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华北中寒武统与上寒武统界线问题,实际上也涉及崮山组时代的归属问题。国外学者如B.Willis和E.Blackwelder(1907),C.D.Walcott(1913),A.W.Grabau(1924),T.Kobayashi(1935)和R.Endo(1937)等认为崮山组应归中寒武世晚期。1959年由Moore主编的《三叶虫专著》(Treatise on Invertebrade Palaeontology Part O.)将崮  相似文献   

2.
江苏东台廉贻地区大湾组动物群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正> 1979年,在东台县廉贻公社张岳庄村边的荻3井2747—2827.5米井段钻遇一套灰岩地层,在岩芯中,陈永祥首次发现三叶虫和腕足类化石,古生物组确定该段地层为大湾组。我们对该井段的岩芯和岩屑进行了系统分析,获得了多种化石。其中大湾组牙形刺14属16种(包括4个未定种),三叶虫5属5种(包括1个未定种),腕足类5属,腹足类2属,  相似文献   

3.
“华南晚泥盆世晚期砑头虫类三叶虫”是由袁金良博士专题研究产自贵州南部和广西北部代化组上部砑头虫类三叶虫的第一部分,1988年在德国古生物志(Palaeontographica A Bd.201)上用德文发表。作者在这一地区的17条剖面上系统采集了千余块化石进行综合研究,结合过去前人对这段地层进行的牙形刺和菊石研究成果,根据肿胀砑头虫类(chaunoproetids)的形态特征和演化进程,将代化组上部分成6个三叶虫组合带,  相似文献   

4.
花垣县渔塘铅锌矿含矿层时代,按湖南省地质矿产局四○五地质队的意见,属于早寒武世晚期。1981年笔者等在该区含矿层位及其上下层位发现一批三叶虫化石,特别是在含矿层位的下部发现大量渔塘叉尾虫(新种),据此笔者认为该含矿层的层位可能已属中寒武统,其地质时代可能为中寒武世早期,不是早寒武世晚期。本文共描述三叶虫7属11种(萁中有2个新种及2个夫定属种)。  相似文献   

5.
1978年,笔者在新疆婆罗科努山果子沟老公路下奥陶统赛里木组底部,发现并采集了一批三叶虫,也就是本文所描述的三叶虫。1979年在果子沟将军沟东侧及精河县科古琴相同层位亦发现了这一新三叶虫。因为化石非常奇特以致难以确定它是否属于三片虫纲,所以一直未进行描述,经请教卢衍豪、张文堂、项礼文、林天瑞等诸教授,都认为它归属应于三叶虫纲。经笔者研究取名为:西城西域盾壳虫(新属、新种)Xiyuaspis xiyuensis(gen.et sp.nov.),并建立西域盾壳虫科(新科)Xiyuaspidae(family nov.)更高一级的分类暂未确定,可能为新目、新亚目。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上扬子区西北缘米仓山地区 9个剖面的详细采集 ,在宝塔灰岩 (组 )的 Xenocyclopyge jaskovitchi- Sagavia chuanxiensis三叶虫间隔带 (Caradoc中期 )获得了十分丰富的三叶虫。依据动物群的组成、属的分异度和各个属的相对丰度 ,识别出 4个与深度相关的三叶虫相 :Ovalocephalus- Dislobosaspis相和 Panderia相 ,仅含少量的cyclopygid较浅层浮游的 Microparia(Microparia) cf.speciosa,代表了浅外陆棚的环境 ;Amphytrion- Ovalocephalus相和 Cyclopyge- Cyamella相则出现了较多的在较深水域浮游的 cyclopygid分子 ,属的分异度大大增高 ,代表了深外陆棚的环境  相似文献   

7.
新疆博罗科努山下奥陶统赛里木组三叶虫新材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博罗科努山早奥陶世早期特马豆克阶的三叶虫大部分已经由项礼文、张太荣(1984)研究发表,但由于时间和篇幅所限,仍有不少三叶虫未进行详细研究。经过笔者研究,本区特马豆克期三叶虫除已发表的之外,还有一些新的材料。本文所描术的三叶虫有:Jiangjungouia disctincta(gen.et sp.nov),Niobella jingheensis(sp.nov),Agno-  相似文献   

8.
在前阿特拉斯山,在赫普(Hupe)的 Fallotaspis tazemmourtensis 带下发现了三叶虫,甚至有一些三叶虫出现在该区第一古杯化石带的下面。这些三叶虫大部属后颊目(如已描述的 Hupetina gen.nov.),Olenellid Eofallotaspis gen.nov.可能是Fallotaspis 的先躯分子。其时代不新于西伯利亚地台的下阿特达班阶的时代。在大阿特拉斯山,在所谓的乌尼安(Ounein)区,研究了一个从下寒武下部至中寒武统的含三叶虫的完整剖面,此处见到的最老三叶虫是新属 Lemdadella。它与前阿特拉斯山或其它地区的对比尚未确定。  相似文献   

9.
莱得利基虫及其数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衍豪 《地质论评》1950,15(Z2):157-170
莱得利基虫(Redlichia)一属为下寒武纪最重要三叶虫之一,此属在地理上分布之广以及其在地质史上出现时间之长,同时代其他化石均无出其右。几十年来经中外学者各方面之研究,知其在地理上分布似远出乎一般意料之外,其地层上垂直分布似亦与其演化程序有重大关系。至於本属之个体发育,尤饶兴味,由个体发育观察,不  相似文献   

10.
徐州地区的寒武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房尚明 《地层学杂志》1991,15(4):252-262,251
<正> 徐州地区的寒武系分布广泛,出露良好(图1)。1973年以来,苏皖两省区调队和江苏第五地质队先后测制了28条寒武系剖面,积累了丰富的地层古生物新资料。仇洪安、张全忠等描述了寒武纪三叶虫新属种,见《华东地区古生物图册》。三叶虫产出的具体层位未专文论述,徐州幅(1∶20万)和江苏省区域地质志也没有详细记述。笔者系统整理了大南  相似文献   

11.
海南岛西北部白沙县金波老村附近南好组第二段首次发现Australosutura sp.,Conophillipsia sp.,Hunanoproetus sp.,Linguaphillisia sp.,Weberiphillipsia cf. linguiformis Yuan & Li,和Werberiphillipsia sp.等5属6种褶颊类三叶虫,据三叶虫生物地层年代确认,为分布广泛的早石炭世早期的属种。三叶虫化石的发现,不仅扩展了早石炭世三叶虫动物群的地理分布,而且为白沙地区南好组地层年代的修订及与岛内不同地区南好组的地层对比及与岛外同期地层的对比提供了精确的三叶虫生物地层的重要化石材料。  相似文献   

12.
华南过渡区凯里组及同期地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正> 凯里组为卢衍豪教授1963年所建,周志毅等(1980)详细工作后,面貌比较清楚。它是分布于贵州东部丹寨、台江、玉屏一带的以泥、页岩为主厚约300m的一套地层,属过渡区。化石丰富,以三叶虫Pagetia,Oryctocephalids,Ptychopariids最为发育,由下而上建立了4个三叶虫带。与滇东陡坡寺组对比,顶、底界线一致;与黔北扩大的高台组(周志毅等1980,278页)对比,顶界略高于高台组。时代暂定为中寒武世(周志毅等1979,  相似文献   

13.
卢衍豪 《地质论评》1944,9(Z3):383-385
本文所载盐岭之寒武纪动物群,以叙三叶虫为主体,计有两科三属四种,其中有新属一,新种三,此外尚有腕足类翼足类等(仅有提名)。各化石分别来自七地点:(Ⅰ)Kusak Fort Hill.Redlichia sp.Neobolus warthi Waagen,  相似文献   

14.
袁金良  李越 《地层学杂志》2000,24(4):283-289
详细介绍了我国石炭纪三叶虫属的地层分布情况 ,首次提出了我国石炭纪 9个三叶虫组合带及其与其他门类化石带的对比关系 ,并扼要地介绍了我国石炭纪 4种不同相区的三叶虫生态群落 ,对深入研究石炭系及建立全球石炭纪年代地层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新疆中奥陶世Taklamakaniinae新材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叶虫塔克拉玛干虫亚科(Taklamakaniinae)是张文堂教授1980年创立的,它的建立对地层划分和对比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亚科地质历程较短,分布广泛,而且这类三叶虫无眼,只有三个胸节,容易辩认.本亚科与Raphiophorinae Angelin,1854,亚科的主要区别是前者只有三个胸节而后者为5或6个胸节.张文堂在建立本亚科时只有NanshanaspisChang et Fan,1960;Taklamakania Zhang W.T.1980;Pseudampyxina Ju,1980.前二属在新疆原来只见干柯坪地区,后来又在阿尔金山、库鲁克塔格、北天山西段科古琴山都有发现,并相继发现新的属种.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本亚科分布的普遍性.本文记述了本亚科的三属,5种,其中包括1个新属,2个新种.  相似文献   

16.
雷倩萍 《现代地质》2023,(2):500-511
本研究是对皖北寒武系苗岭统古丈阶张夏组上部三叶虫的首次全面详细描述。在安徽省萧县凤凰山剖面张夏组上部地层中共采得古丈期三叶虫15属12种及4个未定种。包括球接子类4属3种及1未定种、褶颊虫目2属2种、裂肋虫目9属7种及3未定种。化石大多以分离的头盖、尾部、活动颊保存在鲕粒灰岩中,保存质量良好。从生物面貌来看,本研究区张夏组上部相当于山东地区的崮山组地层,并共同包含多个三叶虫属种。但相较后者,本区的优势分子为Pseudoblackwelderia lubrica和Wongia triangulata。另外,本文对假蝴蝶虫属Pseudoblackwelderia进行了梳理与重新厘定。  相似文献   

17.
东秦岭北坡陶湾群首次发现介形虫类和其它生物碎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秦岭北坡陶湾群呈东西向展布,长约数百公里,自1958年秦岭区测队建立陶湾组并划属下元古界以来,由于一直未采集到化石,故对其层序及时代长期存在重大分歧(表1)。 1985—1986年,笔者在栾川地区工作,对陶湾北沟和鱼库沟两地的陶湾群剖面进行了重点调查,经野外观察和室内研究,发现陶湾群三岔口组中有介形虫类和其它生物碎屑多处,这一新发现,无疑为解决陶湾群的时代提供了重要依据。今次首获的介形虫碎屑、三叶虫碎屑、三叶虫剌及藻类均产于三岔口组含砾二云母砂屑  相似文献   

18.
贵州境内寒武系黔东统都匀阶清虚洞组富含具有重要地层意义的三叶虫莱得利基虫,前人据此将该组由下而上划分为2个三叶虫带:Redlichia(Pteroredlichia)murakamii-Hoffetella-Eoptychoparia组合带和Redlichia(Redlichia)guizhouensis-Redlichia(Redlichia)nobilis富集带。对黔东剑河八郎地区松山剖面非典型的"清虚洞组"中大量的莱得利基虫化石进行了初步研究,根据分类和属种延限,识别出Redlichia(Pteroredlichia)murakamii带和其上的Redlichia(Redlichia)guizhouensis-Redlichia(Redlichia)nobilis组合带。Redlichia(Pteroredlichia)murakamii带的底界可下延至下伏地层杷榔组中上部,但带内未发现常见于黔北地区典型清虚洞组的Hoffetella。剑河八朗松山剖面"清虚洞组"上述两个莱得利基虫化石带可以分别与此前建立的两个掘头虫三叶虫带Arthricocephalus chauveaui带和Protoryctocephalus arcticus带对应,进而为斜坡相区的"清虚洞组"与浅水台地相区同期地层的生物地层对比提供化石依据。  相似文献   

19.
描述了吉林中部永吉县中—上志留统张家屯组与二道沟组的三叶虫群6科的10属、12种及2未定种,其中新属3个、新种8个,并简要讨论了华北板块北缘三叶虫群的生物古地理特征。  相似文献   

20.
贵州剑河八郎寒武系黔东统清虚洞组由泥岩和灰岩组成,厚约300m,沉积相属于黔东陆棚深水过渡相区沉积类型,不同于黔西以浅水台地相白云岩和灰岩为主的典型清虚洞组类型。该组三叶虫化石丰富,包括莱德利基虫目Redlichia(Redlichia)guizhouensis,R.(R.)nobilis;褶颊虫目对沟虫科Eoptychoparia jinshaensis,Antagmus dapingensis,褶颊虫科Nangaops brevis;耸棒头虫目叉尾虫科Olenoides hupeiensis,Kootenia sp.,以及掘头虫类中的掘冠虫科Ovatoryctocara sp.,掘头虫科Changaspis elongata,C.cf.elongata和飞龙山虫科Duyunaspis cf.duyunensis;共计9属7种2相似种及2未定种。本文描述了其中具重要地层意义的掘头虫类三叶虫3属4种,包括2未定种。结果表明,在黔东清虚洞组发现的掘头虫类Changaspiselongata和Duyunaspis cf.duyunensis,此前仅报道于该组之下的杷榔组,现这两种的层位可上延至清虚洞组上部;同时显示该组Ovatoryctocara sp.和凯里组下部的Ovatoryctocara granulata比较相似,有可能是Ovatoryctocara granulata的祖先种。掘头虫类三叶虫的新资料将有助于促进国际寒武系第3统底界层型剖面及点位(GSSP)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