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北天山流动水准重复测量资料的前兆异常特征初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北天山地区跨断层流动水准观测资料的分析,可以看出,北天山地区跨断层流动水准观测值的变化较好地反映了各断裂带、地震前后的地壳垂直形变运动特征.由于各断裂带、各测线与震中的距离不同,它们所反映出的地壳垂直形变运动特征和变化量也不相同.流动水准观测资料对北天山中西部地区5~6级以上地震有较好的震前反映,前兆信息明显.  相似文献   

2.
北天山流动水准测量资料前兆异常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卡尔曼滤波法计算处理了北天山地区跨断层流动水准观测资料,分析了断层异常特征。结果表明,北天山地区跨断层流动水准资料较好地反应了各断层地震前后地壳垂直形变运动特征。流动水准测量对北天山地区5~6级以上地震有较好的震前反映,前兆信息明显。跨越同一断层的各水准测线垂直运动速率不一致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地震前兆异常,速率变化大小对地震震级具有一定预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对新疆北天山地区跨断层流动水准观测资料进行整理,利用断层垂直活动速率求解断层形变异常强度值。基于其变化特征与北天山地区中强地震的对比研究发现,研究区域断层活动整体处于断层形变强度趋势增强的背景下,局部断层形变异常强度值超过指标阈值0.6时,可作为北天山地区中强地震的预测依据。  相似文献   

4.
根据垂直形变资料分析,北天山山前地带的垂直形变具有继承性运动特征,天山山体继续上升,盆地继续下降,在空间上具有统一性,在时间上具有同步性。1980年天山北缘石河子南5.8级地震,震前的正向加速形变转为反向形变,为预报北天山地震带的强震提供了时间依据,反向形变异常最大的地段,是未来发生强震的可能地点。  相似文献   

5.
天山中段地区垂直形变特征与地震危险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于建民  丁平 《内陆地震》1989,3(4):356-361
本文用动态秩亏自由网平差处理了天山中段地区的大面积水准资料,给出了该区现今垂直形变速率等值线图。分析了天山中段地区的垂直形变概貌及特征。指出博罗霍洛断隆带是现今垂直形变的高速隆起带;北天山构造带的垂直差异运动水平高于南天山构造带:沙湾—巩乃斯以西地段为垂直形变速率的高梯度带展布区,有可能是未来强震活动的危险区段。  相似文献   

6.
利用2001~2011年以来的北天山地区跨断层水准测量资料,对北天山山前构造带上的主要断层垂直运动特征进行分析,并总结这一时间尺度资料所反映出的一些异常变化与地震的对应关系,客观地对跨断层垂直形变测量资料在该地区地震预测方面的作用和效能进行解释。研究结果表明:现今北天山山前地区地壳运动以继承性运动为主。震前形变异常与发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研究区内发生5.0~6.0级地震前,若干条测线会同步出现相对集中的异常,出现异常的频次明显增加,特别是处于同一构造带上的测线异常表现更加明显,而6.0级以上的强震则表现出一种趋势性慢形变的异常过程。  相似文献   

7.
天山地震带近期地壳形变分析及地震危险性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99—2018年天山地震带GPS连续站及流动站观测资料,采用线性球面块体模型分别计算了1999—2007期,2009—2013期,2013—2017期的滑动速率,结合天山地震带基线及区域应变结果分析天山地震带近期地壳形变情况,对天山地震带的地震危险性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北天山断裂带西段的挤压滑动速率有微弱的调整,基线结果显示北天山断裂带中西段远场挤压应变加载增强,同时还表现出时空非线性变形过程,需关注其强震危险。南天山断裂带西段的挤压速率处于稳定的高值状态,2013—2017期的挤压速率达到了(-12.5±2.0) mm/a,跨越南天山断裂带西段的基线和应变都是以挤压状态为主,结合地震活动状态的分析,认为该段发生地震的危险性较高。  相似文献   

8.
综合利用流动重磁和流动跨断层短水准复测资料, 分析了邵武-河源断裂带中段重磁场和地壳形变场的时空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地磁场的变化与监测区的地震活动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在震源区附近会出现重力场变化的异常梯度带;断裂两盘垂直形变受区域断裂控制,其差异性变化有指示局部地区孕震活动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北天山地震带是多次发生8级大震的内陆地震带,本文研究了它的强震活动特征和地质构造的关系,将其划分出三个地震亚带,并对这三个亚带的强震活动、相关特征进行了分析对比。指出克宾—尼勒克地震亚带与乌恰—喀什地区的强震活动相关,准噶尔盆地南缘一带与阿尔泰—贝加尔地区的强震活动相关,而艾比湖地震亚带的强震活动则受南北两个方面的构造运动影响。最后从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的角度讨论了它们在地壳动力学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邢台地震的发震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分辨力较高的地震反射剖面资料证实了邢台地区的缓倾角正断层的构造特征。震源机制解、地面形变和地壳构造都表明邢台地震的发震构造不是地质图上所标明的北东向正断层。本文认为应以地震断层面解作为确定发震构造的主要根据,邢台地震是由于中层地壳内的垂直薄弱带在区域构造应力作用下产生水平错动的结果。这个垂直薄弱带的形成与华北地壳的新生代拉伸变形与火成岩的侵入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1.
沂沭带形变、重磁场时空变化特征与地震活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合利用流动水准和流动重磁复测资料,分析沂沭断裂带上地壳形变场和地球物理场的时空强变化特征,揭示沂沭断裂带活动特征是以鲁中隆起的继承性活动为主,沂沭带北端的双山-李家庄断裂两盘的垂直形变受区域断裂控制并与区域地震活动有关,与1983年荷泽地震和1995年苍山地震有较好对应关系;沂水附近地磁场有“窗口效应”,尤其与南黄海地震活动及沂沐断裂带上的小震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2.
南北地震带北段及其两侧断层现今活动性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范燕  车兆宏 《地震》2001,21(2):87-93
分析了南北地震带北段及其两侧跨断层流动形变资料,研究了各断裂带的活动水平、动态过程及其与强震的关系。结果表明,南北地震带北段及其两侧现今断层平均垂直活动速率为0.19mm/a,断层活动处于第四纪以来较低水平;区域断层活动增强是强震发生的重要标志之一;强震前断层异常活动存在由外围向震中迁移的特征;南西华山-六盘山断裂带为近年可能发生强烈地震的地区。  相似文献   

13.
初步探讨了1987~1990年我国东部地形变场的分布特征及其与现代地壳垂直运动、地震带和中强地震震中分布的关系,并进行了典型个例分析。结果表明:现代地壳活动强烈区亦是地形变凸、凹中心的高发区,地凸、凹中心的分布与中强地震震中和地震带的分布比较吻合,地震易发生在地凸、凹区的接合部,也即水平切应力最大的地区,闽粤地区的地形变场可以捕捉到台湾的强震信息。两个(或多个)地凸区的突然增强或合并对大震有临界促发作用。  相似文献   

14.
库车坳陷的地震孕震环境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库车坳陷中强地震前的小震活动不明显 ,而跨断层和流动重力等地球物理观测资料所反映的异常却相对清晰 ,笔者认为这是由其孕震环境所决定的。文中从库车坳陷的地质构造、地壳结构、地震活动、地球物理观测资料等方面对地震孕震环境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表明 ,库车坳陷是天山南缘和塔里木北缘的挤压破碎带 ,是具有前古生代基底的中、新生代沉积区 ;地壳结构不均一 ,地震震源分布在高低速过渡带附近 ;受塔里木地块周边 7级大震的启动 ,库车坳陷的地震活动具有后发性、成丛性、持续性和准周期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唐山7.8级地震的地壳垂直形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前后的水准复测资料,研究了这次地震前后大面积地壳垂直形变的特点。结果表明,在震前震中区地壳运动有一个长期缓慢运动-活跃-“平静”-发震的过程。地震前后的地形变资料表明,地壳形变与地质构造有密切的关系,震后形变与以往强烈地震的震后形变具有某些共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利用南北地震带及附近地区20 多年来的大地垂直形变资料, 结合区域地震活动资料, 初步分析归纳了大地形变时空分布与地震群体活动的关系。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对南北地震带中南段之川滇菱形块体形变场中期动态演化图象与b 值等地震活动参数图象进行了综合对比分析, 研究了形变场动态演化所揭示的区域现今构造运动的时空差异与反映地壳介质结构特性的b 值的时空分布变化、强震前后地震非均匀度值分布变化以及地震空区等的关系。结果表明: 强震前区域形变场动态演化与地震活动参数的时空分布均具有一定的非均匀特征, 二者所反映的大区域应力场变化与介质结构的不均匀导致的强烈差异运动产生的应变能积累是强震孕育的主要原因。得出了一些利用大地形变场动态演化与地震活动参数图象相结合进行强震中期预测的有益结果。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发生在2003年9月27日俄、中、蒙交界Ms≥7.9级和2007年7月20日特克斯Ms≥5.9级地震前后,乌鲁木齐形变台站垂直形变资料异常特征的分析和研究认为,乌鲁木齐形变台站的前兆观测资料具有较好的映震能力,对乌鲁木齐周边及北天山中西部地区5~6级以上地震有较好的震前反应,前兆信息明显。地震前后形变形态表现为低...  相似文献   

18.
用富里叶级数表示的地壳垂直形变散度计算公式,对华北、南北地震带和河西─祁连山地区的水准资料进行计算,并绘制出各时间段的等值线图。通过对各区的地震活动与地壳垂直形变散度场时空特征的分析,发现绝大多数中强地震的震中位于零散度区或其零值线附近,散度场变化越强,零值区越大,在本时间段或下一时间段内,该区的地震活动性增强。  相似文献   

19.
川滇地区现今地壳形变及其与强震时空分布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通过分析80年代以来的川滇地区跨断层形变测量资料、区域垂直形变测量资料及部分大区域GPS测量资料,认为该时间域内川滇地区地壳形变处于相对弱状态,并直接导致了自1981年道孚6.9级地震后至今川滇地区6级以上地震基本上未沿主边界断裂展布,且具有准顺时针旋转迁移的分布特征。基于此,认为未来几年内川滇地区地震危险性预测研究的重点应是川滇地区中部。最后根据现今地壳形变测量资料和地震分布特征提出了川滇地区活动地块时段性划分的概念,并给出了初步的划分结果。  相似文献   

20.
1944年3月10日发生在我国北天山西段的7 1/4级地震的震中曾先后被定在北纬42°30′、东经82°30′和北纬44°、东经84°。1986年在新源县城南的卡克博河发现了一条长18km的地震形变带②。经对形变带滑坡体上树木生长年代和滑坡壁坡角研究后判定,该形变带应为1944年3月10日7 1/4级地震造成。在研究前人资料和增补新烈度点的前提下重新勾绘的等烈度线显示出卡克博河地震形变带与极震区几何中心相一致。本文在综合分析北天山地震带地震活动与不同方向活断层的关系中发现,沿卡克博河断裂中强以上地震有呈线型分布特征,结合发现古地震遗迹等因素,作者建议将1944年3月10日7 1/4级地震的震中定在新源以南(43.3°N、83.3°E),称为1944年3月10日新源7 1/4级地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