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基于GIS的区域发展均衡性测度研究--以甘肃省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区域发展的均衡性问题是近年来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关注的一个热点课题。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过于悬殊,必然影响经济与社会的稳定协调发展。文章以甘肃省为例,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支持下,建立甘肃省地理空间数据库和经济统计资料数据库,计算经济重心位置及重心运动轨迹,并制作相应的专题地图,探讨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进行地区经济发展均衡程度测度及可视化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甘肃省区域发展均衡性测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区域发展的均衡性问题是近年来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关注的一个热点课题。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过于悬殊,必然影响经济与社会的稳定协调发展。因此,如何科学准确地测度地区发展存在的差距,就成为理论界和决策界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以甘肃省为例,探讨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支持下,进行地区经济发展均衡程度测度及可视化表示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甘肃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多尺度和多机制分析框架,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马尔科夫链和多层次回归等模型方法,分析了近20年来浙江省经济差异的时空动态及其动力机制。结果表明:①浙江省经济差异与地理尺度密切相关,空间尺度越小,区域差异越大。②省域经济空间分布从东北到西南大致呈富裕、发达、欠发达和贫困的格局;富裕与贫困类别有强稳定性,并有明显的连片扩张趋势;欠发达地区更可能遭遇“贫困陷阱”。③浙江省经济发展表现出显著的空间依赖和自我强化集聚特征。④省内经济差异对核心—边缘结构和时间层次较为敏感;全球化是其经济差异的主要驱动力;分权化是影响其核心—边缘结构的重要机制;市场化可缩小因外商投资导致的空间集聚。本文从演化的角度对新经济地理学的中心—外围理论作了实证分析,验证了其在中国的适用性,认为全球资本的地理和政策偏好会加剧区域经济差异。此外,城乡差异也是浙江省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生产力布局是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重要调控手段,一般以平衡发展理论或者非平衡发展理论为基础,我国的生产力布局多采用非均衡发展模式,并取得了较快的经济增长,但也带来地区差距扩大等问题.在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下,基于可持续发展,以空间均衡的理念为指导,提出能够较好的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的生产力布局模式,并以无锡市为例进行了说明,为新时期的生产力布局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论我国区域发展与区域政策的地学基础   总被引:62,自引:13,他引:62  
陆大道  刘卫东 《地理科学》2000,20(6):487-49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十分活跃,形成了地区差距不断扩大的局面,但这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非是单纯的“政策说”可以完全解释的,其中,地学因素是基础性的影响因素,所谓地学因素指人地关系中的“地“要素以及人地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空间结构基础;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是相对比较稳定和长久的,本文从强调地学因素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在国家制定区域政策中应起到的作用从这样一个角度出发,分析论述影响我国区域发展的地学因素,包括自然条件、区位因素、资源禀赋、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等。并基于对地学因素的分析提出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构想。  相似文献   

6.
基于区域分离系数的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成因定量分析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欧向军  赵清 《地理研究》2007,26(4):693-704
本文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测度区域经济差异的变量指标,运用基尼系数和塞尔指数定量评价了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总体水平与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区域总差异扩大的同时,苏南、苏中与苏北三大区域之间的差异和县域之间的差异不断扩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历史发展基础、经济区位条件、区域发展策略、产业结构转换、乡镇企业发展、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发育程度等7个因素对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变化的影响,并引用国外的区域分离系数方法,定量比较了它们的主次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市场发育程度、产业结构转换和区域发展策略是造成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扩大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中国服务业空间差异的影响因素与空间分异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申玉铭  邱灵  任旺兵  尚于力 《地理研究》2007,26(6):1255-1264
结合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深入剖析中国服务业空间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而运用聚类分析和Theil系数探讨中国三大地带间、三大地带内和31个省(区,市)服务业发展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发展程度、市场发育程度、交通通信水平、经济全球化水平和人力资源丰度是影响中国服务业发展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根据31个省(区,市)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差异,将其划分为发达、次发达、较发达、欠发达和不发达五个基本区域类型;中国服务业空间分异的基本格局总体稳定、略有波动;不同省(区,市)服务业内部结构存在着明显的梯度差异;1990年以来,中国服务业发展的整体差异水平扩张迅速,而三大地带间、地带内的区域差异变动较为缓和,东部地带内省际差异进一步扩大,对全国总体差异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8.
湖南省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运用创新的主成分分析方法构建测度模型,对湖南省的14个地区进行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动态测算。在研究的时间段中,湖南省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是增长的幅度有较大的差异。导致区域经济的地区绝对差异拉大,而相对差异有所缩小。经济发展水平的增长能力差异是影响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动态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金凤君 《地理研究》2014,33(3):582-588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主客二元论的价值观主导下,开启了向自然大踏步进军和无节制索取的进程,创造了一系列有效率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空间行为范式。在享受自然福利的同时,也创造了巨大的人文福利,使人类傲然屹立在其所居住的星球上,但维系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福利境况并不像期望的那样乐观。本文从福利经济学的观点切入,阐释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福利的基本内涵和特质,归纳总结了空间福利的表现形式。分析了人类发展到现代其生存空间面临的系统超载、状态失衡、功能失序三大空间福利困境;提出了营造空间福利的途径和方向。  相似文献   

10.
辽中城市群县域综合发展水平差异的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桑秋  张平宇  高晓娜  辛馨 《地理科学》2008,28(2):150-155
经济发展规模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水平是影响辽中城市群发展差异的主要因子,2000~2005年经济发展规模水平因子由第二主因子上升为第一主因子;以指数方法测度,县域综合发展水平差距要小于经济发展规模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水平的差距;城市群县域综合发展水平呈双核结构,具有南北分异、东西分异、高值西南集聚、低值东北集中的空间正相关性特点,呈现南北分异的空间变动特征,使各县域空间正相关性增强;在市域范围内,基本上距离市域核心越远,县域综合发展水平下降越多;大多数县域协调度下降,城市群整体协调状况不理想。  相似文献   

11.
东北三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多尺度与多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江孝君  杨青山  刘杰  沈方  刘鉴 《地理科学》2020,40(3):383-392
基于多尺度与多机制分析框架,采用差异测度及尺度分解指数、ESDA及回归分析等方法,从省级、地级、县级3个尺度分析了2003-2016年东北三省经济差异的时空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表明:各尺度区域经济绝对和相对差异均较为明显,呈县级>地级>省级的尺度格局;经济差异总体呈下降趋势,各尺度差异及对总差异贡献率呈市间差异>市内差异>省间差异。各尺度区域经济发展呈显著空间集聚特征,关联类型以正相关为主且低-低(LL)型占主导地位,越小的尺度空间依赖性和异质性越明显。区域经济发展空间上呈现“两核两带”的格局,即以辽中南和哈长城市群为核心,以哈大轴和东部沿边轴为发展轴带。地理区位与要素禀赋、战略政策与财政扶持、行政分割与等级体制、开放带动与空间优化等诸多要素综合作用于区域经济差异时空格局的演化。  相似文献   

12.
厦门常住人口社会分层实证分析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外来人口是城市常住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研究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的居住、就业特征和社会经济情况,探索常住人口内部分层现象及其成因,进一步分析人口政策,有助于消弭差异,实现社会融合,合理分配城市空间资源,促进不同社会阶层全面发展,构筑可持续的城市化进程。本文以厦门市为研究区,构建外来人口集中度指标,运用空间自相关和Logistic 模型,分析厦门市常住人口的居住分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外来人口在厦门市域范围内接近随机分布,具有经济导向性,并与第二产业规模显著相关。在城市核心区显示较强的空间聚集效应,与地价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Logistic 模型验证了本地居民与外来居民之间,在年龄,受教育程度,单位职务,房屋产权,居住面积和社会地位等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以住房资源分化引起的居住分层最为严重,并影响了外来人口对自身社会地位的认同。这种分层会阻滞经济活力和可持续发展。为此,本文提出应以政策为导向,提高外来人口的居住效用,将外来人口的政策融入到城市的发展规划中。  相似文献   

13.
旅游经济在辽宁区域经济差异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选取变异系数、基尼系数、锡尔系数等9种测度区域经济差距的指标,对辽宁区域经济差距和扣除旅游收入后的经济差距进行测量与对比,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分析旅游经济对辽宁区域经济差距的作用。结果显示,2007年之前旅游经济对于辽宁区域经济差距起到了扩大作用,而2007年之后旅游经济缩小辽宁区域经济差距的功能逐步增强。旅游经济平衡区域经济差距的作用在辽宁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挖掘,未来如果辽宁发展战略得当,旅游将会发挥更大的平衡区域经济差距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入境旅游的区域差异特征分析   总被引:75,自引:0,他引:75  
陈秀琼  黄福才 《地理学报》2006,61(12):1271-1280
采用可以多层次分解的Theil系数测量1990~2004年我国入境旅游时间尺度上的地带间、地带内和省际差异变化状况。结果表明,1990~2004年中国入境旅游省际差异逐渐缩小,变化速度变缓;地带内差异大于地带间差异,地带内差异是构成省际差异的主要因素,特别是东部地带内差异是我国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的主要贡献者。总体上看,中国入境旅游省际差异20世纪90年代初居高不下,90年代中期急剧缩小,21世纪初持续下降,并有小幅波动;地带间差异除1991年和2003年急剧上升外,其余年份持续下降;东部地带内差异较大,但差异迅速缩小,中部地带内差异居高不下,变化明显,西部地带内差异较小,波动不明显。结合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变化进行比较研究,有两个有意义的发现:一是入境旅游区域差异逐渐缩小和经济差异逐渐加大的发展方向刚好是相反的。研究结果验证了发展入境旅游可以起到调整区域经济差异的作用,能起到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作用。二是中国入境旅游地带间差异逐渐缩小,而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地带间差异却逐渐扩大,说明入境旅游在缩小地带间差异方面也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利用Theil指数分解及GIS空间分析等方法,比较分析了近年来中国地市入境、国内旅游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两者的高度空间集中性都具有总体下降的趋势,且其时空演变过程以东部地带内的差异和变化为主要来源;入境旅游经济较之国内旅游经济具更强的空间极化特征及更慢的差异缩小趋势,入境旅游经济的空间极化格局以点状高度集中分布为主要特征,国内旅游经济的空间极化格局主要呈轴状延伸趋势;在缩小东、中、西部地市间社会经济差异的作用上,前者并不明显,后者的空间经济效应相对明显,但作用程度有限。  相似文献   

16.
因重要的生态屏障功能和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重要科学问题。以典型北方农牧交错区——宁夏盐池县为例,借鉴"可持续性晴雨表"理论和方法,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对盐池县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定量评价,并对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 1990—2015年盐池县区域发展成就显著,人类福利指数保持持续增长的趋势,但生态系统福利指数稳定增长则始于2005年禁牧等生态政策的生态效益显现以后。(2)改善教育等公共服务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可以进一步提高人类福利,经济发展可以直接改善人类福利,经济发展的成果也可以通过生态政策加大对生态环境的投入从而改善生态系统福利。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盐池县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江苏沿海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空间格局演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洪全  张云峰 《地理科学》2016,36(2):283-288
以县域为基本单元,以GDP和人口为指标,运用绝对差异指标和相对差异指标等经典统计方法,以及可分解的泰尔指数和区域分离指数,分析了2002~2012年江苏省沿海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趋势和空间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江苏沿海经济发展的绝对差异一直在不断扩大,相对差异基本呈缓慢缩小趋势。总体差异在波动中逐渐下降,其主要来源于区内差异,其中盐城区内差异贡献率最大。区域分离系数以2006年为拐点,呈倒“U”型变化特征,区域差异逐渐趋同。导致区域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历史基础、区位条件和政策措施。空间结构的变化反映了政府发展战略的连续变化过程,体现了区域发展的非均衡性。  相似文献   

18.
海南建省以来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南建省以来,海南经济快速发展.在分析海南建省以来区域经济发展变化的基础上,对建省初期和当前县(市)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数量分析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海南建省以来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进一步增强,海口、三亚、琼海、东方、儋州等5市已发展成为海南经济的增长极,县(市)经济的发展水平与优势产业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区划是地理学认识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和优化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有效手段。本文首先借鉴已有研究,对区域生态经济学这门新兴交叉学科及生态经济区划等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明确了生态经济区划原则。其次,通过设计两级生态经济区划方案,首次对中蒙俄三国重要的经济增长轴带“中蒙俄经济走廊”这一国际区域进行了生态经济区划探索研究。基于研究区地貌、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以及经济开发强度等人文经济要素,首先将研究区划分为6类生态经济区。通过引入人均环境污染物产生量、土地利用类型、产业结构、人均GDP、城镇化率等具体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指标,进一步将研究区细化为19类生态经济亚区。最后,综合对比分析各类生态经济亚区的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特征及地域分异规律,贯彻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将其确定为优化发展区、重点发展区和保育发展区3类,并提出了针对不同类型区的绿色发展建议。本研究将为中蒙俄经济走廊的绿色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20.
中国区域经济时空动态不平衡发展分析   总被引:35,自引:7,他引:35  
刘旭华  王劲峰  孟斌 《地理研究》2004,23(4):530-540
区域经济发展是受区域内外的多重因素影响的 ,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不平衡动态规律的研究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应用区域经济空间动态发展模型对中国 1978~ 1998年的区域经济生产率增长率进行分析 ,寻找影响其增长的区域内外因素及变动规律。考虑到中国的本土化特色 ,在模型中引入开放优惠政策和区位优势变量 ,回归结果得到显著提高。研究表明 ,在过去的 2 0年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国外 (如欧盟 )的发展规律不完全相同 ,具有中国特色。尽管各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存在差异 ,但总体上中国经济发展满足一定的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