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下目标光学隐蔽参数测量技术在光学侦察、探测水下目标等军事运用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改变以往使用透明度盘测量海洋光学参数方式,提高测量的效率和测量结果精准度,在分析水下目标光学隐蔽参数的基础上,设计了船载水下目标光学隐蔽参数测量方法,利用lightools软件优化光学探头设计,采用无线方式实时传输海水光学参数数据,并进行了海上实验,测量得到了海水辐照比、海水体衰减系数和漫衰减系数,完成水下目标光学隐蔽参数分析,实验证明了该测量方法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2.
影响海洋光学遥感的海面白泡云研究回顾及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回顾了国内外影响海洋光学遥感的白泡云的反射率和覆盖率的研究进展情况。根据海洋水色高光谱遥感发展的需要,指出应当开展海洋白泡云中信号白浪和白沫光学反射特征的测量和研究,以便评价和排除白泡云的反射分量在光学遥感中的干扰。  相似文献   

3.
目前海面辐照度的测量,在消除天空光影响的同时,却引入了仪器接收面倾斜的误差。作者经过多年的实践,提出动态水平的理念和一整套技术方法,解决了这一问题。动态水平技术的应用,需应用最新技术的发展,而且必然引起海洋光学测量仪器、特别是海洋光学浮标的一系列变革,对海洋水色遥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4.
“海洋高光谱实时观测技术系统”是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单位完成的国家“863”计划“海洋光学浮标技术”课题的一项重要成果。该技术系统主要包括海洋光学浮标总体集成技术、浮标设计技术、浮标平台对水下光辐射测量阴影效应模拟技术、海面入射太阳光谱辐照度高光谱测  相似文献   

5.
海洋光学浮标的浮体及锚系设计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光学浮标是一种新的专业性浮标,它对浮体的要求与一般海洋浮标不同。根据海水表层光辐射测量的特点,提出了光学浮标浮体及锚定系统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几种设计方案,对浮体的大倾角稳定性和自摇周期进行了初步的计算。  相似文献   

6.
黄海、东海上空春季气溶胶光学特性观测分析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2003年春季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等几家单位在黄海和东海海区进行了为期40 d的二类水体信息测量试验,试验中使用手持太阳辐射计对海区上空大气光学特性进行了观测,并获得了大量晴空天气条件下的大气光学数据.利用本次试验获取的测量数据得到了黄海、东海海区春季的大气气溶胶光学特性,其中包括气溶胶光学厚度和气溶胶粒子谱分布.采用Langley方法对测量得到的太阳直射辐射量进行处理得到了海区上空气溶胶光学厚度,利用得到的气溶胶光学厚度来反演气溶胶粒子谱分布.反演结果表明无云情况下黄海、东海上空的气溶胶光学厚度在0.2~0.4左右,且气溶胶粒子谱分布的变化趋势也很接近;海区上空霾层较厚时测量得到的气溶胶光学厚度明显增大,最大接近0.8;气溶胶粒子谱分布的变化趋势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近海水域漫衰减系数的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学家们将赛克圆盘深度作为一个描述海洋光学特性的基本参数——海洋水体透明度来测量,即通过观测白色赛克圆盘的反射光及圆盘以上水柱的散射光与其周围海水散射光的对比度的平衡来确定其深度.这个物理量涉及了白昼光在海水中垂直向下和垂直向上的两个传播过程,它反映了海水的混浊度.赛克圆盘深度测量是海洋调查中的一项基本的常规观测项目,它在水团分析、流系识别以及海洋光合作用测定等方面都具有  相似文献   

8.
随着光学技术在海洋学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海洋光学研究也日益受到更大的重视。水下光学探测,光学遥感海洋,海洋初级生产力研究都需要海洋光学技术、方法和理论基础知识。海水光学特性与水文要素相互关系的研究可为水团划分、水体运动等海洋环境要素监测提供新的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9.
用于海洋-大气辐射传递计算的光学参数数据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开发和建立了用于海洋-大气辐射传递计算的光学参数数据库.它包括海中主要成分(纯海水、浮游植物、悬移质、可溶有机物)的固有光学参数(光谱吸收系数、光谱散射系数等)及大气中主要气溶胶的有关光学参数.在这些光学参数中,大多数是来自现场的直接测量,一些是间接测量获取,还有一些是通过理论计算得到.  相似文献   

10.
水下光谱辐射测量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海水中的叶绿素、泥沙、黄色物质等及其含量直接影响海水的光谱特性。此外,海洋水色遥感算法的建立及验证也离不开现场相关光学参数的测量,准确的海水现场光谱辐射测量,是提高海洋水色定量化遥感精度的重要环节。文章通过开展水下光谱辐射测量方法的讨论、仪器总体方案的设计及相应的试验的结果分析,提出了有关水下光谱辐射测量仪器构成的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11.
廖然  马辉 《海洋学报》2011,33(6):79-84
光学散射方法被广泛用于获取海洋微生物的形态和浓度信息.通过测量散射光的空间分布可以测量海洋微生物的形态和浓度;而最近发现,散射光的偏振特征却对细胞内部亚微米级散射颗粒更加敏感.把海洋微生物等效为粒径远大于入射波长的“米氏”粒子和远小于入射波长的“瑞利”粒子的混合体,以两种不同粒径的实心球作为微生物偏振光散射模型.利用蒙...  相似文献   

12.
海洋光谱测量与数据分析处理方法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海洋水色遥感的基础之一是海洋光谱特性的精确测量与分析。海洋光谱分析对改进反演算法、最佳波段选择、辅助大气修正、系统定标与校验等方面有很大作用,因此为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在海洋光谱机理的基础上,就光谱现场测量方法和分析处理方法进行了探讨,并给出一个典型海域的史谱数据分析处理结果。由于我国尚缺乏满足水色应用要求和水下光学测量仪器,因此提出了一种利用瞬态光谱仪在水面以上进行离水辐射率测量与分析  相似文献   

13.
GIS支持下的海洋光学调查成果专题图编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作海洋光学数据专题图可以充分展示项目调查成果,为海洋研究者深入了解我国近海水体光学特性提供直观、可靠的依据,因此快速编制高质量的海洋光学专题图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中分析探讨了利用GIS技术进行专题图制作的过程及关键问题,重点研究了ArcGIS地理统计分析方法及原理,并利用该方法制作了海洋光学调查区块专题图.提出了一个基于GIS的专题图制作基本模式,既提高了制图效率,又提高了现有数据利用率.  相似文献   

14.
自容式海洋光学多参数测量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一种自容式海洋光学多参数测量仪器,可在水下不同深度同时测量海水光束透过率,20°角散射系数、白光和可见光5个波段的向下和向上太阳光光谱照度,以及深度等15个参数。最大测量深度200m,最大连续工作时间3h。数据记录在磁带上,可通过接口全部进入微计算机处理。文中讨论了自容式光学参数测量的主要技术和有关参量的选定问题。  相似文献   

15.
对水体光谱特征的研究是海洋水色遥感的基础工作之一。水体的光谱特征包括:表观光学特性和固有光学特性。在水体的表观光学特性研究方面,目前国际水色界推行的有:剖面法和水面之上法(也称表面法)。由于我国近岸水体混浊度较高,浅水区域较多,研究这类水体的表观光学特性应以水面之上法为主、剖面法为辅。介绍了水面之上法水体光谱的测量技术,就其中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海洋测量学是研究海洋空间几何、物理场信息获取与处理理论技术的综合性学科.在介绍当前海洋测量学科发展要求基础上,梳理了海洋测量学科内涵特点与海洋测量要素组成,构建了海洋测量学科体系架构,设计了海洋测量学科专业能力分析方法,并系统阐述了海洋测量学科专业的术语定义、研究内容与技术方法,为海洋测量学科建设发展研究提供基础知识与...  相似文献   

17.
气溶胶的光学厚度与反射率比的处理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气溶胶光学厚度与气溶胶反射率比都是大气校正所需的重要大气参数,同时也是海洋水色卫星主要的数据产品,它们的测量精度将直接到卫星数据产品正演的精度和卫星数据产品的应用。文章在简述气溶胶光学厚度与气溶胶反射率比的基本测量原理和处理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多次试验数据结果进行简要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根据海洋测量数据采集、分析与处理的需求,研制了由大地控制测量、海岸地形测量、水深测量、海洋重力测量和潮汐分析预报等模块组成的海洋测量信息处理系统。介绍了海洋测量信息处理系统的功能、特点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19.
快速发展的日本海洋遥感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金林 《海洋信息》1998,(4):F003-F003
日本是世界海洋大国,海洋探测技术,特别是海洋遥感技术发达。海洋观测已从空间、海面和水下构成了对海洋的立体探测系统。卫星遥感主要探测海面风、海流、海洋水色、光学特性及海冰等。  相似文献   

20.
表观光学特性和固有光学特性是海洋光学研究领域的两大主要研究内容。文中通过2003年黄东海试验和2007年908专项海洋光学调查所获取的表观光学参数中的遥感反射率Rrs(λ)、水下遥感反射率rrs(λ)、海水透明度Zs、下行辐照度漫衰减系数Kd(490)、固有光学参数中的后向散射系数bb(λ)和水体吸收系数a(λ),建立了区域性、季节性的表观光学量和固有光学量之间的经验模式,并对模式进行了误差分析和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