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1997年,中科院南古所研究员陈均远与台湾清华大学教授李家维合作研究,在贵州瓮安发现了世界上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动物化石群,定名为瓮安动物化石群。这种微型多细胞动物及其胚胎化石,保存在距今5.8亿年前的震旦系陡山沦组含磷地层中,比澄江动物化石群早5000多万年,是我国早期动物研究领域的突破性发现。这次发现的动物化石代表前寒武纪全球大冰期之后,地球表面开始升温,陆地冰川开始消融导致海平面大幅度上升之后的最早地层记录。瓮安动物化石群个体很小,仅有0.5~0.75mm左右,其保存的完整程度为世界罕见,不仅保存了动物卵和…  相似文献   

2.
3.
筠连地区主要出露地层为二迭系及三迭系。其晚二迭世地层的下部为峨眉山玄武岩组,一般厚60至100余米;中上部为煤系,划分为两个组:下称筠连组,为湖相砂、泥岩沉积,伴生薄的铁矿层,仅见植物化石,一般厚80-120米;其上谓金鸡(土旁)组,为三角洲相或海陆过渡相砂、泥岩含煤沉积,局部赋硫铁矿层,富含海相双壳纲腕足类、腹足类及稀少的头足类、苔藓虫等,并含丰富的植物化石,一般厚40-70米。  相似文献   

4.
桐柏——大别山地区苏家河群动物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出露于桐柏—大别山链北坡、呈北西西~南东东向展布的苏家河群,系原北京地质学院1961年创名,并根据岩石变质程度和区域地质背景将其时代定为元古代。尔后,苏家河群作为元古代被人们广泛沿用。  相似文献   

5.
桐柏—大别大地区苏家河群动物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相似文献   

6.
云南澜沧群微古植物群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澜沧群是滇西南有名的含矿变质岩系,主要由灰绿、黄绿等色绢云母片岩、绢云英片岩、白云英片岩、夹炭质硅质板岩及变质中—基性凝灰岩组成,富含菱铁矿、赤铁矿和磁铁矿。呈南北向带状分布,范围大致北起昌宁、凤庆,经双江、澜沧到勐海打洛一带,而进入缅甸。分布面积达4,500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7.
木札尔特河剖面横贯西南天山,北起昭苏县夏塔乡,南至温宿县破城子煤矿.剖面全长约100km,西邻托木尔峰和汉腾格里峰,其地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70年代后期新疆地矿局第一区调大队沿该河曾进行过1:1万比例尺剖面测量,中国科学院托木尔峰科学考察队在该区也曾进行过路线地质调查,他们在该区均划出了前寒武系、志留-泥盆系及石炭系.由于剖面上缺乏古生物化石依据,致使对该区地层层序和构造性质认识不一.1990年6月至9月新疆地质矿产局地质矿产研究所天山剖面研究队重新沿南北木札尔特河进行了综合地质剖面研究,首次在木札尔特河上游冰河两侧的碳酸盐岩地层中采到十分丰富的动物化石,其中  相似文献   

8.
江西广丰广丰群微古植物群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张利民  阎永奎 《地层学杂志》1991,15(4):263-269,T002
<正> 江西省广丰一带在中元古代地槽型双桥山群之上和震旦纪地台型志棠组之下发育一套沉积-火山岩过渡型建造,厚达4000余米。赣东北地质大队、江西省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及华东地质学院等单位进行过地质调查研究工作,但这套地层从未发现生物化石,故其时代归属和划分各家认识不一。近年来,笔者在这套地层的下部和上部的沉积岩层  相似文献   

9.
最近T.克鲁西等在西澳大利亚斯迪玲山组中发现了埃迪卡拉动物群后生动物体化石,这是西澳大利亚的首次发现。因此扩大了澳大利亚埃迪卡拉动物群的生物地层范围。在斯迪玲山组中两个点发现了埃迪卡拉动物群后生动物体化石。除了发现CyclomedusaSPrigg1947之外,还发现了痕迹化石BergaueriaPrantl1945。这些化石的发现表明,斯迪玲山组是不整合地沉积在太古宙伊尔岗克拉通南缘中元古代阿尔斑尼活动带的基底片麻岩之上,其时间跨度为590~540Ma。西澳大利亚斯迪玲山组发现埃迪卡拉动物化石  相似文献   

10.
双峰具下寒武统灰绿色板岩、硅质板岩中产大量小壳动物化石,为研究湘中南地区震旦一寒武系界面划分提供了古生物资料。  相似文献   

11.
长广煤田位于苏浙皖交界地区,行政上属于浙江省长兴县和安徽省广德县。含煤地层为上二迭统龙潭组,其下与孤峰组、上与长兴组均呈假整合接触。  相似文献   

12.
刘刚  牟全海  姚海涛 《地质学报》2016,90(8):1679-1691
甘肃和政古动物化石地质遗迹是一个以丰富的渐新世至更新世的古动物化石为特色的地质奇观。和政古动物化石地质遗迹主要发育4个古动物化石群:底部红色砂砾岩中埋藏着距今30 Ma的巨犀动物群;下部河湖地层中,埋藏着13 Ma前的铲齿象动物群;中部以红土为主,埋藏着距今10 Ma左右的三趾马动物群;上部黄土堆积中埋藏着2 Ma前的真马动物群。这些古动物化石地质遗迹记录了渐新世以来地球历史的丰富信息和演化过程,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历史的重要证据。甘肃和政古动物化石地质遗迹孕育了分布密集、保存完好、种类繁多的古动物化石,且甘肃和政临近我国"一带一路"战略中"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中联点。这些世界罕见的古动物化石,具有不可替代的珍藏价值、游览价值、科普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3.
符俊辉 《地质科学》1983,(4):414-417
梁山位于陕西省汉中市附近,属西南地台的北部边缘。1979年,我系陈润业教授带领学生在梁山大南沟实习,于下寒武统郭家坝组底部,厚度不到1米的含海绿石土黄色灰质砂岩及灰白色砂质灰岩中,首次发现了小壳动物化石(图1),并提出了梁山地区有相当于梅树村期沉积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泥河湾盆地是东亚古人类活动遗址最为丰富的区域,探索和发现早更新世旧石器地点仍然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马坡是泥河湾盆地新发现的一处早更新世旧石器地点,出土石制品24件,包括修理品2件和石片22件,其中多为碎屑,还伴生606件动物的骨骼和牙齿化石,其中大多数为小于10 cm的碎骨片,部分表面带牙齿咬痕,多数保存完好,也有少数风化较为严重。马坡所在地层属于下更新统泥河湾组小长梁段,其年龄推测大约1.6 Ma。马坡地点的发现,进一步扩大了探索泥河湾盆地早更新世人类活动的视野,同时也为研究更新世早期人类及其有关哺乳动物生存环境增添了一个科学实证。马坡地点的发现有助于泥河湾科学含量的提升。马坡石制品应该归属Nihewanian。

  相似文献   

15.
广西合山煤田含煤地层为晚二迭世合山组,地层以灰色、黑灰色燧石灰岩为主,夹炭质页岩、灰色泥岩和煤层。含煤5~7层,煤层薄、结构复杂,灰分、硫分均高。除二、五煤底板为铝土岩、硅铝岩外,其余顶底板均为燧石灰岩或燧石层。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大别群的微古植物组合特征及其时代作了分析,并根据沉积建造,变质作用、含矿性及地层接触、同位素年龄等方面的资料,对大别群与邻区相当地层的对比问题,提出了自已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大青山地区发育一套以白云岩、灰质白云岩为主及少量砂岩地层,不整合在古老变质岩之上。长期以来对这套地层的时代归属一直存在不同的认识:有人将其划归新元古界什那干群;有的其划归为寒武—奥陶系,或一分为二两者兼有之(固阳幅20万报告,1972)。据资料...  相似文献   

18.
张泓 《中国区域地质》1997,16(2):210-216,T001
石炭纪拴马桩煤系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尔腾山及大青山一带,自下而上划分为下佘太组,上佘太组及拴马桩组。该煤系主要由陆源碎屑物质组成,总厚度大于1000m, 来认为它是陆相的山间盆地型沉积。  相似文献   

19.

泥河湾盆地有成效的科学开拓已经整一个世纪,它以早更新世化石哺乳动物群而名扬世界,现今又以盛产早更新世旧石器遗址而令人密切关注。泥河湾盆地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表明,人类走出非洲不可能晚于200万年前。鹿角梁是泥河湾盆地新发现的一处早更新世旧石器地点,出土石制品34件,包括修理品2件、石片18件、石核5件和断块9件,还有大量哺乳动物的骨骼和牙齿化石,其中草原猛犸象(Mammuthus trogontherii)和裴氏板齿犀(Elasmotherium peii)特别引人瞩目。鹿角梁地点所在层位略高于小长梁遗址层位,推测其年龄接近于1.5 Ma。鹿角梁地点的发现,不仅填补了泥河湾盆地早更新世人类遗址序列的一个缺环,而且也增加了泥河湾动物群的一些不多见的化石材料,为研究草原猛犸象和裴氏板齿犀在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的出现和演化提供了实物证据。

  相似文献   

20.
渭河盆地西缘的宝鸡陈仓区簸箕庄发育一套三门组地层,地质时代为早更新世杰拉期,其年代可能在2.60~1.95 Ma范围内。地层中保存有丰富的腹足动物化石和记录气候突变信息的标志层,是研究古生物与古环境的重要材料。本文首次对该地区三门组中保存的腹足动物化石进行了鉴定分类,共计4种:Gyraulus sibiricus(Dunker)(西伯利亚小旋螺)、Galba elegans(Ping)(雅致土蜗)、Radix niangtzeiensis(Ping)(娘子关萝卜螺)、Viviparus chengxianensis(Guo)(成县田螺)。同时,结合上述4种腹足动物的生态习性以及宝鸡陈仓区三门组的岩石与气候突变标志层("白线"钙质层)的XRF地球化学特征,恢复宝鸡陈仓地区早更新世杰拉期的古环境,探讨环境突变对腹足动物的影响。由于早更新世杰拉期东亚冬季风的增强,西北地区干旱程度加剧,古三门湖水位下降,处于古三门湖边缘的宝鸡陈仓更容易受到湖水变化的影响。陈仓地区三门组存在两条"白线"层,指示了该地区在杰拉期发生了两次较为严重的干旱事件,导致湖泊水位下降,使腹足动物的生存环境发生了突变,造成腹足动物在该地区发生了两次集中死亡事件。而且第一次腹足动物死亡事件比第二次更加严重,说明第一次气候干旱事件更加强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