程进行了考虑,并对强微波爆发的为何几乎总是有高能质了共生的缘由作了解释。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太阳射电精细结构这一领域进行了较为详尽深入的调研,发现由于观测仪器技术指标(时间、频率、频率覆盖、偏振、灵敏度等)相对不高,有很多的精细结构,在时间上、在频率上并没有被完全分解开来,或是没有被检测到。对FFS的研究,还处于发现-认识-逐步深化的阶段。观测资料还很单薄。在微波高端(厘米波段),精细结构的观测资料更是很少。另外,对FFS也只是有一个侧重频谱形态的分类。本文利用我国的“太阳射电宽带快速频谱仪”的观测资料,几年来,对微波频段的射电快速精细结构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主要研究结果有:发现了弱偏振微波尖峰辐射中两个偏振分量之间的时间延迟和偏振反转现象;首次发现了微波(短分米波段)高偏振U型爆发并给出解释;首次发现了厘米波N型和M型爆发并给出解释;首次发现了高偏振微波斑点并给出解释;首次利用甚高频率分辨率频谱仪,通过对大样本的分米波尖峰辐射的统计,给出了更为可靠的、更小的相对带宽的下限;结合高空间分辨率的观测资料,对运动Ⅳ型爆发及其伴生的精细结构作了探讨;对双向电子束的起源及其加速位置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描述了一个与3B级耀斑共生的、太阳视面上的明亮物质抛射现象——喷焰。观测到耀斑与喷焰间有一尺度为2×2.5万公里、强度为未扰区1.6倍的间隙。观测到耀斑和喷焰对应的射电爆发不同。喷焰对应有米波Ⅱ型和Ⅳ型爆发,10厘米爆发远大于3厘米。而耀斑无Ⅱ型和Ⅳ型爆发对应,其3厘米爆发大于10厘米。耀班和喷焰的硬x射线辐射亦不同,喷焰的硬x射线辐射极弱。 对和耀斑有关的其他H_α光学现象——远离耀斑主体十余万公里处的宁静色球增亮,环状明亮结构,暗条的突然活动等,也都作了描述(见附图12)。  相似文献   

14.
利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太阳射电动态频谱仪(1.0-2.0GHz和2.6-3.8GHz)在1998年9月23日观测到伴生Ⅲ型爆发群和I型噪爆的分米波Ⅳ型爆发,着重讨论在Ⅳ型爆发衰减相产生的I型噪爆,这个噪爆由许多I型爆发组成,每个I型爆的寿命约为:100~300ms,总持续时间大于11min,噪爆辐射的圆偏振度大于Ⅳ型连续辐射爆发,平均偏振度约为64%。这个I型噪爆可能类似于高偏振的Ⅲ型噪爆,其辐射机制可能归因于基波等离子体辐射。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了近年来对太阳射电爆发与高能质子观测的基础上指出,既非II型也非米波IV型而是强微波爆发几乎总是同高能质子共生的;这一结果否定了以前长期所持的观点。同高能质子共生的微波爆发可分成两类:强脉冲型和强微波IV型,前者共生的被俘质子或相互作用质子要多于逃逸质子,后者则常共生有更多的逃逸质子.作者对每种情况中质子的有效加速过程进行了考虑,并对强微波爆发为何几乎总是有高能质子共生的缘由作了解释.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2.6~3.8GHz射电频谱仪观测数据的检索。挑选出73个孤立的特征寿命为20s的Ⅲ型爆发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了太阳射电Ⅲ型爆发在2600—3800MHz间的辐射寿命的统计分布;并用相应的数据检验了在米波和分米波辐射存在的经验关系,结果显示在2.6-3.8GHz的射电波段上,Ⅲ型爆发的寿命和频率之间仍然成反比的关系,但是系数不同于米波和分米波对应的系数。  相似文献   

17.
1998年9月23 日复杂太阳爆发射电联合观测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北京天文台1998.09.23日1-2GHz和2.6-3.8GHz频谱仪观测到的一个Ⅲ-Ⅳ型复杂大爆发,结合俄罗斯SSRT和德国分米-米波动态频谱仪的观测资料,进行了初步的比对分析,拓展了关于日冕电子加速和日冕磁结构方面的一些研究内容,简单地注释了一些可研究的现象和运动Ⅳ型爆发及多重脉动的辐射机制。  相似文献   

18.
王霖  谢瑞祥  汪敏  许春  刘玉英 《天文学报》2004,45(4):389-401
利用太阳射电宽带频谱仪(0.7-7.6GHz)于2001年10月19日观测到的复杂太阳射电大爆发,呈现出许多有趣的特征,结合NoRH(Nobeyama Radio Heliograph)的高空间分辨率射电成像观测及TRACE(Transition Region and Coronal Explorer)在远紫外(EUV)波段的高空间分辨率成像观测资料,分析了该爆发的射电频谱特征和微波射电源的演化以及它们与复杂的EUV日冕环系统的关系,该爆发是一个双带大耀斑的射电表征.前一部分以宽带(从厘米到米波)爆发为主,机制是回旋同步辐射,所对应的是环足源的辐射;后一部分以窄带(分米到米波)分米波爆发为主,机制是等离子体辐射和回旋共振辐射的联合,对应的是环顶源的辐射。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云南天文台四波段(1.42,2.13,2.84和4.26GHz)太阳射电高时间分辩率同步观测得到的五个微波II型爆发事件,它们具有宽频带、长和短寿命、内向和外向快速频漂等特征.观测事例表明,非热电子束引起的等离子体辐射和电子回旋脉泽辐射两种机制都可能发生.这些观测特征既不完全同于米波—分米波II型爆发,也不完全同于微波高频段II型爆发,说明在微波低频段可能存在二重性或过渡现象  相似文献   

20.
太阳射电爆发与高能质子加速过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近年来地面和空间观测资料的统计分析指出:(1)太阳质子事件(或质子耀斑)的发生同起伏剧烈的强微波爆发(包括脉冲和IVμ型爆发)或短分米波IV型爆发存在着紧密的共生关系(共生率趋近100%);(2)约有24%-30%的质子事件没有对应的II型爆发。这一结果否定了以前认为II型爆发中的激波加速是产生质子事件必要条件的看法,进而论证了产生强微波(脉冲或IVμ型)爆发的相对论性电子(≥500keV)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